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良战役(ZT)

来源: Royale2020 2020-08-31 07:16:5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7965 bytes)
奥尔良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被困多年的法兰西南部重镇奥尔良,在圣女贞德的领导下得以解围,从而为法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一举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进而转败为胜,使百年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
贞德(1412-1431年)是法国数千年历史上众多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之一,特别是不畏强暴,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中的杰出代表。
1412年1月6日,贞德降生在法国香槟和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里。贞德的家庭无力提供她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从幼年起,贞德便开始了牧童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贞德经受了各种锻炼,使其逐渐成长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
由于杜列米村地处交通要道,因此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商人以及士兵非常多,这些过客们说东道西,给这个村子经常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小小的贞德感到饶有趣味。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小牧童,逐渐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产生了广泛、浓厚的兴趣,同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关注延伸到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思索。
1425年夏,贞德刚刚十三岁那一年,英国侵略军的铁蹄已经践踏过她的家乡。英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惨状目不忍睹,村农纷纷外出逃亡。这一切,贞德看在眼里,铭记心中,并十分注视着战局的发展。后来,战火愈烧愈烈,美丽的法兰西被摧残得不成样子。这些,都更加激发了贞德保家卫国的热忱。“解放兰斯,拥立太子”的强烈愿望,象火一样在贞德胸中燃烧。此时此刻,大敌当前,国难当头,贞德脑海里早已萌发的弃牧从戎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1428年初的一天,贞德的父亲从沃古勒尔城归来,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沃古勒尔城防司令依然忠于王太子,并同其保持直接联系。贞德喜上眉梢,决定设法通过这位城防司令去见王太子。
五月的一天,贞德来到沃古勒尔,受到城防司令波德黎库尔的接见,她说明来意,请求司令官派人把她送去见太子。司令官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尔后又感到此事太荒唐了,因此匆匆结束了会见,没有答应贞德的要求。希望落空了,但贞德没有灰心丧气,报国的坚强决心,使她精神焕发,意志如一。
1428年10月,英军开始围攻奥尔良城。贞德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她于第二年一月再度来到沃古勒尔城,求见城防司令波德黎库尔。司令官还是无法理解这位爱国少女之心,再次拒绝了她。几天之后,贞德再一次来到波德黎库尔面前,郑重表示希望尽快赶到希农,谒见太子,并陈述救国大计。此时,波德黎库尔也动开了脑筋,首先,他从未遇见过象贞德这样坚决要求报国的热血青年;其次,贞德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贞德果然能够成气候,无疑司令官本人也有推荐之功劳。所以,他一面派人向太子报告此事,一面传令贞德静候旨意。
期望已久的回音终于盼到了,太子欢迎贞德前往。1429年2月22日,贞德一行七人,踏上了去希农的征途。
从沃古勒尔到希农,一共有十二天的路程。一路上,贞德向陪同她的官兵学习了许多有关战争的知识,对于军队的编制以及如何制定作战计划等具体问题,也都仔细地作了探讨。
当时,法国朝廷的官员们对贞德的到来持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充分利用贞德对国家和民族的热忱,用以提高法军的士气;另一部分人则极力反对,认为去求救于一个农家少女,以解国家之危,实在不成体统。
法国王太子当时处境也非常困难,因为时值奥尔良城万分危急之际,一旦失守,法兰西的前途将不堪设想。他已经作好了逃亡国外的准备,因此,来自任何方面的援助都是迫切需要的,所以,贞德的到来,使他如鱼得水,深感及时。
正是迫于形势上的需要,3月8日晚,王太子接见了这位不寻常的来客,亲自询问了贞德的来意。贞德斩钉截铁地回答,请给我军队,我要立即去解救奥尔良城!这气壮山河的声音,使王太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新看到了一线希望。接着,太子的顾问机构--皇家会议委托一些议员和神学教授,组成审查委员会,对贞德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三个星期后,审查委员会做出鉴定,大意是认识没有必要推开和抛弃贞德。
1429年4月27日,法国王太子查理授予贞德“战争总指挥”的头衔,贞德报国之心如愿了。她手持王太子赠给的宝剑,骑着白色战马,统率七千名法军,开始向奥尔良城逼进。
奥尔良城被英军重重包围已有半年之久,城内守军粮尽援绝,天天都在盼望着南来的援军。然而,除去密密麻麻的围英军以外,只剩下沮丧和失望。英军则一面日益紧缩包围圈,一面投入相当的兵力来挖掘通往城内的地道。他们想方设法,逼迫奥尔良献城投降。

战役前奏

编辑
奥尔良之围 奥尔良之围
百年战争后期,瓦卢瓦王朝正在经历最严重的内忧外患。王族血脉的两大分支--阿尔玛尼亚克党与勃艮第党,自1407年开始便争战不休。
1429年的法兰西大地 1429年的法兰西大地
这场内战事实上来自双方发展模式的根本差异。随着时代发展,勃艮第人越来越倾向于英格兰与自己治下的佛兰德,进行牧业-手工业合作模式。而阿尔玛尼亚克党则致力于维护传统的法兰西封建化庄园农业模式。
在前线的奥尔良公爵路易 在前线的奥尔良公爵路易
血腥的内战分裂了王国,这场内斗中,双方越来越不择手段。阿尔玛尼亚克党的领袖奥尔良公爵路易(路易一世),为了损害勃艮第公爵“无畏者”约翰(无畏的约翰)的利益,甚至向英王亨利四世公开挑衅,以期破坏英法之间的和约。勃艮第公爵约翰当然不能允许英法战事重启,因为这将导致佛兰德的羊毛进口断绝。
起初,勃艮第人指控奥尔良公爵,试图引诱勃艮第公爵夫人。他们还宣称路易公爵实际上是王后的情人,王太子查理的生父。双方的战争爆发后,勃艮第公爵干脆下令刺杀了奥尔良公爵路易。
被勃艮第派刺杀的路易 被勃艮第派刺杀的路易
英法之间的和平就此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勃艮第公爵保持了中立。于是,一代名将亨利五世,在阿金库尔战役摧毁了王室大军。英格兰人的史诗胜利几乎将整个法兰西贵族系统打成了碎片。新任奥尔良公爵查理—阿尔玛尼亚克党的领袖,则毫发无伤地在阿金库尔战场的尸堆中被英军发现。
这场灾难不但消灭了法兰西的骑士之花,更令王国的权力基础陷入了巨大的不平衡。多谋善断的英王亨利五世,有效利用了法兰西人的内部倾轧,成功将勃艮第公爵拉拢,阿尔玛尼亚克党则与王太子查理越发靠近。
出于报复 阿尔玛尼亚党人又在和谈时刺杀了勃艮第公爵约翰 出于报复 阿尔玛尼亚党人又在和谈时刺杀了勃艮第公爵约翰
1418年5月29日,勃艮第军队进入巴黎。王太子查理仓皇出逃,于布尔日建立了宫廷,并在普瓦提埃建立了一个王室法庭。随后,由于财政压力,勃艮第公爵同意与王太子正式会面,促成双方和解。这场会面中,阿尔玛尼亚克党刺杀了勃艮第公爵约翰,这一行动彻底毁掉了王太子查理的名誉,也令瓦卢瓦血脉间的仇恨变得不可化解。
后来的查理七世 此时成为了废太子 后来的查理七世 此时成为了废太子
1420年,为了结束战争,法王查理六世签订了《特鲁瓦条约》。查理将女儿凯瑟琳公主嫁给亨利五世,宣布他们的后嗣将继承法兰西王位。远在布尔日的王太子查理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并被要求为谋杀勃艮第公爵苦修赎罪。
新任勃艮第公爵 好人菲利普 新任勃艮第公爵 好人菲利普
1421年,英王亨利五世与法王查理六世先后去世,法兰西中分为二。在北方,英格兰和勃艮第控制的领土,承认还是婴儿的亨利六世为法王,并将查理视作被生父剥夺继承权的叛逆。而南方许多尚未被英军或勃艮第人占领的地区,则继续承认查理的宣称。
此时的查理一穷二白,声名狼藉。况且,因为未曾按照中世纪传统,在兰斯加冕,传统意义上的王国菁英们显然并不看好查理。西北方的布列塔尼公爵,出于自身利益,在英格兰-勃艮第人与瓦卢瓦的查理之间首鼠两端。查理的统治基础似乎就是那些争吵不休的阿尔玛尼亚克余党,外加来自各国的雇佣部队。
阿金库尔战役中的亨利五世 他一直巧妙的利用法国人的内斗 阿金库尔战役中的亨利五世 他一直巧妙的利用法国人的内斗
法兰西摄政贝德福德公爵约翰是兄长亨利五世事业的真正继承者。他用几乎全部来自法国的税款,在法兰西北方维持着大约1.5万军队,负责守备或围攻要塞。这些英格兰军队,事实上包含着大量法兰西人。他们与勃艮第人,沿着卢瓦尔河,大致维持着一道与瓦卢瓦王朝的边界。
在亨利五世去世后,瓦卢瓦-苏格兰联军,就在博热战役中阵斩王储克拉伦斯公爵。贝德福德与诺曼底总督索尔兹伯里伯爵紧密合作,稳固了勃艮第的同盟后。随后又分别在1423年和1424年,通过克拉旺战役与维尔纳伊战役(韦尔讷伊会战),击败了试图进军兰斯的瓦卢瓦-苏格兰大军。胜利的英军,杀死了苏格兰人的统帅道格拉斯伯爵与巴肯伯爵,俘虏了查理的部下阿朗松公爵和拉法耶特元帅,避免了兰开斯特王朝的霸业中衰。
贝德福德公爵 贝德福德公爵
维尔纳伊战后,通过岳母安茹公爵夫人的帮助,太子查理再度获得了布列塔尼的支持。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五世的弟弟亚瑟德里奇蒙,来到布尔日宫廷,却首先与阿尔玛尼亚克党发生了争端。内斗刚刚停歇,布列塔尼公爵又被贝德福德攻击,里奇蒙回援布列塔尼,于圣詹姆斯战败。结果,布列塔尼宣布降服并遵守《特鲁瓦条约》。
英军在亨利五世死后 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 英军在亨利五世死后 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
1427年末,塔尔波特已经攻克曼恩伯国的拉瓦勒。索尔兹伯里自英格兰返回,带来本土的援军开始进军昂热。他预备为贝德福德打下他的私人采邑安茹伯国。索尔兹伯里自巴黎出阵,却在沙特尔附近接到了英格兰-勃艮第战争议会的新命令。全军折向奥尔良,夺取卢瓦尔河渡口,以威胁瓦卢瓦王朝的统治心脏——贝里公国。
于是,大约4000余名英军自沙特尔出阵,气势如虹地攻破了卢瓦尔谷地的墨恩、博让西和雅尔若城堡。10月12日,索尔兹伯里占领奥尔良南面的卢瓦尔左岸。南侵诸军统帅知名者包括:索尔兹伯里伯爵(托马斯·蒙塔古)、萨福克伯爵(威廉·德·拉·波尔)、塔尔波特勋爵、罗斯勋爵、斯卡里斯勋爵、莱斯利爵士和格拉斯戴爵士。
出发前往法国的英军 出发前往法国的英军
百年战争后期 双方军队中的贵族比例不断下降 百年战争后期 双方军队中的贵族比例不断下降
可以看出,百年战争时期英格兰军中高级贵族的比例已经大幅降低。而他们的敌人在这方面则算得上一落千丈。
按照法兰西标准,查理麾下将领团只能用寒碜来形容。此时的瓦卢瓦军队,不再是那支阿金库尔的王公之师。根据王室财务官员赫门拉吉耶的记录,1429年奥尔良战事期间得到王室支付的65名指挥官中,只有28名骑士。其余要么属于侍从阶层,要么属于更低的阶层。整个王室军队中,真正拥有骑士身份的只有大约40人!
阿金库尔战役后的法军 也开始大量依赖雇佣兵作战 阿金库尔战役后的法军 也开始大量依赖雇佣兵作战
军官们一部分来自已经沦陷的地区,更多的是布列塔尼人。除此以外,便是那些来自意大利伦巴第西班牙阿拉贡和苏格兰的雇佣军官——瓦卢瓦王室军队中这些外籍部队几乎占四分之一。
从兵种方面看,这支军队倒没有与阿金库尔时代的王室大军有太大的差别。军队的中坚一般是全身披甲的重甲武士,大部分都是骑兵,也可以下马作战。步兵主力是专业的弩手和长弓手,还有一些使用长柄武器或弓弩的城镇民兵。
双方军队的组建方式也大不相同。英格兰人使用的仍然是爱德华三世以来的契约制。王室与军队组织者签订契约,规定后者应该提供的兵力和装备,在检查合格后支付相应的费用。这和过去的封建采邑征召相比,真正改变的往往只是服役条件。贵族们不必再担心因为服役收钱而失去地位。而参加战争的人员往往依然主要来自贵族的封臣和扈从。
根据1428年6月30日,亨利六世与索尔兹伯里伯爵的契约,后者应该提供来自英格兰的600名重甲武士和1800名长弓手。不过他可以将部分重甲武士换成三倍的长弓手,所以索尔兹伯里最终带到法兰西的一共是450名重甲武士和2250名长弓手。抵达法兰西后,他又从当地聚集了200名重甲武士和600名长弓手。由于驻军兵力紧缺,这个数字远低于他的期望,其中诺曼底的12支驻军一共只向他提供了39名重甲武士和104名弓弩手。
随着战役规模的缩小 小规模部队的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战役规模的缩小 小规模部队的比例不断增加
瓦卢瓦军队,此时则使用了更符合实际条件的雇佣方式。王室往往直接与那些已经拥有小军队的大量军官签订合约。这些人中包括少数高级贵族和一些地方贵族,但很多军事领袖几乎和盗匪首领没有太大差别。几乎所有军官的部队都极为迷你。一份1428年10月30日发给奥尔良私生子迪努瓦的支付账单显示,王室向迪努瓦部下12名重甲武士和2名弓箭手发放104枚图尔里弗。
这种迷你军队更适合这一阶段的大量小规模冲突,然而这种方式造成了王室对军队控制的困难。尤其在前者财政极度紧张的时候,军事领袖们不但可能劫掠敌占区,也会对瓦卢瓦领地进行同样的扫荡。
奥尔良战役期间 法军大量依靠步兵和民兵作战 奥尔良战役期间 法军大量依靠步兵和民兵作战
所以,瓦卢瓦军的实际规模并不大。1428年,卢瓦尔谷地的奥尔良、沙托丹等处要塞守军一共包括740名重甲武士和870名弩手。奥尔良日常守军大约在400人左右,这些部队和城内征召的上千民兵就是援军抵达前的全部可用兵力了。10月25日,首批800援军抵达奥尔良。
激烈的战斗时刻消耗着不多的能战之士。12月,随着60名苏格兰援军入城,城中有权获得王室薪饷的战力才恢复到685人。1429年1月5日,200名援军抵达。月底时,查理又向奥尔良派出一批援军。1429年3-4月期间,守军主力撤出部分,城内大约2000战斗力量已经大部分由民兵组成。
这个阶段内 来自法国等地的雇佣兵才是瓦卢瓦军队的中坚 这个阶段内 来自法国等地的雇佣兵才是瓦卢瓦军队的中坚
1429年的奥尔良要塞 1429年的奥尔良要塞
在战争的这一阶段,法兰西境内各城镇已经不再将为防御缴纳的税收当成一种坏事。事实上,城墙的坚固决定了一座城镇的声望和力量。
奥尔良则是卢瓦尔谷地最强大的要塞,居住着3万人口。城镇为四边形,西面、北面、东北和东面都有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南面则靠着400码宽的卢瓦尔河,一座桥梁使该城与波特鲁的近郊连成一片。在桥的远端,有一个双塔式的砖质建筑物,叫做图雷尔塔堡。再向外就是奥古斯丁教堂,也已加固成要塞。在图雷尔与奥古斯丁之间的河岸,奥尔良人还在修建一座小型塔堡,与图雷尔塔堡以吊桥连接。
瓦鲁尔河出土的中世纪火炮子铳 瓦鲁尔河出土的中世纪火炮子铳
15世纪初期,西欧的火炮开始成为影响战争的重要变量。此时的火炮主要在城池攻守中发挥作用。除了众多投石机外,奥尔良城墙上还有七十一门大炮和无数小炮。奥尔良之围,将见证这个时代最大规模的炮战。
英格兰人虽然火炮数量略低于此,却拥有更专业化的炮兵。此时的英格兰军中,火炮总监享有极高的地位。在奥尔良之围中负责指挥炮兵的威廉阿普尔比,甚至享有高级重甲骑士的地位。其部下炮兵也是享有国王支付薪饷的专业人员,并配有单独的法兰西僧侣翻译官。军队还会有专门人员负责检查各炮位,若不合格将会在一个月后又经历过一次严格检查。
正在围攻奥尔良的英军长弓射手与炮兵 正在围攻奥尔良的英军长弓射手与炮兵
10月17日,英军正式开始炮击图雷尔和奥尔良。持续两天的炮火打击效果不错,一门叫做“帕斯乌隆”的英格兰火炮,将22磅重的炮弹射入城内,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0月21日,英军开始进攻图雷尔和它前方的小型塔堡。在军政长官拉奥德高古特的指挥下,奥尔良妇女们从桥上越过卢瓦尔河,向图雷尔守军运送补给。高古特坠马摔断了手臂,但英军的攻势最终被击退。瓦卢瓦方损失了200人,英军阵亡了240人。老谋深算的索尔兹伯里决定改变战术,开始使用尖兵骚扰塔堡。守军此时损失过大,不得不选择主动撤退。
中世纪手抄本上的英军攻打奥尔良 中世纪手抄本上的英军攻打奥尔良
第二天,英军开始布雷。10月23日,爆破开始后,守军撤至图雷尔塔堡。这座桥头堡,很快暴露在索尔兹伯里部署在刚夺取的前方塔堡炮位面前。英军的火力令图雷尔同样难以防守。当晚,图雷尔弃守,奥尔良军又破坏了桥梁的一些拱柱,退向北岸。随后,索尔兹伯里登上图雷尔视察奥尔良前线,却遭受一枚来自奥尔良图尔圣母院方向的炮弹射击。碎屑刮去了索尔兹伯里的半边脸,数日后,英格兰人的统帅不治身亡。
进行长期围困与坑道作业的英军 进行长期围困与坑道作业的英军
接任指挥的萨福克伯爵决定采取长围策略。他下令在图雷尔前方的教堂废墟上,修建英军在奥尔良的第一座大型围城塔堡——奥古斯丁要塞。然而奥尔良的规模过于庞大,英军始终难以完全合围这座城市。10月25日,原驻兵奥尔良外围西北方向沙托丹要塞的“奥尔良私生子”迪努瓦回援城市。瓦卢瓦军总指挥克莱蒙伯爵查理德波旁,坐镇布洛瓦。“奥尔良私生子”等人则通过奥尔良北方的森林掩护,将人员物资不断运入运出奥尔良要塞。
此后的战事以输送和拦截物资、修建和破坏工事为主要形式。在查理的许可下,奥尔良郊区的13座教堂被夷平,以免为敌人提供冬季庇护和要塞基础。难以彻底围困奥尔良的英军在12月7日尝试进攻奥尔良断桥上的圣十字塔堡,然而攻势再度失利。12月23日,守军炮兵指挥官纪尧姆杜伊西利,用新到达的攻城炮向图雷尔塔堡发射26磅炮弹。至此,炮击已经成为奥尔良之围的重要战斗形式。
15世纪的西欧攻城战 火器得到了大量运用 15世纪的西欧攻城战 火器得到了大量运用
瓦卢尔河上要塞 瓦卢尔河上要塞
圣诞后的六天是双方休战期。12月29日,瓦卢瓦军队又破坏了城外的剩余六座教堂。12月30日,两军回防工事。次日,围城军队和守军举办了一次比武大赛,以庆祝节日。
新年第二日,英军在列那港进攻受阻。同日,大约400头羊和954头猪运进城市。为了封锁道路,萨福克率军北渡卢瓦尔河,在北岸修建了七座堡垒,监视主要运输线。此时,南岸已经建好了四座主堡和大约六十座小型工事,然而奥尔良东部仍然未被封锁。
英军围困奥尔良的要塞分布 英军围困奥尔良的要塞分布
二月初,奥尔良粮食已极度匮乏。为了逼迫英军撤退,2月12日,瓦卢瓦军队几乎精锐尽出,袭击了福斯托夫爵士的运输部队。在这场被称作“鲱鱼战役”的外围截击战中,福斯托夫利用堆满咸鱼的胡斯式车阵和拒马,再度在野战中击溃瓦卢瓦主力3000余人。得胜的英军,击毙了400名敌军,让苏格兰部队几乎伤亡殆尽。瓦卢瓦军队的残部,大都逃往希农城堡。只有少数人还在奥尔良城内坚守。
鲱鱼之战 法军打破封锁的希望破灭 鲱鱼之战 法军打破封锁的希望破灭
奥尔良人开始恐惧守军向围攻方主动投降,便联系了勃艮第公爵,恳求对方与贝德福德公爵斡旋。贝德福德此时感到耗费巨大的奥尔良战事已经胜券在握,并不接受将城市交给勃艮第人的条件,于是围攻继续下去。这个一念之差,最终决定了历史的进程。
1429年3月,奥尔良守军大部撤离,局势基本无望。王太子查理龟缩于金雀花王朝夕日的大本营--希农要塞,被迫面对瓦卢瓦统治濒临总崩溃的危局。
奥尔良之围已经吞噬了查理的大部分战略资源。他的宫廷甚至发不出军队薪饷,战事足令各方失望。自卢瓦尔河至神圣罗马帝国边境的疆土,即将完全暴露在入侵者眼前。此时,麾下的吉讷伯爵和布列塔尼的里奇蒙,仍然在内斗。查理则开始考虑逃亡多菲内、卡斯蒂利亚还是苏格兰。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