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做爱与有性

(2007-08-27 14:37:24) 下一个


中国的道德标准在过去20年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较年轻的一代开始,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包括性道德规范。世界各地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女人不能露出脸孔的社会里,如果一个女人的脸孔被另一个男人看见,那么她就要嫁给那个男人,或者选择死亡(许多伊斯兰国家甚至今天还是如此)。在这样的社会里,如阿富汗和伊朗,女人不戴面纱被视为非常开放,会遭到保守者的侮辱,然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是很正常的,即使在新疆,“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也不是大逆不道的事。

在古代中国,一女不嫁二夫,无论谁再嫁都被视为伤风败俗,守节是妇女最高的道德标准,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简直是愚蠢的。据中国民政部的报道,2004年中国共有160万对夫妻离婚,将近占中国家庭的0.5%!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如果与不是亲戚或家属的异性单独出去吃饭,会被朋友与邻居视为错误的事情。同样的行为在今天却没有人会有异议,因为道德标准变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朋友因为家中没地方谈恋爱,在公园里僻静的地方接吻、亲热,被里弄或地方的纠察队查见,一定送到派出所,说他们作风不正,搞流氓阿飞行为,要接受教育,严重的甚至会被送去劳动改造。这种故事,告诉今天的年轻人,他们一定以为是天方夜谭。

在近几十年前的中国,婚前性行为还被视为伤风败俗,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但是如今,据首都师大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30所大学万名在校生的调查,有15.7%的男大学生,5%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有过性行为,一到周末,学校周围的招待所常被一夜情的学生们爆满。没有多少人包括家长会认真地追究,毕竟这是个人行为,社会也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

假如说中国人几千年来只领悟了孔老夫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与孟老夫子“食、色,性也。”(《告之上·注》)”格言中的“食”字,将食不仅作为维持生命的必要措施,并且作为享受生命的一大乐趣,那么开放以来,以西方为榜样,人们将“色”字也进行着同样的实践。自从避孕药、避孕工具上市以来,性行为已从繁衍后代、延续物种的单纯手段演变成一种享受的行为。问题是谁可以、应该被承认为性伴侣。从美国的实践来看,如果一个人有配偶,只要他许多年后仍然不厌倦,那么他可与配偶做爱,或者他与不同的人做爱,这时性和爱是分离的。

许多美国年轻人,将性与爱以及家庭相分离:即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和他(她)发生性关系,称之为“做爱”或“造爱”,但是与之发生性关系并不代表一定爱这个人,只是“有性”而已。对于这些时尚的年轻人来说,做爱就像与朋友上餐馆一样。饭后带着尝美味的好心情离开,双方的生活仍然有条不紊地继续,下一次同样如此。70%结婚5年以上的美国妇女有婚外“性”(不一定是婚外“情),而且年龄愈轻,婚外性的比例愈高。1988年时,平均每个17岁到19岁的男孩有6个性伴侣。引人注目的是在2004年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最多,为19.3人,远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数10.5人(这个报告的调查来自于网上取样,并不具有全社会的代表性)。做爱与品尝美食都同样是追求一种感官刺激,只不过是不同的感官罢了。这些一夜“情”,或更确切地来讲是“一次性”,其社会危害就是使两性间长期的关系或建立家庭(尤其是不想要孩子的人们)变得不再重要,尤其是在人情淡薄的美国社会,夫妻之间的纽带更多是由性连接起来的,而不是像在中国那样主要是由情,从恋情、爱情、直至亲情,连接起来的。许多人选择单身或者独居,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胜过了家庭的义务和束缚,这也可能是美国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造成了美国大量非婚生子女与单亲家庭的产生:30%的美国新生儿来自于非婚生,对黑人来说,这一数字则高达70.4%

对于时尚的男孩和女孩来说,童贞不再是道德魅力,而只是他们用来嘲笑保守朋友的话题。在美国,如果一个读高中的孩子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他(她)将会成为被嘲笑的目标。1988年时美国有26%的15岁女孩,51%的17岁女孩,78.6%的19岁男孩曾有过性的经验,所有美国青少年第一次有性经验的中值年龄为16.5岁。1992年时,18岁以前有固定性伴侣的男孩为60.3%,女孩为52.8%。20岁后如果还是处男或处女会被视为怪物。很不幸的是,同样的趋势也在中国蔓延。在中国的大学生眼中,大学中没有“对象”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特别是高学位的埋头读书女性几乎要被视为男女两性之外的第三性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