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的”或“神的”认知角度。那种矛盾是我们“看到的”和“想做到的”之间的矛盾。我们将前者当作“人的”,后者当作“神的”。当我们平顺的时候,就安于前者。当我们困扰的时候就想要达到后者。我们试图通过“做”去“成为”后者。
汽车的例子我自然是比喻。但我时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譬如我心里恨一个人。没有信仰的人多半会找出一万个理由来告诉自己那人可恨。我不会觉得这叫“没矛盾”。因为我们都是从没有信仰走到有信仰的,倘若没矛盾,就不会走过来。我觉得那种矛盾太大了,大到人只能在别人身上找问题,否则他们就完全无所适从了。我认为,这正是人类所有问题的根源:在别人身上找问题。
如果一个人能够去思考那种矛盾(我知道思考肯定能发现矛盾,但能不能靠”悟“发现矛盾我就不确定了。这是我认为的逻辑的作用),他就会意识到不去别人身上找问题。他会尝试宽容别人。但这时候就出现了“看到的”和“想做到的“或者”做“和”成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别人的可恶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另一方面他又告诉自己必须宽容对方。看起来修行成了很痛苦的事。。。
而无论我们用何种方式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无论对方做了什么事,都不会真正对我产生伤害。那时我就再也不会恨人了。
如你所说,我们都处于第二阶段的矛盾之中。我不知道你为”看到都是假的“做了什么。如果不做什么就能看到当然更好,但我还是认为你在做。至少你在读在思考。而我主要在做这两件事:第一,消除被伤害的感觉。这个在一般情况下对我不是太难的事。这个过程是非常”逻辑“的,简直就跟电脑程序差不多。第二,看这个世界为一个大舞台。我的确常常这样看茶坛,无论是我或其他人都在兢兢业业地扮演角色。而且我觉得我能看到的”其他人“是我心里所认为的,所以最终是我的内心是一个大舞台。这时候我和他人之间的冲突就转变成我自己内心的冲突。我觉得在悟者得眼里世界应该就是这样的(当然他们的内心应该没有冲突)。但我是由逻辑推出来的,对我来说它仅仅是道理。我的方法虽然比较笨但好像还有效:知道道理,常常去实践,最终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