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蔡文姬vs郭沫若 把别人搞大了,弄得别人自杀

(2007-06-26 17:24:07) 下一个

蔡琰(177年—?),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

初嫁卫仲道,夫亡而无子,回归母家。后为董卓部将所虏,十二年流落匈奴,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遣使以重金赎回,再嫁陈留董祀。后来董祀犯罪论死,蔡琰亲自向曹操求情,时值严冬,史载“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曹操最后同意为董祀赦免。

传世有《悲愤诗》二篇,一为五言,一为骚体,以及长诗《胡笳十八拍》一篇,叙述了文姬一生不幸的遭遇。

蔡文姬几时被胡人掠去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版本是她在胡地生儿育女后被曹操赎回,因思念留在胡地的亲人,作出《胡笳十八拍》的哀音。这就是才女与平凡女子的不同之处吧。平常女子伤心时,往往诉诸眼泪,大珠小珠落玉盘,汪洋恣肆,一发不可收拾;蔡文姬她不,熟谙音律的她将一腔无名的愁怨倾注于乐音之中,从此,她的眼泪与悲哀就沉沉地落在后人的心上。
  
  然而,后世的几声叹息、几滴眼泪对于千年前的蔡文姬又能有何补益呢?纵观蔡文姬多蹇的一生,战乱的生活已将一介才女的尊严与骄傲打磨得薄如纸片,那是连愤怒都难以郁积的人生。
  
  据说在胡地,蔡文姬被献给匈奴的左贤王,做了王妃。然而,她终究是被“掳”去的,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因此,这桩婚姻也就少了许多的温存与浪漫。身处蛮荒的胡地,那时的文姬心中想必有过强烈的幻灭感吧。
  
  曹操酒足饭饱之时,大发善心,将蔡文姬赎了回来。此时的她,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与左贤王育有二子。对于一个已婚女人来说,家庭就是她的全部。然而,曹操的一纸公文,却令她抛夫别子,重返中原。只怕此时,故乡也已成她心中的他乡了吧?
  
  女人的命运竟然如此被别人拨弄,全不由己,尘世上那双翻云覆雨的大手呵,我为文姬悲哀。
  
  然而,屈辱是不会自行了结的,除非你选择退出,抛弃这个乱世。人过中年的她又被指婚给董祀——一个小她许多岁的年轻男子。那一年,她三十五岁。老妻少夫的婚姻令董祀的心理严重失衡,我想,他对文姬多半是嫌弃的,可这个懦夫又不敢违背曹操的旨意。此时的文姬再次拿出在胡地炼就的适者生存的勇气,虔诚地将一生系在董祀的肩头。董祀的不爱,冰雪聪明的她怎会不知?美人迟暮,秋风拂过她不再丰润的容颜。
  
  董祀因事犯在曹操手里,论罪当斩。文姬闻讯蓬首跣足地赶往丞相府求情,这一幕看得我何其心酸!文姬的一生,经历了多少男人,然而,有哪一个是她真心所爱?可是,因为他们,她被迫一次又一次抛下自己的尊严。
  
  女人不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是一味地对环境逆来顺受。一个终日惶惶不安的女人,何其易老。文姬的遭遇令我想到刀俎上的鱼肉。怕是当文姬老去时,她的才情早已消磨殆尽,即使尚存一二,也应尽是断肠的悲鸣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生存的大智慧,但我宁愿她在绮年玉貌之时香消玉殒,而不愿让她去经历如许多的苦难。我不要看到她饱经沧桑的面容,伤痕累累的灵魂,是因为一想到最初她曾有过怎样晶莹剔透的心、不谙世故的眼神,我便感到揪心。
  
  文姬,宁愿看到你夭折,也不愿你凋零在乱世,然后被人一瓣一瓣地摘掉,丢弃在泥潭。
  
  当一个人渺小得无力支撑起自己的尊严时,不要再和我谈什么马革裹尸的悲壮,什么逸兴遄飞的豪爽。战争带给一部分人的是荣耀与勋章,而给绝大多数的另一部分人的却是无情的扼杀,卑微如蝼蚁的人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文姬的故事便是战时人民的一个缩影,一个侧面。出身名门的她尚且如此,布衣百姓的遭际更是可想而知了。
  
  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光辉,充当了战争的祭品。最后,还要谦恭地道一声:伏维尚飨。

柔弱的女人,在战争中只如蚁蜉,从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战利品.男人又何尝不是名利的牺牲品?

伏维尚飨 是古时候追悼死者的祭文里的惯用语。

要不是匈奴入侵,汉女何能被掳到塞外?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此由句判断,霍去病一定没有成家,因为匈奴尚在,存于西汉、活于东汉,甚至还入塞掳掠汉民汉女,所以才有《胡箶十八拍》道不尽的凄凉。
   
    有人会说霍去病有儿子,但是未婚生子的人很多,当年苏武牧羊,誓不降匈奴,但是也抽空与匈奴女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苏通国。要是以为霍去病成家,所以匈奴就已灭,八成蔡文姬是被鬼掳走。


----------

文艺作品

文姬归汉图
京剧《文姬归汉》
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


题外话

----郭沫若:文人无骨此公最,此生声名万世休  抛妻弃子  把别人搞大了,弄得别人自杀的人。为他死的女人恐怕不止一个吧。一个跑到日本去搞自己国家少女,搞日本女人,搞阳痿了回来玩政治的东西。  郭老捧毛泽东捧江青,又捧华国锋,钱谦益也在饥民饿殍满地的时候肉麻的捧崇祯,捧周延儒,捧吴昌时,捧马士英,阮大铖,同样是御用文人
如果郭沫若就品德差也就算了,你拍马屁就拍嘛,但硬是歪解一些学术问题,就很可恶了。最明显的就是为了迎合马列主义,硬给我们古代社会也安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顺序。殊不知秦以前是分封,更似封建,且从来不以奴隶为主体,秦以后更是郡县为主,这种混淆视听生搬硬套,祸害极大。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 )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和)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冰心老人是这些事情的证人,还有鲁迅。郭沫若的无耻,如他在男女关系上的失德失格,毕竟于国族关系不大。问题是:此人为国家的‘文化旗手’‘学界祭酒’垂30年。华夏文人士大夫的气节,至此人,扫地以尽,而自炎黄、周孔以降,民族的传统道德亦如雨打风吹去。我们不得不承认:郭沫若所代表的那种为生存为往上攀爬而完全不顾廉耻、不择手段的精神,在今天几乎成为主流价值观。在‘小煤窑’、‘假奶粉’‘克拉玛依之火’‘学术腐败’。。。等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郭老的精神正熠熠生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