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2007-07-01 10:21:37) 下一个
“康乾盛世”:中国人生活质量高过欧洲

---中国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盛世”,是指中国社会一些特定阶段,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时期。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 但是,所谓的公认,也不是没有争议。

  

1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乾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2

 

“康乾盛世”:中国人生活质量高过欧洲


世界及中国人口发展趋势比较
(注:此资料的清代人口数字过于偏低,见后文论述)
http://www.gsjsw.gov.cn/html/rkzk/17_12_47_116.html
时期 世界人口 中国人口 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

前100万年 1—2万
前10万年 20—30万
前1.5万年 300万
前3000年 3000万 1000万 33
公元元年 1.7—2.5亿 6000万 24—35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7.28亿 1.9亿 26
1800年 嘉庆五年 9.11亿 2.76亿 30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11.81亿 2.94亿 25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16.17亿 4.26亿 26
1950年 25.17亿 5.52亿 22
1999年 60亿 13亿 21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外国人所作的估算:

1.1883年,一个美国传教士称: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中国人口的损失为5000万。

2.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则估计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数为2000万。

 

中国当代人口史学者在史料基础上,估算:

1.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

2.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就至少达到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其它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不管哪种估算,太平天国战争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也是全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仅造成了5000万的过量死亡。

 


康熙乾隆年间,中国的人口数量从占世界人口22%,猛增到37%,因此我们最好还是从中国的人口的变迁说起。中国的人口在近代,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演变中的角色和状况的演变而变化的。事实上中国在明朝末年之前,人口增长缓慢,长期徘徊在五千万到一亿之间。直到明朝末年中国才第一次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那也就是16世纪末的时候。到清朝初期对人民的大屠杀后,中国人口又下降回原来的世界第二,康熙初年中国人口约一亿,占世界人口22%。康熙乾隆年间一百多年中,人口迅速膨胀,从一亿猛曾到三亿,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达到四亿,占世界人口的37%(见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展望)。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1981)和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995)书中,述及清代小学家95人,其中81人的生卒年份可以确定。我便将这81人作为分析的样本。其中,进士、举人57人,举孝廉、鸿博9人,诸生、贡生17人。于是可知,他们中的大多数(87%)参加过科举,并且多数取得了学位。而一旦有了学位,也就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中领取官俸者多达62人;加上虽不为官但入人幕府的,或应聘编校典籍、主讲书院的共7人,合计占了72%。这意味着,大多数学者有固定收入,解决了温饱问题。

再来看一个数字:这81人的平均寿命,达到67.30岁!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根据社会人口学的统计,1949年以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
根据现代的一项调查,“中国科学院系统在职科学家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52.23岁,加上离退休人员,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龄只有63.33岁”(《南方周末》1999年1月1日第15版)。

扩大调查范围,从《传统语言学辞典》(许嘉璐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找出立作条目的234位小学家(不包括上述81人),他们均出生于1600-1850年间,生卒年份确凿。这里只举一个统计数字:其平均寿命为65.38岁,与第一个样本相差不大。 这里统计的81+234位小学家,是清代学界的代表群体。他们中的多数生活水准在一般百姓之上。正因为生活安稳,有利健康,他们才能长寿;也正因为物质生活有保障,学术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到18世纪的最后25年,人口增加大概超过了生产的增长,人均收入停步不前,然后开始缓慢下降,最贫困地区首先受害,地方盗匪活动加剧。18世纪末发生了公开起义,对清王朝后来的统治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元朝和明朝覆灭后归于沉寂的白莲教秘密会社恢复了活动,在1796年的大起义中又一次脱颖而出。这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统治王朝再次陷人了困境,镇压白莲教的巨大花费消耗了国家资财,太平天国运动的损失就更不提了。

 

 


6

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几年

唐朝盛世800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他统治只有300年左右啊 唐朝的盛世在贞观和开元时期,分别是公元627--649和713--774,两个时期中间的时期除了武则天退位后又暂短的混乱外其它时候也是很强盛的,如果将武周时期算入,唐朝的盛世应该有110--130年左右。 第二个时期应为713~754,因为755年即爆发了安史之乱。774年已经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安史之乱虽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经失掉了对河北等地区的控制。


唐朝盛世多少年???


唐朝盛世也就十几年,因为,直到开元时期,唐朝人口才恢复到隋朝杨广时代的水平,之后,很快就安史之乱了。如果人口比不上万恶的杨广,可以称为盛世么?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来的伟大。

1

马周上奏唐太宗说:“理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唐太宗也说:“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贞观政要集校》卷3《论择官第七》] 可见贞观盛世亦并非没有贪官。

值得注意者,后世人们羡称的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当时人却未曾自夸为盛世。汉朝文景时代其实是个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代。汉文帝时,贾谊形容时政为危局,说:“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汉书》卷48《贾谊传》] 直到汉景帝时平七国之乱,汉朝统治方得以稳定。即使是粗线条地观察,汉文帝和汉景帝显然有失政之疵。

唐朝与汉朝不同,武德七年(公元624),隋末的大规模战乱方才平息,贞观之治有明显的休养生息的意味。贞观六年(公元632),魏徵说:“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集校》卷2《直言谏争附》] 魏徵此说反映了当时广大关东地区尚未恢复到隋朝全盛期的水平。 唐太宗说“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贞观政要集校》卷1《政体第二》]

2

蔡东藩先生所写的《中国历代演义》很详尽地演义了各代历史,蔡老说:这一部唐朝演义,好做了三段立论,第一段是女祸,第二段是阉祸,第三段是藩镇祸,依次产出,终至灭亡。若从根本问题上解决起来,实自宫闱淫乱,造成种种恶果。所以评断唐史,用了最简单的三字,叫做唐乌龟,这真所谓一言以蔽之呢。

 

3

揭穿“贞观之治”的谎言

《旧唐书》是唐朝人写的,读此书,让我觉得不很享受,因为文中吹捧李世民太过份了,有过的地方,或者歪曲,比如他杀兄囚父,被篡改成别人要谋害他,人家太子谋害你干什么?再有就是败仗不提,一笔代过,比如其征伐高丽,有时把败仗写的比胜仗还荣耀,比如高丽之战明明失败了,却大肆吹嘘。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宋史,明史,或者清史稿,看看这些历史中的皇帝传是否象唐人写的《旧唐书》这么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我看到的史书,《旧唐书》是最无耻的一本。

之所以要看《旧唐书》,是因为想核实一下,课本中伟大的“贞观之治”到底有多伟大。因为是唐人写的,绝对不会丑化的,而是尽力夸张美好的一面。很遗憾,我看完了 太宗本纪,“贞观之治”根本没有课本和网上一些人吹的那么神。例子如下:

网上说“贞观之治”,而书中说的是“贞观之风”。我认为“贞观之治”是后人编造的。道理简单,当时户口,人口和版图面积都不如杨广时代,如果叫这个“贞观之治”,杨广时代是否该叫“大业之治”,甚至叫“大业盛世”?

隋炀帝被丑化,是李世民的手下干的好事,以凸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李世民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不如隋炀帝。李世民时代,打不过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空府库” ,把钱才上贡给突厥。 文治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直到李隆基时代,唐朝的人口才可以和隋炀帝时代相比,隋炀帝大业中期人口890万户,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人口891万户。也就是说,所谓的贞关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战乱后人口和经济的自然复苏而已,没有被吹捧的那么好,注意,是贞关之治,而不是贞关盛世,这就说明问题了。论个人文才,李世民更是拍马也赶不上杨广。

杨广之死,完全是个意外,是死于宇文化及谋杀。如果他不死,所谓的农民起义并不会推翻隋朝。说明这个道理很简单,李家是隋朝的臣子,甚至是杨广的亲属,李家是打着给杨广报仇的旗号起兵的,最后平息叛乱,一统中原。如果杨广没被暗杀,李家作为隋朝臣子,本身就可以把起义镇压下去了。


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经常看到有人说“贞观之治”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在书里面是不存在的,相反,你可以看到当时百姓卖儿卖女,当时天灾瘟疫,政府不得不救济。还有各种农民起义和反叛。


这本书最有趣的是,前面吹李世民如何不信神仙,后面又记录其炼仙丹的事,李世民也死于“成仙”之梦。不知道是史官糊涂了,还是故意玩弄李世民一下。 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样死于吞金,也就是自杀。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

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差点杀了魏征, 唐太宗开始走下坡路。 毁魏征墓碑,这也太恶毒了。赐刘洎自杀。刘洎(?~645) 的资历和魏相近,唐朝宰相也是敢于讲真话的忠臣,性疏峻,敢言,武则天的大周给平反了。


大造宫殿,腐化堕落: 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5
盛唐的领土是虚空,大片区域统治是不巩固的。大片土地是荒漠。南方大片领土还处于未开发地区,都没多少人居住。初唐人口3000多万,有一大半居住在关中、河南等地区。沙漠荒原和城市农田都是土地,能一样吗?上海的土地,和甘肃的土地能一样吗?所以宋朝的真实领土纯度实力要比唐朝的领土纯度强数倍。宋朝再形成之初就一点先天不足,它周边的所谓蛮夷已经不是停留在游牧时代,仅仅满足于掠夺的原始的部落联盟了,而是真正意义上对等的政权。无论是大辽还是西夏都是高度发达的封建国家。而唐的腐化,致使中原地区马匹稀少。中原的马大概都被饥民吃了吧?而战马在古代相当于今代的坦克,使“中国”军队没有“坦克”这是谁的错?西域等地只是唐朝的军事影响区而已,正史上叫做“羁糜”,“北风卷地白草斩,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芩参天宝八年在安西任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诗句。大诗人李白“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黄草,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借问谁陵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胡天” 、“胡关” 、“藩镇”的意义能等同于“中土大唐”吗?在唐朝没有人把那,当作中土大唐。唐人们都清楚那与真正的版图是两回事。唐朝没有向外扩张的动力,中土大唐中国的中心地带都没建设好,哪有理由往那穷山恶水土地贫瘠之地跑?因为大漠边关哪有我中土大唐的土地好?“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自古大漠边关,天气恶劣。中土大唐的人民是不会那迁徙的,那里没有户口管理更没有有效的赋税。连唐人也知道那与真正的版图是两回事。如果那些都是中土大唐,那盛唐长安成里的4000多名外国使节从哪来?原来外国人大都是西域人,正说明唐朝的真正的控制范围,真实的疆域。现在千万不要自作多情用现代的主权观念往上套。如果没有清朝的开垦,即使初唐在西域建立再多的“藩镇”,也是白搭。因为唐朝中期不止把汉隋开创的西域丢了,而且还把东北、河北、山西、云南、四川等等之地让给了外族。中国现代的疆域是继承了清朝的财富。如果中国现在要是继承唐朝的疆域,那中国真是太小了……唐朝无能政府一大半时间真实控制区域还没南宋大。

唐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些不要脸没有脸耻、喜欢自淫的历史学家及学者,完全不顾历史事实,愣把说成吐蕃、南昭、契丹、渤海、西域等国的土地说成唐朝的疆域。东亚洲有三个民族不懂得尊重历史,一个是日本,第二个是朝鲜,第三个就是中国。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回鹘、南昭等等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归在外国蛮夷列传里,它们的领地根本就不是唐朝的领土。而现在的一部分中国人愣是把这些蛮夷的领土意淫成唐朝的领土。网上不顾历史事实画的唐朝疆域比比皆是!你可以说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南昭一样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说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南昭是唐朝的一部分。《新唐书》:“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相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唐代中国至少是四国演义,唐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国。“隋、唐之间,突厥为大。其后有吐蕃、回鹘之强。五代之际,以名见中国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唐朝所处的那个时候,中国境内有许多政权国家当时是诸强争霸的局面。

唐朝强盛时也是吐蕃统一强大的时候。吐蕃的疆域可比现在的西藏大得多。同样南昭也比现在的云南大得多。吐蕃和南昭绝对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他们和唐朝绝对是不同的国家。唐高宗时期公元670年(咸享元年)吐蕃发兵灭了唐朝的属国吐谷浑,唐朝西域四镇(鬼兹、于阗、焉耆、疏勒)被吐蕃夺去,唐朝派大将薛仁贵率 10万大军进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军打得大败。公元678年(仪凤三年)唐中书令李敬玄率兵18万与吐蕃军又战于青海,唐军再次战败。直到武则天时公元692年(如意元年)要靠女人把领土夺回。唐军是屡次的惨败在吐蕃手里。唐朝都打不过吐蕃,看看发展一千年以后的西藏实力如何?就知道唐朝的实力是什么样的水平层次了。公元696年(万岁登科元年),曹仁师等二十八将功契丹,全军覆灭,大将都成了俘虏。连处在原始阶段的契丹都打不过,别说以后的大辽帝国了。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军八万人进攻南昭,结果唐军大败死六万人。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大唐又发兵七万人攻打南昭,结果全军覆没。中国历代很少有军队大败于南方民族的,只有常不敌于北方民族。可见唐军的无能。大唐很给“中国”(中原)人丢脸。正是因为唐朝皇帝搞不定外族侵扰才设立藩镇。河北藩镇就为防御契丹、奚等族所设。唐朝后来又重文轻武,所以只能起用蛮人。所以才重用安禄山,安禄山打不过契丹人,大败后,看唐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已经腐败不堪软弱可欺,所以开始反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这时单一民族契丹人战斗力和以后的由多民族组成的大辽帝国还不可同日而语。安禄山虽打不过还处在原始阶段契丹人,但对付软弱的唐朝却绰绰有余。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那是不是自淫?
  
突厥是没有城池的原始部落,他们虽然占据很大地方,但大都是没有开采的荒漠,就是说这些土地没有国土性质。大都是属于自然环境,谁占就是谁的。就是唐朝打到哪,也只是代表占领一个点,而不代表一个面。在古代的领土观念和现代是不一样的,是有“公陆”(和公海一样)的就是那土地虽也不属于谁。如大唐在西域建立军事管理区域,并不能说从长安到西域就都是唐朝的疆域。不能说唐朝的军队到过哪,哪就是中国的领土。要不然汉隋那么强大,怎么没到外国去做战?汉唐隋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向现在的美国一样有拒敌于千里之外,在异国的土地上建立军事管理区(如美国现在的伊拉克的所做所为)。


唐朝灭了突厥了吗?仅几十年后,突厥汗国就重新建立,蒙古高原就不再属于唐朝的羁糜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7世纪末叶,唐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所削弱。从高宗初年起,从塔里木盆地到高丽,横跨亚洲的唐军逐渐退却,采取守势。……在680年前后,突厥再度强大起来,并开始重构其草原霸主地位。唐试图征服高丽的行动以惨败告终,在东北东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震(后改称渤海)。”自天宝年间起,大漠北回纥取代突厥,南诏叛唐后统一云南。缘边羁縻府、州也大量撤废或内移。随着公元676年安东都护府迁入辽东,唐朝放弃了东北大部分地区。东北边境外,渤海国兴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东至太平洋,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罗,西接契丹和唐之辽东。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奚、室韦诸部。滇西南诸羁縻州之外,为蒲子、金、越等部。西南面没有恢复汉朝旧疆,仅领有云南北部一小块,唐朝安史之乱前稳定控制的区域只有五百多万平方公里,比西汉要小。安史之后那就更小了,至今历史学家也不敢绘制一张大部分唐朝真实控制的疆域,只拿最初十几年唐军到达过的疆域坑蒙撞骗。

唐朝皇帝屡次丢下可怜的人民仓皇逃跑,唐朝皇帝逃窜出首都次数创造是中国、世界之记录。完全是可耻的行为,为中国丢尽了脸。《读通鉴论》:“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后代、德、僖三宗凡四出而卒返……天子有,天下之望也,前之失道而致出奔,诚不君矣;而天下臣民固倚以为重,而视其存亡为去就;固守一城,而或死或辱于寇贼之手,于是乎寇贼之势益张,而天下臣民若丧其首,而四支亟随以仆。”《廿二史札记》:“玄宗避禄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陕州之行;德宗避涇师,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兴元、走凤翔,昭宗走莎城、走华州,又被劫於凤翔,被迁於洛,而长安自此夷为郡县矣。”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长安被叛军队攻陷。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陕州,长安被吐蕃军队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长安被泾原叛军攻陷。公元881年(广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长安被黄巢军队攻陷。公元895年(乾宁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长安被岐州、邠州节度使李茂贞、王行瑜占领。 公元901年(天复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等劫持到凤翔城。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温强迫迁都洛阳后杀死,长安变成废墟,从此再也没有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唐朝手里把伟大隋朝兴建的两座雄伟奇迹般的城市长安、洛阳变成废墟。

6

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结果:


汉平帝元始二年 21年 人口 5,959万 汉书-地理志下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年 人口 2,100万 续汉书-郡国志五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时间

公元

户数(万)

人口(万)

每户人数

增长率

备注

出处

战国末年-220

 

2,000.0000

 

 

  
汉平帝元始二年2

1,223.3062

5,959.4978

4.87

 

田8.2705亿亩汉书-地理志下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

427.9634

2,100.7820

4.91

-1.88%

 续汉书-郡国志五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

586.0573

3,412.5021

5.82

2.73%

  
汉章帝章和二年88

745.6784

4,335.6367

5.81

1.86%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

923.7112

5,325.6029

5.77

1.22%

  
汉安帝延光四年125

964.7838

4,869.0789

5.05

-0.45%

  
汉顺帝永和5年140

 

4,915.0000

 

0.06%

  
汉顺帝建康元年144

994.6915

4,973.0550

5.00

0.29%

  
汉冲帝永嘉元年145

993.7680

4,952.4183

4.98

-0.41%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

934.8227

4,756.6772

5.09

-3.95%

 续汉书 -郡国志五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

1,067.7960

5,647.6856

5.29

1.73%

 续汉书 -郡国志五
[吴大帝赤乌五年]242

53.2

240.0000

 

 

 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

28.0000

94.0000

3.36

 

 通典-食货七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

66.3423

443.2881

6.68

 

--晋书-地理志
[魏主奂咸熙二年]265

94.0000

537.0000

5.71

 

  
[ 吴主皓天纪四年]280

52.3000

200.0000

3.82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1.00%

 晋书-地理志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

245.8669

998.7935

4.06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906870

4685501

5.17

 

 通典-食货七
[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5

500.0000

3,200.0000

6.40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

303.2528

2,000.6880

6.60

 

--通典-食货七
[陈后主禎明三年]589

50.0000

200.0000

4.00

 

 通典-食货七
隋文帝开皇年间600

 

4,450.0000

 

0.32%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890.7536

4,601.9956

5.17

0.37%

 通典-食货七
唐太宗贞观年间649

300.0000

 

 

 

 通典-食货七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380.0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615.6141

3,714.0000

6.03

 

 资治通鉴卷208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706.9565

4,141.9712

5.86

0.52%

 新唐书-地理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

786.1236

4,543.1265

5.78

1.55%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841.2871

4,814.3609

5.72

0.73%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852.5763

4,890.9800

5.74

0.79%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906.9154

5,288.0488

5.83

0.65%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891.4709

5,291.9309

5.94

0.07%

田14.3038亿亩通典-食货七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293.3174

1,699.3806

5.79

-20.32%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293.3125

1,690.0000

5.76

-0.14%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380.5076

 

 

 

一说310余万唐会要卷84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247.3963

 

 

 

不全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

237.5400

1,576.0000

6.63

 

--旧唐书-穆宗紀
唐穆宗长庆间824

394.4595

 

 

 

  
唐敬宗宝历间826

397.8982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

499.6752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495.5151

 

 

 

  
[淮南](周世宗显德五年)958

22.6574

 

 

 

南唐割江北地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230.9812

 

 

 

 册府元龟卷486
[荆南]963

14.2300

 

 

 

  
[湖南]963

9.7388

 

 

 

  
[后蜀]965

53.4029

 

 

 

  
[南汉]971

17.0263

 

 

 

  
[南唐]975

65.5065

 

 

 

  
宋太祖976

309.0504

 

 

 

  
[清源]978

15.1918

 

 

 

  
[吴越]978

55.0680

 

 

 

  
[北汉]979

3.5250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996

457.4257

 

 

 

田3.1252亿亩太宗实录卷79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413.2576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

741.7570

1,628.0254

2.19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1,029.0000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

1,079.2705

2,229.2861

2.07

 

田2.28亿亩续资治通鉴长篇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1,291.7221

2,909.2185

2.25

2.07%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1,722.1713

2,496.9300

1.45

-0.89%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1122

2,088.2258

4,673.4784

2.24

1.62%

 宋史-地理志
[南宋高宗紹兴三十二年]1162

1,113.9850

3,311.2327

2.97

 

 玉海卷2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

678.9449

4,470.5086

6.58

 

金史-食货志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

768.4438

4,581.6079

5.96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

 

7,681.0000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

569.6989

1,302.6532

2.29

 

 续通考-戶口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1,320.0000

5,883.0000

4.46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1,343.0332

5,984.8964

4.46

0.17%

 元史-世祖本紀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1330

1,340.0699

 

 

 

 续通考-戶口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

1,065.4362

5,987.3305

5.62

 

3.6677亿亩明太祖实录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

 

6,054.0000

 

0.09%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

1,141.5829

6,659.8337

5.83

0.96%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

1,040.9788

5,090.8672

4.89

-0.27%

4.228亿亩明孝宗实录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

1,050.8935

6,010.5835

5.72

8.66%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

1,063.1466

6,069.2856

5.71

0.01%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

983.5426

5,165.5459

5.25

-0.38%

7.4393亿亩明熹宗实录卷4
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

 

1,063.3326

 

-4.97%

2.9085亿亩清实录世祖卷61
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

 

1,448.3858

 

36.21%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

 

1,943.2753

 

0.98%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

 

2,360.0000

 

6.69%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

 

2,462.1324

 

0.16%

永不加赋制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

 

2,358.7224

 

-4.20%

6.9308亿亩清实录圣祖卷257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

 

12,611.0000

 

16.46%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

 

14,341.1559

 

0.76%

 高宗实录卷157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

 

18,181.0000

 

2.4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

 

20,550.0000

 

0.95%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

 

20,809.5795

 

0.1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

 

30,148.7115

 

2.68%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

 

40,100.8574

 

0.65%

 宣宗实录卷261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

 

41,944.1360

 

0.45%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

 

37,763.6000

 

-0.24%

9.1197亿亩光绪会典卷十七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

 

42,644.7325

 

0.87%

  
清逊帝宣统三年1911

9,269.9185

34,142.3867

3.68

-2.20%

  
民国二年1913

 

43,200.0000

 

12.49%

 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民国十七年1928

 

47,478.0000

 

0.63%

 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民国二十年1931

 

42,107.0000

 

2.35%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二十四年1935

 

46,215.0000

 

-0.38%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三十六年1947

 

46,100.0000

 

-0.02%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当代

年份

人口(万)

增长率

1949

54,100

8.33%

1954

60,266

2.18%

1964

70499

1.58%

1969

80671

2.73%

1974

90859

2.41%

1981

100072

1.39%

1988

111026

1.49%

1995

120000

1.12%

2000

130000

1.61%

注(2002-10-29):

  • 官方统计数字并不完全准确, 如只是局部统计,豪强隐瞒户口,只统计"丁"而非全部人口等。宋以后的中国人口实际已经超过一亿,官方统计大大偏少

  • 请注意历代中国疆域的变化

有关中国人口史的经典著作:

  •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
  •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些文章:

  • 中国近代人口发展史考察
  • 曹树基: 人口爆炸: 中国人口的历史与现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