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机,目不转睛,这是叫阅读吗?

来源: career 2016-12-11 16:54:2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940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career ] 在 2016-12-11 17:25:1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老达:我的阅读和书店

我出生在上海三马路(汉口路),走几步路就到四马路(福州路)的世界书局今外文书店,在它隔壁弄堂大楼里的小学上学。弄堂口,大楼过道走廊到处堆着书,从小就在书香中长大。后来赴外地读书到北京工作安家,回上海探亲,放下行李,就钻到四马路逛书店。商务,中华,三联,大东,广益,世界,后来的书城,古籍,文化商厦,艺术书坊,我眼见福州路书店的兴衰变迁。到北京后,忙于专业工作,又住西城,书店逛得少了,东安市场的旧书店早已是明日黄花,现在王府井南口的新华书店是去不得的,闹闹哄哄象菜市场,考试辅导书唱主角,能叫书店吗?我只去北口的商务涵芬楼与往北去美术馆对面的三联韬奋书店。

过去是穷学生,低薪阶层,买不起书,看书就是两个渠道,图书馆和书店,单位图书馆藏书有限,是读得完的,书店里的书是新而多,但只能一目十行翻翻,记住了,以后设法借来阅读,我要感谢书店,到书店看书远远多于买书,是我的不出学费的终生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应是图书馆,学校不过是混饭吃的门槛。文革前家无藏书,文革中更与书店和书无缘了。80年代开始重印了一批中外名著,算是个人第一批藏书。

上世纪80年代赶上英语热,得知北京王府井八面槽外文书店有个小门帘,专卖印影原文外版书,当然不合法,上海设在四马路山东路口原外文书店,也是一个小门帘,出售的书籍装帧都没有,白皮或灰皮,甚至书皮都没有,印影纸张差极,有的还印得不清楚。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英美现代原版书籍。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史坦倍克的《人与鼠》,奥威尔的《1984,《毛姆回忆录》,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格林的《权力与荣耀》等等,记得最厚的两本六百多页莱辛的《金色笔记》和《契弗短篇小说全集》都快散架了。购盗版非法,那时还未意识到,当时给我阅读欲极大的满足,为我了解西方现代文学与社会打开一扇窗口。

现在实体书店在衰退,看书的人少了,网购,电子书籍,网上快速阅读或叫快攴文化成了主流,看来是大势所趋,本来国人不爱读书,据联合国调查统计,中国一年人均读4.35本纸质书,最高为以色列64,俄国55,美国50,日本40,中国还不如泰国,越南。这4.35本还包括教科书,教材与考试辅导书。有一说法,国人一年人均读不到一本书,0.7本。现在更是人手一机,目不转睛,这是叫阅读吗?一个不读书的民族能强大吗?

最近读了新出版的《Time》一篇文章〝The death of the bookstore was greatly exaggerated(书店已消亡,太夸张了),传达一个好消息:随着B&N, Borders, Travel Book Co等大型连锁书店的衰退,独立经营书店却在健康地发展,今年书店数量从去年1712,增加到2311,是连续第7年增加。即使在电子书籍大行其道的当今,仍有小型实体书店很大生存发展空间。该文谈到人们如何去〝发现〞自己所需的书:〝最佳方法还是站在满屋是书的空间,浏览寻找。〞文中列举一位新泽西州一个小城叫兰普金的居民,创建独立书店的思路。他说:〝要让市区恢复生机,必需要有一家真正完美的书店不可。2013年他的书店开帐了,店里附设购葡萄酒和咖啡吧,现在有职员8人。他说他也面临着挑战,售书发不了财:〝但是最令人欣慰的是,人们无数次对我说谢谢,我想这是他们比喜爱和赞赏更真诚的表达。〞文章最后说:〝独立书店已经站稳了地盘,连亚马逊在西雅图开了一家实体书店,还宣布在圣地亚哥要开笫二家。兰普金说,假如亚马逊老板贝索斯在拷贝你,说明你做对了,我们在外部汹滚狂躁的环境下,创造经典的第三空间,努力工作是我们的诀窍。〞

真是鼓舞人心,想起我女儿郊区家附近小镇一家小书店,只有一开间门脸,不起眼的旧楼房,进门时铃声叮铛一响,似乎提醒你要安静,里面很深,书架顶着不高的天棚,到处是书,一个狭窄的木楼梯,上二楼也是满满的书,就是这样拥挤的环境,也不忘设些桌椅沙发,让你可坐下来阅读,没人打扰你。美国不论大小书店都开架,可随意翻阅,也可找沙发坐下,也可就坐地上,当然还有咖啡吧,大一点的书店设亲子区,,玩具,游戏任意让孩子玩,还可托管书店职工照管,你自己去看书。对我这样光看不买的读者最开心了,开书店某种意义是公益事业,不在眼前一厘一毫。

恕我孤陋寡闻,其实国内也不泛这样开创独立书店的热心人士,独家垄断的新华大书店,你是指望不了它的。教材考试辅导书占了它们大半江山,你要看的书不是没有,就是用塑料薄膜包得紧紧的,不能翻阅,诺大空间不设椅凳,刚席地一蹲,马上有人来驱逐你,读书人总还要有脸皮。像我这把年龄,站半小时早不是我体力所能承受的。在北京亏得还有东城的涵芬楼,三联店大,差一点,读书只好沿楼梯台阶排排坐。西城离我家不远,开在长安街上的三味书屋,我是老顾客,书好,人少,座位多,我很有歉意,买您的书还不多,据说这样寸土寸金,风水宝地,早就说要它搬家,不知现在还开着吗?真想念您。

诺大的北京城还有很多很有品味的独立书店,散布在各区大街小巷:万圣书园,单向街,时尚廊,798-360……长长一串名单,不下30家。上海有汉源书店,季风书园,渡口书店,钟书阁……,数量与北京不分上下。不光两大城市,全国大小城市都有独立书店综迹,包括偏远的乌鲁木齐,云南…..。它们都有共同特点:不以发财为目的,第一位是读者,环境以读者看书舒适为出发点,书品,布置各有特色,卖书,品茶,美术工艺等综合经营。这些独立书店还形成各自文化沙龙,请著名学者,作家举办讲座。前几年我在北京三味书屋和涵芬楼参加过几次讲座,记得都是热门话题,专家不说套话,主讲后,自由发言,极为热烈,观点各异,敞所欲言,场面动人,这种学术自由氛围,不知今天尚存否?在这里我真正看到中国希望所在,也是我在异国他乡,朝思梦想的美好家园。

据说它们在商业大潮中,生存不易,开了几家,又倒闭了几家,压力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社会的环境影响,只要有一批人在做,就有希望,我再要表达一次对他们的敬意。

2016.7.16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