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一生——纪录丁聪
(“神在阿堵中”编写、整理)
谨以此文敬献于丁聪先生灵前,
祝祷老人的灵魂一路唱回故乡!
2009年5月26日上午11时,漫画家丁聪辞世。他怀里放着夫人沈峻亲笔写给他的告别信,平静离去。
丁聪,上海人。1916年12月6日出生在上海南市。
祖籍浙江嘉善,祖上后迁到原上海松江县(现为上海金山区枫泾镇)。
丁聪出生八、九岁时随家里从南市搬到上海天祥里31号五弄第九家,现在叫黄陂南路847弄。
父亲丁悚(1891——1969)是一位通过自学而出名的20年代上海著名漫画家,曾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漫画会,丁悚有着“中国现代漫画先驱者”之誉。中国第一块漫画会的牌子就挂在丁悚的家门口。五十年代牌子捐给了博物馆。
丁悚也是20年代最早的一家美术学院——刘海粟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人之一,任第一任教务长,教素描。
丁悚也是“鸳鸯蝴蝶派”里的”礼拜六派”(因《礼拜六》杂志而得名。)里面的一个著名画家。他画”百美图”,每期《礼拜六》封面上的美女,都是他画的。丁悚也是漫画家,画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性漫画。
作家汪曾祺后来撰文回忆,说他曾经见过一张丁悚的画:一个人在扬袖起舞;另一人据案饮酒,神情似对舞者的嘲笑。右侧题诗一首:张郎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叫张郎当筵舞,恐更郎当舞袖长。汪曾祺感慨地说,现在能画这样的画——笔意在国画和漫画之间,能题这样也深也浅,富于阅历的诗的画家似乎没有了。汪曾祺建议搜集丁悚的作品,出一本《丁悚画集》。汪说:“这对丁悚是个纪念,同时也可供医学界研究小丁身上的遗传基因是怎样来的。”
丁聪少年时便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反对丁聪学画,但是家中许多文化人朋友如张光宇、叶浅予等来聚会,对年幼的丁聪影响很大。但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子承父业。丁悚有一批当时漫画界和其他艺术界的朋友,如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张正宇等,彼此来往频繁。
丁聪从小就接触漫画和漫画家,因此喜欢上了漫画。上中学后,他便不停地画漫画,并向报刊投稿,发表了不少作品。还不到十岁,他就开始喜欢画画,京剧人物是他最初画的对象。这也为他后来热中于人物肖像漫画的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丁聪以学习速写开始走向漫画,后来的漫画风格与父亲擅长的“美人画”有很大差异,更接近于简洁、写实。
丁聪母亲名叫金素娟,她不到16岁生丁聪,后来生了十几个孩子(仅有六个孩子存活。)丁聪的母亲后来以94岁高龄去世。丁聪因为弟弟妹妹多,家里负担重,丁聪后来供养其中四个弟妹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1931年15岁开始发表漫画,在上海《新闻报》“本埠副刊”上发表第一幅漫画。为上海漫画刊物《时代漫画》和《上海漫画》画漫画,用的名字是丁聪,那时还没有用小丁。丁还为报纸副刊画漫画。
1931年至1936年,《上海漫画》杂志的每期彩色封面,参与轮流作画的画家有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胡考、鲁少飞、丁聪等人。
1935年,丁聪19岁时,中学毕业。由于家境艰难,丁聪便立即就业。空闲时,丁聪就到父亲的好友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去画了半年人体素描,是一种不用交费的,有空就来,忙就不来的自由学习的方式。
1935年丁聪给上海《小晨报》当记者、做插图。丁聪还开始做画报编辑的兼职。在唐瑜、龚之方编的上海联华电影公司的《联华画报》和上海新华电影公司的《新华画报》作美术设计编辑,画电影漫画和电影明星(如王人美、黎莉莉、金焰等)头像。
1936年下半年丁聪经黄苗子介绍,到《良友》画报当美术编辑。《良友》画报是当年风行中国的一本图文并茂的大开本的刊物,早于美国的同类刊物《生活》(Life)出版的年份。
1937年上半年,丁聪到上海晏摩士教会女中教授美术课。丁聪上午到《良友》,每周两个下午教书,直到“八一三”日寇侵占上海的战争爆发。
1936年(时不满20岁),丁聪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漫画展。丁聪画的演员王人美的漫画头像在开展第二天被一外国观众以10块大洋收藏。
丁聪画漫画开始用名“丁聪”,聪字的繁体笔画很复杂,字显得过大。建议丁聪用“小丁”这个笔名的人是张光宇(1900—1964)。
丁聪小张光宇16岁,他叫张光宇为“爷叔”(沪语,叔父)。张光宇是丁聪的父亲丁悚先生的朋友。丁聪后来说,对他绘画生涯影响最大的人是张光宇。他们的朋友兼师生的情谊,从三十年代一直从三十年代一直延续到1964年张光宇去世。丁聪曾说:“张光宇为我点亮的艺术之灯,在我心中一天也没有熄灭。”张光宇一门三位艺术家,长兄张光宇、老二张美宇(以笔名“曹涵美”而为人熟知),老三张正宇,在中国美术界各成一家,堪为文艺界一大佳话。
丁聪的绘画风格主要受到美国画家肯特(Rockwell Kent)装饰风格的影响,丁聪还从德国漫画家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美国漫画家威廉.格罗伯(William Cropper),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墨西哥漫画家米盖尔.珂弗罗皮亚斯柯伐(Miguel Covarrubias,珂曾是Diego Rivera 的学生)等人的创作中汲取过一些艺术营养。
丁聪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学会了很多,但要发展到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是光学某某人便可以的。丁聪的绘画风格别具一格,一眼能认出。华君武称他的漫画为“工笔漫画”,以细腻刻画见长,尤在人物肖像方面见功夫。丁聪生活经验丰富,学识渊博,上自唐宋明清下至当今的各色人物、用器、摆设、环境等,他都画得出来,而且将时代气氛表现得很真切。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策划“卢沟桥事变”,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占领平津地区,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日,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双方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上海进行了3个月的鏖战。这就是“八.一三松沪抗战”。
1937年9月 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会刊《救亡漫画》(发行12期后因上海失陷被迫停刊)创刊,丁聪任编委。并在上面发表漫画,代表作有“日本强盗任意蹂躏战区里的我同胞”等作品。
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
1937年11月25日出版的《激流》1卷2期上,刊登了丁聪的漫画《日寇:怎么遇不着一个中国第八路军的斗士?》反映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威力。这是一幅很有力量的丁聪当时的代表作。
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大量的救亡漫画,参加编辑良友公司出版的《战士画刊》和《战士画报》(后者出过八路军月刊,封面用朱德将军的肖像。)还将《良友》的封面有美女改为抗日将领的照片。《救亡漫画》(五日刊)、《抗日画刊》的工作。
在这个时期,丁聪成为“中华全国漫画界抗敌协会”成员。
1937年底日本人全面占领上海。当年底,(丁聪随张光宇乘法国船到了香港。)丁聪随张光宇乘法国邮轮从上海逃亡香港。丁聪在去到香港的船上,遇到了《良友》画报老板伍连德,伍连德对丁聪说,你到香港后,还是到《良友》去工作吧。丁聪到香港后,找到《良友》画报的第四任总编辑马国亮。(马于1933年接手《良友》。)就在香港继续编《良友》画报。《良友》画报于1937年11月1日在香港复刊。
后来《良友》画报迁回上海,丁聪不愿回到沦陷区,就参与了马国亮和李青主编的《大地》画报的编务,《大地》画报一直出版到1941年冬香港沦陷。(《良友》画报于1968年在香港停刊。)
之后,丁聪同时还参与编辑向国外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画报《今日中国》。《今日中国》后由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出版。
1938年,叶浅予从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来到香港,丁聪帮他编印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三厅出版的《日寇暴行实录》和其他外文的对外宣传刊物。
1938年至1939年,在香港画抗日宣传画《逃亡》、《正义的同情与援助》、《游击三代》、《妈妈》、《护秋》、《军民合作》等画。
1939年,叶浅予发动在港画家在大白布上画抗日宣传画,画好后借香港中环中央电影大厅展出,免费参观。丁聪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在第一次“抗日战争宣传画展览”,丁的作品《逃亡》被宋庆龄选中作为其“保卫中国同盟”的呼吁救济战争难民的宣传画,印制后在海内外广为散发。宋庆龄还与丁聪等那一批画家一起合影。
在香港,丁聪结识了廖承志、潘汉年等中共人员。
丁聪还参与举办抗日宣传画展,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和爱泼斯坦等在香港也支持抗日宣传画展,都来观看展览并与丁聪等合影。
在香港的4年中,丁聪除编画报外,还创作了大量作品。
1939年,丁聪为金仲华主编的《星岛晚报》画的《小朱从军记》4幅连环连载漫画在《星岛晚报》上连载,连载约100天。
1940年4月,综合性文艺杂志《耕耘》在香港出版,编辑者为郁风,丁聪为其创作漫画。(当时的《耕耘》只出了两期。)
1940年8月,丁聪参与香港为纪念鲁迅诞生60周年活动而创作的巨幅鲁迅像。
1940年秋,丁聪前往战时中国的首都(又称“陪都”)重庆。在重庆,和张光宇、徐迟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丁聪任美工师。丁聪同时还做电影的舞台美术设计。同时参加了多部著名话剧的舞台设计,计有:吴祖光编剧的《正气歌》,金山导演的《钦差大臣》,老舍编剧的《祖国在呼唤》,曹禺编剧的《北京人》、《家》,宋之的编导的《雾重庆》等剧。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丁聪刚到重庆不足半年,因为局势紧张,中共及周围人士纷纷撤退。丁聪、张光宇就随唐瑜转道缅甸仰光,拟从越南河内再次返回香港。1941年春,丁聪在缅甸画了一些人物速写、素描,显示其严谨、深厚的素描功力,堪为他的人物素描的代表作。在滇缅公路的路途上,丁聪画了20幅《而公路依然延伸着》,反映大后方的抗战生活,后来发表在中共领导的香港《华商报》上。原稿毁于沦陷后的香港印刷厂。
1941年初夏,丁聪在缅甸住了三个月以后,从仰光坐船经新加坡回香港。在新加坡丁聪见到了郁达夫,两人一起喝酒,交谈甚欢。
回到香港后,又再次为话剧《雾重庆》、《北京人》设计舞台布景。丁聪还编画报,参加“香港旅港剧人协会”,做“雾重庆”等剧的舞台设计、布景。
1941年8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前4个月,茅盾在香港主编小型半月刊杂志《笔谈》,他邀请丁聪担任美术编辑工作。1944年,茅盾在文中记下了1941年与丁聪见面。自此,开始了他们几十年的友谊。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区域,占领了整个上海。
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中共地下组织秘密营救一批文化人撤离香港,途中没有大路可走,为避免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丁聪一行转移到了中共的武装组织“东江纵队”所在地——今深圳宝安地区。经过“东江纵队”安排,一行人逐步向桂林转移。因道路不通,路上辗转了100天。1942年夏天,到了桂林。1987年丁聪画出这一段经历,题名为《东江纵队100天》组画,现收藏于深圳美术馆。
1942年夏,在桂林期间,丁聪参加了《香港的受难》画展,展出了丁聪在桂林画的反映香港沦陷的作品。
1942年秋,丁聪一行辗转来到到重庆,住在唐瑜家一个叫“碧庐”( 取“壁炉”谐音)的地方,主要住在这里的人有唐瑜,吴祖光、吕恩夫妇(当时还未结婚),金山、张瑞芳夫妇,高集、高汾夫妇,戴浩,盛家伦,方菁,萨空了,沈求我等。经常来此的则有丁聪、黄苗子、郁风、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冯亦代等人。而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夏衍,被他们尊为主心骨。
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人的圈子,很多(文化界朋友也常来这儿。
因为他们知道延安秧歌剧《兄妹开荒》里的妹妹批评哥哥不爱劳动、爱睡懒觉为“二流子”的故事,这些文化人因为工作性质,晚睡晚起,就互相调侃为“二流子”。来访的郭沫若就戏称他们的住处为“二流堂”。
据“二流堂”“堂主”唐瑜回忆,1948年在香港时,时为共产党官员的乔冠华就曾经说过,将来在北平,“二流堂”可以再搞起来,继续做团结文艺界人士的工作,可以搞成一个文艺“沙龙”式的场所,让文艺界的人有一个休闲的地方。
五十年代初期,“二流堂”中的大多数,又相聚北京,开始几年,一些人就住在东单栖凤楼的一个院子里,是为“北京二流堂”。
在五十年代,周恩来就曾经有一次在会前开玩笑地问:“二流堂”的人都来了吗?
“二流堂”是一个特别的名词。先在重庆后在北京,都汇聚了文化界的一大批有作为的文化人,当中有艺术家、电影活动家、电影明星、报刊编辑、画家、作家、剧作家、翻译家、歌唱家、书法家等,他们性情相投,自由自在地欢聚一堂,从事文化工作。
1955年肃反、1957年反右等运动先后展开后,文人之间的交往却因政治风波引出了一批人几十年的灾难。“反右”的时候,有人提出,说“二流堂”的人想把重庆“二流堂”在北京恢复,就上告到中央。导致“二流堂”全军覆没,株连无数,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著名的冤案。
其实,“二流堂”除了在朋友上的感情沟通,更多是推动专业之间的交流。比如1954年前后,吴祖光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录片,就把丁聪、张光宇、张正宇请进去做艺术顾问,对布景等等提出意见。
1979年,中国新华社8月18日电:文化部党组发出通知,为“二流堂”问题平反,为受到“二流堂”问题牵连的同志恢复名誉。
通知说,1955年,肃反期间,由于对“二流堂”问题缺乏全面了解,作了错误的结论。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怀着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把“二流堂”打成反革命的“裴多菲俱乐部”,他们的矛头是对着周恩来同志的。许多人因此遭到迫害和摧残。
通知还说,经过近年来的反复调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所谓二流堂”是我党和一些党外人士联系的一个场所。当时和所谓“二流堂”往来的人,都是倾向进步,要求民主的。
通知最后说: 为此,对所谓“二流堂”所加一切污蔑不实之词予以推倒,凡因“二流堂”受冲击、受牵连的人,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
1942年秋起到1943年春,丁聪在重庆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他和从香港撤出来的画家如叶浅予、特伟、郁风、黄新波等人举办了“香港受难展览会九人展”。丁聪画的“香港受难组画--炭笔画--(占、焚、饥、掠)”四幅作品参展。后又参加叶浅予、张光宇、余新亚、廖冰兄、特伟等人的十人“漫画联展”,以绘画作品揭露日本军队在香港的罪行。
1943年春丁聪随剧社到了成都。在成都时期,丁聪艺术创作丰富,社会活动频繁。
“中国艺术剧社”到成都演出张骏祥导演、吴祖光编剧、耿震和张瑞芳主演的《牛郎织女》,由丁聪设计人物服装和舞台布景,还画戏剧海报,业余时间还吹笛子伴奏。
在成都,丁聪住在叫做五世同堂街的《华西晚报》社大院里。房屋住满了,吴祖光和丁聪就搬到院中荷花池当中的一座水阁凉亭,凉亭四周用布景围起来,他们俩就住在里面,丁聪就在凉亭里画画、做戏剧舞台美术设计。
在这期间,丁聪画了《成都饭馆所见》等许多作品。
1944年春 演出的空闲,丁聪和吴祖光、吕恩等人化妆成下等人,进入当时下等妓女集中的天涯石—“花街”去体验生活。丁聪回来画了彩墨力作《花街——下等妓女街》。
《花街》描绘的是在成都东部,一条叫天涯石的小街。这里是下等妓院的集中地,在昏暗的灯光下,妓女和嫖客们正进行着人肉交易。疲惫、冷漠的妓女们很多都得了性病,她们在走向死亡的进程中还在卖身。
丁聪的《花街》留下一幅人间地狱图,整幅图色调灰冷,仅在三个妓女的短裤和嘴唇上留下几点微弱的毫无生气的红色,让人看了惊愕而战栗。这是充满锐气的青年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的控诉,是丁聪的又一幅传世精品。
1946年,吴祖光和丁聪在上海编过一本进步文学期刊《清明》,其中发表了吴祖光写的一篇散文《断肠人在天涯——花街行》,丁聪的彩色插图,就是著名的《花街》。
1944年夏天,丁聪筹了一点钱去游灌县和青城山。在青城山的天师洞遇见了前辈画家徐悲鸿先生和廖静文小姐以及许多学生。徐先生一见丁聪的画稿,便极力夸奖丁聪的素描功力深厚。徐悲鸿高度评价了丁聪的彩墨作品《花街》。徐悲鸿说,没有看见一个中国人这样画过。
徐悲鸿向丁要了几幅作品,其中包括《花街》、《阿Q正传》等作品。(丁复制了一份《花街》,自己保留。)徐悲鸿还为丁聪的其余作品付了裱画费。徐悲鸿画了一幅画送给丁聪,画上题字为:“小丁吾兄,方家指正”。
1944年丁聪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以后一直是民盟成员。
1943年秋,应陈白尘之邀请,为其主编的《华西晚报》文艺副刊画鲁迅《阿Q正传》24幅系列连载插图,《鲁迅阿Q正传木刻插图》获得极高的赞誉,被认为是鲁迅插图的经典之作。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44年末,28岁的丁聪在成都绘制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人民生活悲惨、贪官奸商腐败现象的《现象图》长卷。它是丁的两大彩墨长卷之一。在大后方展出时,轰动一时,中外多家报纸杂志争相转载,蜚声中外。作品后发表在1945年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上,原作现收藏于美国堪萨斯大学斯宾塞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有后来作者绘制的同名作品。(画作上均有丁聪题记:小丁 甲申岁末)
在《现象图》中,丁聪把大后方的种种黑暗现实,反映在画卷中,揭露了人间许多不平事。几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台湾的报纸编辑在介绍丁聪画作专版的编者按中说,“看了丁聪的漫画,就可以知道当初国民党为何会在大陆惨败!”
1944年初丁聪经画家庞熏琹和吴作人介绍,还到成都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书。1944年夏,暑假,丁聪搭上运货卡车去西康(现西昌),画了一批彝族人物画。假期后,仍回艺专教书。
1945年,丁聪与庞熏琹、吴作人、刘开渠、雷圭元、秦威、沈福文等人在成都组织了“中国现代美术会”。并于1945年3月举办画展。丁聪的作品也参加了“中国现代美术会展览”。
1945年3月至8月,经华西大学下属的私立金陵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方威廉教授,( Dr. W. P. Fenn, Dean of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 of Huaxi University )介绍,到昆明为z中国抗日盟军美军的“美国战略情报局心理作战处(OSS)”画瓦解日军、宣传抗日的传单画和宣传画。因为这一段经历,1949年后的几十年里,丁聪都被这个问题所纠缠,经历了不少政治麻烦。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给丁聪带上的“帽子”是:“美国特务机关陆军战略情报局特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丁聪先谢绝了美国友人的请他去美国工作的邀请,后又谢绝了为美国友人在上海办一份杂志的约请。
1945年10月丁聪从昆明回到上海,在文化电影公司画广告。同时积极投身于日益高涨的上海民主运动中去了。
1945年至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时期,丁聪在上海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思想内容深刻的政治讽刺画。许多作品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黑暗面,影响很大。这期间是丁聪的又一次漫画创作高潮期,也是他的作品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时期。
影响比较大的作品较多,比如:《五子登科图》(讽刺国民党“大员”到“光复区”去捞够了面子、金子、女子、房子、车子),《“良民”塑像》(讽刺当局不让人民自由思考,不能随意接收和表达自由、民主的观念),《老百姓忽然重要了一天》(讽刺国民党的“国大”内幕),《民“主”曰:逆我者亡》(揭露国民党特务暗杀行径,纪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仆、闻一多先生)《反对内战》》、《上海即景》等画作。
诸多有中共背景的刊物上,都有丁聪的讽刺漫画,这些作品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恼怒与注意,刊登这些作品的刊物一出来,便遭到当局雇人撕毁。
1946年,上海举行反蒋独裁、争民主大游行,中共地下组织将丁聪的漫画放大在大横幅上,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1946年4月,丁聪和张乐平、陈秋草、庞薰琹、吴作人、刘开渠等成立了有中共背景的“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和有国民党背景的美术组织唱对台戏。
这期间,丁聪经常去马思南路的周恩来住处的周公馆帮助做事情,和乔冠华、陈家康等中共要员来往。
1946年在上海为黄佐临导演的重排的陈白尘写的《升官图》设计人物造型和舞台布景。丁借用漫画的手法,把大门设计为铜钱,让剧中人物穿上军阀服装,视觉效果突出,演出引起轰动。国民党特务来过问,为何用丁聪来做设计?
1946年到1947年左右,漫画家方成来到上海,经《西风》杂志的黄嘉音先生介绍,去见了丁聪。丁聪知道方成“是新想入门的同道漫友,就顺顺当当地接受,成了朋友。”方成“接着很快认识了余所亚、张文元、沈同衡、米谷、洪荒,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方成“成了这个进步漫画群体中的一员。”方成说,“我们漫画界就有乐于提携同道幼辈的好传统。”
1946年10月下旬,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于离开上海前夕,在中共驻沪办事处约见丁聪、张文元和沈同衡三位画家,周说,黎明前夕,有一段时间将更为黑暗,要保存实力,露骨的政治讽刺画无处发表时,可以发表一些社会漫画,例如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等等,这同样是政治斗争,也可以画一些连环画解决生活问题。周还说,丁聪,你就换一个名字画吧!丁聪回答周的关心说,换不换名字都一样,别人看得出来的,要抓就抓吧!
后来的事实是,在1957、1958年的整风运动中,这三位画家无一幸免地都被当年以生命为之奋斗的事业的领导力量打成了“右派”,艰难困苦几十年。
1946年底,丁聪在陈翰伯、刘尊棋主办的《联合晚报》上发表争民主、盼和平的《送旧迎新—十二月花名》,组画12幅(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组图配有诗人马凡陀(即袁水拍)写的讽刺山歌。《送旧迎新》揭露国民党政府警察管制和查封进步刊物的行径,报纸出版后当局即雇佣流氓到报摊去撕报纸。
1947年秋,国民党实施“文化高压”。丁聪由于画了大量反蒋、争民主的画,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在上海呆不下去了。丁聪等人在周恩来的关注以及中共人员叶以群、戈宝权安排下,丁聪陪同茅盾乘船又一次去了香港。
1947年,丁聪在香港创作了引起关注的彩墨长卷《现实图》,这是他的两大长卷之二,是之前在成都创作的《现象图》的延续。图中表现了在内战风云中大发战争财的中外商人、饥饿中的穷人、被迫上阵的“炮灰”。画中14个不同身份的人物,有分有和,组合巧妙,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腐败无能和勾结帝国主义压榨人民的情景。作品所反映的政治影响,以及其艺术境界,都使国内外读者、专家惊叹。
丁聪在《现实图》中画了两个蒋介石。丁聪后来说:“我在上海的时候不能画蒋介石,到了香港以后画了《现实图》,我图里画了两个蒋介石形象过过瘾。”
丁聪到了自由的香港,与夏衍、乔冠华、廖承志、潘汉年、陈家康等这些中共人士接触,成为朋友。
1948年底,周恩来向香港地下党组织发电报,开列了一份进步文化人士名单进步文化人士名单,要求地下党组织这批文化人士到北平,参加新中国建设,32岁的丁聪在这份名单中。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1949年初,中共派人到香港组织进步文化人回大陆,丁聪和张瑞芳、阳翰笙、于伶、史东山、陆志庠等人一起从香港坐船,经天津塘沽港转到北平。住在前门外的永安饭店。周恩来来看望丁聪和一起回北方来的文化人。丁聪后来回忆说,在五十年代,和周恩来一起参加联欢会,开玩笑,喝酒,“都是很普通的事。”
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丁聪出席大会。文代会期间,毛泽东为丁聪及其他人题字,毛以钢笔写在丁聪的笔记本上:“前进!毛泽东。”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笔记本被“抄家”时抄走,平反归还以后,这一页已被人撕走,但是,毛的笔触在下一页上还清晰可见。
1949年9月,丁聪到北平后,立即随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和“世界青年联欢节”(同行的有后来在文化革命中被江青迫害致死的周恩来义女、演员孙维世等人)。他们在莫斯科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有趣的是,中共当时还没有护照,丁聪一行就用的国民党政府的护照,由当时中共北平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党的护照上签名发放。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丁聪的名字被安排为列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他人在国外。)
1949年到1957年丁聪受廖承志的推荐、委托,出任对外宣传画报《人民画报》的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八年,直到1957年被戴上“右派”帽子。(总编辑是画家胡考胡考)。丁聪做筹建、编辑业务工作。从到上海去买邵洵美他们时代图书公司留下来的德国印刷机器,招工人,到出版第一期,总共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这一期间,丁聪自己画画减少了,只抽空画了一些配合政治运动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的画,发表在《新观察》等杂志上。
1951年随廖承志率领的代表团到朝鲜战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5月1日在志愿军司令部坑道里,丁聪用二胡为侯宝林唱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伴奏。廖承志先生(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是丁聪多年的老朋友、也是一位漫画家,他从解放区进北平后,因为是老区来的干部,采用的是供给制,他就常常叫上丁聪,说:小丁,请我上街吃一碗餛犜。
丁聪1952年在《新观察》上发表了反映“三反”、“五反”运动的漫画《看你往哪里逃?》(又名《打“老虎”》。
五十年代初,丁聪参加了第一届青代会,任中华全国青联常委兼副秘书长。
丁聪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三届理事。
丁聪还是第二届(1954年12月成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到反右运动为止。),第六届、第七届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文教委员会委员。
五十年代初,丁聪同时还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57年以后,一切职务、头衔都没有了。
1954年丁聪在《新观察》上发表了内部讽刺漫画,批评对政治学习不热心现象的漫画《学习讨论会上》。
1955年春夏 丁聪发表了批判胡风的漫画《 醒醒吧,“天真”的“书生”》。多年后,约在1985年底1986年初,丁聪对作家李辉说:“开始我和胡风还一起在怀仁堂开会,没过几天,他就成了反革命。我相信了。”“还画了不少幅他的漫画,后来才知道…… 这真不好……”
1956年12月31日,40岁的丁聪与29岁的沈峻结婚。(由丁的小妹介绍认识,沈峻1927年8月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专业,后在中国外文出版局工作,任高级编审。)两人没有举办正式婚礼,两个人的东西搬到一起,在1956年12月31日,由沈峻做了一餐晚餐,就算是结婚了。作家、翻译家冯亦代作为唯一的客人参加了这次简单的晚餐。
从此,丁聪就有了一位“大家长”。1957年丁聪被错划为右派后,沈峻也没有离开丁聪。丁聪夫人沈峻曾说:“我是为丁聪而活着。”
1957年初,丁聪被外文出版社属下的人民画报基层中共党支部批准加入中共,但是上级组织没有完全同意。上级组织上说,你的为美军(实际当时是中国的抗日盟军)工作的事没弄清楚,这件事要挂起来,现在先批准你入党,但是,如果今后发现什么问题,你自己负责任。丁不同意这种留一个“尾巴”的做法,他说,自己“不愿意背着包袱入党。”入党的事情就此告吹。所以丁聪终生都不是中共党员。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原是“言者无罪”的帮助整风的大鳴大放立即变成一场庞大的反“右”政治运动,被戴“右派帽子”者多达五十万人,受牵连者达三百万之多。
1957年夏季,局势突变,丁聪在大鸣大放中提了意见,说“宣传要有针对性”。“苏联专家的意见也不全对。”还对“外行领导内行”这一观点提出看法。加上“二流堂“的“反革命小集团”性质的问题,连同筹办同人刊物《万象》设想的问题,以及在昆明为美军画抗日漫画的问题(为美国人工作,有美国“特务”的嫌疑),被打成“右派”。从“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变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敌人”。“右派帽子”一戴就是23年。
1957年丁聪因为被打成右派分子,工资锐减,同年,丁聪被迫戒烟。
1958年3月丁聪的儿子出生。儿子后来搞技术工作,现与太太、孩子在美国定居。
1958年丁聪被贬发到东北北大荒劳动改造。离开北京时,妻子难产三天三夜之后,儿子刚出生,还没有出院。他在医院隔着育婴室的玻璃窗看了一眼孩子后,就离开了北京。
丁聪先在北大荒密山县虎林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同在那儿的有黄苗子、吴祖光、高汾、聂绀弩、荒芜、刘尊棋等文化人,丁聪后来被调去修“五一水库”、“云山水库”,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丁聪先在北大荒密山县虎林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同在那儿的有黄苗子、高汾、聂绀弩、荒芜、刘尊棋等文化人,丁聪后来被调去修“五一水库”、“云山水库”,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43岁丁聪被调去《北大荒文艺》编辑部,
1959年初,丁聪被调去《北大荒文艺》编辑部与吴祖光一起工作,做美术编辑,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在杂志做美术编辑。
丁聪在《北大荒文艺》时,他见三十年代的老共产党员、作家聂绀弩也在劳动改造,就设法把聂绀弩也也借到杂志社编杂志。
1961年,丁聪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丁聪才见到了出生时就告别了的儿子。回到北京后,没有单位接受,丁聪就在家里把在北大荒画的一批反映当地军民生活的小稿,加工成正稿作品。
1962年,丁聪被摘掉右派“帽子”,被安排在国际书店推广科画书籍推广材料。
1962年因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认为在书店不合适,应归队。就又被分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监督劳动,挂画,写标签,布置展览。曾参与筹办“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和赴日本的“红楼梦展览”。
1962年至1963年,丁聪利用休息时间,在废卡片的背后,完成《鲁迅小说插图》32幅。1979年平反后,才得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李一氓写介绍文章。
1963年,因为“右派”问题,在大陆不能发表作品,丁聪和就和老朋友龚之方(龚时任香港《文汇报》驻京记者)合作,在香港的《文汇报》上刊出有多重价值的专栏“北京小事记”。龚写文章,丁聪配图。虽然都是歌颂性质的题材,但是,两位作者用短文和漫画表现当年北京的生活,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丰富的生活细节形象,有着在那个年代延续了的非常难得的社会风俗画的意义。这个专栏,也给丁聪恢复了自信和乐观。此专栏持续了两年时间。
1966年五、六月,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丁聪就被“揪”出来,被带上“美国特务”、“右派”、“反革命集团二流堂成员”几顶“帽子”,先被批斗,在单位监督劳动。七十年代初,丁聪被下放到文化部在天津静海团泊洼农村的“五七”干校改造,先放羊,后喂猪。
1969年,丁聪的父亲画家丁悚先生因多年倍受精神折磨,精神痛苦加上哮喘病而去世。解放后至“文革”前,丁悚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文化大革命初丁聪的父亲丁悚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鸳鸯蝴蝶派”以及“特务联络站”成员而被抄家。父亲病故时,丁聪正在天津“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未能获准到上海与父亲见最后一面,也未能获准奔丧。
1969年,丁聪的父亲画家丁悚先生因多年倍受精神折磨,精神痛苦加上哮喘病而去世(解放后至“文革”前,丁悚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当时丁聪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没有能最后见上父亲,也不能奔丧。文化大革命初丁聪的父亲丁悚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鸳鸯蝴蝶派”以及“特务联络站”成员而被抄家。
56岁1972年,丁聪的妻子要做手术,丁聪要求回家为手术签字,先不被批准,原因是尼克松访华期间,害怕丁聪这个“美国特务”会和尼克松联系。后由丁聪的岳母再发电报给领导求情,丁聪才获准10天假期回家看望妻子。
1972年,丁聪的妻子要做手术,丁聪要求回家为手术签字,先不被批准,原因是尼克松访华期间,防止丁聪这个“美国特务”会和尼克松联系。(后丁聪的岳母打电报给领导求情,丁聪得到10天假期回家看望妻子。)
1974年1月丁聪离开文化部天津静海团泊洼“五七”干校,被转移到在北京南郊的黄村“五七”干校继续干体力劳动,“锻炼改造”,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
1976年10月6日,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捕。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中共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结束后,丁聪为了弥补失去的二十几年的时间,先是从事文学书籍插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数量大大超过以前作品的总和。
1980年春节丁聪的“右派”问题获正式平反八十年代后丁又开始发表漫画,邻居们以为这个小丁是丁聪的儿子,问丁聪,这个小丁是你的儿子吗?文革结束初期,人们还心有余悸,丁聪的讽刺漫画画的不多。主要是画插图、封面之类。
1979年9月,老舍夫人胡絜青写到,30年前(五十年代)赵家璧约请丁聪画老舍的《四世同堂》插图,丁聪说,我以前没住在北京,不了解老北京的生活,画不了。丁聪就拒绝了邀请。文化革命结束以后,老舍夫人胡絜青、儿子舒乙先后邀请丁聪为老舍作品做插图,胡絜青说,你在北京已经住了几十年了,你可以为老舍的描写北京的作品画插图了。
这样,1978年开始,丁聪为老舍先生的作品再版的《骆驼祥子》作系列插图。从那时起,1979年为《四世同堂》(20幅系列作品,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牛天赐》、《老张的哲学》》、《二马》等老舍作品作了插图。还为老舍作品的英文版《正红旗下》、《茶馆》设计封面。
这样,丁聪先后为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许地山、叶圣陶、张天翼、郁达夫、柔石、叶紫、丁玲、沈从文、张天翼、沙汀、艾芜、赵树理、萧红、钱锺书、杨绛、萧乾、冯至、臧克家、卞之琳、叶君健、阳翰笙、黄苗子,郁风、汪曾祺、新凤霞、流沙河、舒乙、王莹、张国风、常书鸿、冯亦代、董乐山、谢添、吴冠中、骆宾基、吴祖光、林斤澜、周汝昌、范用、李泽厚、邵燕祥、袁水拍、池北偶(即谭文瑞)等许多文化人的作品绘制插图或设计作品集封面。丁聪还为杨绛的《干校六记》设计封面。为茅盾的《春蚕》(外文版)设计封面。
1979年一月,《读书》杂志创刊时,丁聪当时正在上海,为导演陈鲤亭作电影美术的设计。三联的老总范用和作家冯亦代邀请丁聪去《读书》杂志参与编务,担当编委。从1979年1月创刊号起,丁聪为《读书》设计封面、画版式,同时每期发表至少一幅漫画,加上中外文化人物肖像画。自1979年《读书》创刊起,他的漫画专栏从未中断,这一画就是20几年,一直到生病中止。从那时起,丁聪和“三联”的范用、沈昌文、董秀玉、吴彬等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2007年三月号《读书》杂志发表了2007年2月丁聪写给读者的感谢信,称“我自去年连摔两跤”,“因此从2006年3月起,在《读书》连载了二十七年的画也中断了”。“我一生最热爱和亲近的有两种人:朋友和读者。”“我要感谢《读者》与读者,我将永远记住你们。”
这一时期,丁聪还经常在新华通讯社的《瞭望》周刊上发表漫画。
丁聪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上成为(1954年12月)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到反右运动为止。(第一届全国政协丁聪是列席代表)1980年以后,丁聪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丁聪也是第七届全国政协文教委员会委员。
在第九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1998年3月)丁聪因为年事已高而退出全国政协委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作环境开始改善,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丁聪开始画漫画,从此一发不可收。丁聪以超常的精力画了了大量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社会讽刺漫画和政治讽刺画。他的作品经常发表在各大报刊上。如“余悸病患者的噩梦”、“危险的职业”等,内容涉及多种社会问题、各类题材,如反贪污腐败、反官僚主义、儿童青少年教育问题、环境保护、一切“向钱看”、假冒伪劣产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下降、走“后门”、反盗版等等诸多门类的问题。这些作品,至今还有很鲜明的现实意义。
从70年代末期起到2006年年初生病时止,丁聪以超常的精力创作了两千多幅美术作品。
1984年起,由华君武先生介绍,丁聪和陈四益合作开始“陈文丁画”,最初是《双百喻》。1991年,结集为《绘图新百喻》。王蒙写序,王蒙在序中说:“《绘图双百喻》已构成了《读书》杂志的开篇或收篇风景。”1997年,结集为《绘图双百喻》。丁聪先后和陈四益合作,为陈四益写的《世象图》、《新百喻经》、《唐诗别解》、《诗画话》、《古代笑话》等配图。2006年9月,新版《陈文丁画》系列(陈四益文字,丁聪绘画)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计有《百喻图》、《唐诗图》、《世象图》(上下册)、《竹枝图》共四卷五册。收集了丁聪与陈四益二十四年合作的全部作品。丁聪的合作者陈四益写到:“九十一岁的他,告别一生挚爱的读者和漫画创作,非情愿也,是不得已也。”“本与先生相期‘再画十年’,孰知跌跤之际,脑部受损,绘事难再,所幸文化艺术出版社已将我们全部作品汇集出版,计《百喻图》、《唐诗图》、《世象图》、《竹枝图》四卷五册。算是我们最后的谢幕吧。”( 陈四益: “陈文丁画”临别赘语 载于《博览群书》2007年第五期北京)
1986年11月2日至2004年5月1日 (70岁到88岁)丁聪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的职务。
以在世界上出版人文、社科书著名的英国罗特勒基出版社(Routledge)出版了《八十年代及其之后的中国》一书 。作者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斯堪的纳维亚亚洲研究所和阿哈斯大学远东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员们。他们是: Birthe Arendrup, Carsten Boyer Thørgersen and Anne Wedell-Wedell*****org。在书中,作者说,丁聪也许是在今天的中国能够发现的、最接近专业意义上的漫画家了。(“Ding cong is probably the closest to a professional cartoonist you can find in China today.”)China in the 1980s-and Beyond
1988年9月12日 美国 《时代》周刊发表封面文章“非凡的画笔”(“Mighty Pens”)介绍世界主要时事漫画家,文中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丁聪,同时刊登了丁聪的照片,文中引用丁聪的话说,他现在画漫画,主要是为了“去除缺点,使机体更健康。”
1988年10月18日在天津塘沽召开的全国青年漫画作者艺术交流会的开幕式上,丁聪获“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同时获此首批荣誉奖的老漫画家还有华君武、叶浅予、张乐平、廖冰兄、张仃、方成、特伟。
1989年3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丁聪的漫画“我可以为你服务吗?”(“May I help you ?”)描绘美国诸多大公司积极进入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情景。
1990年12月31日 “纽约时报”记者普立茲獎得主伍洁芳(Sheryl WuDunn),在当日“纽约时报”上写文章介绍丁聪,称丁聪是美术线条大师。(Chinese Cartoonist Is the Master of the Fine Line)
1991年1月16日 Timothy Tung董鼎山(董乐山之兄)在在 “纽约时报”上发表短文,(“In China, a Political Cartoonist Thrives”)介绍丁聪、丁悚和《读书》杂志。
1992年元宵节,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在厦门举办了1949年以后丁聪的第一个个人画展,有400多幅作品展出。
以后陆续在杭州,上海美术馆(1993年10月18日)、深圳(1994年4月至5月)、成都(1996年4月至5月)、南京、赣江、郑州等地开了丁聪个人画展。
1993年2月4日“远东经济评论”(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发表Mihalca, Matei P.的文章,介绍丁聪的漫画。称丁聪“反映社会问题比如反腐败,反专横的官僚主义以及揭露暴富商人丑态的漫画”,很受海内外读者喜欢。
1994年1月 美籍华裔学者洪长泰教授(Chang-Tai Hung)(美国明尼苏达州卡莱登学院Carleton College教授) 在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社会和历史的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 Vol. 36, No. 1, Jan., 1994), pp. 122-145)一书中,以“群情激愤的形象---漫画和公众看法,1945年至1949年的后期中华民国”为章节题目,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和评价了丁聪在那一时期针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漫画作品。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逝世。夏衍是丁聪多年的朋友,在香港、桂林、重庆、上海、北京时期都是朋友。“三联”书店范用先生和丁聪及其夫人沈峻共同送别夏衍的挽联是:
国难国耻国仇百年旧梦《自由魂》
人道人性人格一代文章《包身工》
1996年,80岁的丁聪因病切除右肾,同年丁聪戒酒。
1996年10月1日至8日于北京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全国政协书画室联合举办了为庆祝丁聪从艺六十五周年的《丁聪艺术回顾展》。
1996年,英国作家、中国美术收藏家、中国美术评论家迈可.苏立文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美术和美术家》一书。书中介绍了老朋友丁聪和其父丁悚。《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1996).
1998年5月新加坡文化学者、作家林增如先生(Lim Cheng Tju)(“诙谐世界”杂志“Witty world”作者)在他发表在New Criteria VI里的文章:“政治漫画作为视觉艺术的思考” 里,介绍了丁聪关于幽默的思想。
2000年位于英国牛津的“科安及迈可.苏立文——阿希莫莲美术博物馆”开幕。博物馆陈列了丁聪在成都时期的老友,英国作家、中国美术收藏家、中国美术评论家迈可.苏立文夫妇多年收藏的中国美术作品,其中有丁聪的多幅作品。
2001年11月24日《当代中国美术:科安.苏立文及迈可.苏立文的收藏》一文发表作者:约翰.斯佩林。Author: Spurling, John 《Modern Chinese Art: The Khoan and Michael Sullivan Collection》其中较多地介绍了丁聪极其画作。
2002年10月17日至12月14日丁聪的作品在法国巴黎参加由法国“国际信使周报”(Courier International)和法国“当代历史博物馆”( The French Museum of Contemporary )合办的“新闻漫画国际大展”(Big Exhibition of Press Cartoons)。此次丁聪有一个单独的展室,外国画家享有如此待遇的仅有中国丁聪一人。
2004年5月1日,丁聪与夫人沈峻出席在上海枫泾建成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落成仪式。(2003年6月始建。)
2004年8月约翰.伦特先生(John A. lent 美国“世界漫画”杂志主编,国际漫画研究专家,出版家)出版了他的著作:二十世纪的非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拉丁美洲的幽默艺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华君武、丁聪、方成等中国漫画家。Comic Art In Africa, Asia, Australia, And Latin America Through 2000: A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by John A. lent ( 08-2004)
2006年初90岁的丁聪因病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2006年5月 丁聪的老友画家、作家黄永玉去上海枫泾参观了丁聪漫画陈列馆。写出了《参观了丁聪漫画陈列馆记》一文。
黄永玉在文中写道, “年轻一代的人不清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丁聪是一位争取民主、站在斗争最前列的勇猛的战将。他的漫画作品有力地、猛烈地揭露国民党的残害人民的暴行。艺术手法的高超,眼光之锐利,反映之迅速,是当时进步文化中前沿阵地准确猛烈的炮火,既鼓舞人民的斗志,也教育我们后一辈的年轻同行。”“那时画漫画是真正要掉脑袋的。”“丁聪的创作风格因为他从小身处上海,有机会接受到西方艺术风格和思想,作品十分鲜活,广积薄发,每幅作品的构思都见出奇特的表现力,在后学的我看来,既得到战斗的教益,也受到艺术的熏陶。”“丁聪博物馆藏有很多珍贵的东西,但还是少,还应该多展览些,这么好一个环境,丁聪又是如此丰富的人,凌烟阁进不去,摆在枫泾恰好,让后人留下诗意和温暖吧!2006年5月18日 黄永玉于上海”
2006年 美术收藏家、中国美术评论家、作家迈可.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在美国“加州贝克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当代中国美术家辞典》。在书中,有丁聪及丁悚词条。(Modern Chinese Artist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美国纽约“欢迎出版公司”在2007年出版《中国三千年的美术与文学》一书,由汉学家杰森.斯迪贝尔编著,书中仅收了一幅漫画,作为三千年中国漫画的代表作:丁聪的《现象图》(Images of Today) “China; 3,000 years of art and literature”.Edited by Jason Steuber. Welcome Books 2007
2008年1月《世界漫画杂志》在“春季刊(Vol。10)”的封面和刊内文章都介绍了丁聪及其作品。
2009年5月26日上午11时,漫画家丁聪在北京304医院辞世。享年93岁。
2009年10月,“丁聪人生及美术创作国际研讨会”将在美国华盛顿D.C.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杰弗逊大厅”举行。会议和展览的联合举办者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弗吉利亚州的乔治.梅森大学“视觉及表演艺术中心”。当日下午,全体与会者乘车前往位于弗吉利亚州的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视觉及表演艺术中心”观看《丁聪人生及美术作品展》,展出丁聪作品和实物五十余件。
几十年里,丁聪共出版了近五十种书籍画册。计有:
《丁聪漫画选》(1952年 北京)、
《丁聪漫画选》(1982年 天津)、
《鲁迅小说插图》(1978年北京)、
《昨天的事情》讽刺画集(1984年北京)、
《丁聪速写、插图、漫画》(1983年香港)、
《丁聪插图》(1984年湖南)、
中、英、法、德、日文版的《古趣集》(1986年北京)、
《古趣100图》(1987年北京)、
中、英、日文版的《今趣集》、
《丁聪漫画选》(1987年四川)、
《丁聪漫画系列》、
《中国漫画书系·丁聪卷》、
《丁聪—漫画·插图·素描·速写·肖像·设计集》(1996年河北)、
《Y先生语录》(与流沙河合作)、
《丁聪插图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丛书 》(2000年上海)
《北京小事》(2003年河北)(丁聪画,龚之方文,李辉序)
《我的漫画生活》(2004年北京) 、
新版《陈文丁画》系列(陈四益文字,丁聪绘画)(2006年北京)、
《丁聪插图集》(2008年北京)
《中国漫画书系——丁聪卷》、
《瞎操心》等。
丁聪漫画系列---讽刺画一集,二集,三集,四集,古趣画一集,古趣画二集,文化人肖像一集,文化人肖像二集,成语故事,丁聪老漫画,丁聪新漫画,
参考资料:
1,丁聪:漫画,插图,素描,速写,肖像,设计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责任编辑:王鸿雁
2,丁聪:我的漫画生活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年 责任编辑:初立忠
3,李辉著: 画卷就这样展开(丁聪) 大象出版社 2001年 责任编辑:赵菡
4,茅盾等著 刘新编: 漫话小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2008年3月 责任编辑:张琳
5,甘险峰著 :中国漫画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 责任编辑: 向小佳
6,西丁主编: 美术辞林 漫画艺术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11月 责任编辑:杨平
7,丁聪插图集(丁聪插图代表作精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北京第1版
8,吴琼著 :乐易者,常寿长 见《漫话小丁》一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2008年3月
9,方成: 我认识的丁老 2002年1月1日,见《漫话小丁》一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2008年3月。
(完)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