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正文

搜寻史实与寻找知情者——《南太平洋祭》(3)

(2011-05-20 18:05:15) 下一个


第一章:一段几近湮没的史实(3)

 搜寻史实与寻找知情者

一段历史是由许多方面组成的。太平洋战争,是20世纪最大的一场在广阔的海域洋面上进行的战争,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为此,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丛林密布的海岛上以美国为首的盟军与固守顽抗的日军的殊死战斗,以及浩瀚洋面上大批美日舰队的对决及胜负,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资料和记叙的也多;而于那些与此相关的战争副产品,比如战俘以及日军直接用之于为其战争服务的劳工等片段与细节,则不甚了了。故对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在新不列颠岛有被日军奴役的大批中国战俘劳工这段历史,笔者也与绝大多数国人一样,原先并不知晓。只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或者说,机缘巧合,才了解到这段尘封历史的一角。 

2005年,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球都在以各种形式予以庆祝,即使是海外华人,亦不能置身之外。因笔者当时为当地一华人社团的负责人之一,又鉴于自己以前读大学时是念历史的,故而在笔者所在的城市——澳大利亚的布里斯本(Brisbane),于当年8月份,在侨界组织了一次纪念座谈活动。这次座谈会有几十人参加,因时间的关系,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座谈的主要内容自然都是与中国的抗战有关。这次座谈会后,我就反思到,作为澳大利亚华人,我们在此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应该而且也有必要尽可能地将澳大利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也包括进去。换言之,在那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共同对敌的盟友,相互之间应该是并肩作战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当时站在同一阵线的盟国。有鉴于此,我便利用各种机会,开始蒐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有关的史料。

2006年之后,还真有发现。从陆续蒐寻到的一些图片与资料中,显示出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确实有一支人数不多的澳大利亚建制部队,称之为“郁金香部队”(TulipForce),于1942年初经由缅甸进入中国,前后在湖南和江西二省待了近10个月的时间,准备在此训练中国突击营,开展丛林游击战;他们并计划与中国军队并肩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

于是,笔者根据这些资料,利用时间慢慢将其整理成文,从2007年中开始,以《敌乎?友乎?——镜像中的澳洲大兵与中国:抗战时期》(小标题是:《凋零的“郁金香”——澳洲部队在中国》)为题,分批将其贴上我个人在文学城网站上的博客。[1]

中国有句俗话,拔起萝卜带出泥。真是一点儿也不假。因为它所伴随的,往往是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也就是在整理上述澳洲部队在华资料时,因这支澳洲在中国的“郁金香部队”中有一张莫尔(Moore)中尉的照片,其简介中提到了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上的中国战俘集中营一事。当时发现这一线索,真是高兴,就像是刨坑刨出了金块。这一线索表明,太平洋战争时期,除了在印缅战场上有中国远征军之外,在遥远的南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居然也有中国抗日官兵。那么,他们是从何而来?来此干什么?战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于是,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一边继续找资料,一边就在那篇《凋零的“郁金香”——澳洲部队在中国》的博客文章结尾时,留下了这样的话语,以作进一步探讨的悬念: 

还有一位郁金香部队的莫尔中尉,回国后,参与新几内亚对日作战,并在战后参与解救了被囚禁在日军设于新不列颠的战俘集中营的中国战俘。 

就是根据上述线索,笔者由此顺藤摸瓜,先是在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里,反复认真淘找,起出一组有关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的大埠亚包之中国战俘营的照片。这些历史档案照片,是由澳大利亚军队的历史记录小组于19459月随军登陆辛普森湾(Simpson Bay)解放亚包,随即解救了在新不列颠岛上包括中国抗日官兵在内的所有盟军战俘之后拍摄的。此后,又利用时间,通过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系统,逐渐淘找出一批澳大利亚当局战后占领亚包救助中国官兵,并应中国方面的要求,最终协助将这些中国军人遣返回国的档案资料。由此,才对这批中国战俘有了一点儿的了解。

但当时在蒐寻资料过程中还有一个难点。那组有关亚包中国官兵的照片,虽然每张都附有一些英文的解释,但很简单,也很不具体,无法反映整个的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其中的中国军官的姓名,因用的是韦氏音标,更是难以还原,在一段时间内,始终无法破解。由此,对于亚包中国战俘的历史,也就非常的模糊。最后,我还是将眼光转向居住当地阅历广泛的老华侨,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答案。

常言道,心诚则灵。冥冥之中,必有天助。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居住在布里斯本市的老华侨张荣煦先生,是1970年代初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张先生当时虽已近80岁高龄,却是本地以原巴布亚新几内亚之华裔移民为主而组成的一个华人社团——国泰会的活跃分子,为人友善,和蔼可亲。在我居住于这个城市的十多年里,经常在当地华人社团的各类活动中与他碰面,只是因各种原因,未及深谈。

2007年上半年,在当地的一次华人活动聚会上,我与张先生相遇。因已经知道他是来自巴新,我的脑海中此时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以张先生的年龄和阅历,是否知道当年在新不列颠岛的这些中国官兵之事呢?于是,便随口问他:“张先生,您是否知道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巴布亚新几内亚曾经有过中国战俘?”听到我突然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张先生怔怔地看了我好一会儿,才一字一句地说,“当然知道,他们在亚包。我就是从亚包来的,当年还和这些中国兵呆过一段时间”。

我闻之心中大喜:可遇到知情人了!须知,一段几近湮灭的历史,就常常会因知情人或亲历者的佐证,而使其模糊的面目清晰起来,使后人能将历史的碎片粘合起来,还原出其本来的面目。因当时我是那次华人活动的主持者,无暇与之详谈,为此,就马上跟他说,一定找个合适的时间,请他谈谈这些中国战俘。过了一会儿,张老先生找到我,将他的联络电话写在纸上交给我,并说,别人都不知道这些事,难得你问起,我会将知道的事情都告诉你。

张先生是广东人,1929年出生在原籍广东省开平县,当其10岁左右时,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从广东随亲移民到了澳属新几内亚的亚包。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他都和家人一起,待在亚包,与其他800多名当地未及撤退到安全地方的华人一道,被日军关押在当地的华人侨民集中营里。他是亚包日占时期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


张荣煦先生,
2008610日于他的寓所

此后,张荣煦先生还为我引见了另一位这段历史的见证人——麦添强先生。麦先生是在19459月澳大利亚军队解放亚包的所有盟军战俘之后,在中国官兵营地充当翻译,直接参与了被释中国战俘的解放与集中。麦先生出生于亚包,在澳大利亚接受中学教育,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返回新不列颠岛,战时也被日军关押在当地的华人侨民集中营中。他年长张先生四岁,也是在1970年代移居到澳大利亚,同样是家住布里斯本。


麦添强先生,
19459月当亚包中国战俘被澳军解救后曾担任中国官兵营地的翻译。照片拍摄于200885日,布里斯本。

可以说,新不列颠岛中国战俘劳工的史实,最初就是通过淘找档案资料和寻找当事人并进行访谈,而逐渐发掘出来的。而一年多之后,在遥远的西南太平洋海岛上的这些中国抗日将士,能成为台海两岸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有赖于媒体和网络的报道,以及热心网友们的跟踪。

粟明鲜: 《南太平洋祭——新不列颠岛中国抗日战俘始末》,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4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