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风

从来没有写过博客,这是第一次,算是菜鸟了,望各位前辈包涵!
正文

孙悟空,二流海龟?

(2006-08-25 08:55:37) 下一个

近来看到文学城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文章的大意是说,学成归来的海外学子,俗称“海归”,或“海龟”,大部分都是在国外不太成功的人,所以才会选择回国。国内吸引到的海归,通常只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

除了这篇文章外,在其它媒体也见到很多类似的文章,大多是质疑回国的海外学子的真实水平,文章的结论不外乎是现在的海归,水平非常参差不齐。

看到这里,我不禁要感叹一声。英雄不问出身,有一身真本事就可以了,你管他在哪儿学的真本身啊! 说句搞笑的话,按照这位所长的意思,唐僧不应该收孙悟空这位徒弟。孙悟空怎么着也算留过洋的,既然是海归,那八成是二流人才,肯定是在海外呆不下去所以才回的花果山,坚决不能要!

为什么现代社会信息如此发达,国内的某些管理人员却还有如此落后的用人思想呢?我奉劝一下这位所长,以及其他有类似思想的人:

如果你认为你要招聘的人是一流人才,那你就录用。如果你觉得可能是二流人才,不符合招聘标准,那你就不要录用。不要因为人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是所谓的“土鳖”,就不录用。更不要因为是海归,就录用,然后怀疑他只不过是二流人才,因为在国外呆不下去,所以才回来的!

国外的各方面条件,确实比国内要优越。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结论,只要是想回国的,肯定就是二流人才。具体回国的原因,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无法确切统计。我在此列举一下可能的原因:

1) 思念祖国:相信只要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同胞,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这种想法。中国再贫穷落后,毕竟是自已的祖国,所以,如果有回国发展的机会,肯定是会好好考虑一下的。

2) 中国经济发展:相比国内每年10%以上的GDP增长,欧美经济停滞不前,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与其在国外空等,不如回国寻找更多的机会。

3) 相对生活水平:国外绝对工资确实是比较高,但是换算成相对生活水平,其实可能相差不多。国内甚至更好一些,在国内买了房的可能更有体会。

4) 生活习惯:中国毕竟是自已的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确实是家乡的好啊!

5) 机会限制:国外的机会,虽然非常多,但是不可见的“玻璃屋顶”,也会让你拿它没办法!

说实话,列举了很多回国的原因,但是没有把“混不下去”列在回国的原因里面。我见过很多在美国确实混不下去的同胞,但是大部分都是抱着这样的思想,既然出来了,那好歹也要混得差不多才好衣锦还乡。

所以,请大家不要再质疑海归的真实水平和回国的目的。要做到真正的量才而用,而不是只看出身不看水平。

原文: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300379

素质遭质疑 中国引进的“海归”只是二流人才?

中国科学院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

  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西方国家一个巨大的人才来源。输出的人才主要来自香港,香港人因担忧1997年主权移交而产生的政治不确定性纷纷远走他乡。但随着主权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迁居海外的香港人又开始回流。

  在中国内地,一场类似的“凤还巢”大戏也正在上演。2005年,从海外回流的人才达到3万人,大大高于1999年时的7000人。

  竞相吸引“海归”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级政府一直积极鼓励海外的留学人员返回祖国,它们纷纷营造适合海外归来人员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还向这些“海归”提供资助。

  中国科学院目前正向其从海外引进的人才提供人民币200万元的资助,其中20%可直接成为受资助人的工资。引进人才还可获得其他待遇,包括提供终身职务、住房,配备现代化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由研究生(往往是国内培养的)和其他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等。

  教育部的“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3年期间,共奖励了2218名归国教师,奖金共计人民币1.44亿元。而香港富豪李嘉诚资助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1998年至2004年吸引了537名学者从海外回国,他们成为重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地方政府也在竞相吸引海外人才。不少城市推出了大量鼓励措施,包括提供住房补贴、解决配偶工作、为孩子提供国际学校、允许保留外国公民身份的居住证等等。多数大城市和省城还设立专区,为海外学者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北京和上海各有14个这样的专区。

  “海归”素质遭质疑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中国是否成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回国?数据看来并未支持这种论断。而且,有种看法认为,回国的都是在国外不大成功的人。中国科学院东北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神经学家饶毅认为,在美国有800至100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拥有独立的实验室,这些人不太可能回国。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表示,我们的发现印证了饶毅的观点。实际上,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让高级人才归国只是第一步,而留住他们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海归”带来新问题

  那么归国学子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呢?政府官员称,在2005年回国的3万人中,有50%只完成了本科或一年制硕士教育(一般是在英国)。

  许多官员将此归咎于英国,那里只将中国学生视为劣质大学的外汇收入来源,他们一毕业即遭抛弃,只能在没有接受什么职业培训的情况下回到中国。

  但显然,中国政府成功营造了吸引海外学子归国的氛围。随着自费学生的增加,一部分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将会回国。而且,据麦肯锡公司最近的研究报告,中国正面临高素质工程师的短缺,这为海外学子创造了真正的机会。

  但正如对“海待”的讨论所显示的那样,不要仅仅相信数据。中国似乎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海外学生和归国人员的增加,将给中国带来新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