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飘尘

一生豪情扫江湖,剑气曾为社稷初。飘落米国不老心,尘埃散尽无汉楚
个人资料
一剑飘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李录述怀了什么

(2016-04-29 11:02:13) 下一个

李录述怀了什么
一剑飘尘

看到这么一篇50述怀,我不由得哑然失笑。显然,李录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个人能力方面,以及个人野心(在我看来绝对是褒义词)方面,李录是89年那批学生领袖中的佼佼者。但是从这篇文章看,他显然是一个为了个人野心而不在乎社会责任的人。整个50述怀,没有一字提及那场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的64学运。而显然,这是他在后来能够获得结识巴菲特并且进入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契机。在那么多莘莘学子中,很难相信没有64学运领袖的光环,李录能够如此脱颖而出,至少他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是完全依赖这个光环的。

在这篇充满矫情的自述中,李录特别煽情地说:“今天回望征途,一路上遇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好人,发愿者、导师、合作伙伴,朋友……我生命的知遇们,你们就是我的路、桥、汽车和飞机。”我就不由得想问:李录,你还记得那年5月的广场,那些学生(包括我)、北京的市民为他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吗?你还记得那个南京大学的新娘吗?后来我去南京工作的时候,还通过南京大学的朋友,了解到一些那个女孩的情况,据说遭受严格的监控。当然,和那些死在六月的学生市民相比,这已经算得上谢天谢地了。这些当年自觉自愿接受了柴玲李录的激进路线领导的、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之血给他们戴上64悲情英雄的光环的学生市民,就这样被50岁的李录完全遗忘了。

我相信没有64,李录走到今天还会是一个成功人士(我们就用社会学的一般意义的成功形容成功这个词好了)。因为这是他的个人能力、个人童年背景决定了的。但是,显然他不会是今天这样的成功:作为巴菲特的学生的成功。他可能会是一个美国的商人、但更多可能是中国的土豪甚至贪官污吏。当然,人生是不可以假设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如他所说:“这条人生之路确实是我一步步走下来的”。但是,这条路上的每一块台阶、每一个里程碑都离不开他人的护持、他人的协助。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述怀中感谢了那么多人的原因,甚至还特别强调地感谢作家六六的翻译。我非常奇怪他的中文竟然忘的如此之快,连这么简单的自己写就的述怀都无力用中文表达吗?还是仅仅为了强调一下他的圈子不是巴菲特就是Norman Lear,最不济的,翻译都要找六六呢?

李录在文章中引述了孔老二的话:“五十而知天命”。但是这篇述怀中,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知天命的人写出来的。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知天命的,至少也应该能够做到事实陈述吧。而李录却完全掩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和投资人身份一样著名的64学运领袖的身份。在我看来,知天命的人至少是懂得谦卑的。但是李录通篇文章中,却只是一味炫耀自己认识的那些著名的大亨商贾,对于当年天安门广场上保卫他的草根市民、学生只字不提。

所以,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知天命的人写出的文章,而只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商人的显摆罢了。只是这个商人一贯地自视甚高,把自己今天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自己个人的努力。如果这篇文章不是李录这个名字吸引了我的注意,毕竟他也算得上当初在天安门广场上领导我的人,我真的会怀疑这是出于一个马云或者许家印这样的中国土豪之手。看起来,华尔街25年的投资生涯,也洗不净李录身上的那种出人头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气。我只是不明白,有什么必要把这样一篇英文述怀翻译成为中文。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他成功到连翻译都必须是著名剧本编剧了么?当然,人生如戏,所以用编剧做翻译算不得错。既然如此,也就不要怪作为观众的我们好奇:聚光灯下的光鲜靓丽,是涂抹了多少的脂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一剑飘尘,美国出版、第一部64事件长篇小说、禁书“天安门情人”作者,美国作家、哲学思想“无限主义”创始人
第16个微信公众号:yjpc16
Facebook网址: http://facebook.com/yjpc1989
海外文学城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14053/
自由是有代价的!学习翻墙吧

附件:
李录50述怀link: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3182fc6f0102wn2h.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复 悄悄话 傳說李錄在89年是中共潛伏在學運中的份子。從其見風轉舵的行為與回國一帆風順來看,很有可能是真的。
如此則其述懷當然不會碰觸禁忌。對他沒有好處的事,他不會做的。
linmiu 回复 悄悄话 他的书如果想在国内推广,自然会避开禁忌;如果英文版也这样,就很有问题了;让六六翻译,也太矫情了,可能他像朗朗一样忙吧。
当时我也在广场,记得从五月下旬就有一种意见想要撤离,我看到那里根本不是个生活的地方,再待下去象耍赖了。可能是有人害怕政府秋后算账,因为政府始终没给个正式的痛快话。现在想来,那些老人也太不明白青年人的心理了。但说这些个利用“他人之血”的学生领袖要负责,他们好像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他们也多处找导师,可谁都不敢负责,谁都怕站错队,那时处于一种无人管的瘫痪状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