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丢掉“市场换技术”幻想

(2008-06-29 08:27:35) 下一个
丢掉“市场换技术”幻想 访国防科工委秘书长黄强


作者:陶春 2008年6月号 总第129期
【《华人世界》网综合报道】


黄强,曾任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首任院长。参加、组织、领导了运7-200A、飞豹、小鹰-500、ARJ21等飞机的设计工作,曾长期主持大飞机技术方案的论证。

记者:中国的大型飞机起步并不算太晚,“运10”是在1980年9月26日首飞,与发达国家相差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但为什么到今天还没能自己造大型飞机呢?

黄强:我们至今还在研究中国民机的发展模式,谈民机,要从航空工业谈起。我先谈谈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951年4月17日中央决定组建航空工业。主要是前苏联帮助援建的,目的是修理飞机、制造飞机,飞机设计和研究技术对我们严格封锁和限制。我们老幻想能够学到研究和设计技术,可始终没有成功,自己又没有下决心搞,教训很深刻。

另一个原因是,航空工业没有充分地珍惜和集中一批宝贵的专家,如,徐舜寿、黄志千等,没有多听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航天就有一个钱学森等专家的班底。一些行政领导对科研不了解,航空研究院(六院)被解散了,部院结合创新能力受到影响。虽然我国航空工业也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摊子大、底子薄、水平低、重复多、内耗重、效益差”的局面。

记者:业内外在民机项目上长期存在各种争论,这说明了中国民机的发展实在要比预想的复杂困难得多。回顾我国民机的发展历程,您认为主要有哪些教训呢?

黄强:我们总结民机发展的经验教训,认识了客观规律,主要矛盾和问题在于:(1)以前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战略目标迷茫不清,指导思想摇摆不定,基层单位体会不到国家意志。错以型号代替产业,一遇挫折就走极端。(2)产业布局分散,体制不健全。一个新型号就拉一支小队伍,另起个炉灶,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的资源、不足的技术力量分散的局面。(3)本位主义左右大局,浮躁求成。长期存在的四大争论(干线机与支线机之争、依靠国际合作与自力更生为主之争、东西之争、干事与说事之争),干扰国家的正确决策,一次又一次痛失机遇。(4)没有形成民机研制的能力平台,创新机制不健全,长期被动跟踪研究多,创新少,原始创新更谈不上。预研不足,技术推动乏力,常处于“不立项没钱干,一立项又十万火急,来不及”的尴尬局面。

这几十年来,中国在民机道路上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到很重要的启示:1.航空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对民机研制的长期艰巨性应有足够的再认识,国家科学地制定了中国民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长期坚持不动摇。型号研制不等同于产业的发展,飞机型号一旦慎重立项、研制,不可半途而废,决策不可多变。 2.丢掉幻想,坚持自主创新,市场和金钱换不回来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国外引进和转包生产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民机产业。3.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军民结合的产业,应在充分利用国家对军机研制长期投入形成的宝贵资源和平台的基础上,来发展民机产业,否则这种浪费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错过了机遇期。4.应有稳定的政策和法规长期扶持,实事求是地允许民机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鼓励航空公司购买国产飞机。5.发展民机应采用新的体制,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由市场主体,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如股份制、民营化等),来体现国家的意志。6.民机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是: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超越,持之以恒,系列发展,商业成功。7.下决心建设与中国民机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的民机研制能力平台。 8.军机是本国化产品,民机是国际化商品。民机从技术成功到商业成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9.民机项目是战略意义重大的国家级工程,高新技术密集、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涉及面宽,必须由国家统一部署,纳入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打破地域和集团的分割,集中全国的力量攻关。

记者:您刚才强调要尊重民机产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是什么?

黄强:对民机和民机产业的客观规律要研究、要了解和再认识。民机非常难,要求安全性、先进性、舒适性、经济性、环保性,五性合一,达到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一大批的技术创新作支撑,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是不同的,军机是国内预订的产品,民机是世界竞争激烈的商品。客观上有一个长期积累和成熟的过程,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过程。另一方面,技术成功不等于商业成功。飞机首飞,只是研制的重要一步,后期需要大量的适航验证。要建立庞大的服务体系,使飞机在世界各地随时随地能够飞起来。飞机的研制、技术服务体系、市场的开拓能力,这三位一体。技术成功很难,从技术成功跨到商业成功还有一个很高的台阶,更难。虽然很多人都在谈论飞机,我们对飞机的复杂性、艰难性需要再认识。民用飞机的技术和市场门槛极高,是国际竞争激烈的商品,与整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密切相关,适航审查管理是民机不同于军机的特殊要求。

记者:当前,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

黄强:我认为,对于民机产业发展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言,首要的就是产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这需要国家战略规划。其次,就是合理的产业布局。第三,领头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第四,是自主创新体系。这四个关键因素解决好了,就可以提升我们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这是民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顺利实现产业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是从修理飞机、制造飞机起家的,长期被动跟踪研究多、自主创新少,原始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形成创新体系。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重生产、轻科研;重设计、轻研究;预研严重不足,还没有建立适航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和适航验证、审定,持续适航等完整的体系。(作者为《学习时报》社记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