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小筑

南洋小筑 瓜棚夜话 榴莲飘香 追风稚子 凭栏问世 唐砖宋瓦 网事随笔 一介村夫 南洋布衣
正文

《当代夸父贝娜姬》

(2008-01-14 07:43:57) 下一个
2007年仅余数天,人们忙于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南亚的巴基斯坦传来噩耗,反对派民主党领袖、前总理贝娜姬•布托,在拉瓦尔品第的一个竞选集会后,受袭遇难身亡。惊愕惋惜之余,我不由得想起了“夸父追日”的远古神话。 《列子•汤问》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干禺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侵,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夸父不自量力,要追赶太阳的影子。一直追到了日落处的禺谷,口渴得很,就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把黄河和渭河喝干了仍不解渴,又往北方去,想喝大湖的水。还没有跑到地方,就在半路上渴死了。夸父拄过的棍子,后来化为一片桃林,人称“邓林”,绵延数千里之广。 夸父其人,即便是在现代,也让人觉得愚昧无知,故有“夸父追日不自量力”之说。“夸父追日”之举,如同西班牙武士唐吉柯德对风车的挑战,已经沦为笑柄。然而,现代的科学技术今非昔比,空间站里的宇航员们一日几见日出日落,环球不间断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伴着太阳飞行,“追日”甚至“超日”已经成为现实。今天人们对夸父的嘲笑,不再是针对其探索自然的追求,而是针对其“追日”不切实际的行动。 如果把太阳比作“民主”,贝娜姬•布托何尝不是“追日”的当代夸父?! “民主”是什么?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理念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各式各样的国家“制度”。西方国家多采用“民主”制度,社会稳定、经济发达,证明了这种制度行之有效。苏联一夜之间解体,“共产主义”理念被视为“画饼”,“民主制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追捧。一时间,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很多“民主斗士”,贝娜姬•布托正是其中之一。这些“民主斗士”和其追随者对“民主”的不懈追求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啻是一场“追日”之举。 印度次大陆,也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可惜在古代的时候,这块土地就受到了另一个外来文明的入侵,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到了近代,圣雄•甘地领导民众,以“公民不合作”的“非暴力”手段和英国殖民者抗争,争取了印度的独立。但从此印巴分离,埋下了两国冲突的种子。 在印度,贾瓦哈拉•尼赫鲁奠定了“民主印度”的基础,但印度“民主”进程,并没有彻底改变印度的贫穷落后。并且,“民主”了几十年的印度,也发生了拉吉夫•甘地被政敌谋杀的事件。而印度政坛显赫的人物如英迪拉•甘地、包括圣雄•甘地本人等都是死于非命,原因和宗教有关。 在巴基斯坦,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立了伊斯兰共和国,继任的政府首脑都是军方领袖,形成了强权政治。文职当选的总理阿里•布托,也就是贝娜姬的父亲,数年后被军方推翻并处以绞刑。贝娜姬•布托曾经当选为总理,但被指控贪污而不得不下台流亡。 今天的巴基斯坦,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当政强人佩尔韦兹•穆沙拉夫依然是军方领袖,由于他支持美国对卡伊达组织的清剿战争,才换取了美国人的扶持。作为下届大选的某种交换条件,作为一种“民主”的姿态,流亡的贝娜姬•布托被允许回国参选。然而这一次,贝娜姬出师未捷身先死,埋下了更多的仇恨种子。 贝娜姬之死,是受到了“人肉炸弹”的攻击,一同遇难的还有十多人,凶手也身首异处。很难想象,这些的作为“人肉炸弹”出于一种什么心态。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凶手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也不是为了政治理念。这种情形在卫国战争中出现过,但那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唯一合理的揣测,就是这些凶手有一种狂热的宗教信仰。 迄今没有任何组织正式宣布对谋杀贝娜姬负责,巴基斯坦的选民们陷入惊慌恐惧怀疑猜测之中。一些人趁机烧店铺抢银行袭击民用设施,军方派兵镇压,酿成了新的死难。很难相信那些趁火打劫的人是贝娜姬支持者,他们追求的不可能是真正的“民主”。而巴基斯坦面临着短时期的军事戒严,“民主”进程嘎然而止,是可以预料的。 纵观南亚西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主”进程,就会发现一个无情的事实——“民主”在这些国家的推行,没有一例成功,带来的反而是社会动荡!究其原因,很难不让人怀疑——在充满着动荡充满着贫困充满着仇恨充满着狂热的宗教情绪的地区,有几个人理解“民主”的真谛?有没有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而贝娜姬等政客们,不去散播“民主”的种子,却急功近利地追求“民主”的形式,无疑是在建造“空中楼阁”,这不正是“夸父追日”的行为吗?! 夸父活到今天,如果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有钱人,“追日”之行轻而易举。他可以悠闲地享受着金钱靓女美食好酒,借助宇宙飞船航天火箭超音速飞机等现代手段,详尽完整地考察日出日落。但夸父如果依然是某些国家的普通百姓,“追日”之行仍然是异想天开,或许他会再死一次。这一切,都取决于他周围的生存环境和他借助的工具及手段。 夸父死后,手杖化为“邓林”,警示着人们莫做非理非分之举。贝娜姬•布托遇难,死在追求“民主”的征途,这种牺牲固然值得尊敬。但不知贝娜姬的鲜血,会给世人留下什么警示? 2007-12-3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