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月

良辰静夜心无尘,对花倾情恨有身。已知飞红无悔意,手把枝头数青春。听风已见羽展翅,荆柯摇曳相握云。明朝踏马随君去,来生相逢笑颜芬。
个人资料
wumiao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美华人六、夫妻钟情,筑建中美文化桥梁

(2009-06-08 13:05:52) 下一个
 

1 老骥

老骥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其父是成都地质学院的教授,性格沉稳清雅。母亲也是大学里教哲学的老师,同时也是家里的“一把手”,用老骥的话说他们的家庭是“母系社会”的典型代表,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的。文革时老骥的父亲被关起来,一是因为出身不好,其祖上是贵州的工商世家,二是走“白专”道路的知识分子。但因为父亲是位老好人,母亲在学校教政治哲学,比较会疏通关系,关了一个星期就被放回来了。文革期间老骥----那时的小骥并未受到家庭成分等等的什么影响,家庭背景没给他带来好处,也没给他带来坏处,他只是随着社会的潮流和母亲的训导简单地长大。17岁高中毕业之后老骥自然下乡,到离家1000里外的山区当了一名知青。

老骥在农村也没吃多少苦,只干了两个多月的农活。除了爱看外文书外,抽烟喝酒,偷鸡摸狗等等“恶习”,那时的小骥一样儿也没拉下。当时还有一位和他一起下乡同学好友,两个人上厕所都要一起去。上厕所时,常常拿一块烧过还在冒烟的木头放到坑边----因为那里的蚊子凶恶,需要烟熏火燎才离嘴。在茅坑边,两个正处在谋求温饱阶段的小知青畅想未来,主要的议题就是:一定要离开大山,到城市里去上学。1976年,中国的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即要地方推荐同时又要青年们参加专业考试。老骥其他科目考的不错,重要的是他当时用英文写了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总结,表现出色。而当时学校正要选一个工农兵学员去学英语,结果,老骥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大学工农兵学员,把一位已经内定、但考的很差的县委副书记的女儿给“踢”出了局。

初生牛犊不怕虎,年少不知世途危。80年代初, “河殇”等新思潮慢慢滋润着中国的民主土壤,中国开始讨论是否该进行全民选举。老骥在学校受到学风旺盛的“民主”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大放厥词”,讨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否还有前途,讨论法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社会契约,关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人民为什么要在政府的束缚下生存,什么样的政府最能符合人民的利益等“危险”的言论,没管住嘴巴,在当时“自由”的环境里,大胆发言,不断求证,并在大学的“民主墙”上留下了自己青春年少的“豪迈语言,结果分配档案里被写上“反资本主义化立场不坚定”的评语。当时老骥并不知道自己档案上有这么一笔,毕业时系主任找他谈话,只是委婉地说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和另外一名表现好的女同学相比还差点。于是老骥毕业被“下放”到边远小城,做了一名中专学校的老师。但只做了一年多,老骥又开始不“安分守己”。他说记得当年刚分配到那个学校,校长开会欢迎新老师的时候发问:“你们下来要安心做革命工作,怎么样,能安心在这里教书吗?”老骥---当时血气方刚的小骥---当即明确回答:“不安心,我要考研究生,不想待在这里”。第一年校长自然不批准他参加考试,第二年老骥就告到地区教育局,在局长办公室门口终于等到了局长,问:“为什么不让我得到学习的权利?我想获取新知识难道有错吗?”局长只好给校长打电话说:“没办法,放人吧,给他开介绍信。看他能考上吗?”结果老骥立志、或者说硬是考入兰州大学,成了一名研究生,专业是“西方文学和经济思潮”,三年毕业之后分配到四川大学做了一名讲师。

    2、莉莲

    相比老骥,莉莲的生活像平静的一潭湖水,少起微澜,大概因为她的性格也是娴静少语的。常常是老骥在那里说,莉莲在那里听,可笑处轻轻一笑,好似一朵花蕾被微风吹拂了一下,之后她又低头安静地想着心思。

莉莲祖上是广东客家人,她的父亲在学生时代参加了在广东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后成为党的干部,解放后被派往四川工作。因为个性正直看不惯那时一些南下干部的问题,又重回学校读书,之后便改行做了大学教授。莉莲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在家是个娇娇公主。因为长相甜美,身材又好,从小就被学校选进校舞蹈队跳舞,到处参加各种演出。她也学过武术,试过体操,练过艺术体操。但最热爱的还是舞蹈。上大学之后,又成了校文工团的舞蹈主力,经常代表大学外出表演。从此,莉莲与舞蹈结上了不解之缘。她更没想到,多年之后,她来到美国,更以此为桥梁,在美国传播中国美丽的民族舞蹈,为随父母在美国定居的中国孩子们学习继承中国文化而费心费力。

虽然喜欢舞蹈艺术,但莉莲的专业却是正儿八经的理工科----机械工程。很难想象一身艺术细胞的她竟然能按部就班地读完了这精细严谨的专业学科,而且后来一直以此在美谋生。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与她不善言谈,喜欢干点实事的个性有关。莉莲一路平静平稳、没有任何悬念地走过青少年的成长路程,毕业分配,恰巧分在老骥母亲任职的地质学院基础部,于是,老骥莉莲的缘分从此开始。

老骥回忆起当年见面的情形,至今难以忘怀。他说其实是他母亲先看中了莉莲,而且也是莉莲自己由她哥哥送进骥家门的。老骥这后一句话立刻让莉莲回应道:乱讲!但她又不置可否地笑了。

原来莉莲分配工作之后,因为只身一人第一次出门,家里人不放心,想在那学校找个可以依托的人照看一下.细心一查,真是巧了,老骥的父亲是学地质学的,曾从师于当时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丁道恒。而丁夫人当时是贵州大学教务处长,正好又是老骥母亲的德育老师(当时老骥父母尚在求学,还彼此不认识)。等到与老骥家一联系,方得知:丁家兄弟姊妹众多,其中老三丁道恒,地质学家,师于老骥父亲,老七丁道谦,经济学家(四川财经大学教授),娶妻骥氏,乃老骥爷爷的妹妹,老五丁道证,其女嫁莉莲父亲。这八竿子只打到个梢儿的盘根错节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老骥莉莲二家的关系。一天晚上,莉莲在哥哥的陪同下到老骥家认门,结果一下子让老骥母亲认住了。当年老骥正远在兰州读研究生,已经到了二十七岁的年龄,还像个没上笼头的小骥,无拘无束,终生大事也没着落。老骥当时觉得自己“壮志未酬”,大丈夫事业未成,谈何妻室?但老骥的母亲不这样想,她要给儿子上“拴骥桩”,找对象结婚。这时,二十一岁的莉莲羞答答地走进骥家,让老骥的母亲欢喜不已:这就是未来的大儿媳妇,她认定了这个姑娘。

老骥在学校里已经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替他看上了一个姑娘。等老骥放假回家,一进门看到一位美丽秀颀的女孩子端坐在自己家的沙发上,冲他微微一笑。顿时老骥的心像融化了一般,冰雪化成湍急的春水,不由地暗自说了句:就是她了。老骥一见钟情并堕入情网,但莉莲那时还稀里糊涂,并不知道一张爱情的大网把自己完全罩住了。之后的情节大家可以想象:老骥的口才和妙笔生花,再加上他的硕士头衔和拥有着对莉莲来说完全陌生的专业学术知识,还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唱起歌来音域宽广,这些都把莉莲哄的团团转。用老骥的话说,莉莲不知不觉就慢慢上了老骥的“贼船”,最后老骥就把这“送上门的便宜”---漂亮的莉莲给捡了。

老骥上了三年的研究生,期间也很少回成都,因为兰州和成都的距离还是很远的,要坐两天两夜的火车。距离不能阻隔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之火,老骥的信件经常带着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等宏伟壮丽的词句一路送回成都。莉莲在学院里由老骥的母亲照顾着,保护着。老骥授意给母亲的任务就是:莉莲的男朋友是自己的儿子,把这个声势造出去。当老骥的母亲每次亲切地给莉莲送东西、送吃的时候,大家也都知道莉莲是“名花有主”,围在莉莲身边的小青年们就知趣地自动退出,没有人敢摘这朵鲜花,打她的主意了。而莉莲也是个思想保守的姑娘,觉得既然和老骥谈上恋爱,就不再脚踏几只船,找别人谈了。就这样,经过两年的鸿雁书信往来,和老骥母亲精心呵护之下,老骥研究生毕业之后,顺理成章,没有波折地和莉莲结了婚。

小蕾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句形容老骥莉莲相遇的故事好像比较恰当。

3 赴美

     老骥在八十年代末,自费到美国加州大学的圣地亚哥分校学习数理经济学。从国内的文学理论背景到隔山跨海一样的数理经济学,老骥感到非常吃力,读的头疼。刚开始像听天书一样,听不懂教授说的什么。他的英语还可以,只是数学底子太薄,而这种经济学完全靠数理模式搭建框架,过了半年老骥才渐渐入门。这时他一位在弗吉尼亚地方大学教书的朋友给他争取到了国际政治学硕士生的奖学金,老骥马上转学。老骥转到弗吉尼亚的大学后,立刻感到国际政治学起来得心应手,写文章只要把脑子里的中文构思翻译成英文就可以了。

     一年后,老骥为莉莲找到经济担保,并办好了F1学生签证,让莉莲也来美国。莉莲来美国半年后才进入大学开始读书。老骥说那半年莉莲在调养、适应美国环境。莉莲说哪里是调养?来到美国就开始打工,给人家当保姆看孩子,上餐馆做工。在中国没吃过苦头的莉莲,来到美国开始品味生活的艰辛。她并没有抱怨,因为她始终认为个人要顺应社会。出国,就要练习语言,适应新的生活。莉莲英语听力和写作都没问题,只是口语,说的不甚好。但莉莲是个很会读书的人,三年机械系自动控制的研究生读下来,她的成绩比老骥还好。老骥读书时常要开小差,从思想到行动“天马行空”,不受抑止。莉莲不同,她可以从早上八点坐到晚上八点,完全不受环境干扰地在那里读书。

他们在美国初期的生活亦未有波澜,读书、打工、学成后工作,有着像大多数人一样的行进轨迹。九四年,六四绿卡亦毫无悬念地降临到他们的小家庭。老骥毕业之后随即到当地的一个叫做“中国市场”的公司,一下做了五六年。这个公司是中国湖南的一位大地产商联合香港的一个家族公司注册的公司,通过加拿大的华人移民朋友找到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帮忙,他们的理想是共同办起来一个面向北美国家、集中出售亚洲或中国产品的汇集点。理想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既有中西方文化冲突,也有人员使用不善,再加上对北美市场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历经十年,最后这个公司破产了。

这段像绕口令一样的句子段落,正像老骥当初的工作一样,充满了故事性。老骥是做负责中国客户到北美后的市场调查、组织及安顿工作,后来是行政管理,主要是办理客户在美国合理经商的合法身份,整天和律师打交道。从部门管理者到总经理助理,老骥一直在做着莉莲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工作。

莉莲毕业之前,在学校看到一个家庭空调设备公司在招聘,自己连简介都没写,就打电话去联系。正好那公司的老板也急着要人,于是便马上让莉莲去面试,面试之后就让莉莲去上班,使莉莲顺利地获得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老骥也说莉莲在“浪费时间”,因为莉莲在那个小公司工作了五年,只涨了一次薪水。莉莲说那是个家族小公司,提薪比较难。

但夫妇二人实际上并没有浪费时间。这期间,他们相继生了两个女儿。如今,两个女儿已经长得如花似玉,亦是他们用时间和精力培养出来的结果。

4 工作

莉莲所在的小公司的工作只是空调控制和安装,没有挑战性。她后来觉得在那个小公司实在学不到什么东西,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到一个类似的工作在亚特兰大市,于是就发了简历,面试后很顺利地得到了那份工作。主要是为大公司的建筑进行空调设计,她很喜欢。莉莲自成家后第一次离开丈夫到外地工作,老骥并没有阻拦妻子的远行。那时每天晚上老骥都要打电话给她,自己在家又当爹又当娘,还要工作。2002年老骥换了一个公司,被派驻中国一年,于是莉莲把两个孩子接到身边,也开始又当娘又当爹。老骥不在身边的日子,莉莲不再是小鸟依人的莉莲。老骥说莉莲在国内的时候几乎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女人,到美国之后,不知是老骥塑造了她,还是美国社会改变了她,莉莲完全成了一个新人。特别是老骥回国不在她身边的那段日子,莉莲居然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在佐治亚州生活了半年,又返回弗吉尼亚找到新工作,自己找房子、租公寓,把整个家又搬回来了。老骥在中国不知道她是怎么做成这些事情的,他非常惊讶,不禁赞道:哇,真能干!

莉莲虽然看上去温柔可亲,但脾气拧起来也很牛。老骥算是有“妻管严”病的男人:在外顶天立地,在家对妻子却“俯首帖耳”。有一年过年,老骥要带全家到华盛顿DC去玩,偏偏莉莲正不舒服,不要去。但老骥“不听老婆言,”自己还是去了。结果是“吃亏在眼前。” 莉莲很生气,等老骥回来,就硬要他把小女儿送回中国父母家,老骥无奈,只好把小女儿送回国内。但送回去没多长时间,莉莲就开始后悔,非常想念小女儿,自己又跑回国内把孩子接回来。

老骥喜欢抽烟喝酒,这成了他被莉莲抓住的“小辫子”,唠叨了半辈子,酒是戒不掉了,烟的燃烧量减少了多半,现在还有半条“小辫子”握在莉莲手里。

老骥回国那一年主要是做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等回美之后便申请到彻斯佩克市政府工作。老骥认为政府部门的工作进门比较难,进门之后在内部换工作就比较容易。老骥在市政府第一份工作是在公共设施部门做工程设施的招标,和工程师们一起做合同;第二份工作就到了人事办公室做协调工作;第三份就到人事处做员工福利的分析员,最后又返回起初的工作岗位,回公共设施部,做人力和资源的管理。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如道路维修和扩建、交通控制、街道排污排水等,要让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花得合理,花得实在。

中国人在美国大都是做些技术性的工作,但老骥则完全是做行政管理。老骥对这方面的工作并不感到为难。作为一个外国人不做是非明确的技术工作,成功的方式便很难测定。因为技术工作比较容易即可得到肯定,但非技术工作,便有些模棱两可。如何量化自己的工作呢?老骥找到一个捷径,就是报告递上去,让高层领导签字认可就行了。数字从各个部门收集上来之后,老骥就开始案头整理归纳,完成最终的统计报告或分析报告,提交给市议会.。例如城市公民有多少抱怨和要求服务的电话,各部门立案多少,完成多少,还有多少需要完成,目前的核心问题何在,资源利用率,服务效率等,都具体明细报告上去,以供市议员们决策时做参考或做决议的支持。

在美国,主要的管理者其实并不做决策工作,因为很多决策是在中层管理者中间形成。作完报告,一切都基本明了,主要管理者就知道哪些部门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追加钱款,哪些做的好要继续做下去。他们要上交给市议员的报告,基本上是把各个中层管理者递上去的报告汇总。

例如一个市民抱怨的电话并没有得到解决,老骥需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做出分析,为什么没有做,是因为这个市民的要求不合理,还是不符合政府规章制度,或是因为市政府没有规划这方面的钱所以做不成等等。

老骥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满意,不想再换工作了。现在他的工作环境很舒服,自己一间办公室,中午饭吃一个小时也可以,两个小时也没人管;每隔一周休息一个大礼拜。老骥开始追求生活的平静和安逸,到了这个年龄,无论怎么说,头上的棱角完全磨平,没有精力去追求高薪高职。在美国工作的风险压力越大,复杂性越高,钱也越多。老骥喜欢在政府部门工作,保险可靠又没有太大的压力。

参加政府工作以后,老骥突然心血来潮,又开始攻读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也不为什么,就是想对中国和美国政府部门管理的不同之处,进行一番比较研究。老骥认为,美国政府基本是为本国人民服务的,是以“人为本,这点他可以肯定。中国政府管理他没有涉猎过,只是凭借在中国生活过的经验,他觉得中国政府的管理还是管的多些,也就是控制性强一些,是以“治为本。因为中国政府官员没有在工作期间把自己当孙子,人民当大爷的观念。有些时候,还有完全相反的做法。在美国,老骥的感觉自己在市民面前,在抱怨的电话里,态度就像是孙子,为市民大爷办事情。现在市民连电话也不用打,只是发个电邮,说哪里哪里有个小水沟有危险,要填平,那老骥就有得忙了。如果这个问题是通过市政管理部门转来的,老骥必须在十天内解决,如果问题是市政议员转来的,三天就要答复。中美两个政府管理不能说哪一个就是完全好的,哪一个完全不好,都有缺陷,中国政府管理如果没有控制能力,天下会大乱,老骥有时会把这个观点向自己的美国同事解释中国的现状。但美国的服务管理也有缺陷,特别对一些很难缠的市民,老骥和他的头儿有时候要关起门来骂娘,发泄完怒气,再开门出来以笑脸继续为市民服务。其次,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有时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有一个市民老太太后院的树倒了,倒在他家后院的一条排水沟上。如果这个排水沟属于政府公共范围内,政府完全要负责任,如果这个沟渠属于个人,那么政府的作用只是让这沟渠在雨季能发挥流水的作用,至于沟渠上面倒了的枯树,政府不管。这老太太再三要求市政府给她把树清理掉,老骥给她解释很多次不通。而每次市民打电话进来,管理部门就必须启动政府内相关的管理工作程序,存档,传到技术部门,技术人员要去现场勘察,回来报告,写出回答。人工时间都要花钱。这不只是有人老糊涂了,更多是个人不愿意花钱,想沾市政府的便宜。这种程序的重复,耗费了纳税人的大量资金,导致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成为众矢之的。

老骥认为美国政府管理的人性化使管理者经常被人骂的像孙子一样,很多事情其实也干不好。中国的管理程序不好,该人性化时不人性化(官对民),不该人性化时,却人性化(官对官,关系对关系)。但以“治为本,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完成一件事情。这也许就是物极必反的最好例证。

5、桥梁

    已经很多年了,莉莲一直在当地的中文学校做舞蹈老师,主要教授自己从小就在中国学的民族舞蹈。莉莲很认真,属于默默做事的人,不喜张扬。老骥说如果共产党真的按党章所立的标准去衡量的话,莉莲是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在莉莲的指导下,当地中文学校的民族舞蹈渐渐有了名气,电视台、报纸采访了好多次,每年的中国新年、中秋、元旦表演都是压轴戏;经常有华人社团、地方养老院请她们去表演节目。还有一年一度的“孩子节日”,在各国表演的队伍里,莉莲教的中国民族舞蹈总是非常受欢迎,在百花竞开的场面里独树一帜。老骥说,这与莉莲的努力分不开。

去年莉莲进入了中文学校的董事会,为中国文化之一的民族舞蹈劳心劳力,乐此不疲。中文学校称舞蹈、武术、美术、书法等为文化课,语文班其实就是“识字班”,还不能称为“文化”二字。中文学校有时需要和当地美国社团联系,莉莲不善交际,只把功夫用在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使中文学校舞蹈班的名声逐渐响亮起来。

因为舞蹈需要服装支出,在中文学校也算一项重要开支,开始也有人反对,认为舞蹈班里的孩子毕竟只是中文学校的少数学生,而中文学校的收入又极其有限。但当莉莲把中国美丽的舞蹈带到大家面前,当在此地一些重要的节日中都有中文学校舞蹈班作为压轴节目出现的时候,大家对此刮目相看,许多人也开始义务支持舞蹈演出。

下一步莉莲希望能建立一个俱乐部形式的舞蹈团体,不脱离中文学校的范畴,但经济上独立起来,不占用学校的资金,自给自足。莉莲曾在刚来美国的时候教过中文识字,但现在她力争使中文学校在教授中国文字的基础上向外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进来。

现在莉莲又把老骥拖到中文学校去教习孩子中国乐器二胡。因为比较中国民乐之中的各种乐器,二胡是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灵活方便好普及,更主要的是老骥会这个,于是便把他硬拽进来。现在老骥的学生逐渐增加,有节目二人皆带自己的弟子上台献艺,夫妻两个业余时间共同“经营”这份没有“赢利”的事业。

莉莲曾于07年组队带领华盛顿地区部分华裔才艺儿童,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到中国办了一次美籍华裔儿童寻根之旅夏令营,二十四个孩子分别来自台湾, 大陆和香港地区。中国侨联在国内安排好住宿,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儿童在北京经过了二十天的难忘生活,对祖国的首都有了些初步的印象。开始几天孩子们有点抱怨的话,主要对国内的卫生设施,使用起来觉得还是不太方便。但后来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游览了很多名胜古迹,现在都成了他们一生中极为美好的回忆。这期间作为队长的莉莲感觉压力很大,好在收获甚丰,深感幸慰。

对老骥莉莲来说,他们很享受这种可以展示自己才艺的、没有压力的生活,在北美这块世界文化聚集地里,尽可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开掘中华文化之泉。

点滴之泉,亦可润泽幼苗;幼苗自会成长,根系土地之营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他们生长之后的气质风华,又显现出绝然不同的美好来。

这也许是当初怀着简单的理想来美国生活的老骥莉莲夫妇没有想到的。

6、理想

纵观老骥莉莲二人,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但正因为如此,两个人把他们之间的互补原理搭配的很默契。老骥对爱情执着热切,莉莲对婚姻忠实专一,也恰如二人的个性所示。来美近二十年的生活,使得老骥莉莲夫妇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过多的苛刻追求,一切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平淡是真。他们有很好的中国朋友和美国朋友,在华人的圈子里他们是活跃的,又是低调的;在美国人的社会中,他们也结交了知心好友。有一家美国朋友是他们来美就结识的,当年老骥在加州学数学分析,陷入“水深火热”之时被这位美国朋友“拯救”到弗吉尼亚学了自己喜爱的专业,于是老骥视其为一生挚友。每年感恩节都要请来家里做客的,平常也走动频繁,甚至夫妇间的问题也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分析拿主意。现在,莉莲的母亲从中国搬来和女儿女婿外孙女同住,家里安上中文电视,厨房操作台上定时响起豆浆机的摩擦声;莉莲用小巧如豆的茶具斟上“功夫”茶;悠闲时间老骥爱看中国电视剧如《亮剑》之类,而对老婆喜爱的婆妈韩剧极不感冒状。所住的房子外面有参天的老树,秋天落叶时,遍地金黄有没膝之深。

    在国内的小骥,本来是有理想抱负的人。到美国后反而把这些东西都磨掉了,从担忧国家、民族、地球人类前途,到美国开始过平凡的日子,这期间的转变,似乎一篇小文阐述不清。

    老骥说: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我们的生活背景,和我们到美国来以后所处的生活、文化背景,给人的生活目标,有比较大的改变。在中国处在一种熟悉的文化背景之中,再加上当年的血气方刚、棱角分明,所想的都是过于夸大的事情。到美国后环境变化,文化变化,首先想到的要在新的地方获得生存的土地或方法。在解决生存问题的过程中,老骥领悟到另一种真实。当年在国内,生存从来不是很大的事情。尽管老骥在美国并没有感觉到生存的危机感,轻松的生存环境还是需要努力去争取的。

    那时在国内发表激进言论,不是想拯救国家民族,把使命抗在自己肩上,只是因为看到一些不平等现象,说出来想打抱不平而已。年轻的时候对于正确和错误,是非观十分强烈。到美国之后,虽然也明白不平等现象像乌鸦之黑,天下皆有,美国也不例外,但他感到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不是自小了解的地方,自己没有资格去评论这里的是非。老骥认为一个外来人对借居的国家政治制度不十分的理解,文化历史更不透彻,特别是语言也不算灵光。如果在这里指手画脚,评天论地,就有失公理。例如以前在国内的时候经常看到美国黑人如何被压制,被歧视,被虐待,实际上到了美国,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现在也就无话可说了。

    老骥年轻时的棱角,渐渐被社会现实和时间流逝磨平了。老骥在读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候和任何人都要争得你死我活,红脸青筋,现在已经不这样了。老骥说:在美丽老婆温柔乡一样的怀里,自己头上的棱角像初春的冰凌,全部化掉了。

唯一的奢望,是希望孩子平安长大开始她们自己的独立生活之后,老骥想和老婆一起,用余生周游世界。老骥认为,老婆是他一生中上天给予的最好的礼物,特别是和莉莲那些成了“女强人”老同学相比,老骥更认为自己选对了人生的另一半。对他来说,老婆话不多,没心眼,单纯好相处,淡泊笃定,虽然有时执拗一些,但极好说服哄转,这是他的福气。他认为自己的家说不上“妇唱夫随”,至少是“妇唱夫和”。如果是莉莲想要办成的事情,终归他是会帮她办成的。如果是老骥要做的事情,要办成也有50%的机率。莉莲喜爱别致的首饰,老骥总会给她买一些,而他喜爱喝酒,莉莲却从不给他买,理由么是对他身体负责。老骥觉得自己在家其实也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特别是喝酒之后,莉莲绝对不和他争执,特别听话,而他可以恣意发火。可惜,这样的机会,一年中莉莲也会给他那么一两次吧。有诗为证:

曾血气方刚,肩国家民族之荣辱为己任;现老骥仍在,却融淡泊真爱之泉悠悠意。

昔新卉耀目,舞翩仟姿容令众目赞她美;今莉莲亦存,但架中华文化之桥拳拳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snowdollca 回复 悄悄话 Adore their marriage and the attitude for life as well;
踏实淡然、琴瑟和谐-- it is so hard to keep such an attitude at the moment now!
闲人Filiz 回复 悄悄话 尽管长,却写得让人想读完!
踏实淡然、琴瑟和谐、让人羡慕的一对儿。
夏日玫瑰 回复 悄悄话 真实, 值得一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