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金融时报》中国不做世界第一的智慧(今天成绩和冷战后国际环境分不开)
英《金融时报》:中国不做世界第一的智慧,今天成绩和冷战后国际环境分不开。
中美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5月下旬举行,为期两天的对话将聚焦在中美关系的长期性、战略性和全面性上。就在本轮对话举行之前,中国社科院4月26日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为中国对美国的定位以及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限。蓝皮书指出,中国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满足于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而不是挑战美国的第一强国地位。
也许有人会说,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之前公布这样一份蓝皮书,背后似乎隐含了北京高层的政治用意。其实不尽如此。蓝皮书的论述,从一个战略高度点出了中美实力消长的进程,也点出了中国对发展方向的定位。
在对美国的定位上,中国国内存在两种观点:一方主张以经济优势为基础,以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民气为动力,争取快速与美国平起平坐,或者与美国分庭抗礼;另一方则认为,鉴于中国实力未稳,内部矛盾复杂,周边国家动荡,因此在对美关系上应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战略。为此,中国不仅不应正面挑战美国的战略地位,更要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条件、有限度地支持美国的全球领袖地位。
中国为何认同美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这不是因为中国害怕美国,而是中国清楚地知道,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冷战后的国际环境是分不开的。这30年来,美国一直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中国并不需要感谢美国,但北京明白,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对中国稳定开放是有帮助的。
美国固然是围堵中国的“最大黑手”,但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稳定中国周边地区、遏制日韩发展核武、防止地区爆发战争、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等责任,使中国获得了内部发展的和平环境。由此可见,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利大于弊。
在中美关系上,中国领导层之所以选择稳健的政策,乃是看到中国转型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才能获得时间和实力来改善内部问题。如果美国重回孤立主义,仅东亚一地就会“风雨飘摇”——朝鲜半岛危机深化,日本等国发展核武,印尼激进伊斯兰教团体崛起,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
表面上看,中国在40年后甘做第二强国是在“示软”。实际上,这是聪明、理性的选择。中国对美国的定位,将有效帮助中国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持续发展,并放手解决国内的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