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主义基本原理 website 马 major works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2009-06-13 09:28:4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685 bytes)
http://my.pspm.whu.edu.cn/mks/dispArticle.Asp?ID=2953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历史背景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4月,恩格斯在1888年经过修改,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提纲》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彻底决裂。同费尔巴哈的决裂,以《提纲》及以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产生为标志。在此之前,马克思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从内容上看,《提纲》的基本思想,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实践观点是《提纲》的灵魂,它犹如一条红线贯串全篇。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的消极性和直观性,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基础。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奠定了历史唯物论的基础。《提纲》提纲挈领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等等。《提纲》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这就不但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批判了唯心主义。

第二,从时间上看,《提纲》是马克思实现了自己世界观转变之后的最初著作,《提纲》的上述思想还只是刚刚崭露头角,只是以未展开的形式提出的,是一个供研究而匆匆写成的《提纲》,根本没有准备发表,而只是在以后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如果说《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的话,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对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全面的制定,《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提纲》的思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二、内容讲解

《提纲》共十一条,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根本缺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基本原理,指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二条);(二)揭露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及其认识论根源,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建立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三至九条);(三)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可以看作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第十、十一条)。

第一部分

第一条

这一条,主要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消极地单凭感性直观认识事物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这一条可以看作《提纲》的总论,分为三层意思:

1、揭露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点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凡是本篇著作中的引文均不再注明出处――作者)。这段话集中揭露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消极性和直观性的缺点。

2、批判唯心主义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歪曲

旧唯物主义抛弃了革命的实践,把人的认识仅仅看成是消极的感性直观,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所谓“抽象地发展”,是说它片面地夸大了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本来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意识,无限地夸大和膨胀,使之成为脱离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当作世界的创造主。所以,它所说的能动性,是脱离了实践的,被抽象化和被歪曲了的意识的能动性。

3、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实践的错误看法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即费尔巴哈不把人的活动本身当作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而只是把理论当作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之所以会在这个问题上发生错误,关键在于他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主要是把实践看作是饮食男女一类的本能的生物性活动,他偶尔也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但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对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马克思说,“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第二条

在这一条中,马克思针对旧唯物论的主要缺点,科学地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一步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费尔巴哈在怎样检验真理的问题上,曾经把“直观”、“大多数人同意”看作是标准。像以往的一切旧哲学一样,费尔巴哈只是在主观的领域里兜圈子,而没有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在这一条的末尾还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是向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第二部分

第三条

在这一条中,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对旧唯物主义者关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相互关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18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旧唯物主义者,以及后来继承了他们的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等。费尔巴哈也有和他们相类似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就它看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这一点而言,有它的合理的成分,而且对当时反封建来说,也有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它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认了环境的形成和改变正是经过人的革命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否认了教育者本人也必须是要接受教育的,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第二,他们所说的环境也并不是指的社会经济关系,而主要指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对于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他们又认为是由人的理性和意见决定的即“意见支配世界”。意见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立法者和统治者的伟大发现,他们是天生的教育者,而广大群众则是天生的被教育者,这就完全陷入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就是说,环境改变的过程,也正是人的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自我改造的过程,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同时又改造人们本身,既教育别人,又教育自己,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

第四条

这一条,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费尔巴哈是在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上运用异化的观点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把宗教的基础归结为或还原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认为上帝、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人分离出去,然后对象化为脱离自身的精神性本体,这种精神性本体,反过来又与人相对立,控制人、支配人。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人间世界,在当时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世俗基础的斗争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改造作用。但是,费尔巴哈没有进一步分析“世俗基础”本身的矛盾,因而也就不能找到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真正途径。他只是憎恨这个“世俗的基础”,但并未认真地去解剖它。所以,马克思说在批判宗教这个问题上,费尔巴哈只做了一部分工作,而主要的工作却还没有做!

马克思指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一段话就是讲的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因此,要消灭宗教,就首先要改造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所以马克思又说:“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这就是消灭宗教的途径。

第五条

这一条和第一条的意思相同,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消极地单凭感性直观认识事物的错误,进一步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了费尔巴哈之所以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第六条

在这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错误,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费尔巴哈把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用人的本质去说明神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人的本质抽象化了,是错误的。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从下面两点说明:

第一,他不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的本质,而是抽象地孤立地去考察人的本质,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第二,他不是把人当作社会的人,而是当作抽象的人去加以说明,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所讲的人的本质,指的就是人类的共同特性,这种共同性是什么?就是“理性,意志和心”,就是人的“绝对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针对费尔巴哈的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错误,马克思指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是科学的、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就应当把人当作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而不应当把人当作与社会关系根本无关的东西去考察。

第七条

这一条,实际上是上一条的继续,是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

第八条

这一条,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段话集中阐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九条

这一条说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也就不能认识市民社会的本质。

对于直观的唯物主义来说,它“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这里所说的‘市民社会’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直观的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作用,所以它只能把人看成是一个孤立的、抽象的、肉体的人,不能把人当作一个处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因而也就只能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诸多孤立的、抽象的人的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而不能认识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所以,它就既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的本质,也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的本质。

以上六条(三一—九条),阐明实践的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建立起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包括最后两条,可以看作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因为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发展中所引起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改变了哲学的阶级基础,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从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它改变了哲学的目的和使命,使哲学从解释世界的工具变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从而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的特点。

第十条

这一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是根本不同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特点。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里所说的市民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市民就是指资产阶级,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之上的,它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又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里,“人类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只有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算是真正的人类社会。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十一条

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三、问题思考

1.怎样理解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问题?

3.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运用实践的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