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金宝森谈《扬州十日记》之证讹

(2009-03-12 13:12:41) 下一个

        金宝森谈《扬州十日记》之证讹

满文书院院长金宝森先生在《满族研究》(89-4)上发表了一篇“《扬州十日记》证讹”的文章,1990年元月29日特地拿来给我看。洋洋洒洒近二万字的文章,对《扬州十日记》提出了十几处真实性可怀疑之处。我是民族工作者,对历史是个外行。但我觉得,金院长的文章所提的问题,是有值得让人注意的地方:

三万清兵在冷兵器时代无法杀八十万人。

《扬州十日记》中说清军在扬州战役中屠杀的人数是“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而清军入关前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有兵数约十四万六千余名,此外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统帅的天佑兵,天助兵*一万余人,加上外藩蒙古兵、朝鲜兵及随征子弟和奴仆等,最多二十万人。入关时的总兵力最多十四万人。攻打扬州的豫亲王多铎的兵力,据“实录”记载,最多二万余骑。

结论是:在冷兵器时代,双方均使用大刀长矛,不足三万人的清军要在五六天之内手刃八十余万人,是不可能的。

当时的扬州城内容不下八十万人。

明代扬州府城面积约为3795985.25平方米,如果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所记被杀人数约“八十余万”是实,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4.7平方米,如果把建筑物所占面积减去,则人均所占土地面积不足1.9平方米。这么小的面积里,人们如何生活?生前要磨肩擦背,死后要像柴禾一样码起来。而据明代嘉靖江都县(扬州)志记载,扬州城一*有一万八千三百七十户,九万六千二百五十一人。在清军攻打扬州时即使把全城人杀光,最多也不过十万人。更何况清军也没必要屠城:

——扬州不是主战场,双方未经残酷战斗。清军在攻打扬州前城内总兵李栖凤和临军副使高岐凤二人“拔营降清”,清军未受什么损失就占领了扬州城,没有仇恨情绪。

——清军攻打扬州是为了夺取南京,平定江南、招揽明臣,收拢人心,统一全国大业。如果在扬州实行屠城,就会激起汉族人的对立情绪,无法在短期内摧毁南明政权。

——清军入关后纪律要求严格。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日,多尔衮与渚将誓约:“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十四万清军在短期内能统一全国,既有八旗兵能征善战的一面,更多是由于纪律严明,能团结广大群众才取胜的。

3、《扬州十日记》内自相矛盾,破绽百出,作为一个孤证,难于看成是严肃的史料。

——王秀楚说进城均是“满兵”,文章中多次提到他听满兵讲话和与满兵交谈。在顺治二年时,满族人刚进关,不要说能听扬州话,就是北方汉语还不懂呢,怎么能会说扬州话?而王秀楚又怎么能听懂满洲话?

——王秀楚说清军屠城杀了八十万人,可是在文章谈到第六天时确写到“是日,兴平兵复入扬城而寸丝半粟尽入虎口”,“往来打粮者不下数十是┉┉,初不知为清兵为镇兵为乱民也。”兴平兵应为扬州城外的民团类组织,皆是汉族人。如果扬州城内杀了八十万人,他们这些汉族兵进城来抢东西,岂不是自己寻死?如果城内有众多清军,怎么能对汉族土匪之流任意进城抢掠?!

——《扬州十日记》中还记载“复闻有王姓将爷,居本坊昭阳李宅,以钱数万日给难民。”一位穿红衣的将领知道他全家已五天未吃饭,亲自将他带到一宅院,命人给他烧鱼做饭。吃完饭后还允许他把鱼和饭带走喂他受伤的哥哥……。同一〈日记〉中一方面说清军杀人八十万;一方面又说清军扶危救难,济贫赈灾,真是矛盾重重,破绽百出。

列举大量史实后,金宝森认为,〈扬州十日记〉作为孤记,在严肃史学中引其资料应当慎重。辛亥革命时,为了推翻清王朝,难免有过激情绪,仅凭传闻就可大加宣传。今日我国又逢盛世,应对历史负责,对一些因当日因宣传必要的传闻应该证讹,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来源:中华网 赵书博客

赵书:著名民俗学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