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
快六点,双层大巴才开进镇中心公交站。一个多小时车程竟晚了半个小时。西向一路追着的夕阳也躲进云后。风很强劲,满满湿气寒意。
见到来接站的小熊。分别才两周,再见却是在万里之外。娘儿俩都很兴奋。两周前,小熊和姐姐离家在欧陆玩儿了十天,最后辗转到这里。之后姐姐返家,小熊注册入学。小熊学院在镇北,我们的旅馆在镇南。简单寒暄,交接了带给小熊的行李。定好晚餐地点。彼此分手。
车站在镇中,出站便是闹市。街两侧鳞次栉比商家很多,不少潮牌店开在古旧厚实的楼房里。街上,满是熙熙攘攘的年轻男女。举止和美国很像,可装扮衣着又不一样。还见到连锁的麦当劳汉堡王肯德基。同样开在几百年旧楼里,亲切有趣。
转出大路走进小街,前后无人。两侧古城堡般斑驳厚重的高墙。安静,只有行李箱轮子滚在石板路上哒哒声在期间回响。千年学府的古意扑面而来。
终于到了旅馆,也是有年代的老屋。立在河边桥旁。河不宽,水流徐缓。酒店名河源( Head of the River Hotel)。旅馆门厅高大却阴暗厚重。里外都有酒客,面前一大杯啤酒,谈论谈笑。取了钥匙,才知道没有电梯。窄窄陡陡的楼梯上费力把行李搬到顶层。房间虽小,却有居高临下的临河风景。
自己房间门牌上冠着Lewis Carroll。隔壁两间分别是John Le Carre和William Morris,呵呵,皆此间校友。熟悉!
晨跑
第二天周五。有时差醒得早,不想懒床。一身短打去河边晨跑。
河边步道在草甸树林之间,干净平整。河岸苍翠,满满青草野趣。虽春天,却不见鲜花,唯这里一贯满眼的绿。河道蜿蜒。不很宽,河岸却泊了不少长长的窄船(narrow boat)。船身着色鲜亮。小河大船,强烈反差。这是类似美国房车似的河上人家。
跑过河道,跑上河堤。见到一处小小船闸。宽不过丈余,长不过三十米。小河里还设个船闸,其实是为了便于减缓湍急水流,同时保证水深,便于跑船。不过从没见过这般小巧的船闸,有趣。
步道上常有成双成对的水雁,霸气十足。遇人毫不躲闪避让。
对面河岸林间树顶,能依稀见到镇里的诸多学院的教堂尖顶。远远的,象牙塔和田园风景,彼此交相呼应。
学院
早餐后出门,天色阴沉。
去镇北找小熊学院和他汇合。从大街拐进一条叫Lamb & Flag的胡同。立刻进了另一番世界。胡同在两墙之间拐上几拐,路边有上锁的大栅栏门,可以看见庭院。停下来等。
几分钟后,小熊从巷子另一头转出。原来这不是目的地。跟他又走了一段,停住。划卡开了路边一扇不起眼儿的窄小铁门。
走进,才发现别有洞天。
三栋红白砖拼图的欧式楼房,古朴大气,围成一方院落。院中间一片修剪整齐的草地。小熊特别叮嘱,这里的规矩,走路一定要走草地边儿上的步道,切不可踩上草地,否则会运气不佳。嗯,这种神秘,应该比“文明你我他、环境靠大家”好使(笑)
这三栋红砖白边楼房,是学院宿舍。走进小熊宿舍,一张单人床一张大台面一只沙发椅。简单实用。小熊说比自己学校的宿舍大不少。顶棚很高,更显宽敞。且自带卫生间,还提供床上铺盖被褥,极方便。不过,老学校也有新问题。宿舍的Wi-Fi信号不佳。上网看书找资料,不时要出门蹭网。
走,去看看学院。起身跟小熊穿过庭院楼间拐角大一个门廊,眼前是又一个更宽大周正的四方院落。北面一座准罗马式高拱教堂。南侧有饭厅和图书馆。这里,便是学院本院。小熊话说,这所大学三十几所学院,大小不一。都是关起门来自成一统,每所都有自己科系,所有本科研究生录取管理也各自独立。彼此学生并无太多交流。学院大小不一,多的千人,小的几十人。皆五脏俱全。
这和美国大学传统相去甚远。也似乎和现代潮流格格不入。不清楚这种彼此闭锁隔离是不是一种传统的浪费。但小熊讲起这里规矩森严,不得逾越半步。每周都有几日正装晚餐,还要黑袍加身。伙食呢,小熊笑着耸耸肩。不算美味,比自己学校伙食差。不过不怕,镇子里有肯德基麦当劳与四川菜馆等各式口味可以调剂。
学院教堂高大庄严又肃穆森然。门口有工人在修理门框。小熊大方地打过招呼,带我们进入侧堂参拜室。打开一个开关,顶灯照出祭坛墙龛上一幅油画。小熊介绍说这,便是英国前拉斐尔画派名家Holman Hunt的名作“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也是学院教堂的镇馆之宝。
出教堂,过草坪走上对面二楼饭厅。却见里面一个挨一个坐满学生。原来,是学生正在做考试周的模拟测试。匆忙间偷抢一张照片之后悄悄下楼,不敢造次出声。
街景
小熊要陪我们上街转转,妈妈自然高兴。
出小门,转上公园路(Park Road)向南。天上开始飘雨。那种“沾衣欲湿”的春雨,不大不小。爸妈挤在伞下,小熊却和街上其它匆匆赶路年轻人一样,安之若素在雨中信步。
南去不远,过宽街(Broad Street)。另一侧,是有名的晓冬宁(Sheldonian)剧场。半圆型建筑被一圈希腊哲人石像的石柱栏杆包围。今年恰360岁。
剧场隔壁,是有四方院子的博得利(Bodleian)图书馆。墙面拱窗之上的楼顶,有类似雉堞的山字形胸墙。每丈余一座三角型箭塔,古色古香。院子里,有一群群访校的学生。小熊进去问,回说今天考试周不对家长开放,但下周一会开。遗憾。
再向前,是学校地标拉德克利夫圆拱厅(Radcliffe Camera)。名实相符。圆圆的,托着头顶圆拱。是间图书馆。十八世纪建成。不对外开放。
围Camera走了一圈照相。雨越下越大。正好移步到旁边儿的圣玛丽教堂(St Mary)避雨。此教堂建于十四世纪,隶属大学,不属于某一学院,位于镇子的地理正中,也是这所英国最古老大学的性灵所在。据说礼拜时会有动听的管风琴音乐。
待雨住风停,走回博得利图书馆东侧,对面一条小街称新学院路(New College Lane)。街入口处,两侧楼间一座带顶拱桥连接,便是有名的太息桥。学院路转进去,一扇门边矮墙上有哈雷故居铭牌。阴云下,学院路旧石墙后的中古建筑越发满满的古意。
中午,去了在镇中小巷里的“谢家面馆”(Tse Noodle)。里面窄小局促。外屋几张小桌紧挨着,坐进去要侧身收腹。里屋也差不多。老板和一位帮佣在柜台后的炉灶上忙活。自己的经验,大学城伙食多物美价廉。里面能活下来的小铺面都不太差。走到时,门口还有几拨排队。好在稍等便有座位。三人叫了港式盖浇饭和面。上来的菜中规中矩,价格格外公道。
食客中西兼有。邻座两位白女吃完离开,再来两位大陆男生,大声讨论着刚刚考完的题目。兴奋解脱却又满满的紧张。听他们的聊天,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饭后,进了间咖啡馆。大学城必去之处,无外咖啡馆苍蝇馆儿和酒吧三样儿。小熊看来深谙其道。咖啡馆人满为患,都是年轻人。要么独自对着电脑认真用功。要么几个一桌高谈阔论。这里酒水并不便宜。但很快注意到店里提供水杯,可以免费接饮水器里的饮用水。算是做咖啡馆的变相福利。小熊来了这里,从不喝咖啡的他自己也坐咖啡馆,全为了上网的便利。
咖啡后,小熊回学院与导师见面开会做开学前的准备。我们走去Lewis任教的麦德林学院和著名的麦德林桥(Megdalen Bridge)。待时差上头,便回旅馆小憩。
古乐器典藏
一觉醒来三点。两人出旅馆,北行过了镇警察局就是音乐学院。院子中的牌子上写里面有个古董乐器收藏馆,每周工作日2点到5点会免费开放。正好去看看。
进门,一位金发美眉睡眼惺忪从里间出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番。发我们每人一个audio player。所谓博物馆,不过是门房前后楼梯转角的空间,地上墙上,却密密排布着各式古董钢琴。墙边玻璃橱柜里,密密摆放着各种叫得出来叫不出来的西洋乐器。
乐器旁边儿除了简明介绍,还有号码。把号码输入audio player,耳机里就会飘来那件乐器演奏的音乐。
这里的乐器多年代久远,产地遍布欧洲。两百甚至三百年前的都不罕见。古典西洋乐器的工艺技术、制作的复杂、对音质的掌控,特别是对音乐各种参数精确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耳机里的演奏,不全为天籁,有些还有些破音,却不失音质的独特与丰富。感慨西洋乐器制作以及音乐理解上的博大精深。
这个博物馆,让自己在西方的绘画之外又找到了新的好奇点。非常喜欢。买了藏品画册,回去好好研读。
楼下,有大作曲家亨德尔演奏过的钢琴。楼上玻璃橱柜里,有作曲家海顿头盖骨的石膏模型。
唱诗
小熊来短信提醒,晚六点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教堂礼拜有唱诗班,不要错过。
基督教堂学院后院,有一大片草甸,一直远远地延展到河边,开阔碧绿。雨后艳阳下更显生机。走到河边望过去,能远远看见Merton 和Megdalen学院教堂尖顶。还能见到河上撑船的年轻人。学院引以为傲的除了高大教堂、大片草地、特有的古典绘画馆藏,还出过十三位岛国首相。当然,这个学院食堂也很出名。不因美食而是气派。它可是哈利波特魔法学校食堂的原型(见后图)
小熊讲过,这里的学院平常不准许外人进入。即便其它学院的学生也要特定时间。但唯一例外是每日六点的教堂礼拜(service)。参加礼拜的游客会被放入,不过只能在院子里和教堂前游走,去不了其它地方。
这里的教堂正经哥特式的尖顶,古旧高大、辉煌庄严,来礼拜的观众二十几位而已。分坐在走廊两边的座位上。时间一到,管风琴响起,唱诗班男男女女个个一身白色僧袍,跟着举仪仗的僧衣牧师庄严地缓步走进教堂。从彼此面对的两侧观众席间的过道走过。
礼拜,是牧师布道与唱诗交替。唱诗班非常训练有素。无伴奏无音响,声音高亢嘹亮、声部错落有致。唱出了宏大庄严的气势与辉煌。如果脱下僧袍,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清唱团。
牧师的布道却简单。只是念上段圣经文字。有诺亚方舟,也有基督复活。倒是唱诗不容易,每段赞美诗长长的,要从头唱到尾。好奇是谁谱的曲调?
Lamb & Flag酒吧
晚餐后出来,已暮霭沉沉。天空晴朗无云, 晚霞却只剩余晖。
三人从高街向北,过新学院路口。路边,还有路人借最后天光与太息桥合影。上了宽街,小熊领着我们转进一个胡同,宽街的热闹喧嚣被隔在身后。小熊停在一扇门前,兴奋地指着木门。门上有个介乎狮子或者太阳神般的木刻。门两侧灯架,是两只人头羊身的怪兽。
你们看,这门上狮头和两边的人羊兽,据说就是CS Lewis在Narnia开篇里孩子们通过那个衣橱穿越到仙境遇到狮子Ashan和人羊兽的故事灵感来源。
小熊读书早。八九岁全家蛰居北京几年,他自己背去的那本大部头Narnia合订本是他的精神寄托。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翻烂。之后又和姐姐一起追“指环王”和”Hobbit“。后来上了教会学校,CS Lewis的基督教文集也都熟读。 门前,聊起书里孩子们神奇的穿越,书里的狮子女巫和魔法不再是虚幻的文字或电影,而是旧门后的现实,触手可及。
再向前。七绕八绕,回到Lamb & Flag小巷。 巷口,同名的酒吧光影氤氲、人声暄腾。小熊指给我们看酒吧窗玻璃上执旗羊羔的图案。望进去,看到把角小桌恰有三张空凳子,忙进去坐定。
小熊去买啤酒。
环顾四周,Pub里人满之外也格外热闹。除了旁边一桌沙发上七八个六十岁开外的大叔,附近几桌都是年轻人。各种族裔与男女混杂。热络说笑。
小熊举了两大杯冒泡儿的啤酒回来。坐定,呷了一口啤酒,讲起这间酒吧的故事。
这间酒吧在这里已经410岁了。年纪推开不算。这里,可是当年著名的Inkling文学社(中文译作“迹象文学社”)聚集地。文学社里,除了写Narnia传奇的Lewis,还有指环王和Hobbit的作者、英文系教授Tolkein。两人20年代在这里的校园结交,发现了彼此对北欧神话的共同喜爱。也都有共识希望恢复古典英文讲好故事的传统,而不是只学究般专注词源修辞文法。到四十年代,两人分别出书描绘了自己的魔幻世界。更有趣,Lewis回归基督教最后的顿悟就是在某天夜间的校园散步。同行有Tolkein还有另一位朋友。这次散步,让Lewis彻底在理性上接受基督教教义。也是Lewis生命中的大事。
他们最早的故事手稿,有部分就在这间酒吧与Inklings社员分享。另外部分,给了大街对面不远的另一处酒吧“Eagle & Child”。Inkling文学社活动一直依仗这两间酒吧。疫情期间,两间酒吧都被迫关门。后来,Lamb & Flag靠募捐得以继续营业。可惜“Eagle & Child”关张后,店家无法续约。开了三百多年的酒吧,就此歇业。让人扼腕。
今年,恰是Lewis辞世60周年,Tolkein辞世50周年。能来这里喝上一杯,更有意义。
小熊又聊起这里的Pub文化,很喜欢。和美国学校里兄弟会关起门喝酒不同,这里的的pub是公共场所。更加开放多元,也更加自然随意。这间酒吧离他们学院最近,问他这些天是不是经常光顾,小熊笑说这里酒贵。当地同学介绍了另一间Pub,远些却便宜不少。
这一整天走街串巷,让老爸感觉奇妙。街边几百年旧屋老宅里开着潮店餐厅Pub咖啡馆。大街上,热闹喧嚣。拐进小巷,清幽寂静,对比强烈分明。而路边一扇不起眼小门后,会有一座气派的学院。见识了这些,对其间出产的几位魔幻大师故事里的兔子洞、衣橱、带上指环盾形的穿越,真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问起下午和导师的见面与将要面对的课业,小熊坦言这里要求简单,只每周与导师的一次一个小时的见面。每位导师指导两名学生。一个小时,给导师宣读并讨论上周的论文,然后探讨下周题目。 这里的打分也不似美国的严格。70分以上都是优。
一年前,小熊得知自己侥幸成为这学期来这里交换名额的四分之一时很高兴。俺却并未多想。
实话说,俺本是个散漫老爸。高中访校之后,小熊学校也只因路过去了一次。他的入学和学校家长日统统错过。骨子里除了懒,也认同美国桂冠诗人TS Eliot对大学的看法 —— 大学城其实无趣。没啥好看也没啥好玩儿。每个地方都一样:太多的年轻人太多书本,还有墙上一本正经无趣的画。Eliot本硕博全在哈佛。哈佛之外,还在这里的Merton学院读了个学位。
不成想今春,荷兰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空前也是绝后的绘画大师维米尔(Vermeer)特展。更难得网上抢到了票,又有荷兰郁金香花季加持,于是和妈妈商量,搂草打兔子,去荷兰时顺道来看看小熊看看学校。 只停一天。
不过这次造访,倒真正觉出了这个千年学府另类的有趣。
工作中因为合作开会,常去造访美国各个大学,其中不少所谓顶级名校。大学何为,是家长们永远热络的话题。以前大西洋月刊有文章,质疑到底是哈佛100个学分塑造出了栋梁,还是人家本来就是人才?后来见得多了,觉得大学更像交通要道上的集市。人来人往,可以见到各种有趣的商家商品和顾客。能买到心爱的玩意儿,也会被宰上当。但关键,是要奇特有趣才吸引人。单单旅馆门牌上的三位便有趣。儿童作家,间谍小说大师,建筑绘画兼写诗的多面手,还有前面提到的两位魔幻大师。不敢说这所大学教育一定多好,却可以说,这个集市不缺有趣的人和物件儿!很值得一逛。
相比,另外那间以“执篙放歌”和“千寻诗意”爱情故事著名的学校,趣味大不相同。那里出产的,多是科学哲学逻辑的严谨。少了悬疑奇幻神秘淘气和好玩儿。那里河道,自己还撑过船。早没了“向青草更青处”寻梦的天然。倒是在这里,河中依然有“碧草朝逢雨、清波泛扁舟”的野趣。
后来,又和小熊聊过课业。他说这里功课远非开始看的那般简单。两门课,虽每门每周课时只一小时。但每周有无数的书要读,还要交论据详实的文章,准备导师课上严苛的答辩。大方向外,文章具体题目全由自己。自己想到的问题,每次与导师辩论中带出的问题,便可能是下一周文章题目。这样层层剥茧,待学期结束,所有文章串起来便可成篇论文。“有意思!也比在自己学校忙多了!”
一旁看着爷儿俩喝酒的妈妈笑了:当年自己读大学时,每个周日就是从东城宽街的家骑车,穿过学院路回五道口的学校。不想今天在这里,也走过了宽街(Broad Road),穿过了新学院路(New College Lane)。呵呵,还有新街口(New Street)和小西天(Paradise Street)。若非疫情,小熊你们该不会错过去北师大的中国交换计划。从你外婆家出发,过新街口(New Street)就是小西天的北师大。师大你没去成,这里几个街这里走过,也算巧合吧。
小熊大笑。
面前高大开朗又自信的大男孩,让人感慨。小熊今年二十岁大三。爸妈这般大时,还都土包子般懵懵懂懂。只懂得埋头眼前的功课。外面的世界,像清早河边远远看见的教堂塔尖,看不真切也全无概念。可现在的小熊,已经自信满满在世界游走。又自己做主申请交换到大洋彼岸,见到自己心仪作品的发源地。还回踩了爸妈的宽街和学院路。这,算轮回呢,还是穿越?
不胜酒力,脑海里总跳出北京落地窗的长沙发上那个捧着Narnia大部头全神贯注的小童。是哪个elf或者witch打了个响指?
酒杯见底,天也不早。要回去了。陪小熊走回学院。昏黄街灯下,小街上通往他们学院的小门越发窄小神秘。和小熊告别,看着他划卡进门,不免又想故事里Alice进了兔子洞(笑)。呵呵,门后的奇妙恢弘,如果不是这次造访,谁又能想得到呢。
头与尾
周六一早大雾。和妈妈两人出了旅馆,河边驻足。雾中小河静谧依旧。之后,两人拖了行李走回市中心公交站。那里,上了去伦敦的双层大巴。
两个小时后,人又立在同一条河岸边。只不过这里的河两岸再不是树林草甸,而是大都会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远处,是飘着米字旗的西敏寺大厦和大笨钟。这里,河面宽阔河水湍急。河上大船小艇来回穿梭汽笛声声,热闹繁忙。再没有学校小镇小河的宁静安详。
酒店就在河岸边。对面河畔的Tate美术馆,正在办前拉斐尔画派干将Rousetti专展。
过去转了一圈,展览里自然躲不开前拉斐尔画派的主力Halman Hunt和William Morris。展览最后,是Morris和他妻子、画派公共模特Jane在小镇家门前的照片。呵呵,小熊学院教堂里那幅镇馆之宝,还有镇子旅馆的客房名号。一条河首尾,冥冥之中完美地连在一起。
风景照例是涂鸦的机会,附上一幅Merlot学院墙外Christ Church大草地的水彩,算作一日游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