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参考资料

来源: sunning 2013-07-15 20:50:5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597 bytes)
回答: 奇货可居,SEED不是奇货吗?sunning2013-07-15 20:41:52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
http://www.originseed.com.cn/gene/
玉米是我国重要饲料用作物,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玉米中大约80%用于饲料行业,玉米作为饲料原料在我国乃至全球饲料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玉米中植酸磷含量较高,但是植酸酶活性比较低,未添加植酸酶的饲用玉米中的植酸磷利用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情况,都是通过添加外源磷——磷酸氢钙或酶制剂——植酸酶来提高畜禽对饲料利用率。根据中国饲料工业标准要求:1公斤饲料中含0.5公斤玉米种子,需添加500U植酸酶添加剂。


 通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北京奥瑞金种业公司已经获得具有高活性的稳定遗传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杂交种品种系列,其植酸酶活性均远远超过1000U/kg,酶活性最高可达到120000U/kg,这些杂交种完全能满足生产应用需要,完全可以替代现有的微生物发酵这种传统方式生产的植酸酶,奥瑞金公司也将成为全球第一家推广植酸酶玉米的种业公司。


相比传统微生物发酵方式生产的商品化植酸酶而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作为生物反应器具有传统商品化植酸酶所部具有的优势:


        1. 商品化植酸酶因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光线、温度、湿度易引起失活,产品的包装、运输过程需要有特殊包装带以及遮盖物,避免曝晒、雨淋及受热;而植酸酶玉米在这些方面要求较为简单,一般包装和运输过程就可满足;

        2. 商品化植酸酶保存条件高,有效期短,5℃时,可以保存一年;25℃时,可以保存6个月,每次用后若有剩余,需扎紧内、外包装。而植酸酶玉米在一般条件下有效期可以达到3年甚至更长时间,随取随用,使用方便;

        3. 商品化植酸酶生产过程需要专门的厂房、设备以及条件,而植酸酶玉米是作物生长的自然过程,无需其他多余设备;

        4. 商品化植酸酶生产过程以及后加工过程都需要大量能耗;而植酸酶玉米无需额外能耗,也无后加工过程,所生产的玉米籽实作为原料直接使用,而且易于长期储藏,长距离运输。

 
中国农业部批准发放三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

20130613 20:56:0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于文静 董峻)日前,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结果,农业部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申请的抗除草剂大豆CV127、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申请的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据了解,抗除草剂大豆CV127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墨西哥、哥伦比亚、俄罗斯、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大豆MON87701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墨西哥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已在欧盟、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

 
中国今年已批准7种转基因作物进口 种植量世界第六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6/20/c_116216868.htm?prolongation=1
20130620 09:20:08
来源: 人民网
 近日,阿根廷国家通讯社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政府又批准了阿根廷三种转基因大豆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对华出口许可。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截止到目前,今年获批进口的转基因农作物共包括三种大豆、两种玉米和两种棉花。三种大豆转基因特征分别为抗除草剂、抗虫和抗虫耐除草剂,获批时间为201366日。两种玉米的特征为耐旱和品质改良,两种棉花的特征为抗除草剂和抗虫。
以上七种作物的用途均为加工原料,分别为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先正达农作物保护股份公司和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进口。其中,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为转基因作物进口大户,2012年至今获批的大部分进口转基因农作物都由其送审。

前述七种转基因农作物的进口有效期自2013年起,截止日期到2016年或2018年不等。

记者在2012年转基因生物审批情况表上看到,去年共有12种转基因农作物通过审批,包括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主要转基因特征为抗虫和抗除草剂。这份审批表已于618日在农业部网站上公开。
转基因农作物的进口审批主体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它为获批通过的农作物发放字头为“农基安证字”的审批编号。

 
  我国已批准八种转基因大豆进口作为加工原料

转基因作物一直是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就上述转基因作物批准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近日通过农业部网站表示,我国对这三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安全评审非常慎重,从申请到获得证书已历时三年。

 
彭于发表示,如抗除草剂大豆CV127,是20103月向农业部提交申请,组织开展了真实性、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的相关验证试验,20123月完成试验后,递交了安全证书申请,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农业部于2013613日批准发放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其他转基因作物的情况也类似。
 
对业内担忧的进口量问题,彭于发解释,大豆进口本身没有配额等贸易措施限制,进口量的高低是市场行为。根据国内的需求量,近年来每年大豆进口都达到5000多万吨,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来测算,需要4亿多亩的耕地种植,而我国没有这么多的后备耕地资源。

 
  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连年上升,至2012年,进口大豆的总量已达到5838万吨。从1997年至今,我国一共已批准八种转基因大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

中国为转基因农作物种植第六大国

对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一直存在激烈争议,科技界也未有定论。赞成者认为,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和技术改良,大量的转基因农作物已被证明对人体和对环境都安全无害,反对其推广更多是出于对转基因的不了解和传统农业势力的“妖魔化”。

 
而反对者则认为,转基因农作物诞生至今时间不长,还不足以证明它对人体和环境无副作用,而大量转基因作物的进口也容易冲击传统农业。

 
由于转基因作物优势和争议均极其明显,我国目前对境外转基因作物采用保守进口制,即实行审批制下的有限进口,审批的内容包括作物的环境安全性、使用安全性、安全等级以及境外批准状况等。此外,目前对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尚未放开,也不允许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后实行商业种植。

  根据今年3月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年度报告,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前五名国家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第六位则是中国,国内种植面积约400万公顷,主要为抗虫棉。(人民网北京620日电 刘茸)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准产业化 大面积种还需等两年
20091203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22日电 (记者蒋建科)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由我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12年完成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研究项目,日前获得农业部正式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这是我国首次为转基因粮作物颁发安全证书,标志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从此正式跨入产业化阶段。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研究项目,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年来重点跟踪管理、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的重大项目之一。经过严格规范的安全评价,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从20052008年先后完成了农业部规定的各项安全性评价试验,于200812月通过了农业部安全评价委员会评审。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教授表示,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可以释放可被动物利用的无机磷,减少动物粪、尿中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同时,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利用农业种植方式替代原有工业发酵生产方式生产植酸酶,可减少厂房、设备、能源消耗等投入。因此,以玉米为载体生产的植酸酶直接用于饲料加工,实现了以环保、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绿色磷”的想,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和应用前景。


  林敏介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我国首例获得安全证书的粮食作物,也是国际上首例研制成功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历时12年,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将是我国作物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继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之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对提高我国玉米种业国际竞争力和促进饲料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和贡献。


  “农民朋友要想种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还需要等待两年以上的时间,因为还需要经过品种区域试验、品种审定等一系列程序后方能大面积种植”,林敏说道。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
 
 玉米是我国重要饲料用作物,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玉米中大约80%用于饲料行业,玉米作为饲料原料在我国乃至全球饲料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玉米中植酸磷含量较高,但是植酸酶活性比较低,未添加植酸酶的饲用玉米中的植酸磷利用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情况,都是通过添加外源磷——磷酸氢钙或酶制剂——植酸酶来提高畜禽对饲料利用率。根据中国饲料工业标准要求:1公斤饲料中含0.5公斤玉米种子,需添加500U植酸酶添加剂。

        通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北京奥瑞金种业公司已经获得具有高活性的稳定遗传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杂交种品种系列,其植酸酶活性均远远超过1000U/kg,酶活性最高可达到120000U/kg,这些杂交种完全能满足生产应用需要,完全可以替代现有的微生物发酵这种传统方式生产的植酸酶,奥瑞金公司也将成为全球第一家推广植酸酶玉米的种业公司。

        相比传统微生物发酵方式生产的商品化植酸酶而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作为生物反应器具有传统商品化植酸酶所部具有的优势:

        1. 商品化植酸酶因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光线、温度、湿度易引起失活,产品的包装、运输过程需要有特殊包装带以及遮盖物,避免曝晒、雨淋及受热;而植酸酶玉米在这些方面要求较为简单,一般包装和运输过程就可满足;

        2. 商品化植酸酶保存条件高,有效期短,5℃时,可以保存一年;25℃时,可以保存6个月,每次用后若有剩余,需扎紧内、外包装。而植酸酶玉米在一般条件下有效期可以达到3年甚至更长时间,随取随用,使用方便;

        3. 商品化植酸酶生产过程需要专门的厂房、设备以及条件,而植酸酶玉米是作物生长的自然过程,无需其他多余设备;

        4. 商品化植酸酶生产过程以及后加工过程都需要大量能耗;而植酸酶玉米无需额外能耗,也无后加工过程,所生产的玉米籽实作为原料直接使用,而且易于长期储藏,长距离运输。

 
热烈祝贺我司植酸酶玉米成为国内首例获准进行商业化的转基因粮食作物
 
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中国农科院受让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已于近日获得农业部商业化批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成为第一例获准在国内市场进行商业销售的转基因玉米,而奥瑞金也成为国内及全球首家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商业化的公司。
 
       在今年(2009)4月份召开的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上,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主要研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说:“关于植酸酶,我们研发的东西已经跟奥瑞金(Origin)公司合作,转让给奥瑞金(Origin)公司,现在正在进行产业化的进程。怎么样使植酸酶因为技术领先的优势尽快地转化为产业的优势,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范云六院士还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基础扎实的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我很看好和他们的合作。”

        关于植酸酶:磷是动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元素,而玉米、大豆等含有丰富的磷,其中50%~80%以植酸磷(有机磷)的形式存在。但许多单胃动物,如猪、鸡、鸭等,由于消化道内缺乏植酸酶,无法将这些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加以吸收,所以,只能在其饲料中添加矿物磷。而没有利用的植酸磷随动物粪便排出,会造成环境污染。
        植酸酶作为一种动物饲料添加剂,可将植酸磷分解成无机磷,“大约可以将植酸磷的利用效率提高60%,可减少大约40%的排泄量。”陈茹梅说,这样既可以满足动物生长需要,又能消除环境负面影响。目前,在欧洲、韩国、日本等地区是强制添加的,目的是降低家畜粪便造成的环境影响。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将能够减少植酸酶添加剂的用量,将使饲料成本降低2/3。同时能够减轻江河、水域等环境中磷的污染,并缓解磷资源的匮乏与供应不足。
 
        根据中国饲料工业研究的统计,国际植酸酶市场规模是5亿美元,仅中国的市场就达到2亿美元。中国玉米种子市场据估计为10亿美元。当前植酸酶通常是通过微生物学的方法来生产的,而奥瑞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生产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企业。

 
转基因玉米(植酸酶玉米)即将面市
 
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技馆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转基因进入寻常百姓家主题教育活动上,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主要研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向《科学新闻》记者透露: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已经通过国家的审核批准。这也证实了连日来业内人士透露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植酸酶玉米即将面市的消息,商业化生产已是箭在弦上。

  与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生产已经走过11个春秋相比,中国的转基因粮食作物上市显得滞后了一些。
  作为支持派,黄大昉一直力推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早在今年2月份,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就向外界透露,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已基本通过生物安全性评价。
  然而,对于植酸酶即将上市的消息,众多业内学者仍不敢给予肯定的答案。有这个风声,但(我)没有核实。黄大昉告诉《科学新闻》,现在,好像包括做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当事人都不愿意提及此事。

240亿撬起产业化
  早在200879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称转基因专项)。该专项拟投入资金约240亿元人民币,将主要投入到优势基因的挖掘、转基因品种选育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
  作为农业领域获得的唯一专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单项投资最高的项目,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
  中国启动的这项高达200多亿元人民币的转基因专项,重点研究第二代转基因作物,也就是在抗虫基础上通过转基因技术增加作物抗病、抗旱涝和更加高产的特性。

  国家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薛达元告诉《科学新闻》:转基因专项是从国家层面出发,其目的不单单是发展转基因技术,更重要的可能是带动产业化发展。他同时透露,上百亿专项资金的20%将用于生物安全的检测和设施建设。
  专项通过之后,各种猜测也随之诞生:中国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转基因粮食商业化生产有望实现;等等。

  针对转基因专项的种种反应,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处王学勤处长对《科学新闻》记者表示,投入几百亿的重大专项,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产业化,解决粮食安全,所以应大力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发展
  围绕这个专项,北京早在去年3月份就率先启动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专项以响应国家专项。北京专项的目的之一是完成一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评估与生产性实验,培育出一批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促进转基因农作物的产业化进程。该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下设小麦转基因育种、玉米转基因育种、蔬菜转基因育种和林草果树转基因育种4个。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植物基因工程专家、植酸酶玉米主要研究人员之一陈茹梅坦言,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欧美都有很强大的生物公司,例如美国的孟山都和杜邦,它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而中国在投入上比较分散,运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专项的作用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促进商业化生产。
过去我一直给他们批评,所以现在我不愿意承担这项研究。在转基因专项中毫无承担角色的薛达元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他同时承认,这一重大专项是与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产业化。

  显然,如此大的投入目的并不仅仅是发表一些研究论文。

  首例产品有望上市
  转基因作物植酸酶玉米要上市的风声就在这个时候透出。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基因安全管理处刘培磊告诉记者,目前,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一旦批准即可上市,但是要想商业化生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品种审定等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工作让陈茹梅谈起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时显得格外小心,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作为研发单位,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官方的通知,也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总部设在北京的作物种籽供应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公司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宣布,他们已经获得了一种含有植酸酶的新转基因玉米的生产许可,据Fox财经报导,这是第一例获准在国内市场进行商业销售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预计这种玉米种籽的商业产品将在今年年底面世。

  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中国农科院受让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能已经获得农业部商业化批准。该公司东北生产营销中心一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我们已经有转基因作物产品,但是现在市场是否有销售还不太清楚,目前东北还没有。

  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上范云六就曾透露:关于植酸酶,我们研发的东西已经跟奥瑞金(Origin)公司合作,转让给奥瑞金(Origin)公司,现在正在进行产业化的进程。这个技术是目前最接近产业化的项目,怎么样使植酸酶因为技术领先的优势尽快地转化为产业的优势,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范云六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基础扎实的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我很看好和他们的合作。

  基因:为环境保护而

  磷是动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元素,而玉米、大豆等含有丰富的磷,其中50%~80%以植酸磷(有机磷)的形式存在。但许多单胃动物,如猪、鸡、鸭等,由于消化道内缺乏植酸酶,无法将这些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加以吸收,所以,只能在其饲料中添加矿物磷。而没有利用的植酸磷随动物粪便排出,会造成环境污染。
  植酸酶作为一种动物饲料添加剂,可将植酸磷分解成无机磷,大约可以将植酸磷的利用效率提高60%,可减少大约40%的排泄量。陈茹梅说,这样既可以满足动物生长需要,又能消除环境负面影响。目前,在欧洲、韩国、日本等地区是强制添加的,目的是降低家畜粪便造成的环境影响。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将能够减少植酸酶添加剂的用量,将使饲料成本降低2/3。同时能够减轻江河、水域等环境中磷的污染,并缓解磷资源的匮乏与供应不足。黄大昉说。
  根据中国饲料工业研究的统计,国际植酸酶市场规模是5亿美元,仅中国的市场就达到2亿美元。中国玉米种子市场据估计为10亿美元。当前植酸酶通常是通过微生物学的方法来生产的,而奥瑞金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生产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企业。

  时机成熟吗?
  对植酸酶玉米上市一事,薛达元表示:现在也只是听说而已,没有官方的说法。但是政府的压力也很大,投入这么多,不商业化生产怎么可能?农业部压力更大。专项也是推动植酸酶玉米研究与上市的动力之一。转基因专项的主要研究对象还包括水稻、棉花等农作物,最终还得国务院来决定。
  中国的转基因研发发展快速期是在1998~2000年,国家高层亲自到农科院号召大力发展转基因。期间(转基因)抗虫棉是上去了,可是粮食作物却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没有到位,受到国外的负面影响较大,随之带来的是国内的消费者也被搞乱了,所以转基因相关问题的科学普及需要大大加强,以弥补前期造成的问题。黄大昉说。

  所以他认为,转基因专项的设立非常必要,甚至设立得有点晚了。中国在转基因种植面积上原来居全球第四,现在掉到第六了,由于中间受到安全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发展步伐犹豫了一下才导致这一局面。
  黄大昉明确指出,转基因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不会因为公众和媒体对它有安全上的担心,转基因技术的步伐就会放慢。而且目前转基因技术处于发展初期,未来的潜力很大,能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所以我对它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坚定有很好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转基因抗虫水稻专家朱祯也认为,中国早应该进行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了,其实转基因作物与常规育种作物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抗虫水稻与应用生物农药种植是完全相同的。大量的试验表明转基因作物没有另外的反应。

  欧盟的态度转变
  长久以来,欧洲一直是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个主阵地。而现在,欧盟国家多个部长正在呼吁加快转基因生物审批过程。
922日,发表在GMO Compas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自从几个获批的美国进口玉米因发现两种转基因品种而被拒之门外以来,来自美国的大豆进口也出现停滞。在这种情况下,多位农业部长呼吁欧盟加快转基因生物的审批过程。如果欧盟不改变现有的强硬转基因进口政策,尤其是丝毫不能接受转基因物质的态度,欧洲的禽畜养殖业将面临一场饲料危机。

  欧盟农业专员Mariann Fischer Boel曾一再敦促欧盟委员会加快几种转基因作物的审核工作。丹麦食品部长Eva Kjer HansenBoel提出的呼吁表示赞同。她敦促欧盟委员会解决因不接受非认证转基因生物而带来的饲料行业问题。她说:动作缓慢以及针对转基因生物的零容忍政策正损害欧盟的粮食供应。

  对零容忍政策进行严格解释是一个技术问题,该政策可能会给整个欧盟的粮食供应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德国农业部长也在呼吁加快转基因饲料的审批过程,并呼吁制定实用的监管程序。

  市场决定命运

  陈茹梅介绍说,目前的转基因技术可以使玉米单产提高30%左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推广基数加大,玉米增产也将加快。这样一来,中国玉米供给的缺口将会被迅速填平,甚至有能力出口。

  在黄大昉看来,商业化生产是要一步一步进行才可以的。不管怎么样,至少这是一个突破,它(植酸酶玉米)是有用的,至于它有多大的市场,还得看看。理论上讲,植酸酶玉米不用再使用添加剂,但实际效果如何,我认为只有经过市场的反应、推动才能决定,至于有多大的应用潜力,我很难给予断定。

  薛达元则认为:现在还存在积极推动转基因商业化和反对转基因商业化两大阵营的博弈。如果公众和媒体等对商业化发展没有什么反应,积极推动一方将占据主动,表明时机已成熟。同时,还得看国外特别是欧洲的反应,如果反应较小,将会促进整个事情的发展;如果反应较大,则有可能放缓商业化步伐,择机上市。总之,谁也不敢保证没有风险。

  主张商业化种植的朱祯对风险并不避讳,他主张种植的同时还要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进行适时的观察和跟踪分析,更多地解答消费者的疑虑,虽然要积极推进,但是慎重是必要的

我对植酸酶玉米的未来很看好。范云六说。
 
(文章来源:农博网--《科学新闻》杂志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