正文

重耳退避三舍----《简要东周列国故事》(68)

(2010-02-23 18:17:51) 下一个
    “退避三舍”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成语,他出自下面的故事。
    在前一篇已经提前讲到子玉(也就是成得臣)接替子文成为宰相、统率三军,但不久就因兵败自杀,这一篇就要倒回来叙说过程。

    成得臣是败给晋国,统率晋国大军的是接替郤縠为元帅的先轸,先轸也是当年追随重耳流亡的随从之一,很有治军才能。

    楚国之所以与晋国对仗,是因为楚国要攻伐宋国,而晋国要还报当初宋襄公赠马之恩就派兵救宋,当然,里面也包含着晋文公称霸扫除楚国这个最大障碍的需要。晋国所采取的策略是攻伐卫、曹,迫使楚国放弃攻宋,以达到救宋的目的。

    楚成王刚得到卫国被攻伐消息,就分兵两路:自己去救卫国,留成得臣继续围攻宋国。但楚军未到卫境,就得知卫国已破,就想去救曹,曹城也丢,才感叹晋文公用兵神速不可小看,就有退兵的打算,他问计于老宰相子文,子文回答:卫和曹是楚国的属国,如果放任晋国所为,以后其他国家就会弃楚随晋,加上晋国是楚国统治中原最大的对手,交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不宜不战而退,但要提醒子玉不要轻敌,能讲和最好,以便形成南北隔江分治的格局。

    楚成王听从了,就传令给成得臣,这个新任宰相立功心切,一听可以暂不撤离宋国就满口应承,围攻得更急了,巴不得立即灭了宋国。

    宋成公早先得知晋国将以攻伐卫、曹来为宋解围的策略后就坚守,但一直不见楚国退兵,反而攻得更紧了,就派人偷偷溜出城去求见晋文公,送上礼物清单,答应在解围后按单所列付给财物。晋文公见了清单,知道宋成公是下了血本,但苦于一时难于撼退楚兵。

    新任元帅先轸献计:郤縠元帅临终前叮嘱,要抗楚就必须联合秦国和齐国,现在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把宋国的礼物分拆二份,分别送给秦国、齐国,请这两个国家去充当和事佬劝说楚国退兵。

    晋文公担心:一旦楚国接受他们的劝说退兵,这样不是把宋国推给楚国?

    先轸说:让秦、齐二国出面只是第一步棋,紧随着是第二步棋,就是要使楚国一定不会答应秦、齐的说和,这第二步棋就是把曹、卫的土地送给宋国,楚国最恨的就是宋,见此就绝对不会给和事佬的面子,这样就得罪了秦、齐二国了。

    晋文公就按他说的去做,走了这两步好棋,果然收到预期效果。这样楚与秦、齐二国也就有了矛盾。秦穆公和齐孝公就答应文公的要求:一旦晋国与楚国交锋,他们就支持晋国。

    却说成得臣得知曹、卫二国被灭,就发誓:不复这两国宁死不回军。有一下属就献计:送书给晋文公,声称只要晋国让曹、卫复国,楚就从宋撤军。对方答应则可,不答应就会因此得罪宋国、卫国和曹国。

    晋文公接到书信真的有些为难了,明明知道是计谋,但为了防止宋国误解也不敢简单回绝这个提法,还是先轸想出了对付的办法:让曹共公和卫成公分别送书信给成得臣,宣称跟楚国断交。只要按晋国要求做,晋国就让他们复国。

    晋国这个方案当然比楚国诱人,曹、卫二君就都照办了,成得臣接到这样的书信,不但当初的计谋失败,还被这两个活宝气得要死,就决意与晋国决一死战,派斗越椒(子文的弟弟)前去见楚成王请战,成王起初不同意,斗越椒把成得臣“若不胜晋,军法从事”的决心转达了,楚成王也就勉强同意了。

    再说晋文公方面,就是否应战有不同意见,反对的一方以狐偃为首,认为当初楚成王于重耳有恩,不应该失信于人。主战的一方以先轸为代表人物,他们觉得以君(晋文公)避臣(成得臣)面子上说不过去,再说,楚军出兵已久,已成为疲劳之师,接战必定胜楚。

    最后君臣达成共识:先退避三舍(90里),以全当初之承诺,假如成得臣不追也就罢了,假如弃宋来追晋也就解了宋围。

    成得臣刚愎自用怎会中途而废?一见晋文公退避三舍,就自以为害怕自己,更加轻敌了,这样也就中计大败于先轸。

    成得臣带着楚兵败退后,就如上篇所说的要自杀被劝止后,还是被楚成王赐死。

    【浅评】骄兵必败,骄将更必败。“退避三舍”表面上是兑现诺言,其实也是一种诱敌深入的策略;从这一阵就可以看出子玉不如先轸,前者浮躁,后者深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