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过欧洲多次,各种各样的教堂亦过无数个。当我亲眼见到了青岛的基督教堂,忍不住惊叹她的气质。远观似一幅油画中的美女,灵秀中不失神秘;近观感其凝重:坚实的墙壁,花岗岩制成的半圆拱形窗框,红色屋顶及绿色尖顶钟楼,造型在青岛老城的“欧洲小镇”中,显得十分独特。

这张才是俺的原拍;上次的是网上借来的
而教堂内部也颇具特色,首先是采光好,很宽敞,旅游书上说可以容得下一千人左右。18米高的大厅有上下两层,装饰精美,室内的细部装饰则流淌着上一个世纪的德国宗教格调。 乘着旅游时的一股激情,和游客们一口气登极高达近40米的钟楼顶端,居高临下,饱览海天秀色。这个时刻,想起康有为先生对青岛所做的描述:“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署、可舟可车、中国第一。”是不是中国第一,我还不敢定论,因为对中国尚在了解中;康先生漂流海外十六载,历尽坎坷,却在青岛度过人生暮年,必有他的理由。

真的是绿树红瓦好风光
怀着好奇的心情,参观了康有为故居。从外型看,是座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曾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周边的环境一派幽兰。
众所周知,康有为是中国近代上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
保皇派首领,其传奇故事不在此赘述。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方才回国。1917年他第二次来青岛时,当时的市政府安排其在他后来买下来的这幢楼下塌,康老爷子对此处一见倾心。1924年把房子买了下了,并做了一番装修。他居住青岛期间,虽然远离政治,仍有仰慕其才华者常来登门造访。平日闲来无事,康在此研讨书艺,直至1927年3月在他的寓所里病逝,所以,这幢楼在国内享有盛誉。即使在中国动乱期间也得以保存。
如照片所示,别墅正门上方挂着康有为弟子刘海粟在86岁那年来青岛时亲笔题写的“康有为故居”的 匾额。

这块匾也就俺敢这么拍滴;原汁原味:)
一进门,先受了政治教育,正厅里有康有为塑像,(见照片)背衬上写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代伟人”。这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给的评价。那就难怪这幢楼维护得这么好了。

康有为在青岛居住时,他和清朝第二代恭亲王溥伟相互看对了眼,私交甚笃。听说,起居室和会客室里的家居乃溥伟所赠。康有为故居总体构造简单,但可说典雅、大气。和其他的游客们一起看了《康有为生平图片展》和《康有为藏品珍品展》二个展览。总算见识了康有为书法原作、使用过的器物以及康流亡海内外时收藏的艺术品。搜藏品五花八门,包括西方挂毯、耶路撒冷寺庙模型、新加坡鳄鱼标本等。也看到了他晚年的半身画像和传说中六个夫人的照片,其中有一个是ABC,风韵极佳。让我略有感触的是墙上那幅康先生书法作品:“南生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
康有为1927年去上海后,回到青岛,在参加完春和楼的酒宴后,喝了一杯橙汁,一病不起,不仅便病逝。康有为的死因也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图片展里,有一页陈旧的报纸猜测说康先生可能是中毒而死,对此说法至今未有定论。

这张是专业人士拍的还做了效果。很佩服!
那天下午的心情有点沉重:无论是教堂还是故居,它们传载了多少历史的的记忆?要想了解中国历史,你了解得完吗?

好像是为2008年的水上奥运做宣传

如果可能,这里面的任何一栋房都可以考虑:)
祝大家劳动节不必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