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园

野草的乐趣就是疯长。而且,杂草丛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质、最能触摸到心跳的地方。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书摘:《犹太文化教义》(1)

(2009-11-27 20:29:19) 下一个
 这本书,值得一读。对犹太文化有兴趣的读者更应当仔细地阅读。限于篇幅,仅对其中一节——“中犹崇智观之比较”做个简单的介绍。

“在对待知识、对待教育的问题上,中犹文化既有相当的共识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崇智主义在犹太文化中是与宗教神学观念一起发生并被保持下来的,崇智的观念和学习的思想在犹太文化中居仅次于敬神的地位,”“在中国,崇智主义虽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缺乏历时性的持续保持,”儒家思想的核心无疑在于‘仁’、‘忠恕’之类,‘智’有时只被作为一种道德判断的工具”“所以,中国的崇智思想从一开始就缺乏一个坚实的神圣性的基石。”

“学习在犹太人那里被看作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被当作是与民族(当然包括个人)命运、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相关的根本问题,因而在犹太人观察世界时,以学习的生存、得发展的思想始终成为其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向一切学习’甚至成为犹太人的座右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由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空间相对集中,稳定,因而并未像犹太民族那样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积淀出对知识和学习格外重视、将其与民族民族命运相契合的系统思想”

“而且,中国的崇智思想从一开始就有极大的偏缪,从儒学强调的‘智’到后世的文化习规,往往都将质的含义主要囿限在人文知识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的对自然知识的关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曾取得今人成就,”“然而就一般情形而言,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人对自然客体的理性探讨远少于文人雅士对人文主体的沉湎与想象,琴棋书画常常代表了社会趣味对对‘智’的趋向和理解,知识的理性内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甚至将知识本身视作一种点缀和悠闲的消遣。”

“英国哲学大师,著名思想家伯特兰罗素在比较中西文化、谈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时指出:“中国教育创造了稳定和艺术;它不能创造进步和科学……中国的文明局限于为数很小的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而希腊的文明是建筑在奴隶制的基础上的。由于这些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价值观不同,必然会导致知识分子社会文化处境的不同。在古代犹太文化中,从希伯来先知到犹太教拉比都具有极高的威望,不仅如此,凡是有知识者,均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知识人是社会阶层中光彩夺目的社会形象。中国传统中同样有对书香门第的称颂,但那往往与其说是对知识和知识人的称颂,不如说是对书香家庭伦理道德境界的称颂,而且总的说来,文人的形象是缺乏光彩的,‘馊先生寡大夫’是中国百姓对一般知识人的典型评价。”


(1)刘洪一:《犹太文化教义》商务出版社, 200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