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民族歌唱的几个流派

来源: 纽约堂叔 2016-10-28 08:52: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11833 bytes)

略论中国民族歌唱的几个流派

纽约堂叔   佟 军*

中国人有规模的舞台演唱活动始于300多年前的昆曲,这与意大利歌剧的定型在时间上大致相当。而中国京剧在18世纪的流行又相当于歌剧在欧洲各大国的普及。当时两地都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歌唱理论出现,但都发展演绎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国流派,法国流派;以及中国戏曲各种旦角,花脸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与语言的差别和不同的音乐处理有关。

声乐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逐渐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鸣的复杂关系和内在联系。共鸣本是个物理学概念。大约在19世纪的某一个时候,欧洲歌唱界把它引进了唱歌的发声理论。在中国,共鸣理论的出现和使用是在上世纪初。当时一些留洋回来的中国音乐家起着桥梁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矫枉过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没有把共鸣理论和汉语吐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唱汉语歌时只有声音而不知所云,成为著名的唯声派歌唱家。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的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中国人的民族歌唱理论混乱,不少音乐院校的学生被耽搁,或无所适从而被迫放弃歌唱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大发展,中国的艺术事业包括歌唱和声乐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一大批音乐人,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劳动,中国乐坛逐渐形成了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歌唱风格和方法,而它们无不在歌唱的共鸣和吐字的实践等方面下功夫,终于形成了“民族美声”,简称的“民美”。理论界并且把它和“纯美声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档。简单地说,所谓的民美歌唱,实际上就是科学地应用西洋声乐理论改造中国式歌唱的结果。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混合共鸣的使用,以及共鸣与汉语歌词关系的适应和调节。

通过近年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民美风格和唱法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声乐理论方法之发展规律的。

以下我们将具体地阐述当今民美歌唱的三个流派。

第一个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丽媛,宋祖英,程志,王丽达,王庆爽,张天甫等。

学院派是最早盛行于中国歌坛,也是代代相传,相关歌唱家最多,最为被大众所熟悉因而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特点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强调字正腔圆,丝丝入扣,声音位置比较“靠前”,口唇运动明显,汉字的字头字身字尾和归韵交代得一丝不苟,表演风格比较统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是戏曲派。

戏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谷一,张也,李娜,王凤云,张华敏,李双江,王亚民等。

戏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国传统戏曲腔式。这类歌手往往有较扎实的戏曲功底。他们的行腔中强调汉字四声,较多地运用装饰音以及各种板式等戏曲传统程式,作风细腻;特别在某些主题和风格的歌曲中运用得得心应手。

第三个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韩红,谭晶,雷佳,沈凌云,廖芊芊,戴玉强,郑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图在咬词吐字上处理与众不同,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共鸣效果。他们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华美的共鸣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仔细分辨不难发现,他们的声音位置偏高,辅音发声非常轻巧圆滑,某些字的归韵不明显,行腔细腻,辅音和母音拖腔关系微妙等。

近年来,后两个派别的人数或许有增加的趋势。

下面我们来辩听几个歌曲样本。

宋祖英《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谭晶《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读者不难发现,他们在辅音,特别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还有团音ch-sh-zh上的差别。

在国际获奖作品《嫂子颂》中,李娜运用了频繁的分逗(断句)处理,以及豫剧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纯美,把一个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听众面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泪下。略论民族歌唱的几个流派

纽约堂叔   佟 军

中国人有规模的舞台演唱活动始于300多年前的昆曲,这与意大利歌剧的定型在时间上大致相当。而中国京剧在18世纪的流行又相当于歌剧在欧洲各大国的普及。当时两地都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歌唱理论出现,但都发展演绎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国流派,法国流派;以及中国戏曲各种旦角,花脸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与语言的差别和不同的音乐处理有关。

声乐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逐渐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鸣的复杂关系和内在联系。共鸣本是个物理学概念。大约在19世纪的某一个时候,欧洲歌唱界把它引进了唱歌的发声理论。在中国,共鸣理论的出现和使用是在上世纪初。当时一些留洋回来的中国音乐家起着桥梁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矫枉过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没有把共鸣理论和汉语吐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唱汉语歌时只有声音而不知所云,成为著名的唯声派歌唱家。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的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中国人的民族歌唱理论混乱,不少音乐院校的学生被耽搁,或无所适从而被迫放弃歌唱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大发展,中国的艺术事业包括歌唱和声乐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一大批音乐人,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劳动,中国乐坛逐渐形成了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歌唱风格和方法,而它们无不在歌唱的共鸣和吐字的实践等方面下功夫,终于形成了“民族美声”,简称的“民美”。理论界并且把它和“纯美声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档。简单地说,所谓的民美歌唱,实际上就是科学地应用西洋声乐理论改造中国式歌唱的结果。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混合共鸣的使用,以及共鸣与汉语歌词关系的适应和调节。

通过近年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民美风格和唱法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声乐理论方法之发展规律的。

以下我们将具体地阐述当今民美歌唱的三个流派。

第一个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丽媛,宋祖英,程志,王丽达,王庆爽,张天甫等。

学院派是最早盛行于中国歌坛,也是代代相传,相关歌唱家最多,最为被大众所熟悉因而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特点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强调字正腔圆,丝丝入扣,声音位置比较“靠前”,口唇运动明显,汉字的字头字身字尾和归韵交代得一丝不苟,表演风格比较统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是戏曲派。

戏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谷一,张也,李娜,王凤云,张华敏,李双江,王亚民等。

戏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国传统戏曲腔式。这类歌手往往有较扎实的戏曲功底。他们的行腔中强调汉字四声,较多地运用装饰音以及各种板式等戏曲传统程式,作风细腻;特别在某些主题和风格的歌曲中运用得得心应手。

第三个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韩红,谭晶,雷佳,沈凌云,廖芊芊,戴玉强,郑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图在咬词吐字上处理与众不同,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共鸣效果。他们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华美的共鸣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仔细分辨不难发现,他们的声音位置偏高,辅音发声非常轻巧圆滑,某些字的归韵不明显,行腔细腻,辅音和母音拖腔关系微妙等。

近年来,后两个派别的人数或许有增加的趋势。

下面我们来辩听几个歌曲样本。

宋祖英《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谭晶《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读者不难发现,他们在辅音,特别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还有团音ch-sh-zh上的差别。

在国际获奖作品《嫂子颂》中,李娜运用了频繁的分逗(断句)处理,以及豫剧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纯美,把一个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听众面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泪下。略论民族歌唱的几个流派

纽约堂叔   佟 军

中国人有规模的舞台演唱活动始于300多年前的昆曲,这与意大利歌剧的定型在时间上大致相当。而中国京剧在18世纪的流行又相当于歌剧在欧洲各大国的普及。当时两地都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歌唱理论出现,但都发展演绎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国流派,法国流派;以及中国戏曲各种旦角,花脸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与语言的差别和不同的音乐处理有关。

声乐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逐渐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鸣的复杂关系和内在联系。共鸣本是个物理学概念。大约在19世纪的某一个时候,欧洲歌唱界把它引进了唱歌的发声理论。在中国,共鸣理论的出现和使用是在上世纪初。当时一些留洋回来的中国音乐家起着桥梁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矫枉过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没有把共鸣理论和汉语吐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唱汉语歌时只有声音而不知所云,成为著名的唯声派歌唱家。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的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中国人的民族歌唱理论混乱,不少音乐院校的学生被耽搁,或无所适从而被迫放弃歌唱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大发展,中国的艺术事业包括歌唱和声乐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一大批音乐人,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劳动,中国乐坛逐渐形成了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歌唱风格和方法,而它们无不在歌唱的共鸣和吐字的实践等方面下功夫,终于形成了“民族美声”,简称的“民美”。理论界并且把它和“纯美声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档。简单地说,所谓的民美歌唱,实际上就是科学地应用西洋声乐理论改造中国式歌唱的结果。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混合共鸣的使用,以及共鸣与汉语歌词关系的适应和调节。

通过近年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民美风格和唱法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声乐理论方法之发展规律的。

以下我们将具体地阐述当今民美歌唱的三个流派。

第一个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丽媛,宋祖英,程志,王丽达,王庆爽,张天甫等。

学院派是最早盛行于中国歌坛,也是代代相传,相关歌唱家最多,最为被大众所熟悉因而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特点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强调字正腔圆,丝丝入扣,声音位置比较“靠前”,口唇运动明显,汉字的字头字身字尾和归韵交代得一丝不苟,表演风格比较统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是戏曲派。

戏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谷一,张也,李娜,王凤云,张华敏,李双江,王亚民等。

戏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国传统戏曲腔式。这类歌手往往有较扎实的戏曲功底。他们的行腔中强调汉字四声,较多地运用装饰音以及各种板式等戏曲传统程式,作风细腻;特别在某些主题和风格的歌曲中运用得得心应手。

第三个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韩红,谭晶,雷佳,沈凌云,廖芊芊,戴玉强,郑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图在咬词吐字上处理与众不同,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共鸣效果。他们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华美的共鸣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仔细分辨不难发现,他们的声音位置偏高,辅音发声非常轻巧圆滑,某些字的归韵不明显,行腔细腻,辅音和母音拖腔关系微妙等。

近年来,后两个派别的人数或许有增加的趋势。

下面我们来辩听几个歌曲样本。

宋祖英《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谭晶《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读者不难发现,他们在辅音,特别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还有团音ch-sh-zh上的差别。

在国际获奖作品《嫂子颂》中,李娜运用了频繁的分逗(断句)处理,以及豫剧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纯美,把一个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听众面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泪下。略论民族歌唱的几个流派

纽约堂叔   佟 军

中国人有规模的舞台演唱活动始于300多年前的昆曲,这与意大利歌剧的定型在时间上大致相当。而中国京剧在18世纪的流行又相当于歌剧在欧洲各大国的普及。当时两地都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歌唱理论出现,但都发展演绎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国流派,法国流派;以及中国戏曲各种旦角,花脸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与语言的差别和不同的音乐处理有关。

声乐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逐渐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鸣的复杂关系和内在联系。共鸣本是个物理学概念。大约在19世纪的某一个时候,欧洲歌唱界把它引进了唱歌的发声理论。在中国,共鸣理论的出现和使用是在上世纪初。当时一些留洋回来的中国音乐家起着桥梁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矫枉过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没有把共鸣理论和汉语吐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唱汉语歌时只有声音而不知所云,成为著名的唯声派歌唱家。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的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中国人的民族歌唱理论混乱,不少音乐院校的学生被耽搁,或无所适从而被迫放弃歌唱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大发展,中国的艺术事业包括歌唱和声乐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一大批音乐人,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劳动,中国乐坛逐渐形成了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歌唱风格和方法,而它们无不在歌唱的共鸣和吐字的实践等方面下功夫,终于形成了“民族美声”,简称的“民美”。理论界并且把它和“纯美声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档。简单地说,所谓的民美歌唱,实际上就是科学地应用西洋声乐理论改造中国式歌唱的结果。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混合共鸣的使用,以及共鸣与汉语歌词关系的适应和调节。

通过近年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民美风格和唱法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声乐理论方法之发展规律的。

以下我们将具体地阐述当今民美歌唱的三个流派。

第一个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丽媛,宋祖英,程志,王丽达,王庆爽,张天甫等。

学院派是最早盛行于中国歌坛,也是代代相传,相关歌唱家最多,最为被大众所熟悉因而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特点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强调字正腔圆,丝丝入扣,声音位置比较“靠前”,口唇运动明显,汉字的字头字身字尾和归韵交代得一丝不苟,表演风格比较统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是戏曲派。

戏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谷一,张也,李娜,王凤云,张华敏,李双江,王亚民等。

戏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国传统戏曲腔式。这类歌手往往有较扎实的戏曲功底。他们的行腔中强调汉字四声,较多地运用装饰音以及各种板式等戏曲传统程式,作风细腻;特别在某些主题和风格的歌曲中运用得得心应手。

第三个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韩红,谭晶,雷佳,沈凌云,廖芊芊,戴玉强,郑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图在咬词吐字上处理与众不同,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共鸣效果。他们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华美的共鸣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仔细分辨不难发现,他们的声音位置偏高,辅音发声非常轻巧圆滑,某些字的归韵不明显,行腔细腻,辅音和母音拖腔关系微妙等。

近年来,后两个派别的人数或许有增加的趋势。

下面我们来辩听几个歌曲样本。

宋祖英《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谭晶《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读者不难发现,他们在辅音,特别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还有团音ch-sh-zh上的差别。

在国际获奖作品《嫂子颂》中,李娜运用了频繁的分逗(断句)处理,以及豫剧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纯美,把一个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听众面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泪下。略论民族歌唱的几个流派

纽约堂叔   佟 军

中国人有规模的舞台演唱活动始于300多年前的昆曲,这与意大利歌剧的定型在时间上大致相当。而中国京剧在18世纪的流行又相当于歌剧在欧洲各大国的普及。当时两地都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歌唱理论出现,但都发展演绎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譬如意大利西班牙流派,德国流派,法国流派;以及中国戏曲各种旦角,花脸和老生流派。上述流派往往都与语言的差别和不同的音乐处理有关。

声乐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逐渐知道歌唱的吐字和共鸣的复杂关系和内在联系。共鸣本是个物理学概念。大约在19世纪的某一个时候,欧洲歌唱界把它引进了唱歌的发声理论。在中国,共鸣理论的出现和使用是在上世纪初。当时一些留洋回来的中国音乐家起着桥梁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矫枉过正了,其中大部分人没有把共鸣理论和汉语吐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唱汉语歌时只有声音而不知所云,成为著名的唯声派歌唱家。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的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中国人的民族歌唱理论混乱,不少音乐院校的学生被耽搁,或无所适从而被迫放弃歌唱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不但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大发展,中国的艺术事业包括歌唱和声乐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一大批音乐人,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的辛勤劳动,中国乐坛逐渐形成了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歌唱风格和方法,而它们无不在歌唱的共鸣和吐字的实践等方面下功夫,终于形成了“民族美声”,简称的“民美”。理论界并且把它和“纯美声歌唱”和“通俗歌唱”分档。简单地说,所谓的民美歌唱,实际上就是科学地应用西洋声乐理论改造中国式歌唱的结果。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混合共鸣的使用,以及共鸣与汉语歌词关系的适应和调节。

通过近年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民美风格和唱法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流派,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声乐理论方法之发展规律的。

以下我们将具体地阐述当今民美歌唱的三个流派。

第一个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有彭丽媛,宋祖英,程志,王丽达,王庆爽,张天甫等。

学院派是最早盛行于中国歌坛,也是代代相传,相关歌唱家最多,最为被大众所熟悉因而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特点是歌唱的吐字非常清晰,强调字正腔圆,丝丝入扣,声音位置比较“靠前”,口唇运动明显,汉字的字头字身字尾和归韵交代得一丝不苟,表演风格比较统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是戏曲派。

戏曲派的代表人物有李谷一,张也,李娜,王凤云,张华敏,李双江,王亚民等。

戏曲派歌手更多的是融入中国传统戏曲腔式。这类歌手往往有较扎实的戏曲功底。他们的行腔中强调汉字四声,较多地运用装饰音以及各种板式等戏曲传统程式,作风细腻;特别在某些主题和风格的歌曲中运用得得心应手。

第三个是平衡派。

平衡派的代表人物有韩红,谭晶,雷佳,沈凌云,廖芊芊,戴玉强,郑斌等。

平衡派歌手力图在咬词吐字上处理与众不同,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共鸣效果。他们似乎在精致考究的吐字和华美的共鸣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仔细分辨不难发现,他们的声音位置偏高,辅音发声非常轻巧圆滑,某些字的归韵不明显,行腔细腻,辅音和母音拖腔关系微妙等。

近年来,后两个派别的人数或许有增加的趋势。

下面我们来辩听几个歌曲样本。

宋祖英《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jk5NTI4.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谭晶《我爱你塞北的雪》: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czMjY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


李娜《嫂子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c5NjY0.html?s=222515


读者不难发现,他们在辅音,特别是舌尖音c-s-j-q-z和唇音p-f,前口音w-y,喉音k-g-v,鼻音b-m-n以及舌根音t,还有团音ch-sh-zh上的差别。

在国际获奖作品《嫂子颂》中,李娜运用了频繁的分逗(断句)处理,以及豫剧中的二八板和慢板的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纯美,把一个英雄的嫂子完美地烘托在听众面前,其情感渲染足以催人泪下。

*佟军:中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前中国中央歌剧院男中音歌唱家。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呃,是不是重复贴了几次? -紫色海洋- 给 紫色海洋 发送悄悄话 紫色海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08:56:40

重要的事情 -麦禾阳光海岸线- 给 麦禾阳光海岸线 发送悄悄话 麦禾阳光海岸线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15:37:55

太好了,发现了一个声乐课堂,我也正在学习声乐,学习过程中衍生出不少困惑,以后少不了打扰佟老师 -黄莺- 给 黄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09:11:56

佟老师好像忘了提及吴碧霞 -黄莺- 给 黄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09:36:43

第四是野路子派。 -happybob- 给 happybob 发送悄悄话 happybob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10:21:28

谭晶貌似要火!民美好听但不容易走心,一唱通俗就火了。现在听歌的人要唱的人告诉他,我正伤心或我正在给你力量! -hot_powerz- 给 hot_powerz 发送悄悄话 hot_powerz 的博客首页 (50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13:26:02

谢谢分享你的分析!比较了一下分类,最不喜欢的是学院派 -米奇鼠- 给 米奇鼠 发送悄悄话 米奇鼠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17:48:03

喂,喂,隔墙有耳 :)) -by心言- 给 by心言 发送悄悄话 by心言 的博客首页 (327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18:12:40

谢谢介绍,确实应该提到吴碧霞 :)) -by心言- 给 by心言 发送悄悄话 by心言 的博客首页 (365 bytes) () 10/28/2016 postreply 18:11:11

总结归纳的很好,学习了,谢谢! -偶尔亮亮- 给 偶尔亮亮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9/2016 postreply 12:29: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