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假如约翰·特拉沃尔塔来到中国

(2006-08-03 20:34:44) 下一个

假如约翰·特拉沃尔塔来到中国

乙迷

特拉沃尔塔没有来中国参加他新片的首映式,很可惜。

可惜的不是特拉沃尔塔,而是中国观众,因为很多人还没听说《剑鱼行动》的时候,这部好片已经走完了档期。

我知道有这部影片正值首轮刚刚结束。我看的场次是二轮,周末下午,观众十人左右。当我惊魂未定懵懵憧憧地从影院中走出来的时候,边上已看过两遍 VCD 的同事,还在向我卖弄地讲解片中的玄机。当天晚上我就给一个极好的朋友打了电话,告诉他有一部极好的影片叫《剑鱼行动》。后来他告诉我他看的场次观众共有三人,当然影片的精彩程度显然和观众数不太相称,因为他走出电影院又去买了一盘 VCD 准备回家复习(《剑鱼行动》的电影版有部分删节,再看一遍 VCD 的确很有必要)。

《剑鱼行动》的档期紧挨着《珍珠港》是它在中国票房惨败的主要原因。虽然它有大明星,有赏心悦目的表演,有考验智商的情节,有 360 ℃的环绕镜头把爆炸细节展现得象舞蹈般的标志性场面,有刺激得能让你窒息的飙车特技(飙车你大概看过许多,可是曾有一次让你紧张的要窒息吗?)。而《珍珠港》即便是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空袭场面也显得拖沓冗长。但就是这部在世界各地都表现差劲的《珍珠港》在中国却赚了个钵盂满盈,而在美国本土刚上映一周便挤掉《珍珠港》荣登票房榜首的《剑鱼行动》却惨败而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也许我们能从千禧年世界电影的龙虎之争——《碟中谍 2 》和《角斗士》中看出一点端倪。《碟中谍 2 》以全球 5 亿 4 千 5 百万美元的票房雄居年度总冠,比第二名《角斗士》高出近一亿美元。这两部影片孰优孰劣我没有兴趣,有兴趣的倒是网络上对《碟中谍 2 》的惊人战绩做陈述时前面加上的一句定语:“在汤姆·克鲁斯的倾力宣传下”。显而易见,没有汤姆·克鲁斯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世界各地到处展现他招牌式的的微笑,票房打个六七折应该不成问题。

在有电影传统的欧美,宣传对票房尚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对没有进电影院习惯的中国人而言,新闻造势就是决定票房的有无了。千禧年暑期中国影市接连有三部进口大片,中影公司在宣传上采取了递进策略,放《恐龙》时告诉你后面还有大餐,放《角斗士》时告诉你《碟中谍 2 》还要猛扎,结果三部影片票房全胜。今年不知什么原因中影公司居然不顾国际票房的形势将宝全部押在《珍珠港》上,对紧随其后的《剑鱼行动》却放任自流。结果《珍珠港》是赢了,但是当观众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他(她)忽然发觉今年最轰动的大片不过如此,他(她)还有兴趣再进电影院吗?于是一部影片的票房透支了全年的票房,于是真正刺激的《剑鱼行动》就真正地完了,完得连一声叹息都找不到。

中影公司能够引进《剑鱼行动》,说明老总们还是有眼光的,可是光引进观众就会买帐了吗?好的影片为什么得不到好的宣传?中国影市长期低迷不振原因多多,包装与影片质量的脱钩算是其中之一吧。真正的好片子象《黑骏马》、《天国逆子》、《抢钱夫妻》等无人炒作自然无人问津,滥片子却时不时能在各大媒体上高频曝光一回,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再说。骗一次两次可以,骗多了还能上当那就是“阿甘”了。其实电影院里并不是没有好片子,只是你不知道那一部才会让你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

也许特拉沃尔塔应该来到中国,假如这样一个大明星来到中国参加他新片的首映式(这是不是有点自做多情),其轰动程度应该不亚于鬼子们的炸弹。当众多娱记们蜂拥而入先睹为快之后,一定会兴奋地控制不住按键的手指,写出比我漂亮十倍的溢美之词,于是《剑鱼行动》的票房就会压过《珍珠港》的记录而弥补一点它 9.11 之后在美国禁放的损失。

可惜特拉沃尔塔没有来,于是看了我这篇《剑鱼行动》电影版的讣告还能笑开眼的就只有碟片商贩们了,毕竟电影只放一月,而碟片可以一直卖下去,反正好片子总是有人要看的。

注:此文写于2001年影片档期之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