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易中天品三国】

(2007-05-06 14:26:25) 下一个
以下是网上一些描述易中天的文章:

他不再年輕,快60歲的小老頭兒了;長得不咋地,最重要的是,人家是個教授口也!如果有人告訴我,他/她在某周刊做2005年度盤點的時候就猜到了,2006年的年度娛樂人物是“如日中天”的話,我會懷疑他/她有通靈的特異功能。

可易老師真的很娛樂。一個“意粉”這樣回憶他們的相遇──“初見識他的那一天,連晴高溫近40℃,沒完沒了的工作讓人感覺像沉在水中似要沒頂,在小飯館吃過晚飯後忽然腹中劇痛。在這苟延殘喘的一刻,偶然打開《品三國》的網頁,就像找到一枝透氣的蘆葦,居然看得數度笑出聲來。”

易老師還會繼續紅下去的。至少,在2006年。

他的魅力是讓學術下凡。易懂、好玩、有趣 盡可能把歷史人物還原為活生生的人,成為易中天與其他學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別人是把歷史放在一個解剖台上,一刀一刀劃開來給大家看,而我想的是,把它從冰箱取出來後能迅速化凍還能活起來。”

  。人性

  易中天很注重“品”字:一種琢磨,一種品味,去看看歷史究竟能給人們什麼啟迪。所得結論未必權威,但有一定的個性。在掌握了一定的史實後,易中天也常常會揣測歷史人物的心理,同時注重當代人的接受心理。這依靠的是閱歷、才情和對人性的參悟。

  。智慧通俗化

  通俗暢銷的學術書所要做的,就是進行智慧通俗化,一種讓所有人都掌握的簡單而正確的智慧。而且易中天的主要讀者,是那些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他們充滿求知欲,但討厭枯燥的說教、乏味的羅陳,希望以生動的形式接受豐富而又深刻的內容。而這一人群只會越來越多。

  。新鮮活潑

  在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時,易中天講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田蟲分的婚宴上鬧酒”。那麼,“避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讓觀眾理解得更透徹,易中天特意拿了張席子鋪在講台上,然後脫下鞋子示範漢朝“避席”的禮儀動作。他還經常會把古代的官職“換算”成當下的名稱,以便理解。這是一個心里裝著讀者的學者。

易中天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品三国简介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
  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说纷纭?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在他前期有着什么样的功过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您解读。


" target="_blank">易中天品三国01_大江东去

易中天品三国 12 _ 天下归心
易中天品三国 13 _ 青梅煮酒
易中天品三国 14 _ 天生奇才
易中天品三国 15 _ 慧眼所见
易中天品三国 16 _ 三顾茅庐
易中天品三国 17 _ 隆中对策
易中天品三国 18 _ 江东基业
易中天品三国 19 _ 必争之地
易中天品三国 20 _ 兵临城下
易中天品三国 21 _ 临危受命
易中天品三国 22 _ 力挽狂澜
易中天品三国 23 _ 中流砥柱
易中天品三国 24 _ 赤壁疑云
易中天品三国 25 _ 半途而废
易中天品三国 26 _ 得寸进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