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龙泉寺学诚法师/ 深信业果——清净持戒、解脱烦恼的前提

(2009-06-28 14:51:56) 下一个



学诚法师_新浪博客
学诚法师讲经集
学诚法师的法语空间- 觉之路博客
学诚法师文集(全文下载) -- 佛教门户网-【佛学研究网】 吴言生说禅



【法师引导】:如何感受无常?

   “当下有感觉到无常的同学请举手? ”法师提问。

   “我刚刚康复,可能还会再生病。”一位生病的同学答。

    法师:无常分粗分无常细微无常,其实它时刻都在生活中。几天前我打算晒一床被子,觉得明天应该是晴天,到了明天又觉得后天应该是晴天,结果到了今天就转为阴天了。当时也有想到今天万一天阴了怎么办,但又觉得不太可能,可它却发生了,这就是无常。看来要把握当下啊!

    经论上说:“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


2、业感果的道理是真实不虚,从因果门入手是甚深教授。

    业感果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百业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若对三宝境认真修供养福报是极大的;反过来如果瞋恨别人,一样也有很多的过失。

3、发心出家应先看业果故事与祖师传记,使心与皈依、业果的教授相应。

    大家准备发心出家,除了日常所学的内容,刚开始先要看两类书:业果故事和佛陀、祖师大德的传记。其它的书建议先少看,看多了就像师父说的:“只有增加自己的知见,滋长我慢,成了所知障。”

    这两类刚好对应阿底峡尊者赴藏后讲的两个教授:皈依、业果。要想生起相应皈依的量就必须要知道三宝的功德,要想知业果就必须要看业果故事。业果分为粗分的业果和最微细的业果。

4、知道业果才能清净持戒,持戒必须要有配套的师法友环境。

    如宗大师说:“次于业果当由多门引发坚固深忍信解,是为一切白法根本。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所以持戒清净必须要知道业果,自己犯错误的时候,才会有惭愧心,才知道去找同学、找法师,向佛陀发露忏悔。如果不知道业果,就不会发露忏悔,那这个业就非常的可怕。当业累积多了就会很痛苦。了解了戒律不一定能持好,必须要有配套的师法友环境。

    不但如此。即使修习上士道的法类,业果也一样重要。宗大师又说:“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设有所失无间能修者,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为罪染著堕恶趣果,非虚言故。能生此心,尤以修习业果为要,吾等若未知此为甚深教授,则为断绝道中精髓,聪叡所爱功德之本。

。。。距离就是我们的业障啊!当业障清净了,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会近在眼前。

    初修学人,要想感受到巨大恒星的光芒,要从太阳开始,身边的人最能照亮我们,当业障清净了,内心的力量强了,慢慢就会接受到巨大恒星的光芒,这就是次第。 身边的法师或同学会时常磨我们的习气,劝谏、提醒我们,这样反而改得会很快;所以必须从身边的同行开始,才能慢慢地与师长相应。在与同行的相处中去实践业果,这样持戒也会清净。所谓依师当从依僧起,依僧当从依友起。

5、戒律的特征是快乐、清凉、寂静,持戒的目的是为了从烦恼中解脱。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师父一篇开示《出家与受戒》。这场开示是对将要求受大戒的沙弥师父讲的。师父说:“对一个出家人而言,求受比丘戒是人生的大事。”世间人以结婚为大事(众笑),我们以受戒为大事。烦恼是束缚我们的绳子,戒律是刀子,能够降伏我们的烦恼,绝对不是束缚。

    师父谈到有七众戒律,分别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这七众戒律都是让我们解脱的。持戒是一种恒常的快乐,是一种清凉,是一种寂静。开始可能会觉得‘何必自扣帽子,自讨苦吃。’其实不是这样的。

    第二点师父讲到:“佛法是内明之学,是让我们反观自心的。”佛法就在我们的心中,真正求法需具备两个条件:恭敬心希求心没有恭敬心和希求心,只求外在的文字相,到最后内心就会干枯。当再遇到有人讲法时自己就不愿意听了,觉得没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希求心、恭敬心,以为已经听过了、懂了,不需要再听了。其实自己真正认为懂的是文字相,甚至文字相都不是,只是模模糊糊的一些概念而已。然后又没有希求心,别人讲的内涵境界就不相应,最后就自然不愿意听了。


 学诚法师在安居期间开讲《大乘百法明门论》。此次系列讲座题目为《心的世界》,一般每晚八点开讲。

目前有以下两个网络直播室:学诚法师网络讲堂
http://www.heshang.net:201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