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关中篇(三)
关中篇(三)
从法门寺出来,往东经礼县到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其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唐肃宗建陵石刻,是关中地区帝王诸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
如果把影像中的关中片段连缀起来,化零为整,那么无疑,袁家村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这里是关中文化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附近如西安等城市居民周末度假的好去处。外省游客也往往被旅行社组团带到这里,体验关中文化。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当代所说的关中,即关中平原。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因境内有泾、渭两条主要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进村的道路笔直,行道树与古色古香的路灯参差,灯罩上写着"关中印象"四个大字。袁家村入口是一座华国锋题写的牌楼,进牌楼左侧有几座洋房,原是一位民国时期陕西督军的公馆,非常洋派,记录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现在用作袁家村居委会办公场所。
华国锋题写的袁家村入口牌坊
再往里走才是袁家村的核心部分,民俗体验街。民俗体验街即老街,街道很窄,两旁都是瓦房,街边有沟渠流水。不过这里色彩感并不强烈,使用的是关中最常见的色彩:土黄色、灰色、白色。街道两边是商铺,打着大大的旗幡,上面书写着"面"、"布"、"醋"等字样,风一吹,旗子呼啦啦地作响。整条街上弥漫着酒香、醋香、豆腐香等混合出的味道。
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幅近似于原生态的农家生活画面。使游人恍惚中有种
袁家村入口附近的督军别墅
“童济功”茶馆
穿越时空之感,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进古朴典雅的小巷,两边店铺林立,作坊鳞次栉比。有油坊德瑞恒、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卢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阁、面坊五福堂、茶坊童济功、醋坊五味斋、布坊永泰和、药坊同顺堂。
“童济功”茶馆就在路边露天开着,这个茶馆是清代关中地区的老字号茶馆。露天撑着大伞,茶客满满。茶馆是现在老板的高祖父创建,所卖的茶是本地特产“泾渭茯茶”,属于黑茶的一种。当年创建人在湖南学会了湖南茯茶加工方法,回到关中,用本地茶叶生产出茯茶,用“泾渭茯茶”的品牌。这种茶喝起来口感醇厚,特别经泡。一壶茶,聊聊天、打打麻将可以消磨大半天的时光。就在茶客们喝茶期间,会有许多挂着胸牌的按摩师在茶客间穿梭,寻找生意。捏肩揉脖子、掏耳朵。
“童济功”再往前走,便来到小吃一条街。这条街是袁家村最热闹的地方,人流如织。小吃店都不大,桌椅摆在外面。有豆腐坊、卖酸奶的铺子、醪糟、关中烙面等等,袁家村小吃普遍味道好,这与其选用的货真价实的食材分不开。我们就在这里买了几种有关中特色的小吃当中饭。
下图所示就是我们吃的硌硌馍和野菜盒子,很有关中特色。以前在北方见过吃过的韭菜盒子不大,半圆形。这里是个大大的有馅的圆烙饼,韭菜馅叫韭菜盒子,当地野菜馅的叫野菜盒子。硌硌馍是在铁锅里放鹅卵石,鹅卵石加热到高温后,把擀好的面饼放入,靠鹅卵石的热量烤熟,照片上硌硌馍表面的凹坑就是鹅卵石留下的痕迹。就着豆腐坊的豆腐,这顿中饭别有风味。我们还喝了酸奶,味道也不错。
硌硌馍和野菜盒子
离开袁家村,经《柳毅传书》中柳毅遇到龙女牧羊的泾阳县,过咸阳返回西安。已近傍晚。山之北坡称阴,水之北岸称阳,泾阳县顾名思义在泾河的北岸。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写汉代上林苑的美,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说法。八水绕长安,指的是西安城(长安)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绕西安之北。
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都是渭河的直接支流,由于时代变迁,浐河先流入灞河,滈河先流入潏河,潏河与沣河交汇后再流入渭河。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西安在其南岸。两天来在西至扶风,东到临潼的关中平原走了一番,只见渭河和泾河许多河段几乎断流。陪同的司机小白是当地人,他说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多年。
为什么历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会变成今日模样?这和三门峡水库的建成有很大关系。1960年,三门峡水库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和泾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此后虽经半个多世纪治理,仍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越来越多水利专家支持废弃三门峡水库。当年极力主张上马三门峡水库,并主持水库建设,还因此把反对派黄万里打成右派的钱正英和张光斗,现在都华丽转身成为一开始就反对建造三门峡水库的先知先觉。
虽然没有走遍昔日的长安八水,倒也看见西安东面知名度很高的灞河,水波粼粼,小白说只有灞河情况比较好。灞河最早记载见《史记》:“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就是西安东面的灞河西岸。汉文帝的陵墓灞陵就在这里附近,灞河此处的桥叫做灞桥。
去临潼的高速路跨过灞河,灞河两岸遍栽柳树,这是唐代就有的传统。当时人们离开长安东行,送行者就送到灞桥,并随手折下柳枝插在灞河河岸。柳树容易插活,于是灞河两岸栽满柳树。柳枝迎风摇曳,绰约多姿,再加上依依惜别的伤感,使得灞陵、灞河、灞桥成为唐宋诗词中屡屡出现的题材。如李白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忆秦娥》词的上片就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西安多柳,不仅灞河两岸,城内也有很多柳树,大唐芙蓉园的曲江池畔就遍栽垂柳。应该早在唐代就是如此,所以王维会吟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
回到西安,小白把我们带到西安明代古城墙的西门,让我们游览古城墙。西安明代古城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区的城墙。西安古城墙自明朝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来,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补,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之一,仅次于南京城墙,周长13.74公里,古城墙外侧还保留着环绕城墙的护城河,是中世纪后期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
下图给出了唐代都城长安及其皇城的范围,唐皇城位于唐长安城北部中心,背靠宫城,俗称子城,是隋唐所有中央衙署和东宫官署的所在地。东西宽2820米,南北长1844米,面积5.1平方公里,约占唐长安全城面积84平方公里的十六分之一。
西安古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和向北各扩充了原来的一半长度建成的。古城墙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明代西安城由唐皇城向东和向北扩充,可以从唐皇城的正南门朱雀门,现在位于明代西安城正南门永宁门的西侧,以及大明宫遗址离明代西安城北城墙比位于地铁一号线的唐皇城北城墙更近得到佐证。
正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次子朱樉为秦王,所以开始重建西安城。同时为朱樉在原唐皇城城外的东北面建秦王府,向东和向北扩充就是为了把秦王府包括到西安城内。洪武十一年竣工,秦王朱樉就藩,临行前,朱元璋在给朱樉的玺书中写道:“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以来,不胜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西至于凉州,北至于宁夏,南至于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悯焉。今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余不急之役,宜悉缓之,勿重劳民也。”
唐代都城长安及其皇城的范围
由此可见,朱元璋把朱樉封到西安的用意是让儿子监管西北地区。不过自从明成祖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以后,明皇朝对藩王防范甚严,不再让他们监管一方。避免他们势力坐大,仿效明成祖谋夺皇位,所以以后的各代秦王和其他藩王只能老老实实呆在王府里,不得轻举妄动。
永宁门的闸楼、箭楼和正楼
西安古城墙现有主城门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古城墙已有城门18座。1961年3月4日,西安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国家AAAA级景区。我们回到西安,正好在安定门(西门)口,就从这里登临古城墙。
我们从安定门上来到永宁门下去,走了八里路,连参观带休息花一个半小时。西安古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马和操练。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上有一系列用于守城的工事,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
先说作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守城指挥部的城门,四座古城门都有三重城楼:闸楼、箭楼、正楼。正楼在最后面,楼下城门是这个方向西安城的正门,也是这个方向守城指挥部的所在地。西安古城楼正楼高32米,面宽七间,通长43米,西进深二间,楼身两层,歇山式屋顶,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通常城楼就是指正楼,它们古色古香,巍峨壮观,是西安城市标志性高大建筑。
明代城楼按照该城的地位分十二个等级,按高到低依次为:庑殿、歇山、重檐、重卷棚、悬山、硬山、单卷棚、三角攒尖、八角攒尖、盔顶、圆攒尖、四角攒尖。最高等级的庑殿式城楼是皇宫所在的京城专用。西安城内有秦王府,是亲王的府邸,仅次于皇宫,所以正楼的屋顶是次级的歇山式。
明代城楼制式和等级
城门正外侧一般都修建瓮城,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在城门外口加筑的小城,高与大城相同,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与城墙连为一体。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西安西门安定门的瓮城是方形的。瓮城城门上方的城楼,名为箭楼,此外还设有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防御的时候瓮城用来屯扎守城的兵马,瓮城里往往有水井供人马饮用。为了使军马能够上城墙守卫,瓮城通往城墙的通道是没有台阶的坡道,叫做马道,整个古城墙上共有马道11条。
安定门正楼和门前的瓮城
箭楼、后面的瓮城和上城墙的马道
闸楼在三重城楼最外侧,其作用是升降吊桥,正面和两侧还设有方形窗口,供防守时向敌方射箭用。
城墙外有城壕,灌水形成护城河。作战时升起吊桥,以延缓敌方攻势,阻止其直接贴近城墙攻城。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的敌台,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60米,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永宁门闸楼
敌台和敌楼
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唐代叫安上门,明代改名永宁门。它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最漂亮的一座,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均从正门东西两侧另辟券洞穿过,其本身已成为文物。
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只有我们走过的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其它三个转角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城墙转角处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角楼
西安古城墙很完整,其他方面比南京明城墙还差一些。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全球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全部完工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它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除利用山体部分,全用城墙砖砌成,西安城墙仅表层城墙砖,中间是黄土。南京明城墙城楼市最高等级的庑殿式城楼,中华门瓮城远大于西安古城墙的瓮城。下了南门,第二天游程到此结束。
第三天上午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大雁塔北广场西侧约一里路,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的前身是原陕西省博物馆,位于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因此被叫做新馆。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
序言厅陈列的千年石狮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博物馆的常规展览按照中国古代史的时间布展,分别在第一、二、三展厅,展示陕西历史。陈列展出在中央大厅的上下两层,以周、秦、汉、唐四个朝代为重点,共三个展室。分七个单元即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
第一展馆有《人猿揖别》、《凤鸣岐山》、《东方帝国》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从距今115万年前猿向人进化开始,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彩陶、黑陶器皿等先民遗存。仰韶文化本是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但因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乡仰韶村首先发现而被命名。第二单元《凤鸣岐山》,展出从先周到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反映西周王都兴起与拥有的青铜器。西周重达153.3公斤的大盂鼎和215.5公斤的虢季子白盘,因为各有291个字和111个字的铭文,等于是一册书。还有一把西周镶嵌金柄的铁剑,九个刻着大篆的石鼓弥足珍贵。第三单元《东方帝国》,展出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前已介绍不再重复。
第二展馆包括《大汉雄风》和《冲突融合》两个单元。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显示秦汉建筑构件、大型瓦当,和典型汉代文物如汉砖画像、各种灯具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第三展馆展出《盛唐气象》和《告别帝都》两个单元。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参观完中央大厅的展品后,兴致勃勃来到东首的唐墓壁画馆。听说那里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画,总藏量约1000平方米。我国历代墓葬壁画,不论是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长安周围。不料被拒绝进馆,理由是我们超过七十岁,为安全起见必须有年轻人陪同才能参观。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我们真的是老朽了吗?只能遗憾地离开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离我们所住宾馆很近,过永宁门进城东拐就是。进门是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两旁古柏郁郁葱葱。走完林荫大道,来到一个硕大的广场。广场后部中间有一座御碑亭,匾额上是“碑林”两个大字。亭子里是一块篆额为“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文是御制序并注及书的孝经序的巨大碑石。这就是著名的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在室外放置,显然是复制品。穿过御碑亭就进入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创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最早的藏品是开成石经。现收藏着汉代至近代碑石、墓志近三千种,共有四个陈列室,展出千余种,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因碑石林立,故名碑林。西安碑林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石刻图案,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史实,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成就,驰名中外。所有碑石都放在室内保存,珍贵的还加玻璃罩保护。
第一室陈列主要为《开成石经》,开成(836年正月—840年十二月)是唐文宗的年号。《开成石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儒家经典刻石中时代较早,且保存基本完整的一部,素有“文献渊薮,石质书库”之誉。例如其中最长的一种《尔雅》,共114石,是成书于西汉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辞典。知识面很广。能读通并背诵全书,不仅在当时无疑是博学多才,就是现在也可算是见多识广了。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以前,刊刻石经主要是为学子提供经典范本,并作为校对传抄错误的官方标准。清康熙二年(公元1664年)又补刻一种《孟子》,合称十三经。十三经不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渊源所在。
西安碑林入口
第二室陈列以唐代名碑为主,历来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如欧阳询书《皇甫诞碑》、褚遂良书《同州三藏圣教序碑》、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书《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等。我们小时候习字课所临的帖,都是根据这里的碑石拓本复制的。又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此外在许多碑侧有刻工精致、结构瑰丽的纹饰,也是古代图案装饰艺术的难得遗产。
第三室陈列着历代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宋“篆书目录偏旁字源”;隶书有汉“熹平石经”残石、“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和“邓太尉碑”,而“司马芳碑”则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的典型作品;隋“孟显达碑”、唐“颜礼勤碑”、“郭家庙碑”、“臧怀恪碑”等都是楷书名碑;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隋“智永千字文”、唐“怀素千字文”和张旭“肚痛帖”则是驰名中外的草书佳作。这些碑石,展示了我国书法艺术演变的脉络。
第四室陈列宋、元、明、清碑石,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枝山等名家书迹。有史料价值较高的“黄河图说”、“明德受记碑”、“感时伤悲记”等;还有描绘古代园林及山水形胜的精美线刻画,如“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
因为这些碑石十分珍贵,需要严加保护,基本不再从碑石上拓取拓本,西安碑林博物馆出售的都是原拓的复制品。即使复制品,价格也不低。据说全馆能够拓取拓本的工作人员只有六名,因为后继乏人,有失传之虞。
参观完碑林博物馆已是中午,小白带我们到城北一家专售盐池羊羔的饭店就餐。宁夏盐池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环境,培养了滩羊独特的质量,其肉质细嫩、无膻味、味道鲜美、脂肪分布均匀,是国内外肉羊质量最好的一种。品尝之后,果真名不虚传。来自盐池的老板说,羊只有吃他们那里草场的草长大,才没有膻味,其它地方都不行。吃完中饭,顺道往西上机场高速,很快就到咸阳机场。结束西安的旅程,前往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