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菩提心与菩提戒/创古仁波切

(2009-05-24 07:36:54) 下一个
http://www.cbtwdangka.com/bbs/read.php?tid=7154&fpage=5

菩提心就像是珍贵的如意宝。冈波巴融会了两种传承:其中之一是那洛六法,包括大手印与阿底峡的噶当法式;另外便是第三世噶玛巴--即朗琼多杰所精通,且加以融合的大圆满与大手印。教法的深奥便是加此增加的。目前我们所修持的大手印,便含有阿底峡于皈依仪式时的教法传承。菩提心与菩萨修持二法,也融合了梅纪巴与龙树菩萨的法式。菩提心的培养是必要的。诸佛与菩萨都是先行培育自我的菩提心,而后才得以悟道。因为菩萨悟道源之于培养菩提心,我们因此必须依循相同的途径,培养内在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重要泉源,其实就是思想,也就是培养无尽的慈悲。这并不是指我们对亲近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慈悲,而是指希望为有情众生解脱痛苦,且带来快乐的慈悲。只有慈悲才真正是宽广无边且极为深奥。

  通常一个人看见他人受苦,慈悲之心便油然而生。一个人希望为他人解脱痛苦,这就是“悲”的定义,了解众生希望拥有快乐,而愿意给予他们快乐,便是“慈 ”。人类有一共同特性,就是希冀安宁与快乐,而避免痛苦,因此培养弘扬慈悲以拯救有情众生是必要的。并非只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类才希望快乐,而另外百分之五的人类却毫不在意。所有的人类都有希求快乐与免于痛苦的共同特性,因此我们在培养弘扬菩提心的慈悲时,必须包括所有众生在内。因此之故,我们也应该将拯救有情众生的发心,扩及于千万种不同形体的生命。虽则这些生命形体不同,然而众生的最后希望是一样的,也就是拥有快乐,免于痛苦的渴望。我们必须弘扬慈悲及于众生,对于亲近的人或不喜欢的人,皆应毫无差等而一视同仁。在朋友与敌人之间必须没有歧视,这就是慈悲的第一项特征。

  通常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人。例加利用医药解除痛苦、疾病与伤害。试着引导他人,使之由无知的状态解脱出来。或试图用各种物质协助他人脱离贫困,甚至于从事战斗以保护他人免于敌人的威胁。这些便是试图协助他人的基本方式。虽然这些努力皆源自于协助他人的发心,但是方才所提的各种助人方式,有可能帮助他人,但也很可能伤害他人。这些都不是使所有众生受益的办法。我们一定要学习正确的法门,真正的协助有情众生。

  根据佛教的说法,快乐与快乐的泉源来自心灵,我们必须引导他人培养心灵的快乐。期望拯救有情众生,教导他们如何解脱心灵的根本痛苦,与获得心灵的真正快乐,便是使有情众生登临佛地。期望协助他人获得快乐的泉源,而脱离痛苦,便是菩提心。菩提心可用藏语“见却森”加以解释说明,“见”表示“除去”:期望除去所有人的悲苦根源,使他们不再感受思想上与精神上的痛苦。“却”表示“获得”:也就是协助众生建立并极为熟悉心灵的快乐。“森”表示“心灵”。因此“见却森”意即希望脱离痛苦,获得快乐的心灵。当“巴”这个音节加在“见却森”之后,使成了一个名词,表示一个人拥有了这种心灵(即菩提萨-菩萨)。“巴”也可解释为“勇者”或“英雄”。通常我们认为英雄精于作战之术,并且能消灭他或她的敌人。然而就精神层面而言,这个人并非真正勇者。不论你是否消灭了敌人,他终将要死亡的。人皆有死,所以我们实在无须消灭我们认做敌的人,因为他总会死亡的。消灭敌人并非勇者。佛法含意上的勇者,指的是消灭心中的敌人而解脱痛苦。

  我们已经阐明何谓菩提心,以及藉由帮助有情众生来培育弘扬菩提心,这便是勇者精神。初学者的菩提心并未深植心中,因此我们必须受戒,发誓将永远弘扬菩提心。有许多誓或戒被称为“三昧耶”。有所谓的别解脱戒,或外在形体的承诺,例加不杀生、不偷盗。也有一些戒被称为“索索塔巴”,即自我解脱戒。菩萨戒则是一种思想或态度上的戒律。

  菩萨戒的基础在于心灵,要守住不杀生、不偷盗的戒律似乎较为容易,因为不做这些行为,自然便不会破戒。我们的心灵会产生多种思想,有善念亦有恶念,因此守住心灵上的戒律似乎较为困难。别解脱戒中之不杀生、不偷盗可能很容易,一旦杀生或偷盗,便贾际上破戒。别解脱戒好比陶罐一般,一旦陶罐破碎便再也无法修补。至于菩萨戒,虽然个人会产生恶念,但实际上并未做出有害的行为,譬加说杀人。个人可以立即将恶念转为善念。因此菩萨戒有若金质的器皿,假设掉落地面,其外形会有所改变,但却可以修复,回复原来模样。

  我们应该了解并且感激有机会接受菩萨戒,我们不该害怕心中无法永久守戒。每当我们发现心中生出恶念,我们总是可以改变转换此一恶念,因此我们无须害怕接受菩萨戒。我们也应该感激一个事实,就是我们都能学习这些方法。我们现在来谈谈菩萨戒的益处。经典乘(显教)教法中记载着佛陀言及的二三○种益处。现在我们把内容加以精简,并用四个论点来做说明。

  菩萨戒的第一个益处在于,经由菩提心的修持,我们能学习如何解脱痛苦与获得快乐。我们将会了解快乐的泉源就是菩提心。其次,培养弘扬菩提心,不仅使我们经验没有痛苦的快乐,同时守菩萨戒也使我们能让他人解脱痛苦而获得快乐,使他人受惠。例如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迦雅转法轮,因为佛陀转法轮与明示教法,这些教法于是传遍许多国家,许多人们修持教法,因而得以领悟佛地的境界,体验远离痛苦的最后快乐。这些人究竟如何登临佛地呢?他们依循释迦牟尼佛的指示修持才有以致之。而释迦牟尼佛又是如何体验到最后的快乐呢?最初他也是修持菩提心,藉由菩提心的弘扬与圆满,佛陀遂能便无尽的天下苍生受益。

  当我们开始培养利他的菩提心,最初的成就似乎极为有限,尤其是心灵很少发出利他的善念,我们以为实在不足以帮助他人。然而久而久之,随着菩提心的培养,我们便愈来愈熟悉菩提心,并且了解佛行是快乐的泉源,是解脱痛苦,使无尽众生受益的法门。修持菩萨戒与弘扬菩提心的第三个益处在于,既然我们心中皆有最可怕的敌人--相互冲突的念头,我们因而体验无穷尽的痛苦。只有菩提心才能赐给我们力量,克服这些挣扎的念头。菩提心仿佛慧剑一般,斩去所有烦恼。弘扬纯净菩提心的第四个益处在于,菩提心是使自己与他人获得最后快乐的根源。如或菩提心不纯净,我们便无法体验快乐,也无法引导他人体验快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