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乔布斯人生三退

来源: 痴一生 2011-10-08 20:17: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7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痴一生 ] 在 2011-10-08 22:16:1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退一步海阔天空:乔布斯人生三退

三的寓意不少。三意味成败:石头,帕子,剪刀,三局定胜负。三蕴含完美:圆是完美的象征,(不共线)三点划一圆。三体现诚意求教: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顾茅庐。三代表稳定:三角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而乔布斯是在三退中走完他的人生三部曲的。2005年,乔布斯应邀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对于除了登台推出产品而鲜于在公众面前演讲的乔布斯,这一演讲注定成为经典。在这个演讲中,他讲了关于自己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点点滴滴如何串成人生轨迹。在里德大学刚读了半年,他就退学了。退学的原因一是他发现他的蓝领阶层的养父养母为了供他上学,正在耗光所有积蓄;二是那些无聊的必修课程。这是他人生第一退,而且是主动退出。这一退看似大逆不道,实为明智之举。后来看来,这是他人生中最棒的决定。退学解脱了经济上的重压和学业上的时间束缚,重获心灵和时间自由的乔布斯随心所欲地旁听了不少他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关于美术字体。当时的里德大学开授全美最好的美术字体课程。不同字体的美感和调节字距的艺术,那种科学永远捕捉不到的美丽的历史的艺术性之微妙令他着迷。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会有什么实际应用。但十年后,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时,他当年下的功夫全用上了,那是第一台使用最漂亮字体的电脑。就是今天,在苹果电脑上读中文所体验到的赏心悦目的快感也是视窗电脑所不能比的。

第二个是关于爱和失。创业后的十年,他的公司己经是一个拥有四千名多名员工,价值超过二十亿元的大公司。就在这个时候,他被自已创立的公司炒了鱿鱼。这是他人生第二退,但和第一次不一样,这是被迫的退出。这比主动退出痛苦多了。正当而立之年,众目睽睽之下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公司,他一时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想离开硅谷。但慢慢地他发现他的初衷并没有因为离开公司而变。他决定从头开始。事后证明,这次退出是他这一生中发生过的最棒的事。卸下了成功者的重负唤回了作为开创者的轾松。在接下去的几年,他分别创立了NeXT电脑公司和Pixar动画片公司。尔后,动画片公司被迪士尼买下,他成了最大股乐。而电脑公司被苹果公司收购,他由此重掌苹果。昔日的败走成就了日后的辉煌。

第三个是关于死亡。2004年,他被诊断出胰腺癌。开始医生告诉他只剩不到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活在世上。后来发现是一种罕见的通过手术可以治愈的胰腺癌。不幸的是术后五年,癌细胞转移到了肝上,他又做了肝移植。移植后,他必须终生服用反排斥的药物并且频繁定期检查。外表上瘦弱了很多的他,在这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随时可以选择退出他的事业。但是他一直没这样做直到数周前才宣布卸任总裁。这是他的第三退,也是他人生最后一退。如今苹果公司己是是市值第二大的美国公司,公司的股票也由2004年时不到二十元到今天的368元。他早可以安然引退,但是他坚持到了最后。七年前动手术时他己悟透人生。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新陈代谢,淘汰旧的以让位新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这最后一退 是烛光耗尽,顺应天命的退。正如他所说,没有人愿意死,既使人们想上天堂,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放弃生命。这种退对于个体是不幸的,但对于整个人类是有积极意义的。

人生有进有退。不论是主动退出还是被动退出都常常含有积极意义。退出带来了解脱,还归了自由。只要你还相信自己,热爱生活,迟早你会追随你的心灵重新进入。放弃失败的婚姻或被婚姻所抛弃,辞掉乏味的工作或被公司炒鱿鱼,退出圈钱的股市或被迫割肉清仓,乔布斯的一生告诉你,这些退出也许会是你一生中最棒的决定或发生在你身上最棒的事。

附一幽默:一大文豪与他的一宿敌狭路相逢,其宿敌叫道,我才不会给你这个讨厌的人让路,文豪退后让路,同时回应,我会。生活中,退后和退出常常不失为明智之举。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退后一步自然宽。

所有跟帖: 

我也常常人生三退 -fremontchin- 给 fremontchin 发送悄悄话 (21 bytes) () 10/08/2011 postreply 21:22:1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