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三中午公司有个lunch and learn session, 为了庆祝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eritage Month 2022。 不少来自不同部门, 不同年龄段的亚裔同事们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角度。 随手记下几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有几个在7,80年代左右在美国k-12上学的亚裔同事们的共同体会是, 当年他们的lunchbox会让年少的他们觉得很尴尬,比如印度食物味道太大了。可现在他们的孩子们会要求妈妈做一些ethnic food当中饭。
再比如一个一半越南裔的同事分享的是他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忙着学做美国餐, 所以他小时候对越南食物一点不熟悉。 现在大家庭聚会的时候,他的妈妈会带着孙子孙女们一起做越南春卷,越南米粉等。 他还分享了爸爸妈妈认识的故事。 爸爸是参加越战的美国大兵,军事基地在越南一个村庄附近。 村民在基地旁边新开个饭店,顾客们就是这些大兵们。 爸爸一进饭店就对饭店里面忙碌的妈妈一见钟情。
他们以食物展开,以切身体会来说他们体会到近40,50年下来,美国越来越拥抱多元化。 而在他们小时候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的父母忙着一种放弃自己母族文化的“融入”。 我想,我以前都把"diversity"视为理所当然, 而其实这些都是社会的逐步进步。
说到这里, 什么是"culture"? google出来的结果:
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all the ways of life including arts, beliefs and institutions of a population that a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我们小家给男娃年复一年在端午上粽子,中秋有月饼,过年一起烤年糕, 也是一种"culture"。 "culture"可不一定就非得是文史哲, 不一定就是琴棋书画。 有什么比饮食比节日更能一代代传下去的呢?
有一个从韩国领养回来的年轻女同事,她的角度是她在小时候从未想过寻根。 在上了大学后开始探索自己的identity,有个暑假去韩国住了几个星期, 对她的自我认同很有帮助。 还有不少同事在teams chat上分享成长路上的小故事。 比如一个西裔同事说起她在10几岁第一次在一本杂志封面上看到跟她一样的西裔, 这个时刻的enpowering,几十年后过去了,都一直在那里。
有个20出头的愣头青问了个关于Asian hate的问题。 他的问题是--有一种观点是Asian hate来由是Asian Wealth accumalation, 跟当年的犹太裔一样。 问大伙儿怎么看。
有一个同事的回答是 -- Asian Wealth accumalation后面是美国近几十年通过H-1 visa,来了很多高科技从业人员, 弥补了美国的需要。 另外她还推荐了一本书"Minor Feelings"。 我在图书馆排上队, 等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