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煜辉:中国抗通胀的底牌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2009-06-15 17:15:3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542 bytes)
对话刘煜辉:中国抗通胀的底牌
2009-06-07 11:49: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发表评论(1) | 正文背景色: 标签: 通胀 字体

印度不断挑衅中方 激怒网民

世卫将甲流警戒提至6级 宣布大流行 中国内地甲型流感确诊已达125例 国家广电总局拟出台规定整顿电视购物 中办国办要求清除全国“小金库” 方静博客澄清“间谍”谣言
央视:对方静涉间谍案传闻不知情 同事证实央视主持人方静是间谍 15%大学生写汉字不合格
毕业大学生网上售剩余时间 一纸“面试通知”两大学生陷传销窝 曼联接受皇马8000万报价卖C罗
曼联厌恶C罗行为 公告充满鄙夷 C罗或身披9号 接大罗衣钵恐陷魔咒   当盖特纳6月1日在北京表示“将保证中国金融资产安全”的时候,中国国家发改委宣布受制于国际油价的高涨,提高燃料油价格。这两个听上去似乎毫无关联的事件,其实隐含了一种溯因。

  它们背后,都来自于对财富消失的担忧。而将一张百元大钞化为乌有的最神奇力量,便是货币无序扩张带来的通货膨胀。而现在,不仅美国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全球政府似乎都身在其中,无法自拔。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的通胀担忧,侵扰了我们的生活。通胀是否真的会来临?如果来临,中国能否抗得住这新一轮的通胀冲击?本报记者就此对话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

  美国在吹泡泡

  《21世纪》:最近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迅猛,背后原因是什么?真实的需求市场恢复因素有多大?

  刘煜辉:5月份当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从大约50美元/桶,一路涨到68美元/桶,涨幅达30%。这个上涨,仅凭实体经济的复苏,不足以提供解释。现在,尽管全球经济正进入复苏的通道,但需求仍在收缩。

  但是,有一些复苏的表象,要从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上去找原因。比如,尽管全球贸易量在下降,但BDI却反弹的很厉害,在实体经济没有起色的情况下,为什么对基础原料等大宗商品形成了这么强烈的需求。

  这种现象,就是来源于美联储等“债务货币化”的尝试。为了救经济,美国、欧盟、日本采取了债务货币化,即美国等国家通过直接大量买公债,来刺激通胀,如此化解政府和企业的债务。他们希望,通过使流动中的货币增加,让信用扩散,最终使得通缩的因素开始消散、通胀预期提前到来。

  这种通胀的预期使得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在预期下,通胀有一个自我实现的功能。大宗商品、基础原料,不仅具有工业品属性,而且具有越来越强的投资品金融属性。大宗商品的价格,往往不是由供求双方来决定,而是由交易主体,即金融资本、对冲基金、影子银行体系等来决定。这些交易主体在通胀预期的推动下,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

  《21世纪》:这是又一轮典型的输入性通胀吗?根源是什么?

  刘煜辉:可以说,目前的通胀预期有很大一部分输入性通胀的因素。

  这次的危机的主因就是过度负债,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就会形成债务紧缩性的危机,包括政府、家庭、企业、金融部门,变成资不抵债了,价格下跌后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

  所以,解救方法是把资产负债给降下来。在中央银行制度确立以后,最快捷易行的解决方式就是放水冲沙,即通过中央银行印钞票,把资产价格搞起来,这样资产负债表马上就变得好看了。

  由于美国有美金霸权和全球化因素,这个印钞票的结果不是由美国国内来承担,而是可以由全球所有持有美金的人来承担印钞票带来的通胀效应。

  当然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它最希望看到的是,把资产弄起来以后,就是把股市和楼市救起来以后,但希望油价和商品的价格不要起来,所以最好的状态是吹起资产泡沫,但通货膨胀不要起来。比如2001年格林斯潘救新经济也是这样做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货币不可能只进入资产而不进入商品,况且在商品高度金融化以后,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被进入了金融品的序列。这样,就会加剧在全球、当然也会在美国推升通货膨胀。

  通胀的终结:美国找到新的经济发动机或者中国极强的抗通胀能力

  《21世纪》:如果通胀通道一旦成型的话,这个过程将持续多久?

  刘煜辉:这个过程的长短,将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除美国外的全球其他国家能忍受高油价的能力。中国已经忍受过一轮,即2007年的时候。实际上忍受高油价的方式无非是用这个国家的储蓄(即政府财政)去贴补,贴补家庭和企业。

  第二,也取决于美国能否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即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动机,来带动它的生产率提升、并创造新的财富来填充它发出来的过量钞票,使得通胀得到控制。但是目前这个新的发动机还看不到一个明确的方向。而新能源等低碳经济模式,既需要时间,也在客观上需要一个高油价的环境来完成这个转型的过程(如专门的测算认为,油价在55美元以上,低碳经济模式才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通胀起来后的过程持续多久,更多的将会取决于前者,即剩余国家的抗通胀能力有多大。这又有两种情况:首先,如果国家抗压的能力强一些、时间长一些的话,滞胀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也就是高油价和低增长并行。其次,如果资源依赖性大的国家,如中国,其政府储蓄扛不住的话,可能会迎来恶性通胀,结束后又会进入通缩,然后美金开始强势地回归。当然,后一种可能是以洗劫财富的方式来完成的,是零和游戏。

  《21世纪》:中国内生性的货币扩张会否影响价格指数?请阐述一下中国的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刘煜辉:中国价格体制一直没有理顺,所以货币因素在CPI和PPI等价格指标上显现出来,这个过程会很复杂,传递过程不是很通畅。因此即使中国货币出现很大规模的扩张,也不会很明显的反映在其价格指数上面。

  中国处在货币扩张时,CPI和PPI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显现不出来——而一旦CPI控制不住的话往上涨的时候,经济肯定就出了很大的毛病,比如2008年上半年的那样。

  实际上,中国货币投放从2003年就已经逐步开始在累积了。信贷投放自那时开始高速增长,每年都在20%以上。其实,看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计算GDP平减指数要更客观一些。比如2004年到2008年16个季度的该指数:2003年中国的经济开始跑到两位数的增长,但16个季度中只有2006年的前三个季度维持在3%的临界点,其他的13个季度都远远高于3%,达到5到7个百分点。这样一减,真实GDP往往就变成了个位数。

  此外,GDP构成一般是两大块:投资和消费。其实中国CPI对应的是GDP的35%即消费,所以CPI衡量的只是35%的经济活动,所以中国讲通胀通常都盯着CPI和PPI会发生争执。

  从2003年开始,货币增速每年都在20%以上,所以一直在累积阶段,但这个并没有通过价格指数反映出来,比如2006年的CPI才1.5%。2007年是由于猪价的上涨,才把CPI涨上去。所以,中国涨价的压力往往一直都在累积。比如,2007年、2008年的物价上涨,官方一直强调是结构性上涨,但其实真正做经济分析的话,要直接看到货币的因素。

  抗通胀:中国的筹码

  《21世纪》:如果通胀即将到来,中国有没有应对之法?

  刘煜辉:中美现在形成的高度依赖、高度共生的经济格局,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从常规方式上看,中国无牌可出,当美国人印钞票的时候,中国只能被动地承受,拿国民高储蓄去扛,政府就用现有的财富去承受,继续用价格补贴的方式去扛通胀的痛苦。但这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方式。

  其实在2007、2008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扛过一次了,中国政府的储蓄为垄断部门如两大石油企业贴了不少钱,后来国际油价下调后又让他们赚了一笔。但现在的情况跟2007、2008年不太一样了,政府在防衰退中,在半年中已经打掉了很多子弹。所以现在财政收支恶化下,中国是不是能够扛得住这个输入性通胀?所以在这种考量下,我们回头去看4万亿,是不是有些欠长远的考虑?会不会为了一个短期的效应而把子弹打的过火?

  政府如果扛不动的话,只能让企业抗、让社会扛了。但如果让企业扛的话,企业就得倒闭,让社会扛的话,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会动摇。所以,中国即便有高储蓄,也经不起这外来的一番再折腾。

  不过,既然美国现在是非常规的方式,中国也应该有非常规的应对方式。中国有一个非常规的方式,是2万亿外汇储备——可以作为一个筹码对谈。虽然中国抛美债会为自己带来一定损失,但是美国人也怕,承受不起,因为美国国债收益率提升起来的话,美国经济基本就扛不起了。所以伯南克如果再大规模地经常买债的话,那中国就可以威胁抛,这样会让美国在短期内感受到压力。这样,把美国逼回到谈判桌上。

  中国开出条件:可以买你的国债,或不再抛你的美债。但美国你必须放弃自己的投资保护主义,就是说把你投资的一系列投资的准入门槛推倒。你应该向中国人的美金开放,这样用变卖资产的方式向外部世界、中国融资,而不是用印钞票的方式来向全球推卸责任。

  中国这样做,只不过是要美国采取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处理国内债务危机的态度和方式,不能使用利己损人的方式来走出危机。我们愿意跟你携手,抛美债只是一种反制性的手段,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你的投资和贸易壁垒全部推倒。实际上美国可以拿卖掉的资产来融资、处理债务危机,而不是用印钞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