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女乒国手刘诗雯在混双比赛结束后落泪

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失利后,刘诗雯面对着镜头落泪了,她说:“我对不起大家。”

她说的“大家”,应该是指为了这场期待已久的比赛而投入的教练、陪练,又或是领导,以及一直关切的家人、朋友、球迷,说不定还包括电视机前的你我。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她心目中,这场胜败并不是她个人的,而牵涉到许许多多人。

但是,没什么对不起的,可以肯定,她比任何人都更想打好这场比赛,尽了全力、无愧于心就好。我甚至都怀疑,她和许昕最终战败的原因之一,是不是就因为一直背负着这样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打成3:3平后,在决胜局他们竟然被日本的水谷隼/伊藤美诚组合打了个0:8,恐怕就是因为太想赢了,结果反而处处被动。

image

日本乒乓球混双组合 水谷隼(右)/伊藤美诚(左)

在比赛结果出来后,中国网民的反应也很种种不一:很多人在鼓励,有些人说“银牌也很好,回来就好”,然而,微博上也有大片的人在那狂骂日本组合,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说伊藤美诚眼神“阴险”,决胜局两人越打越兴奋,也被骂作是“太贱”,怀疑赛果之所以太小,是因为场地太小、灯光太斜、甚至是水谷隼吹球了。

这种辱骂很快上升到民族情绪和国族脸面,有人联系到历史记忆:“今晚南京的30万冤魂都要出来了”,俨然这是一场战争。当然,他们骂的并不只是日本队,还包括“不争气的自己人”,有人就说“他们失利我出国还有脸见人么”。

据说在日本某大学,有日本同学准备了小聚,邀请中国留学生来家里观看这场。一开始气氛融洽,接着渐趋紧张,最后差点打起来,离别时强颜欢笑,说以后再来一起看比赛。——看来这位日本同学也没想到本国选手会赢,这还是在日本,要是在中国,搞不好他当场就被群殴了。

虽然乒乓球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的“国球”,仿佛这是不能输的(又或者,就算输也不能输给日本人),但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胜负本来就在一线之间,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出现,这原本就是它最扣人心弦的地方。

image

女子举重55公斤级选手 廖秋云

奥运开赛这几天来,中国队不止一次都差了一点点,与金牌失之交臂:除了乒乓球混双,萧若腾以0.4分之差在体操男子个人全能赛中惜败给日本选手桥本大辉;张雨霏在100米蝶泳中,以0.05秒之差输给加拿大选手麦克尼尔(事后人们发现,她是华裔,出生地在江西九江,当年曾是弃婴);陈艾森/曹缘在男子双人十米跳台中差1.23分惜败给英国对手戴利及其队友;廖秋云在女子55公斤级比赛中以1公斤之差败给菲律宾老将迪亚兹,后者为菲律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本国摘下有史以来首枚奥运金牌。

平心而论,在所有这四场比赛中,不是中国选手不够出色,而是他们的对手发挥得太出色。廖秋云和教练张国政在赛后说,她已发挥出自己全力,并没有遗憾。但值得注意的是,瞬间成为菲律宾国民英雄的迪亚兹,她的教练正是中国原八一队的高文凯。在比赛结束后,高文凯心情复杂——事实上,此前入籍哈萨克斯坦的女子举重选手赵常玲、姚丽都曾被骂“叛国”。

长久以来,体育界一直担心中国在女子举重、乒乓球等项目上的霸主地位,可能挫伤其它国家推动这些运动的积极性,甚至不惜输出教练和运动员来为自己培养对手,所谓“养狼计划”。现在,当狼真的来了时,中国人的心理却似乎尚未做好准备。

把一场比赛的胜负和过多象征(尤其是国族荣誉)捆绑在一起,这不免太沉重,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能的狂怒,仿佛运动员输了比赛,也连累他们无脸做人似的——这么想的人,真正喜欢的也并不是体育本身,而是奥运会金牌所带来的那种政治象征意味。

在这样的万众瞩目之下,运动员在场上承受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何况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2012年伦敦奥运会,17岁的湖北小将周俊代表中国出战女子举重53公斤级比赛,她此前没有世界大赛经验、也没通过奥运选拔赛,教练故意低报了她成绩,将她视为夺金的“秘密武器”。她抓举开把95公斤,挺举120公斤,在决赛所有选手中最高,而这甚至还不是她平日最好成绩。结果,她上场后过于紧张,接连三把试举95公斤失败,彻底失去夺牌希望,成为中国女子举重在奥运会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成绩的选手。

当输赢承载了太多意义,这最终会妨碍我们欣赏体育本身——因为这样,你在意的只是那个特定的结果,而不是比赛的过程。不仅如此,在这种视角下,人们理解的也不是“公平竞争”规则之下的“对手”,倒不如说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下的“敌人”,充满了硝烟味,既然如此,那么“尊重对手”也就无从谈起了。

image

21岁的杨倩在10米气步枪、10米气步枪团体混合赛连夺两金

很早之前我就注意到,这种输不起的心态有一种特殊的归因:当中国选手险胜时,国人多倾向于认为这是努力拼搏之下应得的;而当中国选手以微弱劣势惜败时,却会有不少声音认为对方是靠了侥幸、运气乃至阴险诡计才获胜的。当我们输了,很多人就怀疑是裁判或规则不公,但当我们赢的时候,可没人会这么不识相。

其实本届奥运会,杨倩的首金就不无运气的成分。本来最后一枪之前,她还落后0.2环,然而领先于她的对手、俄罗斯的加拉希娜发挥失常,只打出8.9环,杨倩的9.8环也不是本人多好的水平,但已经足够赢了,事后也就没人会不识趣地说她是侥幸获胜的。

历史上最倒霉的是美国射击选手Matthew Emmons,人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因为他在2004-2012年间的三届奥运会上,都是最后一枪离谱地失误,不可思议地两度把金牌送给了中国选手——第一次,他最后一环只需7.2环就能夺冠,他打了10.6环,但竟然射到别人靶子上,被判0环;第二次仅打出4.4环。

然而,我记得当时CCTV也都宣称中国选手是赢得实至名归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有一定道理,毕竟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像杨倩射落本届奥运会首金的最后一枪,她赛后也说自己当时“特别紧张”,但毕竟还是比对手好了那么一点点。不过,如果有Emmons这样的对手还不叫幸运,那就真不知怎样才算“幸运”了。

image

美国射击选手Emmons,被称为“不幸枪王”

反过来说,代入想想就能明白:如果中国有哪个射击选手的表现像Emmons这样,那他绝对会被骂死。当然,他在美国不至于被全国人民骂,然而自己也同样不好受。不过,2004年那次射脱靶后,他因此被在场解说的捷克射手卡特琳娜安慰,两人一见钟情。他事后调侃说:“早知道在奥运会脱靶就能结识卡特琳娜,那我肯定第一枪就选择打偏。”

虽然难以绕开三次倒霉事,但他在退役时倒也很想得开:“我年龄长了,也更智慧了。我错过了金牌,但我也让癌症消失了,还有我美丽的妻子和孩子们,生活里,总会有好事发生,不是吗?”

确实,赛场上总有变数,这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也不是只有胜利者才值得尊敬——事实上,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把生活看作是一场漫长比赛的话。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赢,那即使能做到,到最后愉悦感也会边际效应递减,所谓“赢麻了”。即便霸气如林丹,也是在失败之后才成熟起来,成为一名真正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

这并不只关乎体育,其中更能看出:弥漫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是一种普遍的对“成功”的迷恋和崇拜,尤其是伴随着巨大的荣誉和名利,然而却很少会有人教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学会看淡、接纳、反思失败,能输得起,这是必要的一课,不仅个人,还有整个民族,才能由此迈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