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唐宋韵》2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2023-06-09 07:08:27) 下一个

《和晋陵(1)陆丞(2)<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3),偏惊物候(4)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5)催黄鸟,晴光(6)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7),归思欲沾巾。

 

1.       晋陵: 今江苏常州。

2.       陆丞:一位姓陆的晋陵县丞。县丞是县令的副手。

3.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4.       物候:季节与气候。

5.       淑气:温暖的天气。

6.       晴光:春光。

7.       古调:古朴的诗,这里指陆县丞的《早春游望》。

 

杜审言(约646 — 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其父杜依艺任河南巩县县令后,其家定居于巩县。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初唐后期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及第,先为隰城尉、江阴县县丞、洛阳丞等。后受武则天重用,授著作佐郎,再迁膳部员外郎。神龙革命(705年)后,杜审言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即召回任国子监主簿。景龙二年(708年),升任修文馆直学士。当年冬病逝,享年约62岁。 

杜审言对近体诗的发展与成熟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审言的宫廷应制诗突破了歌功颂德的传统和奢靡之风,注意表现快乐与祥和。杜审言的山水诗人景合一,意境开阔。杜审言的羁旅和送别诗高亢激昂,不渲染离愁别恨。在近体诗特别是五律的创作实践中,杜审言通过表现对仗、平仄、粘连、押韵等技法,为后人提供了范例。而且,杜审言开阔的诗风,也体现了近体诗向盛唐气象的转化。 

《新唐书·艺文志》有《杜审言集》10卷,已佚。《直斋书录题解》录《杜必简集》1卷,收录诗42首。与之一致,《全唐诗》录杜审言诗43首,计五言古体2首,五律28首,五言排律7首,七律3首,七绝3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唐风:我们上周说杜甫,本周说他爷爷,这纯属随机排序的巧合。杜审言(约646 – 708年)祖籍是京兆杜氏(长安一代的望族),晋朝时他的先人杜逊迁居襄阳。在其父杜依艺任洛州巩县县令之后,举家定居于巩县。所以我们今天说道杜甫,很多时候就简单地说他是“河南巩县人”。 

宋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杜审言进士及第,但由于他恃才傲世等原因,其仕途一直不顺,过了近20年,到永昌元年(689年)前后,还在江苏江阴县任县丞、县尉一类的小官。本诗就是在江阴任职时,与邻县同僚的唱和。

唐风:经过短暂的升迁并到洛阳做官之后,杜审言又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被贬到江西任吉州司户参军。任职期间,因为得罪了同僚、员外司户郭若讷和上级司马周季重(他是驸马的儿子,即唐太宗的女儿临川公主的第四子),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他死罪。在行刑前的某一天,杜审言16岁的次子杜并(杜甫的叔父)潜入周季重家的宴席并将其刺杀,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此事震惊朝野。

宋雨:武则天闻知此事也很感慨,便免其罪,招杜审言入京师(大约在700年)。她很欣赏杜审言的诗文,便任他为著作佐郎,再升为膳部员外郎。于是乎,杜审言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一道,成为那个时期著名的宫廷文人。 

唐风:神龙革命(705年发生的迫使武则天退位的宫廷政变)之后,他与大批文人一起被贬峰州(位于今越南境内)。不久,他被召回任国子监主簿。杜审言虽然一生坎坷,但得以善终。他于公元708年冬天病逝。杜甫是在杜审言去世后3年多才出生的,他们爷孙俩没有见过面。 

宋雨:在初唐文人中,杜审言的狂傲是出了名的。他曾狂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意思是说,论文章屈原、宋玉要做我的跟班,论书法王羲之也比不了。还有一次有名的文人吏部侍郎苏味道(苏轼的先人)负责考核官员。杜审言考完以后就说:“味道必死。”人们吃惊地问为什么,杜审言说,苏味道看了我的文章必然羞愧而死。

唐风:还有更不靠谱的。《新唐书》说在杜审言死前,宋之问带着几个官员去看望他。他对一行说,我活着的时候把你们这帮人都压成了缩头乌龟,我死之后你们就可以冒冒头了。不过这可能是讹传,因为他死后宋之问写了祭文。宋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与杜常有唱和,不至于受此等揶揄。

 宋雨:公平地讲,杜审言的狂傲与他的在文学上的贡献是有些不相称的。即便如此,他依然是一位有建树的学问家,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杜审言诗风浑厚,擅长写五言律诗,他对近体诗(五律和七律)的形成与发展很有贡献,特别是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唐风: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先解释一下标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是一首和诗,是与一位姓陆的朋友所作的题为《早春游望》的诗(此诗现已佚散)唱和。这位朋友时任晋陵(今江苏常州)县丞(县令的副手)。当时,杜审言在紧邻的江阴任县官, “同是宦游人”,两人可能经常唱和。 

宋雨:这位陆丞能跟狂傲的杜审言唱和,说明才华也很出众,可惜他的诗作已失散。 

唐风:这些官员即使是地方官,也常常是进士出身。唐朝每年平均只有二十几人中进士,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二。而那个时期全国吃国家俸禄的官员不过千人,所以,即便是这些无名的官员也基本上都是精英。至于写诗,没有会不会的问题,只有好不好的问题。 

宋雨:的确,那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写得好诗文,全唐诗5万首,浩如烟海,无名之辈的好作品很多。这就好比民间美女,也是多得不可胜数。 

唐风:杜审言的狂傲,可能主要表现在比较得意的时候去跟高手、权贵较劲。而在水平稍低的谦逊者面前,他未必傲气,甚至反倒真诚和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能见到这样的人。 

宋雨: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宦游人”是指为求得一官半职而四处谒见和交友的士人,或者已经为官但被派到远离京城之处做地方官。本诗中显然指后一种情况。而且自称宦游人者,往往官职较低,为官不如意。 

唐风:含有“宦游人”一词的诗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勃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其中也是透着几分悲凉和不如意。让这首诗出名的,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年古佳句。 

宋雨:做官的“偏惊物候新”似乎显得有几分矫情。我看他要是官运亨通,身居高位,就不悲凉啦。而且,文人号称自己“偏惊”季节变化,他对气候变化的感触怎么比得上农夫。 

唐风:农夫才不“惊”呢,他们该干嘛干嘛。惊是一种感情体验,只有文人比较明显。而且季节的变化又引来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壮志难筹等感悟的一系列情绪反映。

宋雨:是啊,仔细想想整个唐诗宋词中除了豪情与爱情,其余很大一部分便来自于这类情绪。没有文人的多愁善感,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便少了许多精彩。 

唐风:首联中的“偏惊”(意即特别敏感)的表达对于这首诗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尾联产生了呼应。你把把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去掉,看看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首五言绝句。 

宋雨:“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咦,还真是这么回事!我过去还从来没有这么想过。的确,如果只考虑韵和平仄格律,都可以这样“律诗变绝句” ,只是大部分在意思上就不完整了。 

唐风:一般来说,律诗各联的表达方式按顺序分别是起、承、转、合。比如前面提到的王勃的那首五律,它首联起兴,重要的表达是在中间的两个对偶联里。但杜审言这首诗结构不一样,它是首联和尾联表达主题思想,而中间两联通过风景描写以烘托气氛。然而,中间两联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没有它,或者写得平淡,诗会显得非常贫乏,根本不是好诗。 

宋雨:云霞出海曙”一句,“曙”解释为曙光,但在这个句子中读起来有点怪。“云霞出海”很好理解。加个“曙”理解起来反倒不易。 

唐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断句:云霞-出-海曙 。“海曙”,即海中的曙光。地平线以下的太阳照到了云层上出现霞光。但站在人的角度,这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只能看见朝霞。 

宋雨:梅柳渡江春”看来也可以用上述方式,即“梅柳-渡-江春”来断句,意思是春风先绿江南岸,再绿江北岸。这个“渡”,可理解成江南的春色往江北渡,这跟作者的思乡感情是一致的。作者的老家在河南,自己也更希望到东都洛阳去做官。 

唐风:顺便说一句,这里的“梅”是梅花而不是蜡梅,有些人解释这一句分不清或搞混了。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植物。从植物分类学上讲,蜡梅是蜡梅科植物,冬季开花(因为常常是腊月开花,又被称为腊梅),花色基本上只有淡黄色;梅花是蔷薇科植物,初春开花,花色有白、粉红、大红等多种颜色,它的果实就是青梅或称梅子,初夏成熟。我曾在南京的梅花山观赏过色彩缤纷、争奇斗艳的梅花,最佳观赏期大约在公历三月初。 

宋雨:的确,汉语中有些名称比较模糊笼统,很多人真的分不清,或者以为蜡梅是梅花的一种,其实不然。还有下面一联的“黄鸟”,也是笼统不清,黄色的鸟有很多种。 

唐风:颈联第一句“淑气催黄鸟“中, “淑气”指春天温暖的气候。“黄鸟”这里应该是指黄莺,这是一种食昆虫的候鸟,所以只有气候转暖以后有了食物才从南边迁飞而来。后来的杜甫在他的作品常用“黄鹂”一词 – “两个黄鹂鸣翠柳”,“隔叶黄鹂空好音”,说的应该是同一种鸟。但按今天严格的说法,黄鹂是鸟的一个属,包含很多品种,黄莺只是其中之一。

宋雨:下面一句“晴光转绿蘋中,“晴光”即谓春光。“绿萍”是浮萍。这“转”字到底是改变浮萍颜色,还是长出浮萍呢?从浮萍的生长周期来看,初春应该是新浮萍长出水面的时候。 

唐风:中间两联 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萍” 这四个名词色彩鲜明,使得盎然的春意跃然纸上;“出”、 “渡”、 “催” 、“转”四个动词非常生动传神,它们让两个对偶句充满灵性,使得气氛烘托极有感染力。 

宋雨:选择合适的动词尤其不易,特别在这里要与主语或宾语的名相词照应,要雅,平仄又要合适,选择常常很有限。所以诗中的动词有时是比较空灵的,完全照字面理解未必最合适,比如这里的“转”字。 

唐风:尾联“忽闻歌古调”中,“古调”虽然可以泛指,但因为这是一首和诗,所以应指陆丞的那首《早春游望》。看来陆丞的那首风格古朴的诗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进而“归思欲沾巾”。诗人本来就思乡情切,很容易触景生情。本诗结尾点题,且与首联有很好的呼应。 

宋雨:在这个美好而明媚的春天,诗人居然伤感流露,似乎不是很应景。一般来说,“情景交融”是正向契合的,春天引起朝气蓬勃的情感,秋天产生悲凉凄惨的情感。然而此诗却是反向的,比较独特。 

唐风:是的,本诗不是情与景直接相谐,而是两者形成反差和对照,这种写作风格我不觉得别扭。由于思乡导致的沉郁是以明媚的春光为背景,所以依然带着几分开朗,而不觉凄楚。作者以比较宏大的气魄和优美的笔调描述盎然的春光,也暗示他依然有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宋雨:作为一首律诗,本诗对仗工稳,平仄合律,加上它精妙的构思和语言艺术,使之成为唐代五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明代文学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是说:“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唐风:唐朝之前已有比较初步的五律,到了初唐的后期,在杜审言等几人手上,五律的格律和表现方式都成熟了。唐朝以前无七律,到了沈佺期、杜审言等人的时候,七律开始逐渐成型。又过了两代人,是杜甫让七律完全成熟了。杜甫对有这样一个祖父很感自豪,他说“吾祖诗冠古”。杜甫后来能成为律诗圣手,可能从祖父的作品里学习了不少东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