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庞统死于意外 司马懿老婆

(2007-06-19 10:03:29) 下一个
庞统死于意外 司马懿老婆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舞阳侯。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晋书》包括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晋书》的内容,包含西晋、东晋以及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它记事的年代,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即《晋书》本纪中的宣帝)早年的政治活动,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以宋代晋。这部新的《晋书》同以往诸家晋史著作相比,内容上“甚为详洽”,详尽而广博。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的众多且都队伍精良。《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主要作者中有房玄龄、令狐德棻、敬播、李延寿、李淳风等极为优秀的史家,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另一特点是体例的创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早先,东汉班固曾经写过载记,但并不是用来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部史书的组成部分。《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宣穆张皇后,讳春华,河内平皋人也。父汪,魏粟邑令。母河内山氏,司徒涛之从祖姑也。后少有德行,智识过人,生景帝、文帝、平原王干、南阳公主。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其后柏夫人有宠,后罕得进见。帝尝卧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后惭恚不食,将自杀,诸子亦不食。帝惊而致谢,后乃止。帝退而谓人曰:“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兒耳!”魏正始八年崩,时年五十九,葬洛阳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咸熙元年,追号宣穆妃。及武帝受禅,追尊为皇后。

--------------------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襄阳人,名士司马徽称其为凤雏,与伏龙诸葛亮齐名。东汉未年本为群雄孙权名将周瑜的郡功曹,后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历任耒阳令、治中从事,官至军师中郎将,死后追赐关内侯,追谥为靖侯。

家庭

兄弟
庞林,庞统之兄,以荆州治中从事加入黄权征吴,后夷陵之战大败,随黄权降魏,封列侯,官至巨鹿太守。其妻因贤淑闻名。


庞宏,刚直简朴,傲视尚书令陈袛,为陈袛所抑,卒时任涪陵太守。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斋

时朴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襄阳记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操尝造德公,值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客当来就我与庞公谭。”其妻子皆罗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德操年小德公十岁,兄事之,呼作庞公,故世人遂谓庞公是德公名,非也。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涣,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统,德公从子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勣、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张勃吴录曰:或问统曰:“如所目,陆子为胜乎?”统曰:“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劭就统宿,语,因问:“卿名知人,吾与卿孰愈?”统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劭安其言而亲之。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蒋济万机论云许子将褒贬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许文休。刘晔曰:“子昭拔自贾竖,年至耳顺,退能守静,进能不苟。”济答曰:“子昭诚自长幼完洁,然观其臿齿牙,树颊胲,吐脣吻,自非文休敌也。”胲音改。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主

?夤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斋

用兵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习凿齿曰:夫霸王者,必体仁义以为本,仗信顺以为宗,一物不具,则其道乖矣。今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虽功由是隆,宜大伤其败,譬断手全躯,何乐之有?庞统惧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众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谦之道,矫然太当,尽其蹇谔之风。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纳胜而无执,是从理也;有臣则陛隆堂高,从理则群策毕举;一言而三善兼明,暂谏而义彰百代,可谓达乎大体矣。若惜其小失而废其大益,矜此过言,自绝远谠,能成业济务者,未之有也。臣松之以为谋袭刘璋,计虽出於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宴酣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云“君臣俱失”,盖分谤之言耳。习氏所论,虽大旨无乖,然推演之辞,近为流宕也。古

进围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袛,为袛所抑,卒於涪陵太守。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襄阳记曰:林妇,同郡习祯妺。祯事在杨戏辅臣赞。曹公之破荆州,林妇与林分隔,守养弱女十有馀年,后林随黄权降魏,始复集聚。魏文帝闻而贤之,赐床帐衣服,以显其义节。知
---

庞统死于意外(正史)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写刘备在军师庞统辅佐下,夺取涪城,斩了冷苞之後,与庞统分兵进取雒城;出发前,庞统马失前蹄,刘备让他换乘自己所骑白马;庞统走小路,行至一地势逼窄之处,听说此地名叫「落凤坡」,大惊,急令退军,却被埋伏於此的张任军认作刘备,乱箭射死。一代英杰,竟然死於非命,年仅三十六岁。这一情节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从明清以来,很多人都以为庞统真的死於「落凤坡」。

  其实,这一情节基本上是虚构的。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可见历史上的庞统并非死於进兵雒城的途中,而是死於攻城之时;不是因为中了埋伏而死,而是因为被流箭射中,死於意外。关於庞统的葬地,史无明文。由於其故乡襄阳距离遥远,且为曹操地盘,还葬原籍显然不可能;而鹿头山(今名白马关)距雒城不过数十公里,而且地势高阜,背景开阔,可能是刘备进攻雒城的大本营所在地,因此,痛失良佐的刘备将庞统葬於此处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至迟从宋代起,今白马关一带已经有了关於庞统墓的记载。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写有<鹿头山过庞士元墓>的诗,其中有「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苔藓无情报,秋来满断碑」等句,可见陆游经过此地之前,这裏早已有了庞统的祠墓。大概是受到这一事实的启发,又因庞统有「凤雏」的美名,罗贯中才虚构了庞统死於「落凤坡」的情节。

  那麼,罗贯中为什麼要如此虚构呢?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以便诸葛亮及早入蜀,指挥夺取益州的战斗(历史上诸葛亮是在刘备包围雒城以後才与张飞、赵云等溯江入蜀,分定郡县,然後与刘备共围成都的)。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庞统为刘备夺取益州所起的关键作用,对庞统而言未免不大公平;为此,罗贯中又虚构了庞统在赤壁大战中巧献连环计、在耒阳半天了断百日积案等情节,有力地表现了他的才干,为塑造其忠烈睿智的形象作了补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