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关中篇(二)

关中篇(二)

第二天游历法门寺、礼泉县的袁家村,傍晚才回西安。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距西安一百五十多公里,占地一千五百亩。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恒灵年间,约有1700多年历史。下图是法门寺山门,屋顶最高处两个装饰物鴟尾,像尖尖的鹰嘴。这是唐代建筑的标志。昨天在华清池主殿、慈恩寺大遍觉堂、大唐芙蓉园的紫云楼的屋脊上都有。这个装饰物甚至传到日本,我在奈良东大寺的屋脊上也见到过,那正是八世纪的仿唐建筑。

 

                        法门寺山门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法门寺是先有塔后有寺,而木塔屡建屡燬,最后的4层木塔建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保持到明代后期。

明隆庆三年(1569年),凤翔府发生地震,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后梁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棱以雕琢花砖砌成,拱角处悬挂铃铛,微风过处,铃儿叮咚作响,尽显佛家神圣庄严。明代隆庆年间修缮法门寺的工匠们曾在地宫中目睹盛装佛骨的宝匣。据《扶风县志》记载:“明隆庆中,塔崩。启其藏视之,深数丈,修制精工,金碧辉煌。水银为池,泛金船其上。内匣贮佛骨,旁金袈裟尚存。”不过,工匠们在惊诧之余,出于对佛祖的崇敬,不敢扰动佛骨宝匣和地宫宝物,地宫随后被封闭,在地宫之上建成新的宝塔。

地面第一层塔门朝向南方,东、南、西、北四正面皆有精美石刻,分别是“浮屠耀日”、“真身宝塔”、“舍利飞霞”、“美阳重镇”,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偏面分别嵌有乾、坎、良、震、巽、离、坤、兑八卦符文。塔的第二层至第八层均有斗拱、栏杆,自第九层起以青砖拨檐。塔身第二层至第十二层每层各设有8个佛龛,每龛供奉铜佛1至3尊,佛像旁放置经卷函匣,外罩铁网。塔顶以青铜铸造,三片相接成葫芦形,上铸“明万历三十七年造”8个楷书字。综观整个舍利塔全貌,塔基边长27米,高1.8米,塔基、身、顶三者相加后的寺塔高为60.25米,巍峨高耸,壮观宏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爱国志士、时任华北慈善会会长的朱庆澜(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历程一年零四个月,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重修法门寺时,曾经有匠人偶然发现了地宫的一角。当时中国大地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战火正炽,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西安,向其周边逼近,到处是流离失所的灾民,何况震惊世界的清东陵盗陵案刚发生了不过10年。为了确保地宫安全,主持法门寺重修工作的朱庆澜先生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须立誓保守此秘密,决不让外人尤其是贪婪的日本人知道,否则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事后证明,这些知情者确实是顶天立地的秦川汉子,一诺千金,果真无人将地宫秘密泄露出去。朱庆澜等人又将地宫入口重新封闭起来,还对外谎称塔下洞内毒蛇盘绕,根本无法进入。

1976年松藩大地震波及到法门寺塔,1981年塔身倒塌。198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陕西省政府决定重建寺塔。次年2月底,开始清理塔基。1987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拢四鼓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寺庙所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法门寺塔地宫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法门寺塔中有44件国宝级文物,99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在地宫入口封存一块石碑,记载着这次送还佛骨时所供奉的物品和供奉人的清单,因此被称为物账碑。它对清理地宫宝物带来很大方便,令人吃惊的是清理结果实物和物账碑记载的件件吻合。

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最令人瞩目。第1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内,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置在进塔基银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1枚相似。第4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1、2枚相似。1986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辰,又在后室最后面的凹坑发现秘龛里面藏着一个宝函;最外面一重为木质,已经完全腐朽;第二重是彩陶所制,略有破损;第三重也是彩陶所制,完整的;第四重青铜鎏金,如下图所示;第五重是一个白玉棺,棺内有第3枚佛骨,长37毫米,白中泛黄。

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第3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代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真身指骨的发现,引起全世界佛教界的轰动。同时也回答了几百年来人们的疑问:为什么明代建造砖塔时,塔身嵌有石刻“真身宝塔”四字。   

                   

                藏佛祖真身指骨的五重宝函第四重

                        

             藏佛祖真身指骨的五重宝函第五重白玉棺 

唐王朝建立后,法门寺成为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时的法门寺比现在大一倍,占地三千亩。唐王朝继承隋代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因为皇帝们相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和和平。自太宗皇帝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后,在唐代的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6次送还法门寺。其实唐皇迎奉佛骨舍利共有七次,第一次是唐太宗迎奉舍利,但只是开启法门寺塔基,在当地举行仪式,供奉塔下瘗藏的佛骨,并未迎到京城长安供奉。
      第二次发生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法苑珠林》记载僧人智琮、慧辩等人入宫谈及法门寺内舍利,高宗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于是令智琮、慧辩和王长信一道去法门寺迎奉佛骨至长安供养。第二年三月又敕请舍利往东都洛阳,龙朔二年(662年)送还法门寺,前后经历四年,规模宏大。

武则天崇佛与其统治有关。一方面,她要以周代唐,少不了一改唐初道前佛后的状况,尽力扶植佛教,打击道教。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她必须为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寻找理论根据,而佛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根据。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男女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且佛教中某些菩萨在民间流传中为女身,如观世音菩萨,无形中提高了女性在教中的地位。另外,佛教徒在武则天授意下撰写了《大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武后称帝是受诸天命云云。因此,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代出现了一个狂热的崇佛高潮。

久視元年(700年)七月,武則天幸三明宮,有胡僧奏請她開啟地宮瞻仰佛骨。狄仁傑力諫,陳述胡僧詭惑和供養佛骨的弊害,狄仁傑是武则天唯一能听进话的大臣,供養佛骨暫且停止。

第二次迎佛骨发生在狄仁傑死后四年(704年),武则天命凤阁侍郎崔玄韦,高僧法藏、文纲律师等人到法门寺迎奉佛骨。他们入塔行进七昼夜,然后开启,人们奔走相告,“顶缸指炬者争先,舍财投宝者耻后”。佛骨在法门寺停放数日后,除夕日迎至西京崇福寺,西京留守会稽王率官属五部众“投身道左,竞放异供,香花鼓乐之妙朦聩亦可睹闻”。次年正月十一日迎入神都洛阳,当时盛况空前。也就是这一年,武则天即退位、随后驾崩,佛骨便滞留洛阳。

直到景龙二年(708年)二月十一日,中宗为法门寺塔题名“大圣真身宝塔”。二月二十五日,令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与舍利同归法门寺。中宗、韦后还以发代身供奉舍利。1978年,在法门寺塔西南地下发现了这一收藏头发供养的石函,盖上铭文曰:“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己卯,应天神龙皇帝(中宗)、顺天翊圣皇后(韦后)各下发入塔,供养舍利。温王,长宁、安乐二公主,郑国、崇国二夫人亦各下发供养。”至此,第三次迎奉才告结束,此次迎奉历武周、中宗两朝,前后五年,是唐代历次迎奉时间最长的一次。
        唐中宗至唐玄宗统治时期,恢复了唐初的崇道抑佛的政策。直到唐肃宗时才有第三次迎奉佛骨的活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所立《宝塔铭并序》碑记载:“我肃宗文明大圣大宣孝皇帝缵承丕绪,恢复盛业,德包有截,化或无垠,以泽及四海为勋华。……上元初(公元760年)五月十日,敕僧法澄、中使宋合礼、府尹崔光远启发(舍利)迎赴内道场,圣躬临筵,昼夜苦行,从正性之路,入甚之门。以其年七月一日展如初……诏赐瑟瑟像一铺,事金银之具……玉简及瑟瑟数珠一索,金袈裟一副,沉檀等香三百两以赙之。”
      《旧唐书·德宗纪》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唐代历史上第四次诏迎佛骨的情况。如《资治通鉴》记载云:“(贞元)六年(790年)春,诏出岐山无忧王寺(即法门寺)佛指骨迎置禁中,又送诸寺以示众,倾都瞻礼,施财巨万。二月乙亥,遣中使复葬故处。”
      肃宗和德宗统治时期正处于安史之乱以及刚平乱不久,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财政困难,因此,这两次迎奉佛骨的活动规模较以前都有所减小,持续时间短,所赐舍财物亦少,影响不大。
      第五次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春正月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庚戌朔,上遣中使僧众迎之。(春正月)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不及。有谒户充施者,有燃香烧顶供养者。”连韩愈也不得不承认,佛骨所到之处,人们“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

这次迎奉佛骨因为韩愈的激烈反对而广为人知。韩愈以其一贯的反道、反佛的立场,给唐宪宗上了一封《谏迎佛骨表》的奏章。逆拂龙颜,宪宗大怒,差点要了他的命,幸亏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他还始终无悔,在往潮州路上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依然把皇帝大张旗鼓地迎奉佛骨之“盛事”称为“弊事”。可谓立场坚定,斗志顽强。

据《佛祖统记》载,元和十四年二月,曾敕令翰林学士张仲素撰《佛骨碑》,略述寺、塔、舍利及历朝迎奉的历史,文中记有当月二十四日,即奉佛骨还于岐阳旧塔。这次奉迎活动,正值宪宗皇帝平淮西节度使蔡州吴元济之后,紧接着讨伐平卢节度使淄青李师道,军事行动繁忙,结束得比较匆忙。

宪宗死后穆宗继位力禁佛教,他的儿子武宗更是和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并称三武灭佛。然而会昌灭佛三十年后,武宗堂弟懿宗在位时发生唐代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迎奉佛骨活动。《资治通鉴》记载:“咸通十四年春(873年),上遣敕使诣法门寺迎佛骨,群臣谏者甚众,至有言宪宗迎佛骨寻晏驾者。上曰:‘生得见之,死亦无恨。’广造浮图、宝帐、香舆、幡、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导以禁军、兵杖、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仪卫之盛,过于郊祀,元和之时不及远矣。富室夹道为彩楼及无遮会,竟为奢靡。”真是一语成谶,秋七月懿宗晏驾。同年十二月巳亥,僖宗诏送佛骨还法门寺,下令关闭地宫。唐亡后,法门寺也慢慢衰落下去。

唐皇迎奉佛骨的目的,大多于公是保国平安,祈民富裕;于私是求福延寿。但有趣的是,除了第一、二次,其余五次都是发生在统治者自觉统治危机之时,而多数皇帝迎奉佛骨后也未能善终。第三次武则天迎佛骨当年让位于李显后病死;中宗以发代身送还佛骨,同年便被妻女毒死;肃宗迎奉佛骨次年驾崩;宪宗在迎奉的第二年正月误吞金丹死于非命;懿宗在迎奉三个月后去世。再过三十年,唐朝便灭亡了。

    新建的法门寺内一座藏宝楼外形,就是按照五重宝函第四重的样子,用来向游客展出除佛祖的真身指骨外的其它从地宫发掘的宝物。佛祖的真身指骨则保存在正对整个景区大门的景区大道北端一幢外形类似的标志性建筑中,每逢周末和农历初一十五对游客开放。

下图所示它的一种简化形式也被日本人学了去,在日本神社和园林里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装饰物。人们常常误认为这是日本的传统装饰,我到加拿大温哥华对岸维多利亚岛上,参观著名的宝翠花园(Butchart Gardens),在日本园门口就见到一件这种装饰。游历西安后,可以知道其实它是日本在唐代从中国传去的。

唐代的法门寺,被诸帝视为皇家奉佛的总道场,备受尊崇。朝廷不惜巨资,几经扩建,终成瑰琳宫二十四院之宏工巨制,是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僧人最众的皇家寺院。占地面积达三千亩,比现在已经很大的法门寺还大一倍。法门寺的住持则由皇帝亲自任命。寺内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成为唐代丛林梵刹之典范。如同唐代社会对各种文化所体现出的包容精神一样,唐代法门寺的佛教亦表现出各宗各派、共存共荣的兼容态度,这是其最值得称述的特点之一。

 

                           法门寺的藏宝楼

 

                      供奉佛骨舍利的主建筑

唐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王朝在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用曼荼罗(结坛)之形式,按照佛教仪轨,以地宫中室为中心,四枚舍利为主体,构塑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以此实现“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护国佑民理想。地宫珍宝就是这次送还佛骨时供奉的东西。这时候的唐皇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毫无盛唐气象,即便如此,所展出的文物也已经令人赞叹不已。

 

            唐代传过去的日本神社和园林中常见的装饰

法门寺塔佛教文化陈列,这个展柜的文物布置也是按照佛教中的曼荼罗做结集的。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是一件下图所示鎏金双拢4鼓12环的锡杖,名为锡杖,其实并不是做的,而是因为摇动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以声音来命名的。  

 

                     4鼓12环锡杖

锡杖的级别也有所不同,我们所看到的是世界锡杖之王,即规格最高的锡杖。锡杖级别的高低由杖首的鼓和环的多少决定,杖首桃子形状的金属圈圈叫鼓,鼓上套有环。这个锡杖总共有4个鼓,每个鼓上套了3个环,4鼓12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12因缘,因此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这种级别的锡杖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慈恩寺前立有高僧玄奘塑像,手持的锡杖有2鼓6环,仅次于佛祖。

玄奘不是一般的高僧大德,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识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赴曲女城,参加他亲自为来自中国的玄奘举办的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无论僧俗、贵贱,一律平等参加的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他得到公众的认可,他就会成为法会之主,从而成为印度宗教界的领袖。

敕命颁布之后,过了近一个月,全印度的有识之士纷纷来到曲女城,参加无遮大会。五印度的十八国王全部到会,著名的印度佛教圣地,玄奘曾在那里钻研佛法的那烂陀寺也派千余名高僧参加法会。此时曲女城内人声鼎沸,参加法会的达一万多人。玄奘把自己所写的包含法相唯识精义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高悬于会场之上,接受众人的提问。 按照惯例这种大会会期为十八天。在这十八天中,印度各地的高明人士向这名中国僧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僧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圆满的解答。

 无遮大会结束了,玄奘终于被整个印度僧人所接受,成为来自异邦的佛教领袖。这时印度各派僧人共同欢庆,祝贺佛法大兴。大乘教派的僧人们,给这名中国僧人共同加了个“大乘天”的称号;小乘教派则尊称其为“解脱天”。佛教中“天”要正觉到达菩萨一级的才能承受,这是僧人登峰造极的称号,表明当时玄奘法师声誉之隆,无可复加。佛教有三藏,法藏谈天,论藏说地,经藏度鬼,玄奘法师三藏皆通,乃能遍觉(大彻大悟),因此慈恩寺里供奉玄奘的殿堂叫做大遍觉堂,唐太宗封玄奘为三藏法师。

即便如此,他手中的锡杖也只有2鼓6环,这枚4鼓12环的锡杖是唐懿宗供奉给佛祖的。这枚锡杖全长为1.96米,重2390克,用了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在它被发现之前,日本保存了一枚2鼓6环的锡杖,自称是世界之最。

地宫里还有唐代最珍贵的瓷器——南方越窑出土的秘色瓷。秘色瓷专用于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种,工艺复杂难度高。秘色瓷一般都解释为因这种瓷器釉色配方秘而不宣而得名,百度百科就是这样解释的。法门寺展出秘色瓷给出这个词的另一种解释,我以为更接近历史真实。

展览说明:“梳理唐代文献,‘秘’字所指器物,皆与皇帝或宫廷相关,且‘秘’、‘珍’、‘奇’三字涵义相通,于器物前往往用‘秘’字,如‘秘籍’,‘秘玩’,‘东园秘器’等。至于‘色’字,唐代作‘等级’、‘品级’分类用法,如‘上色沉香’、‘上色金’、‘上色甚好纸’、‘中色白米’、‘头色瓶’等。由此,‘秘色瓷’在唐人语义之中,意指‘珍稀品级之瓷器’,与釉色、产地无涉。”共展出是十四件秘色瓷,其中两件银棱髹漆平脱黄釉秘色瓷碗,一件八棱青釉秘色瓷净瓶,五件青釉秘色瓷碗,六件青釉秘色瓷盘子、碟子。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是古越族人居住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堪称千古绝唱的称谓———秘色瓷。

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秘色瓷在世人眼中一直是个谜。人们只能从记载中得知,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秘而不宣,其色彩只能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从出土的典型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呈现在眼前空无一物的秘色瓷盘,看上去好像底部有一层薄薄的水在上面,给人感觉非常的晶莹剔透。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中属于首次出土,它的制作方法中国已经失传了一千多年。尽管这几十年在不断的研究,至今尚不能破解其中的秘密,所以现在还无法复制秘色瓷。

法门寺地宫中还有相当珍贵的唐代丝织品,但由于地宫密闭性差,漏气透水,时干时湿,加之地宫顶石塌落,地面翘曲,织物腐朽过甚之外还受机械性损伤,因此织物在湿态和干态的强度均很差。有些甚至不能触摸,一碰便成了粉末,丝织文物的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虽然如此,还是先后揭展开了一条裤子,两件套在一起的袍子,一件上衣,一件裙子(或裤子)。另外还有两件套在一起的质地为纱罗的上衣,并带有小的菱形花纹,衣物通体遍布彩绘或印有图案。法门寺丝织品的图案花纹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暗花、印花、手绘、夹缬、织金织银和刺绣等。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就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这种织物被称为簇金绣。

唐代宫廷有在清明节举办清明茶宴的传统,因此地宫也出土了一批宫廷茶宴使用的茶具,最有意义的是有一个历代茶书中未曾记载的鎏金银盐台。因为唐代流行煎茶法,在水一沸时用茶夹子搅动产生漩涡,对着漩涡中心加入茶末和盐,盐台是盛盐的器具。这些茶具中有许多是放茶食的,看来宫廷茶宴中真正品味茶的茶人不多,多数人更欣赏各种各样的茶食。

导游介绍唐代制茶流程时不知道做茶饼要加淀粉,我告诉他,他高兴说这是第一次听到。这导游不错,多数景点导游都自以为是,给他们指出错误总是不接受。例如半个多月后,游浙江长兴顾渚山侧虎头岩的大唐贡茶院时,遇到同样情况,女导游坚持说陈列的介绍说明没错。

导游还介绍煎茶时茶汤里加有葱、姜、橘子,我怀疑宫廷茶宴茶汤是否加这些东西。三国时张揖所撰百科词典《广雅》中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芼之”是拌和的意思,三国时煎茶要加葱、姜、橘子,那时刚出现饼茶,但是到了唐代恐怕不会再这样做了。因为陆羽在《茶经》里,明确反对在茶汤里加别的东西,认为这会伤及茶的原味。陆羽死后不久就被尊为茶圣,晚唐的宫廷茶宴上不可能不理睬茶圣这个意见。

所有跟帖: 

好像图片文件没有最后按确定所以显示不了? -雪晶- 给 雪晶 发送悄悄话 雪晶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4/2020 postreply 15:42:35

不是,只显示一个空白的框框,左上角有一个图标记号。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4/2020 postreply 17:09:47

你是点了内容顶端的“图片”然后插图的吗?文件上载看到画面之后再点确定,就应该能显示图片了 :) -雪晶- 给 雪晶 发送悄悄话 雪晶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4/2020 postreply 17:23:10

内容顶端没有“图片”这一项或两个字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4/2020 postreply 18:14:18

加新帖里的图片。。。 -雪晶- 给 雪晶 发送悄悄话 雪晶 的博客首页 (87 bytes) () 06/04/2020 postreply 22:46:19

好多知识。看不到图片真遗憾。。 -水宁- 给 水宁 发送悄悄话 水宁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4/2020 postreply 19:43:2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