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所谓的“高等批判” —— 历史批评方法简介

(2007-06-10 11:48:28) 下一个
所谓的高等批判——历史批评方法简介

谈到学术界、尤其是新教神学界通过研究发现圣经某种说法或某段经文是后人伪造或添加的时候,某些基督徒总会唠叨什么自由派神学和高级批判,唠叨这些东西如何过时。恐怕他们连什么是自由派神学和“高级批判”都不知道。

或许英美神学界有什么“高级批判”的说法,在自由派神学“曾经”最盛行的德国神学界没有这种说法。德国神学界的提法是历史批评方法,这一大套方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早已经成为新教神学院系神学研究的基础,用本人当年神学老师的话说,新教神学就是历史批评方法(当然,本人不大同意老师的说法,毕竟神学还有另外的内容)。不仅新教如此,就连保守的天主教近年来也承认,历史批评方法是解经不可或缺的方法。说这种方法过时,恐怕又是福音派或其他原教旨派闭着眼睛给自己用光头撞墙打气的说法。

现在简要介绍一下历史批评方法,让大家对这套方法有一个大概了解,这样就能大致理解学术界和神学界为什么会认为圣经某些东西是后人添加或伪造的。

什么是历史批评方法?

历史批评方法是分析历史文献时所用的一套方法的总称,其著名主要是因为它在神学界被作为一种圣经解读方法来应用,而实际上,只要文字传承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或口头传统转变为文字传统,历史批评方法就可以得到应用,也就是说,这套方法不是神学界所特有的。事实上,这套方法的起源在史学界。

总述
学术研究的特点是,它不以结果来进行自我定义,而是以intersubjektiv可以理解的方法来审视一切需要审视的因素。只要是学术工作,那就必须对自己所用的方法负责。启蒙运动之后的普遍观点认为,要对一个文本进行解读,必须先明白文本作者在其历史环境中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这种解读方式就是历史批评方法的核心。但是,这套方法在神学界运用受到了研究者必须遵守教义这一规定的限制,就是说,“不以结果来进行自我定义”的前提并非总能得到保证。

历史批评这一名称表明了这一诠释方法的两个基本观念:

这种解读方法是历史性的,因为,被研究的文本形式有自己的历史,比如传说。一个传说可以口头流传数百年,在流传过程中经历许多改动,随后两位不同的作者用文字记录了这种传说,随后印刷本发行多次,其间有纠正或出于其他原因的改动。最后在传说文集中收入的文本的形式并不是最初的原始形式,而是有自己的一段历史。

这种方法所说的批评并不是日常用语意义上的批评,其目的不是批评圣经。其批评性表现在它的出发点上,就是对文本形式进行的学术研究有可以被多数人所明白的标准。这并不是说从事同一样研究的学者一定能取得同样的结果,而是说研究的每一步骤必须能够由其他人重复,至于是不是要重复,取决于研究者论证的质量。如同在其他科学学科一样,对细节的评价可以不同。

历史批评方法的步骤
历史批评方法是圣经解读最著名的形式,其目的是从一段圣经文本产生的历史联系来解读文本,在这方面,重构文本定型前的历史过程起着特别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批评方法不是一个统一的方法,而是由启蒙运动之后科学学术界提出的多种不同的圣经研究方法组成的方法系统。这套方法至今依然是天主教和新教神学界圣经解读的标准方法,尽管1970年代后圣经解读的专业讨论中也越来越多地同时使用其他方法。用历史批评方法解读圣经的前提是,圣经解读必须是“一种史学研究”(R. Bultmann),因为要研究的圣经文字是历史文献(这种看法被认为过于片面,所以才有现在运用其他方法的努力)。用历史批评方法解读圣经段落可以使读者注意到许多问题,比如,耶稣是犹太人,或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诫律在当时是人权意义上的一种进步(当然,这是教内人士的一种评价,是否是一种进步,要看和什么相比)。

历史批评方法的步骤旨在分析今天的圣经文本的形成史。特定的语言和行为(比如耶稣的言行)开始的时候是口头收集并传承/流行的,随后才整理成、汇集成文字形式,这种书面文字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不断抄写,书写错误和补充混入正文。历史批评方法试图逆溯这种发展历史,力求重新接近这些言行产生的历史环境。

为确定抄写错误和补充,先要进行文本批评(1),随后对复原了的文本底本进行翻译(2),对复原了的、原作者写就的原始文本形式可以进行文本分析(3),以求研究原作者表达的重点。在更大一些的联系范围内,可以通过编辑批评/历史(4)来寻找单部作品总的表达重点。下一步是根据整理出来的原始文本寻找不同段落的书面来源,这可以通过文学批评(5)达到目的。形式历史(6)和传承史批评(7)的目标是,从复原的书面来源中寻找口头传承。支持这一步骤的是主题史(8)和宗教史(9)的应用,这两者有助于理解口头传承的历史环境。历史批评方法运用的最后一步是总结性阐释(10)。

1、文本批评:抄本比较
在解读一段圣经文字之前首先要确定,究竟是解读那一个版本的文字。在古滕贝格印刷术发明之前,圣经文本以手抄本的形式得以传承,在数百年的传承间,个别的书写错误和善意的或出于其他目的的更改混入了抄本。所以,宗教改革时期著名的公认圣经版本Textus Receptus与今天经过修复的圣经在某些地方不同。现在,要做圣经解读,新约所依据的版本是公元2-4世纪的手抄本和抄本残件,旧约所依据的是公元1000年左右的希伯来文全本旧约,后者的文字可靠性通过死海古卷得到了证实。今天新版的圣经译本基本上都参考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使再版的希伯来文旧约(斯图加特版希伯来文圣经)和希腊文新约(E. Nestle/K.Aland: 希腊文新约,目前英语和德语国家神学界基本上共同认可的希腊文新约研究底本)也包括注解,说明那些地方与最古老的手抄本有出入。解经者的首要任务在于,根据数量和质量以及其他标准来斟酌决定哪一种是原始版本。文本批评的学术标准最初是由虔信宗代表Johann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设定,现在学者们有足够的理由决定,为什么某个抄本的某种写法优于另外的抄本,但绝对的把握不存在。不论是在教内还是在教外,对这一步骤采用的标准都有批评。近来,美国神学界已经有人提出应该确定新的、更客观的衡量标准,尤其是涉及到保罗书信的这一部分,但是在新教神学界受到了反对。

2、希伯来文本或希腊文本的翻译
确定了希伯来文或希腊文原始文本后,就可以把原文译成德文或其他文字。这要求解经者很好地掌握古希伯莱语和古希腊语(另外,旧约有些章节是用亚兰语写的),这就是神学院学生至今依然要学习这些古老语言的原因。此外,解经者还要掌握语言学和翻译学基本知识。需要理解的是,语言是怎么运作的。希伯莱语和希腊语也存在多义性、修辞手法、惯用语和诗词语言等现象,相应的现象必须作相应的理解。有些概念在德语必须用比较繁琐的描述性翻译。所以,解经者必须在死板的、但是不能表达原意的译法和虽然转达原意但是远离文本原始表述的译法之间进行协调。德文译本中的Elberfelder译本属于比较忠实于原文、福音圣经属于比较忠实于原意的译本,路德译本和天主教-新教统一译本介于两者之间。

3、文本分析:文本的结构
德语国家的解经者最然已经有了可以称为定本的德文译本,但是为了准确性,在随后的几个步骤中,他们原则上还是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文本。这里说的文本分析实际上不属于经典的历史批评方法,但是在较新一些的教科书中都被专门提及。经典的历史批评方法注重于再现可能的圣经文本生成的历史,近来解经者更注重于审视文本的最终形式。在文本被“分解”为定本形成前的不同阶段之前,文本首先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分析。为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用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方法,比如文本的词汇分析、叙事结构、语义学结构分析等等,这有助于了解文本的语言学-语法结构。

4、编辑史:作者如何处理原始资料
编辑史描述后来的作者如何加工早先的文字记述,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位圣经作者自己特有的神学观点就可以突出出来。比如马太和路加福音,根据双源说的理论,这两部福音用了马可福音的材料,那么就可以分析马太和路加在多大程度上与马可有差别。通过编辑性的改动可以整理出一部作品的神学特点。这种编辑性的改动可以体现为风格上的纠正、段落次序的调整、删节、扩充、不同传承的汇总、对所据文本的神学解释等。做这一步骤的时候也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比如路加福音的结构。

5、文学批评:重构原始资料
此外,解经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文学批评重构圣经文本的原始文献来源。与文学研究的文本分析不同的是,文学批评已经很古老,但是圣经解经方法中的文学批评产生于18和19世纪,原因是需要解释圣经文本中的矛盾、冲突、重复和语言差别。古代教会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但在当时还不是真正的问题(对奥利根来说,福音书中的矛盾表明,读者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奥古斯丁则试图显示福音书的和谐)。随着启蒙运动时期历史意识的苏醒,圣经释经学必须为圣经文本中的矛盾提供历史角度的解答,另一方面,释经者也想把其中最古老的原始文献发掘出来,并认为原始文献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文学批评试图澄清一个圣经作者是否利用了文献来源。就许多圣经经书而言,尤其是旧约经书,但是也有一些新约经书,其中的某些章节有很长的形成史,就是说是采用不同的文献来源组合而成并且不断经过加工的。文学批评的目的是,尽可能重构经文在不同的编辑阶段的原文。但是,没有圣经外的文献为依据,如何能确定文本的不同文献来源和加工修改呢?比如,原来圣经研究者观察到,在创世纪中,上帝在某些章节被称为耶和华,另外有些章节只称呼神(Elohim),又有一些章节混用两种称呼。与其它被观察到的一些现象相结合可以得出结论,其文献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耶和华崇拜者写的,另一个是神崇拜者写的。另一个例子是,从语言和内容分析可看出,以撒亚书40-55以及56-66的作者不是以撒亚书1-39的作者。为区别不同的文献来源,研究者注意看经文中突然出现的人名、地名、时间或其他内容,注意观察内容上的矛盾、章句间所缺乏的联系或文本中影响行文流畅的重复。

新约部分的例子之一是,马太和路加福音在许多段落用了马可福音,文学批评就可以研究差别是如何出现的、作了哪些补充、还有其他的什么文献来源等等。

文献批评最重要的假说产生于19世纪,经过修正后至今依然有效,比如说研究摩西五经的JEDP(分别是耶和华崇拜者、神崇拜者、申命记作者和祭司)假说或新约对观三福音的双源假说。现在解经者在重构经文原文时更加谨慎,因为区别经文来源时所用的部分标准很主观,相互矛盾的经文起源假说已经多不胜数。

6、(文体)形式历史:确定经文体裁
下一步史研究文本的语言形式,文本的定本(和各种旧本)需要确定的是:文本所叙述的是神迹故事,还是比喻,还是预言性的警诫?因为,要明白一段文字,首先要正确确定文字的体裁。比如,一个比喻不能被理解为历史事件,而只能被理解为在某些方面可以表述和说明一个普遍真理的比较性故事。耶稣就经常用这种讲述方式(比如说路加福音15中所讲的浪子回头的故事)。在确定文本的体裁后就可以分析,现存文本的讲述形式是否或在什么地方与这种题材的讲述形式有出入,以求得出一定的结果。圣经解经学的文体形式历史有两种方向,一个是所谓的“老形式历史”,另一个是“新形式历史”。

所谓的“老形式历史”在1920年前后随着K. L. Schmidt、M. Dibelius和R. Bultmann发表的三篇论文而诞生。确定文本的体裁不仅仅要成为理解文本的框架,而且要有助于详细描述最古老的文字来源形成之前的口头传承。其基本思想是:每一种文体都有一个特定的“生活中的位置”,就是说,一种文体形式的使用都有一种典型的环境,比如祈祷词或教诲在“生活中的位置”是礼拜或教会的教导,而神迹故事在“生活中的位置”则是传教的宣称。在典型的传承情况下通常也能看到其起源:就是说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早期基督教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什么目的“发明”关于耶稣的故事的。通过文学批评取消了各种后人的附加文字后的口头叙述如果可以服务于多种目的,那么每一种目的又属于口头传承的某个阶段(比如对创世纪32:23-33中雅各打斗故事的解读)。这种分析方式虽然不完全排除口头传承有史实核心的可能,但是已经明显降低了这种可能性。圣经解经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重点是区别标准,试图从圣经文字中把“历史的耶稣”分解出来。从本质上来讲,这样重构的耶稣既没有犹太特点,也没有基督教特点,尽管耶稣毫无疑问是犹太人而且是基督教的始祖(尽管耶稣自己并没有想到要建立什么教会)。所以,区别标准在今天的耶稣生平研究中已经得到和谐标准的补充。

“老形式历史”的体裁确定的首要目的,是重构文本之前的口头传承,而“新形式历史”已经完全放弃这个目标,因为,“借助文体研究逆溯历史的可能性越来越受到质疑”(Meiser/Kühneweg 1987):耶稣和教会之间的传承有连续性这一点应该得到考虑,特别是考虑到耶稣对弟子的教导仿照了拉比学校、传统继承者(比如使徒)在原始教会里负有社会责任等因素。这种传统或许是在原始教会里形成的,未必就是由原始教会发明的,而口头传承开始的时候也未必就是“纯粹的文体”。此外,“老形式历史”非常自信,以为能够重构口头传承在不同阶段的原话,但是研究表明,口头传承的原话也可以有不同的版本。

“新形式历史”完全放弃通过文本的文体研究提出文本历史的假说,代之而来的是更详细地审视最终文本的文体和体裁:首先是每一卷经书的个性得到描述,然后寻找古典文献中属于圣经的和圣经外的类似书卷,以求获得一个共同的体裁模式,最后看所研究的文本与共同模式有什么出入,看这些出入对理解文本有什么影响。在问题分析方面,现在有一整套划归古典文献体裁的标准。

7、传承史批评:作为书面传承的口头传承
与文体历史批评相联系,传承史批评的内容是描述书面传承形成之前的口头传承的不同发展阶段。

8、概念与主题史批评:观念的发展
(这一步骤有时被称为传统批评。)
文献、文体和传承史批评关注的是圣经书卷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之前的口头传承和文字化早期的发展阶段,现在所说的这个步骤则是关注圣经文本中单个表达方式的来源和发展,比如新约文本中提到的“大卫之子”、“公义”、“圣灵”、“律法”、“福音”或“上帝的羔羊”,要理解这些表述,就要理解圣经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思想背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参考与作者同时代或早于作者的圣经文本和圣经外文献,看其中类似的概念和观念。至于某个概念的根源是早期犹太教(包括旧约)还是应该从古罗马-希腊思想背景来理解,在学术界经常有争议,对旧约文本中概念的分析也是这样。概念必须在其历史环境中得到解释,这一认识从文本解读一开始就存在,但是,最近几个世纪的解读学对主题历史分析的方法有进一步的发展。主题史批评的结果在较大型的神学百科全书和给圣经读者用的圣经百科全书都有总结。

9、宗教史批评:与圣经外文本进行比较
圣经文本不是在真空里发展出来的,而是与其文化氛围内的其他思维方式有联系和交流。这一步骤的特点是,把圣经文本中表达或思想及其假设的不同形成阶段,放到中近东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以及希腊-罗马世界和早期犹太教的历史与宗教-文化背景上加以考察,所以,神学院系的授课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史学内容的基本知识,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发现,箴言22:17-23:11的部分内容几乎是照抄公元前1100前后的一篇埃及文字,大洪水的故事(创世纪6-8)与苏美尔史诗Gilgamesch有启人思路的相似处。按照使徒行传26:14的描写(我们都仆倒在地,我就听见有声音,用希伯来话,向我说,扫罗,扫罗,为什么逼迫我。你用脚踢刺是难的),保罗用了埃斯库罗斯悲剧阿加梅农里的表达方式;或者提多书的作者引用了希腊诗人Epimenides(1:12 有革哩底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间接的思想联系更是多不胜数。从19世纪末开始,宗教史比较方面的研究很活跃。

10、总结性解读和神学观点
最后一步是对圣经文本口头和书面传承的各个阶段作一个简要的总结,历史上对文本进行修改的神学理由要明确出来,此外,也可以对文本的主题在圣经中的作用(圣经神学)或基督教神学中的作用提出问题,但是,这已经超出了历史批评方法的范畴。

总结:
以上关于历史批评方法的介绍以德文版维基的介绍为底本。维基的介绍,其中可以看到非基督徒的手笔,也能看到基督徒的手笔,可以说是这个方法的简单介绍中比较详尽而客观的一篇,本人在编译过程中根据手头的教科书和老师的介绍作了修改和补充。

作为一种方法,历史批评方法虽然有种种缺陷和限制,基本上还可以被称为一种符合人文科学标准的学术方法。这一套方法从史学和文学批评移植到圣经研究里来,圣经被作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来进行研究,原教旨主义基督徒对此唯一拿得出手的反对理由是,圣经是神的话语,不能用研究人的作品的方法来考察圣经。但是,他们往往忘记两点:

第一, 历史批评方法的起源在虔信派(Pietism),兴起的原因是这一派认为圣经中的矛盾太多,发现了圣经文本中存在错误,想要得到一种尽可能原始而可靠的圣经文本。

第二, 第二,圣经不论是否是神的话语,其表达用的是人的话,所以,德国现代神学的说法是,圣经所记载的是人的话语中的上帝的话,或上帝通过人的语言说的话。既然是这样,用研究人的作品的方法来研究用人的语言表达的并通过人来传承的东西,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套研究方法现在在传统大教会的神学研究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神学院系的学生学的释经学也多是历史批评方法。说历史批评方法已经没落,说好听点儿是孤陋寡闻,说难听点儿就是意Y,把巴特的神学描述为这一套方法的克星就更是漫无边际的胡说了。历史批评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R. Bultmann 对现代神学的影响不亚于巴特,甚至高于潘霍华,而且,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神学界。

历史批评方法虽然成果很多,但是在实际教会生活中,不论是这套方法本身还是其研究结果,都很少被牧师神父所采用,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准备布道辞没有助益,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历史批评方法研究出来的许多结果与教会传统教义不符,比如处女生子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