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两膺上将文韬武略 忠贞不渝功勋卓著 zt

(2007-11-19 15:24:37) 下一个
两膺上将文韬武略 忠贞不渝功勋卓著——深切怀念老部长洪学智同志

作者:廖锡龙 孙大发

2007年11月20日 人民网


  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洪学智同志辞世已经一周年了。在长达近八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洪学智同志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经受了长期革命战争与各种政治风浪的考验,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洪学智同志两膺上将军衔,两任总后勤部部长,为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留给我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制度、好方法,将在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长期发挥作用,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骁勇善战,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屡建功勋

  洪学智同志1928年参加我党领导的农民武装,1929年参加著名的“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编入红一军,从此他就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在党的培育指引下,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身经百战,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军政兼优、多谋善断、有胆有识的我军优秀高级将领。

  从当战士起,洪学智就不怕牺牲,敢打敢冲,英勇杀敌;19岁任重机枪连连长,每遇险恶战斗,他都冲锋在前,在苏家埠战役中身负重伤,被誉为“不怕死的好连长”。红四方面军西征时,他历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在无固定后方的艰难转战中,他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在边走边打中始终保持高昂斗志,保证了战斗的胜利,受到方面军领导的表扬。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过程中,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在巴山蜀水留下美名,一直到解放后几十年,在川北东江、建章河一带仍传颂着“红军有个洪主任”的故事。长征途中,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负责整个方面军的后方收容及筹措粮草的任务。在极端艰难情况下,他周密组织,确保不丢掉一个伤病员;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他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藏族头人巴顿多吉喝鸡血酒为盟,不仅较好地解决了红四方面军的粮草供应,还支援中央红军大批粮草、牛羊等物资,受到刘少奇同志的赞扬。

  长征结束后,洪学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继而任抗大教员、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抗大五分校副校长等职。在最艰苦的1940年,洪学智奉命率抗大华中派遣大队,冲破层层封锁,横跨晋、冀、鲁、豫、皖、苏六省,到达新四军军部,全队数百人无一减员,被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称作“奇迹”。1943年春,日伪军集结重兵分多路对苏北根据地实行拉网式“扫荡”,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的洪学智审时度势,力主放弃北上山东的行动,利用沿海滩涂芦苇荡和纵横沟壑,于敌人包围圈内分散隐蔽和灵活转移,形成内线中的外线与敌周旋,被黄克诚师长兼政委所采纳,此役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和“清剿”、歼灭大批日伪军,还攻克敌伪据点30余处,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春,黄克诚又一次同意他的建议,并由他任前线总指挥发起阜宁战役。4月24日一举攻克阜宁,使之成为苏北战场上最早从日本铁蹄下解放的县城。紧接着又由他指挥相继攻克车桥、淮阴、淮安等要地,先后歼敌两万余人,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功勋。

  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的洪学智,与师长黄克诚一道率部三万余人日夜兼程,从苏北奔赴东北。其间,北宁铁路上的重镇山海关被国民党军占领,我军控制的北线承德至辽西铁路完全瘫痪,大批干部和部队被堵在热河。危急之际,他被任命为铁道司令。洪学智采取宣传教育与执行纪律相结合的“铁腕”行动,及时疏通全线,将滞留的两万多名干部和大批部队送到沈阳,为我军开辟东北战场争取了宝贵时间,彭真夸他立了大功。解放战争中,洪学智充分施展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攻打通辽、阻击中长路、保卫四平,遏制敌人战略进攻势头;领导剿匪、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巩固了北满根据地。1947年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司令员,先后率部参与四平攻坚战、新立屯围歼国民党精锐新五军等重大战役,并率部运动歼敌,接连攻克辽阳、鞍山、营口等重镇,全歼敌54师和24师等3万余人,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东总领导的来电嘉奖。1948年,洪学智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后奉命率43军先遣南下,从东北一直打到广东。中央定于1950年春节前攻占海南岛的命令下达后,洪学智考虑到船只奇缺,部队尚未进行海战适应性训练、需要认真汲取兄弟部队类似登岛作战失利教训等因素,建议推迟数月打有把握之仗。在征得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的同意后,他毅然进京请命,向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长面陈,并最终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经过精心准备,1950年5月1日,我军一举解放海南岛全境。洪学智推迟登岛作战的建议,表现了他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一贯品格。

  足智多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奇迹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洪学智同志于1950年10月奔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在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其他战役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尤其是他在指挥后勤工作上的独到才华和卓越能力,为夺取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得彭总的倚重和赞许。

  1951年4月下旬,洪学智回国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汇报战况。他根据自己对战局的分析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在军事斗争方面要作长期打算,建议构筑坑道工事作坚守防御,尔后伺机反攻;二是在后勤工作方面要加强保障,建议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周恩来总理听后表示赞许,毛主席知道后指示:“所提两项建议很好,由周总理组织落实。”随后,中央和军委决定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任命洪学智兼任后勤司令员,同时调配诸兵种协同后勤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领导志愿军后勤各部队,创造了我军后勤史上在极端艰难条件下确保战场供应的“奇迹”,积累了现代化战争后勤保障工作的经验。

  开创性地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后勤指挥体系,形成合成军队后勤的组织结构。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后,除统一指挥配属后勤系统的工程兵、高炮兵、铁道兵、通信兵以及公安、运输等部队外,还负责统一管理朝鲜境内我军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并迅速建成以志后、五个分部、二十三个兵站为骨架的供应网络,形成了统一指挥,前后左右贯通,能打、能防、能运、能供的全能保障体系,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后勤向诸兵种合成军队后勤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志愿军后勤的保障能力。

  创造性地实行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把战役后方的稳定性与战术后方的机动性紧密结合起来。即:把祖国口岸到一线各军之间划为战役后方,划分若干供应区,设立分部对各军实施供应;再把军后勤至前沿阵地划为战术后方,由军以下部队按建制供应。这种后勤供应体制,不仅理顺了后勤供应关系,建立了良好的保障秩序,而且完全符合与作战指挥体制相一致的原则,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

  根据战场需要实行后勤保障战斗化,要求后勤履行“指挥战斗、组织供应”的双重职能。美军依仗其空中优势,给我军后勤供应造成极大困难。面对这场无前后方之分的现代化立体战争,洪学智同志提出后勤部队要“在保障中进行战斗,在战斗中实施保障”,把后勤保障与后方防卫作战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战争初期与战争后期相比,车辆损失率由42.8%下降到1.8%,物资损失率由13.4%下降到10.8%,运输效率提高76%。三年中,后勤部队的战斗成果也异常显赫,仅志愿军直属后勤部队就击落敌机109架,击伤600余架。

  坚持“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奇迹般地在朝鲜战场上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敌人每天出动几千架次飞机狂轰滥炸的情况下,洪学智及时提出“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的口号,果断采取构建运输网络、组织接力运输、开展对空作战,随炸随修随通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硬是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顶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绞杀战”,“窒息战”,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直至前沿阵地和坑道。1951年1月到1952年2月,在美军实施“绞杀战”最疯狂的一年多时间里,敌机轰炸量增加了7倍,我军物资运输量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两倍以上。前线官兵交口称赞志愿军的运输线是“钢铁运输线”,是赢得战争的“生命线”。

  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抗美援朝中的后勤保障给予充分肯定,毛主席要求“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和正规化的目的。”朱德总司令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后勤起一半的作用”。就连美军战场司令范佛里特也感叹“共产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奇迹。”

  殚精竭虑,在正规化现代化后勤建设中励精图治

  1953年底,中央军委召开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我军全面开展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正是在军队建设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刻,洪学智同志于1954年2月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后任部长。其间,他深入研究新情况,积极解决新问题,建章立制,组织领导全军后勤实行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全面地奠定了我军后勤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狠抓战略战役后方基地建设,建立划区保障和按建制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制。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经验和对全国预设战场动员能力调查,洪学智向军委提出“建立战略战役后方基地,作为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基本依托”的建议。军委批准后,从1956年开始,陆续展开了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相继建成了几大战略后方基地和几十个战役后方基地。在供应体制上,依照各个军区作战方向和所承担的任务,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供应区,在军后勤作为一级供应环节的基础上,由后勤分部负责对进驻本供应区的部队实施保障,从而实现了按建制保障和划区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模式。这种保障体制在我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狠抓正规化后勤教育训练和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全军后勤人员素质和保障能力。从1954年开始,洪学智就提出狠抓后勤教育训练,几年间,创办各类后勤院校29所,1958年在校学员达两万余名,经过院校培训的干部达到在职干部总数的1/3。同时,在全军后勤统一教学大纲,使后勤训练从以前的应急训练为主逐步转向正规的系统教育。结合军事训练,每年组织各级后勤战役战术集训,并在合成军队战役战术演习中演练后勤保障。在此期间,他还先后组织创建了一批后勤科研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科研规划,实现了我军后勤科研从无到有,初具规模。

  坚持“为国家负责,为部队负责”的指导思想,推动勤俭建军方针落实。1953年到1959年,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由34.2%逐年下降到10.5%,军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洪学智明确提出要科学筹划,精打细算,确保军费投向投量正确。这样,既保证了部队生活等基本需要,又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了一系列大事。诸如,购置大批飞机、舰艇、坦克等特种装备;保障薪金制、军衔制、义务兵役制等重大制度改革;建成各类院校160多所,新建营房4600多万平方米;保障炮击金门、西藏平叛作战等。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洪学智强调“一个铜板要掰成两半花”,发动广大官兵军工自建、清仓利库、收旧利废、技术革新,开展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油的群众性节约活动,使我军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得到发扬光大。

  不负重托,在开创新时期后勤工作新局面中开拓进取

  1959年庐山会议上,洪学智坚持认为彭德怀写给中央的信反映大跃进存在浮夸风是实事求是,是正确的,他坚决不讲假话,不揭不批,保持沉默。1959年10月他被免去总后勤部部长职务。1960年5月,洪学智被降职安排到吉林省任农机厅厅长。“文化大革命”中被免去一切职务,遭到残酷批斗和关押,最后被遣送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他矢志不渝,信念坚定,始终对党无比忠诚。

  1980年,洪学智同志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继而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后又兼任总后勤部政委。在重新主持全军后勤工作的八年间,他和总后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拨乱反正,锐意进取,全军后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服从大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洪学智重回总后工作,正值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费支出占国家财政的比重逐年下降。洪学智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军队要忍耐”的指示,提出要在有限经费的范围内科学调度,有保有压。保生活,保战备,大力压缩各类消耗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提出“斤半加四两”,发动官兵养猪种菜,发展农副业生产,强调要在物价上涨、生活费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全力保证广大官兵的营养水平不降低,弥补军费不足。几年间,全军在军费使用上不仅没有出现赤字,而且还满足了不少计划外的需要,有力地保障了部队一些重大任务完成。

  拨乱反正,大力加强后勤系统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针对总后系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派性严重、平反工作阻力大等实际情况,洪学智抓住消除派性这个关键,根据中央精神最早指出“‘文革’中的两派都是错误的”,并坚持用这一观点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同时明确:“文革”中的派性都应归咎于历史原因,不追究个人责任。由此,“文革”中遗留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干部政策迅速落实,各级领导班子顺利实现调整,全军后勤工作步入正常建设轨道。

  严密组织,确保裁军百万中的后勤保障和后勤自身精简。1985年百万裁军中,后勤保障工作十分繁重。洪学智带领总后有预见地制订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诸如经费物资的清理、交接,部队供应关系的理顺、转移,编余营房和各种设施的管理、利用等,做到了账目清、手续清、责任清,没有发生大的损失浪费,确保部队精简中后勤保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指导各级后勤圆满完成了繁重的精简整编任务,总后机关精简了47.4%,各大单位后勤机关精简了39.3%。面对军费紧缩和精简整编后的新情况,洪学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两少两好”的号召,即“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引导后勤机关工作向“精干、合成、高效”的目标迈进。

  面向基层,在大调查、大整顿、大建设中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由洪学智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后勤部组织各级后勤,从1982年起连续四年,对全军后勤包括边海防、仓库、医院、营房、财务等开展了大调查、大整顿、大建设,逐条战线逐个单位地解决问题。通过对海边防的调查,全军共新建改建基层后勤设施21211项,使基层部队的供水、照明、交通、医疗、执勤、生活等得到显著改善,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效益、效能和效率。为了适应现代战争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洪学智不囿于老经验老传统,与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军后勤工作的保障体制、物资储备结构、军事经济监督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恢复重建后勤院校25所,理顺了后勤科研和教育训练体制,使全军后勤工作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同步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保障能力。

  洪学智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将激励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永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