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sion01 射影几何直接起源于透视法,而透视法是与绘画艺术分不开的.在中世纪,画家的主要任务是颂扬上帝和为圣经插图.但到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2011-11-15 09:22:5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447 bytes)
 

第一节 射影几何

 

一、历史背景

 

1566年,科曼迪诺(FCommandino15091575)把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的《圆锥曲线论》(Conics)前四卷译成拉丁文,引起了人们对几何的兴趣,几何上的创造活动开始复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便突破传统几何的局限,产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射影几何.由于新学科把无穷远点及图形连续变动的思想引入数学,它实际上已迈入高等数学的门槛.

射影几何直接起源于透视法,而透视法是与绘画艺术分不开的.在中世纪,画家的主要任务是颂扬上帝和为圣经插图.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描绘现实世界逐渐成为绘画的目标了.为了在画布上忠实地再现大自然,就需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如何把三维的现实世界反映到二维的画布上.意大利的建筑师兼数学家阿尔贝蒂(LBAlberti14041472)认真考虑了这一问题.他在1435年写成的《论绘画》(Dellapittura1511年出版)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思想:在眼睛和景物之间插进一张直立的玻璃板,并设想光线从眼睛出发射到景物的每一个点上,这些线叫投影线.他设想每根线与玻璃板交于一点,这些点的集合叫做截景.显然,截景给眼睛的印象和景物本身一样,所以作画逼真的问题就是在玻璃板(实际是画布)上作出一个真正的截景.

 

例如,人眼在O处观察水平面上的矩形ABCD(101)时,从O到矩形各点的连线形成一投影棱锥,其中OAOBOCOD是四根典型的投影线.若在人眼和矩形间插入一平面,并连结四条线与平面的交点A′,B′,C′,D′,则四边形ABCD′为矩形ABCD的截景.由于截景对人眼产生的视觉印象和原矩形一样,它们必然有相同之处.但从直观上看,截景和原形既不全等又不相似,也不会有相同的面积,截景甚至并非矩形.那么,截景与原形究竟有什么共性呢?这正是阿尔贝蒂苦苦思索而未找到答案的问题.

阿尔贝蒂还考虑到:如果在眼睛和景物之间插进两张玻璃板,它们上面的截景将是不同的;如果从两个不同位置来观察景物,截景也将是不同的.但所有截景都反映同一景物,它们之间必存在某种关系.于是他进一步提出问题:同一景物的任意两个截景间有什么数学关系,或者说有什么共同的数学性质?他留给后人的这些问题成为射影几何的出发点.

 

二、德扎格的工作

 

射影几何的创始人是法国的建筑师德扎格(GDesargues15911661)1639年,他发表了一本重要著作《试论圆锥与平面相交结果》(Brouillon projet dune atteinte aux événements des rencontres du cone avec un plan).这部书推动了19世纪射影几何的蓬勃发展,被公认为这一学科的经典.但它在发表之初,却没有受到数学家们的重视.德扎格把书印了50份,分送给他的朋友,不久便全部散失了.直到1845年,沙勒(MChasles17931880)才偶然发现了一个手抄本,由波德(NGPoudra)加以复制,使德扎格的射影几何成果复明于世,1950年左右,这部书的一个原版本终于在巴黎被发现,并复制发行.

为什么德扎格的书在当时被忽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被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解析几何掩盖了.从思想的深刻来讲,德扎格是可以和笛卡儿媲美的.但笛卡儿的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可以迅速得到数量结果,而射影几何主要是对几何的定性研究.当时的技术发展更需要解析几何这样的有力工具.第二个原因是,德扎格的写作形式比较古怪,他引进了70个新术语,其中多是从植物学借用的.例如,他用棕(Palm)、干、树来表示三种不同性质的直线.这类语句及不易理解的思想,使他的书难于阅读.除了笛卡儿、帕斯卡、费马等几位大数学家外,很少有人欣赏他的著作.

德扎格数学思想的出色之处,首先在于他引进了无穷远点和无穷远线.阿尔贝蒂曾指出,画面上的平行线应画成交于一点,除非它们平行于玻璃板(101).例如,图101中的BC′和AD′便相交于某点O′,这一点不和BCAD上任何普通的点对应,所以叫没影点,而除O′外的直线BC′或AD′上的任何点,都对应着BCAD上某个确定的点.为了使BC′与BC上的点以及AD′与AD上的点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德扎格在ADBC上引入一个新的点,叫做无穷远点,把它看作两平行线的公共点.所有平行于BC的直线都交于这一点,方向不同于BC的另外一组平行线则有另外一个公共的无穷远点.由于平行线组的数目是无穷的,德扎格实际是在平面上引入了无穷多的新点.他假定所有这些点都在同一直线上,而这直线则对应于截景上的水平线或没影线(即图101中的OO).以这种新规定为前提,我们就可以断言“平面上任意两直线必交于一点”了,因为不平行线交于普通点而平行线交于无穷远点.

引入了无穷远点和无穷远线后,德扎格研究了这样的问题:设有点O(102)及三角形ABC,则OB OC OA可看作三条投影线,ABC的一个截景为ABC′,其中AA′对应,BB′对应, CC′对应.显然, AA′, BB′和CC′交于一点O,设ABAB′交于QACAC′交于PBCBC′交于R,德扎格证明了:QPR必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著名的德扎格定理:若两个三角形对应顶点连线共点,则对应边交点共线.不管两个三角形是否在同一平面,定理都是成立的,逆定理也同样成立.德扎格在书中对二维和三维情况的正、逆定理都作了证明.

 

在深入研究投影性质的基础上,德扎格终于回答了阿尔贝蒂早就提出的问题:同一实物的两个截景间有什么数学关系?这实质是一个投影下的不变性问题.德扎格发现:交比在投影下是不

变的.所谓交比,是指直线上依次排列的四点ABCD所形成的

德扎格的理论,若OAOBOCOD是四条投影线,l1l2l

德扎格在书中还引入对合的概念:若一条直线上的三对点BHDFCG具有如下关系

 

则称这三对点是对合的;当D=FCG时,上式变成

 

这就给出两对点(BHDC)对合的定义,它可以看作三对点对合的特殊情况.至于三对点以上的对合,完全是以三对点对合为依据来定义的.例如,当BHDFCGMN具有如下关系

 

时,则称这四对点是对合的,依此类推.德扎格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对合关系也是投影下的不变量.他证明了许多有关对合的定理,下面一个是十分著名的.为了介绍这个定理,我们先介绍完全四边形的概念.设BCDE是平面上任意四点,其中没有三点共线.EBDC交于F BCED交于N,则EN BN EFDFECBD六条线形成完全四边形的各边,其中ENBN是对边,EFDF是对边,BDEC也是对边.德扎格的定理为:若BCDE在一圆上,直线PM交完全四边形各组对边于PQIK;以及GH,交圆于LM,那么这四组点是对合的(104)

 

德扎格把他的射影几何思想用于圆锥曲线,得到许多新颖的结果:直线可以看作具有无限长半径的圆的一部分;焦点相合的椭圆退化为圆;焦点之一在无穷远的椭圆是一抛物线,等等.他不再把圆锥曲线看作圆锥与平面的交线,而是理解为圆的截景.圆不仅可以变换为椭圆,而且可以变换为开口的抛物线或双曲线,这时的曲线仍看作封闭的,只不过是一个点在无穷远而已.德扎格力图用投射、截景等射影几何概念统一处理各种圆锥曲线,从而为圆锥曲线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例如上面介绍过的关于对合的定理,德扎格便通过投影法推广到一般圆锥曲线,因为圆的截景可以是任意的圆锥曲线,而对合关系在投影后是不变的.从而揭示了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性质.

 

三、帕斯卡的工作

 

帕斯卡(BPascal16231662) 是德扎格的学生,仅仅活了39岁.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在微积分、概率、代数、射影几何等方面都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他是手摇计算机的发明者,还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物理方面的成就也不少.这里着重谈他的射影几何方面的工作.

帕斯卡从12岁起就对几何发生了兴趣,并发现了一些初等几何的定理.14岁时参加了巴黎数学家的每周聚会,他在这里得到德扎格的指导,逐渐熟悉了德扎格的射影几何思想.德扎格建议他用射影法研究二次曲线,他接受了这个建议.16岁那年(1639),帕斯卡写成一本约八页的小册子《略论圆锥曲线》(Essay pourles coniques).大数学家笛卡儿看过以后,觉得如此出色,竟然不相信它是一个这样年轻的人写的.遗憾的是这本书不久便失传了,直到1779年才被重新发现.

帕斯卡的书中最著名的结果是下述定理:若一个六边形内接于一圆锥曲线,则每两条对边相交而得的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05PQR在同一直线上.若六边形的对边两两平行,则PQR在无穷远线上.该定理被后人称为帕斯卡定理,在射影几何里是十分重要的.

帕斯卡首先证明了该定理对圆成立.然后用投影法转到一般圆锥曲线.他说由于对圆成立,所以通过取截景后,必对所有圆锥曲线都成立.实际上,若从上图平面外的一点作它的投射锥并取一截景,则截景必含一圆锥曲线及内接六边形,六边形的对边仍将交于一条直线上的三点.这条直线与PQR相对应.该定理确定了圆锥曲线上六个点的射影相关性.如果已知六个点中的五个,就能确定一条圆锥曲线.这个定理是射影几何中内容最丰富的定理之一,由它出发可以导出大量推论.例如:(1)如果一个三角形内接于一圆锥曲线,则其顶点上的切线与对边交于三个共线点.(2)若五边形ABCDE内接于一圆锥曲线,则AB DEBCEACDA点上的切线交于三个共线点.(3)内接于一圆锥曲线的四边形的两对对边,连同对着的顶点的两对切线,交于四个共线点.

 

帕斯卡定理的逆定理(若一个六边形的三对对边的三个交点共线,则六边形顶点在一圆锥曲线上)也是成立的,但帕斯卡没有考虑.

 

四、射影几何中的新思想

 

伴随着射影几何的诞生,一些崭新的数学思想出现了.首先是数学对象从—种形状连续变到另一形状的思想.实际上,最早注意这一问题的是开普勒(JKepler),他在1604年出版的《天文学的光学部分》(Astronomiae Pars Optica)中,设想椭圆的一个焦点固定而让另一个焦点在它们的连线上移动,若动点移向无穷远,椭圆成为抛物线;若这个动焦点又出现在定焦点的另一方,抛物线就变成双曲线;当两焦点合而为一,椭圆变成圆.而双曲线的两焦点合在一起时,双曲线便退化为两直线.德扎格则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投射取截法来实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只要改变截景平面的位置,就可使圆的截景从圆连续变为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因此,对于圆成立的许多性质,都可通过取截景的方法来证明它们对其他二次曲线也成立.这就提供了一种相当一般的简便方法.

从射影几何中产生的另一个新思想是变换和不变性.从某点向一图形作投影线,然后取截景,这就是把原图形变成了新的图形.而原图形中值得研究的性质是那些变换后保持不变的性质.这种变换思想不仅导致了另一门新学科——仿射几何的诞生,而且当人们用变换与不变性的观点来重新研究欧氏几何时,发现了三种几何的本质联系及从属关系.实际上,射影几何包含了仿射几何,而仿射几何包含了欧氏几何.不过,射影几何的创始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后来,当群论产生后,变换群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数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虽然射影几何方面的工作最初是为了给画家提供方便,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当时,它由于解析几何的发展而略显失色,甚至一度被人们遗忘.但到19世纪被人重新发现时,德扎格和帕斯卡等人的杰出思想终于大放异彩.射影几何作为一个着重研究图形位置和相交方面的性质的学科,终于成熟了.

51.la 专业、免费、强健的访问统计 51.la 专业、免费、强健的访问统计

所有跟帖: 

射影空间里,无论是抛物线、椭圆,还是双曲线都能由最简单的圆锥曲线——圆经中心射影得到 -marketreflections- 给 marketreflections 发送悄悄话 marketreflections 的博客首页 (11142 bytes) () 11/15/2011 postreply 09:57:48

Perspective 01 照相机,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们在中 学学习物理时,其光学原理就是这样,只是把眼球水晶体 换成了凸 -marketreflections- 给 marketreflections 发送悄悄话 marketreflections 的博客首页 (89637 bytes) () 11/15/2011 postreply 10:25:19

torsion01 “观点是存在于观者的眼睛的。”,高等几何与解析几何的诞生 -marketreflections- 给 marketreflections 发送悄悄话 marketreflections 的博客首页 (2144 bytes) () 11/15/2011 postreply 10:40:01

torsion01 就是笛沙格在欧氏空间中添进了新元素——无穷远点,而且所有的无穷远点都共面,称为无穷远平面 -marketreflections- 给 marketreflections 发送悄悄话 marketreflections 的博客首页 (877 bytes) () 11/15/2011 postreply 10:45:0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