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让人看到一个有情感的在认真思考的真实的立……
在这个岁末,当我写完纪念朱梅馥与傅雷在文革中自杀的那篇过于简短的文字;当我写完那个关于腐败经济学的过于粗糙的随笔;然后又重读了当年写的诗人陈梦家之后,我忽然变得非常的伤感。因为,在我的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又感受到了他们。栩栩如生的。他们当年的生活,他们曾经的那些苦难,声,光,和色彩,仿佛就飘浮在空中。这让我有了一种难以排解的痛苦。因为他们都已经不在了。什么也没有了。只有我空空如也的坐在时光之轴上,那张我的父亲生前亲手做的旧书桌前。我意识到他们当年承受的那些苦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他们过的就是那样的一生。于是,我又想到了当年的六四。那时我在北京还是一名大一的新生,那时我也曾因感到难以排解的悲愤而放声大哭过。然后,时光转眼过去许多年。我只身去了美国。有一天在家里我一个人看完了《天安门》那个视频。当看到那位天安门妈妈哭着讲述她失去她的儿子的经过时,我终于又流下眼泪,再次感到了那难以排解的痛苦。我一直记得她讲到的儿子已经上到高三长得又高又健壮时的慈爱和自豪,她说她的儿子是一个特别听话懂事的男孩子。那天他本来已经安全回到家里,但这一次他没有听他妈妈的话又跑了出去。因为,他担心他的同学的安全。就这样在这个夜晚他离开了他温暖的家,就再也没有回来。而他的母亲永远失去了她的儿子。在这之后又过去了许多年,我一直无法忘记那个母亲和她的那个已经上到高三,又高又健壮的儿子。这是一件大事吗?放在历史中这是一件非常细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今天我的同龄人中很多人的孩子也已经都长大上高中要考大学的年纪了,他们可能会比我能够更深切和痛彻的理解到感受到失去自己孩子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补偿那位母亲的痛苦。是的,我们人类不应该抱着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痛苦和死亡。我们有着一种可以感知他人痛苦的通感的能力,这使我们具有了一种悲悯和爱的情感。但是,仅仅有悲悯和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们不能让我们真正的摆脱苦难。人类的不幸往往是源于盲目。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苦难,找到它们发生的真正的原因。而我们的许多苦难是根源于我们自身对于财富的贪婪。它驱使我们建立了一种具有内在荒诞性的社会系统。今天这种荒诞性仍然在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危险。它们就是国家的制度和现代的市场。所以,要想摆脱灾难,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造我们的社会结构,要克服人类的贪婪,因此要改变我们关于财富的观念,要提倡一种更中庸的生活,要有一种精神上的合理的追求,而非过渡的竞争,一味的纵欲,疯狂的拜物和过于肤浅的消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