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北宋 西夏 战争

(2007-07-02 19:34:05) 下一个

北宋 西夏 战争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明道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三川口之战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好水川之战
    中国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西夏军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至西吉两县间)地区,设伏击败宋军的作战。
    延州之战后,西夏军对宋西北边地的进扰愈加频繁。康定二年正月,宋廷为遏制夏军,采纳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建议,拟发泾原、鄜延两路兵反击。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异议,仁宗命诸臣再议。夏景宗元昊乘宋进兵未决,再度攻宋。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二月,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今宁夏同心县预旺东)进发,经天都寨(今宁夏海原),沿瓦亭川(今葫芦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
    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经怀远城、得胜寨(今西吉县将台北),抵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兴隆镇西北),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如不利于战,则据险设伏,待夏军回师时截击。夏军逼怀远城,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率轻骑数千先发,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等后继。二月十三,进至捺龙川(今西吉县偏城东北),闻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正与夏军战于张义堡(今固原县张易)南,遂转道南进,急趋交战处。夏军佯败,诱宋军追击。任福、桑怿脱离辎重,轻装尾随。黄昏,屯好水川。朱观、武英部屯笼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约次日会兵川口,合击夏军。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恰为夏军发出合击信号。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桑怿等战死。是日,朱观、武英部进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军重围中。行营都监王珪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来援,被夏军击败。武英、王珪等战死,唯朱观率千余人还。夏军获胜后,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
    此战,元昊运筹周密,预先设伏,诱宋军就范,发挥骑兵优势,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是一次成功的伏击战
  


定川之战
  
  范仲淹等人被贬谪以后,西夏又开始商议攻宋大计。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估计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宋将王沿闻知急忙派葛怀敏等人率军增援刘燔堡,宋军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宋军九千余人近全军覆灭。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士兵全军覆灭。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捣关中的美梦就此破灭。
  
  宋夏庆历和议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货币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主观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本国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战争。但是总的来说,庆历和议对维护宋夏之间的和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景宗统十万大军攻宋延州(今陕西延安)。夏军先佯攻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引延州军出援保安军,趁机攻占延州北面的金明寨,进围延州。宋延州知州范雍四处调兵,援救州城。宋将刘平、石元孙等领兵万余人,忙还救延州。夏军伏兵于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将宋援军包围。夏军四面合击,宋军全线崩溃。夏军俘获刘平、石元孙等多名宋将,大获全胜,乘势围攻延州。夏军连攻延州七日,恰逢天降大雪,景宗只好撤军解围。回师途中又连克塞门、安远两寨,攻掠泾原路,于三川寨(今宁夏固原县城西北)等地,斩杀宋将杨保吉等。此战为西夏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军事基础。
  


永乐城之战
  
   北宋元丰五年(西夏大安八年,108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西北要地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马湖峪)的作战。
  
   是年五月中旬,宋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建策神宗,经营横山(今陕西横山东南之横山),控扼险隘,进据盛产粮,马、盐、铁的横山战略要地。再沿银、宥、夏,盐(今陕西定边)、会(今甘肃靖远)、兰(今属甘肃)等州一线,增修城堡,筑垒推进,困逼兴(今宁夏银川)、灵(今宁夏灵武西南),迫使西夏就范。旋经略安抚使、知延州沈括亦请建乌古延城(今靖边西),以围横山。二十四日,宋神宗命给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举前往边防视察,审定筑垒推进方略。徐禧不谙军事,以为沿线筑城,耗费巨万,且银州等地不如永乐形势险要,拒纳种谔建议,决计于银、夏、宥三州交界地永乐川(今陕西米脂西北)依山建六寨六堡,作为控制银、夏、宥三州的枢纽。种谔以为此地无水泉,若失水寨,断绝水源,必陷绝境,力主于有险可守,有水可用,供给便利之银、夏、宥州逐次修建旧城,稳步逼进,并上书神宗。徐禧再次拒绝,怒斥种谔,令其留守延州(今陕西延安)。七月初九,徐禧兴筑永乐城建议为宋廷所纳。八月,与李舜举、沈括率鄜延副都部署曲珍、钤辖高永能等10余将、4万步骑和近20万民夫赴永乐川筑城。永乐背附横山,前接宥州,系西夏必争之地。时西夏统军叶悖麻率号称30万兵屯泾原路北,图谋宋军出界截击,后闻宋筑永乐城,移师鄜延境北。徐禧得知,不以为然,扬言“彼若即来,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也” (《宋史》334卷“徐禧传”)。九月初六,永乐城建成,赐名银川寨。次日,徐禧、李舜举还米脂,留曲珍率万人坚守。旋叶悖麻遣1000余骑至无定河(在今陕西东北米脂、绥德地区),侦探宋军动向。曲珍遣使告之。徐禧亲率2.5万兵急趋永乐,留沈括守米脂。夏骑见宋援军至,不战而退。徐禧以为夏军怯战,放松戒备。部将高永亨料夏军必将大至,提出城小兵寡,又无水泉,难以坚守,力主撤退,待机破敌。徐禧斥其怯战,以动摇军心罪解延州下狱。初九,夏30万大军进逼永乐城,徐禧令曲珍、高永能引兵数万陈于城下无定河畔,自坐城楼以黄旗示进退。夏军前锋进抵河岸,高永能建议乘其未列阵急击,挫其锐气,徐禧不允,并以宋襄公“王者之师,不鼓不成列”自诩。夏军进逼城下,曲珍见将士皆有惧色,知战必败,请徐禧收兵入城,又遭斥责。继而夏铁骑(俗称铁鹞子,即重甲骑兵)渡河,曲珍请乘其半渡而击,以折其前锋,再遭拒绝。继夏军俱至,宋军选锐卒出击,寡不敌众,大败而还。士卒争相入城,自相践踏,后阵大乱。夏军乘势猛击,击杀寇伟、李思古、高世才等10余名将校和800余士卒。宋军溃退城中,因崖陡路狭,骑兵弃马缘崖而上,丧马8000余匹。寻夏军围城数重,游骑直抵米脂城下。十七日,宋诏泾原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河东经略司及麟府军马司入援。李宪等途中遭夏军截击,不得前进。沈括率兵至无定川,亦被阻隔,退保绥德(今属陕西)。种谔怨愤徐禧,坐视不救,永乐陷入绝境。曲珍度孤城难守,请乘士气未竭,出城突围。徐禧以险地不可失拒绝,下令固守。继夏军攻占水寨,绝永乐水源。城中掘数井皆不及泉。宋军奋战数日,力竭难支,渴死大半。曲珍依诏遣部将吕整、景思义赴夏营求和,夏军扣留景思义不遣。二个二日,天降大雨,新筑土城多处坍塌,夏军乘机急攻,蜂拥而入,城遂陷。高永能、蕃部指挥马贵等战死,徐禧、李舜举、转运使李稷等死于乱军之中,将校被杀200余,丧师1.23万,惟曲珍、王湛、李浦、吕整等四将幸免。夏军破永乐后,进围米脂,耀兵3日而还。
  
   点评:此战,由于徐禧不谙军事,刚愎自用,屡拒部将正确建议,一意孤行,在选用地形、判断敌情和指挥上一错再错,每每贻误战机,致使宋军惨败。
  

灵州之战
  
   北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发30万大军,五路出师,大举进攻西夏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区的作战。
  
   元丰三年春,夏惠宗秉常下令,废止蕃仪,复行汉礼,遭到梁太后、国相梁乙埋等人的反对。四年三月,秉常采纳汉族将领李清的建议,欲将黄河南之地归宋,划疆而治,再次遭到梁乙埋等人的反对。寻梁乙埋发动政变,杀李清,囚秉常。诸酋领拥兵自重,国内大乱。五月,西夏统军禹藏花麻因与梁乙埋固有嫌隙,致书宋熙河路经略司,请宋发兵攻夏,自率全族内应。六月,环庆经略使俞充、鄙延经略副使种谔相继上书神宗,建议乘西夏内乱,大举攻夏。神宗纳俞充等人建议,决计发兵,下诏诸路备战,拟以宦臣、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李宪为帅。知枢密院孙固以为“举兵场,解祸难”(《长编》313卷),以宦臣为帅,难以统制,请慎重出兵,神宗不允。七月,宋廷调集30万大军于边地,命签书经略司事王中正率军6万、民夫6万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西进;鄜延经略安抚副使种谔率鄜延和畿内兵9.3万出绥德(今属陕西)北上;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率蕃、汉步骑8.7万、民夫9.5万出环州(今甘肃环县);泾原副都部署刘昌祚率兵5万出泾原路,受高遵裕节制,与环庆路军合势北进;李宪率熙河、秦凤兵出熙河(今甘肃临洮)东进。另诏吐蕃首领董毡引兵3万侧击凉州(今甘肃武威),牵制西夏右厢军。诸军分道并进,拟以泾原、环庆兵会师灵州,待克城后,直捣兴州(今宁夏银川);鄜延和河东军会师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合攻怀州(今宁夏银川东南),进逼兴州,企图一举灭夏。
  
  
西夏梁太后闻宋大军来攻,召朝臣问计,一老将建议,坚壁清野,纵其深入,集精兵于兴、灵、夏州,扼守要地,遣轻骑抄绝其粮道,待其粮草不济,不攻自困。梁太后纳其策,集12监军司10万精兵驻守兴、灵要地。七月二十二日,种谔率军先发,进围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宋廷以其轻出,命还师延州(今陕西延安),受王中正节制。八月二十三日,李宪总领7军进抵西市新城(今甘肃兰州东南),夏将禹藏花麻佯败西走,讹勃哆等率万人以城降。继熙河军再败夏军于女遮谷(今甘肃兰州东),进围兰州。九月初二,李宪克兰州。附宋首领巴令谒引三族兵破撒逋宗城。二十三日,王中正、高遵裕、种谔率军分路进发。王中正行约数里,至向草平,即奏已入夏界,屯留9日不进,遣士卒往返取粮于麟州。二十五日,鄜延兵围米脂,梁乙埋遣大将梁永能率8万兵赴援,宋先锋将高永能令其弟高永亨选精骑张左、右翼奋击,大败夏军。二十八日,种谔再败夏军于无定河(在今陕西东北部米脂、绥德地区),击杀8000余。神宗以种谔功先诸路,不再受王中正节制。十月初四,夏米脂守将令介讹遇以城降。鄜延兵进军石州(今陕西横山北),夏军弃城走。初七,熙河兵复败夏军于女遮谷。十二日,泾原兵抵磨脐隘(今宁夏同心境),夏军3万据险阻击,刘昌祚分兵夺隘,以重赏激励将士奋击,大败夏军,俘其统军侄吃多理等22人,击杀大小首领300余,士卒2400余,随后长驱疾进。十五日,鄜延兵进逼夏州,夏将索九思以城降,继进克银州(今陕西横山东)。十七日,环庆兵逼清远军(今甘肃陇县西),夏将嵬名讹兀举城降。高遵裕乘胜率军挺进,连克运粮城(今宁夏同心东北)和韦州(今同心东北)。旋鄜延钤辖曲珍败夏军于安定堡(今陕西子长西北)。河东兵自夏州进逼宥州(今陕西靖东)。熙河兵败夏军于屈吴山(今宁夏海原东南),进克会州(今甘肃靖远)。二十七日,鄜延钤辖曲珍败夏军于蒲桃山。泾原兵抵赏移口(今宁夏同心北),诸将欲取捷径出黛黛岭趋灵州。因粮草将尽,刘昌祚得知鸣沙川(今宁夏青铜峡南)有夏御仓,遂率军前往,获窖藏米百万,重载直抵灵州。时城门未闭,宋先锋军乘机急攻,击杀夏军450人,几乎夺门而入。高遵裕闻泾原兵先抵灵州,恐刘昌祚独成大功,命围城待援,不得攻城。十一月初一,环庆兵至南平州(今宁夏吴忠东南),遭夏军阻击,刘昌祚率数千兵赴援,未至,夏军已退。初五,鄜延兵败夏军于黑水,击杀1700余人。次日,泾原、环庆兵合攻灵州,因夏军已作好固守准备,高遵裕与刘昌祚不协,又缺乏攻具,攻城受阻。既而熙河兵败夏军于罗逋川,鄜延兵克石堡城。是月中旬,西夏连续遣轻骑袭掠宋军粮运,潜师鸣沙川,三败泾原总兵侍禁鲁福、彭孙所率护粮军,尽夺其解运粮饷。寻鄜延兵至盐州(今陕西定边),因粮草不济,人马乏食,军大溃,仅3万人还。王中正引军抵奈王井(今陕西定边东),亦因粮尽退归,军士死亡2万。十九日,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泾原、环庆兵营垒,宋军冻溺而死者甚众。宋廷鉴于形势危急,下令班师。高遵裕等仅率1.3万兵走免。回师途中,又于葫芦河(在今宁夏、甘肃边境)遭夏军袭击,泾原兵溃走。李宪率军进抵天都山(今宁夏海原东),闻诸军溃退,乃引军还。
  
   点评:此战,由于宋主将乏谋,不谙军事,五路大军不相统制,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加之长途征战,粮道被断,招致惨败。西夏料敌用兵,采取了纵敌深入,待其师老兵疲而击的正确方略,决战致胜。

无论横看.竖看.我大宋也比龟唐有骨气的多.富你龟唐有我大宋富吗?强..你龟唐也只是前边强了一下.有那个朝代有你龟唐,那么丢人.首都都给人占了N次.和清比那是对清的侮辱..后面没我大宋强吧??买国求容的是也只有你龟唐第一个敢做的出..总而言之.一句话.龟唐上到下..除了意淫也就只会意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