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人华华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愿为闲人
正文

一则国外的报道

(2008-10-15 08:03:49) 下一个

今年中秋,是被定为国定假日的第一年,连着双休日,放假三天。八月十五夜,上海受台风影响,月亮不见踪影。即便有月亮的往年,我们又会抬头多看几眼呢?因大气的污染,上海的天空中,月亮周围早就看不到众星的围伴了,还有这灯光的反射把天空弄成半红不黑的。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月不明天不青的,少了许多意境。还是看电视里的中秋晚会吧,轻歌曼舞,一派繁荣升平之景象。

我表哥从加拿大的温哥华又发来伊妹儿了,逢年过节的,他总忘不了发来问候。这次的妹儿后还附有一张当地的加中日报,说一篇关于中秋的文章写得不错。我立即打开读了,说的是新老移民、留学生的思乡之情和中国国内月饼的“变味”。

月饼的“变味”,自然不是指月饼制材的改变,比如从多油重糖改成少油低糖的这种变化,而是指国内做月饼、买月饼、送月饼中的腐败现象。市场上有高价、天价月饼,一盒月饼再怎么做、包装再怎么精美,终究只是一盒月饼,几千几万的价格是无法开出来的,但如果在礼盒中配上洋酒、金饰品、野生人参等,那就不同了,名称仍是月饼,但月饼成了名义上的主角。其实今年这种精装月饼礼盒已经寡见,放在橱窗里太过招摇。少了高档礼盒并不等于少了腐败,每逢年节,一切经营活动中、官场中的请吃、送礼已成了必不可少的、司空见惯的情景。

你看看那些蜂拥在月饼店前的“黄牛”们,一只手压低价收进票子,一只手加上差价转手卖出,这是因为很有些人一到中秋,收到的各种月饼票子一厚叠,哪里吃得完?“黄牛”每天站“桩”,辛苦了点,但赚头好啊,一年一度的捞“分”机会,岂肯放弃?现在的行当早超出了三百六十行这个概念数,票证买卖一向是有些人的职业,改革开放初期那些站在商店门口收购外汇券、香烟票的,兑换外币的,被称之为“打桩模子”。现在一些大型超市门口,仍有他们的影子,“卡有伐卡有伐”地招徕生意。所以中国的腐败,又岂局限在中秋月圆尝月饼之时。见多不怪,不像国外的华人报纸对高价月饼什么的还报道还感叹,在国内生活的我们,对那些现象听多了、看惯了,早就麻木了。话再说回来,如果我也有职有权的,人家拱手送上来的那些券啊票啊什么的,我会不收受么?

2008.09.15.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