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的爱恨纠结 — 电影《牛虻》音乐

来源: 庭榕 2011-06-04 08:33:4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09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庭榕 ] 在 2011-06-05 06:20:3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1864 - 1960)虽然在欧美不受重视,但她根据其自身背景完成的小说《牛虻》,却在前苏联被视为自由的旗帜,并在1955年被搬上银幕。小说《牛虻》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更是红极一时,发行量达到上百万册。
抛去当时的政治因素和过度美化的英雄形象,苏联电影《牛虻》的音乐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由著名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创作,精彩再现小说里主人公爱恨纠结的复杂人性。



小说《牛虻》讲述了十九世纪时年轻的神学生亚瑟积极参加意大利青年党的活动,心怀推翻奥地利在意大利统治的理想。可在被女友琼玛误解其告密后,又得知自己原来是生平最崇敬和亲近的人 — 蒙泰尼里神父的私生子,生性忧郁的亚瑟绝望之下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跳入大海……
13年过去了,琼玛作为意大利青年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邀请意大利的著名政治评论家“牛虻”抨击教会和奥地利政府。在与牛虻的接触中,她开始怀疑牛虻的身份,牛虻却一直坚决否认。
牛虻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不幸被捕。前来探望的红衣主教蒙泰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最终蒙泰尼里痛苦地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但又不堪精神重负而死。


电影音乐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浪漫曲》(Romance),被誉为堪比马斯奈《沉思》(Meditation)的佳作,成为音乐会上的受宠曲目。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首情意绵绵的浪漫曲竟然与爱情无关,而是描写牛虻与蒙泰尼里神父的父子深情。此曲在影片里共出现两次,一处是在影片开始不久,年青俊美纤弱的亚瑟在与蒙泰尼里神父的亲密交谈之中。另一处是在影片近结尾,已是肢体残疾满目沧桑的牛虻在狱中与父亲相认之时。
十九岁时的亚瑟在小说中是“身上每一个部位都显得过于精致,太弱不禁风 …别人会误以为他是一名穿着男装的女孩,长得楚楚动人。”
而蒙泰尼里神父对亚瑟更是倍加慈爱,大力栽培。在当时亚瑟的女友琼玛的眼中,两人的关系是:“他们相互忠贞不二,不像是一对师生,更像是一对情人。”
可能在神父的潜意识里,他的儿子亚瑟也是他情人的化身。而在当时年轻亚瑟的眼中,博学慈祥的神父就是天主的象征,也是他最亲密的人,他甚至可为神父牺牲自己。
一旦当亚瑟得知神父竟是他的父亲时,他心中的偶像和先知被打碎了,同时被他打得粉碎的还有他父亲所代表的基督教。
即使十三年后当亚瑟变成牛虻从南美回到意大利后,即使他一直痛恨虚伪的亲身父亲,但当他看见蒙泰尼里神父在神殿中独自一人,为自己杀死亚瑟而悲痛忏悔时,牛虻的心猛然间被触动了,他忽然有了宽恕的冲动“我只要走上前去说道,神父,是我,是你的儿子亚瑟。”
可在爱恨矛盾之间的牛虻早已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虽然他身上深深地烙印着基督教文化,却宁可厌恶基督教的宽恕精神,而选择了恨,使他怨恨得不断挖苦深爱自己的父亲。
最后在牢狱中,牛虻向神父坦诚了自己就是亚瑟,他躺在父亲的臂弯里就像一个生病的孩子,“我一直都爱您,甚至当初您在杀我时,您还会杀死我吗?”
用这首貌似爱情的浪漫曲来展现两人的复杂亲密关系,可谓匠心独具。


在狱中,牛虻要求父亲在他和上帝之间做一个最终选择,“如果您爱我,那您就从脖子上取下十字架,跟我一起走。”神父无法放弃自己的信仰,此时响起这首反映神父痛苦无助的乐曲。他提出帮助牛虻越狱,但牛虻坚决拒绝越狱。
他问牛虻:“你能给我一点希望吗?”
牛虻坚决回答:“我的生命是用来和教士做斗争的,我不是一个人,我是一把刀,如果您让我活下去,您就得批准使用刀子。”
一向主张和平非暴力的神父,为了避免因革命党营救牛虻而产生大流血,他低下了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牛虻明白父亲的选择:“我懂了,您的上帝饿了,他需要喂。”
牛虻不愿在父亲的帮助下越狱,而是选择了死亡,这是一种革命的信念,又何尝不是报复自己父亲的手段。他在死前,微笑着对神父说“你满意了?”


在牛虻的人生中,除了对蒙泰尼里神父有爱恨的煎熬,与他过去的女友琼玛也同样冲突在爱恨之间。
琼玛是年轻亚瑟心目中的美丽天使,当亚瑟看见战友波拉也深爱着琼玛时,不由心生嫉妒。他向新来的神学院院长忏悔时,不经意讲出了组织的活动和波拉的姓名,哪知新院长暗地与政府勾结,结果亚瑟和波拉被关进了大牢。
亚瑟被释放的那一天,琼玛赶来迎接他,结果她误解了亚瑟的话,认定是他出卖了同志,狠狠搧了亚瑟一记耳光。亚瑟的心在滴血,爱情的阳光已被乌云遮蔽。
回到家后,亚瑟的兄嫂恶毒地告诉他蒙泰尼里神父就是他的生父。亚瑟再也承受不住,一切都是欺骗,他爬上了开往美洲轮船的底舱,第一次没有祷告就睡着了。
这段音乐刻画了亚瑟在遭到琼玛的耳光和得知身世后的内心绝望,年轻敏感的亚瑟从此走向了性格的另一极端。


此段音乐是琼玛在影片结束时读到牛虻写给她的遗书时的配乐,一切情爱恩怨消融在音乐之中。
话说牛虻回到意大利后,重新遇见了琼玛,而牛虻却因十三年的磨难已是容貌大变,琼玛已认不出他,但她始终怀疑牛虻的身份。
牛虻发现琼玛还藏着他年少时的照片,也发现她一直为她十三年前打的耳光而感到内疚。他看着琼玛的白发,心想“噢,如果能够宽恕就好了,如果能够忘记过去就好了。”但牛虻依旧排斥宽恕,虽然他还爱着琼玛,反而变本加厉地尖刻挖苦琼玛。
他最后给琼玛的遗书中写道:“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要被枪毙了,杂耍就要结束了… 说到死亡,我希望你和马蒂尼都要明白,我是非常快乐的,满意的。我将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就好像一个小学生回家一般。”这里隐然体现出牛虻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怀。
牛虻并在信中表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来飞去的牛虻。”


当神父佝偻地走出牢房,牢门被重重地关上,牛虻不禁喊道:“啊,我受不了了,神父,回来,回来!”牛虻躺在黑暗之中,亲吻着神父留下的手帕哭个不停。
但当太阳升起之时,“那个曾在黑夜之中把牛虻压垮的幽灵般的恐怖,便如黑暗的退去一样荡然无存,他的敌人一出来就会激起他的战斗精神,他就无所畏惧。”
牛虻微笑地面对着行刑队,朝着太阳,迎接人生中最耀眼的一刻。
英雄的主题音乐激昂响起……


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在影片中已大大削弱了牛虻的爱恨纠结,并删除了不少情节。但电影音乐依然可使我们窥见一个有血有肉,始终处在情感冲突中的革命者形象,也是一个更使人动容的悲剧性形象。

电影《牛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66P3mijI9c/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在纽约看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乐形象(下)
  • 为日本祈祷的一首歌-“Until Then” (by Kenneth Maiki Aiolupotea)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士坦丁堡(下)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士坦丁堡(上)
  • 所有跟帖: 

    小时候看过,当时看不懂. 感谢庭榕的好贴! -美国共产党总书记- 给 美国共产党总书记 发送悄悄话 美国共产党总书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5/2011 postreply 20:52:58

    好贴好文, 谢谢分享!读过小说也看过电影, 重新钩起了回忆。。。 -arge- 给 arge 发送悄悄话 arg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1 postreply 18:03:30

    谢谢你带回的久远的记忆。记得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 -mizi- 给 mizi 发送悄悄话 mizi 的博客首页 (385 bytes) () 06/07/2011 postreply 06:51:41

    音乐非常好。生动,有力! -britelu- 给 britelu 发送悄悄话 britelu 的博客首页 (31 bytes) () 06/08/2011 postreply 07:40: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