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断桥残雪】五绝 平水韵十三元 西湖十景之四

(2016-07-24 13:09:35) 下一个

【断桥残雪】五绝 平水韵十三元 西湖十景之四

© 2016 杭州湖墅STL 吕杰
July 24,2016

断桥残雪蔽

难掩志长存

国破山河在

谁安武穆魂

 

注:

残雪可遮蔽着桥成了断桥,
却遮掩不了岳武穆之心魂,
国破山河在,何时清雾霾?

“国破山河在” 有精神层面的解读; 也包括物界的解读,如若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食品安全,等等。。。

 

断桥残雪 西湖十景之一。近探得景点最初可能得名于南宋画家马远之手。一说由世居杭州的钟毓龙(1880—1970年)提出。他在所著的《说杭州》一书中介绍说:“十景之名,始于南宋之马远。远在画院,慨宋室之偏安,故其画西湖,往往仅画一角,以示剩水残山之意,而十景之名,遂由以起。” 。

可见南宋画家马远 “仅画一角,以示剩水残山” 可否是取名此景为 “断桥残雪” 之“断”、之“残” 的初衷?此也未为可知。要知道,他几乎是岳飞(岳武穆)同时代的人。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马远(约1140年-约1225年后)字遥父,号钦山南宋杰出画家。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是世代画家的后代,曾祖就做过宋徽宗时画院侍诏,祖父、伯父都是南宋的画院侍诏,兄长擅长花鸟,马远也作了画院侍诏,他的儿子马麟也是一位侍诏画家。

--------------------------------------------------------------------------------------

一说,【断桥残雪】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之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与桥面灰褐之色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更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断桥残雪之名的由

其名由来,众说纷纭。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传说“断桥”之名得于唐朝。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也有人说,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画家取残山剩水之意,于是拟出了桥名和景名,后一种说法似更为可取。

------ 摘自【百度百科】

--------------------------------------------------------------------------------------------------

西湖十景,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是南宋文人祝穆所著的《方舆胜览》一书:“近者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苏堤春晓、院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落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西湖三塔。” 祝穆系南宋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说当较为可靠。但他所说的“画家”,而且又是“近者”——即与他生活在同时代的画家,究竟指的是谁呢?
对此,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南宋画院画师马远、陈清波等人。因十景之名,源于南宋画院画家所画的山水题名,如马远画的柳浪闻莺、两峰插云、平湖秋月,陈清波画的断桥残雪、三塔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等。另一说由世居杭州的钟毓龙(1880—1970年)提出。他在所著的《说杭州》一书中介绍说:“十景之名,始于南宋之马远。远在画院,慨宋室之偏安,故其画西湖,往往仅画一角,以示剩水残山之意,而十景之名,遂由以起。” 钟毓龙是晚清光绪年代的举人,生前曾担任过浙江省通志馆副总编辑一职,所说当可采信。
上述两说,虽有些不同,但细观双方行文“脉络”,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西湖十景之名最早始于马远的山水画,然后才衍生到其他画师的画作题名。
马远,字遥文,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他的生卒和详细经历,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查。根据现存的史料,只知道他自曾祖父起,到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数人都是当朝画院的画师。而马远自己则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的侍诏。由于他自幼继承家学并师法诸家,因而功底深厚,风格独特。他工人物、花鸟,尤长于山水,与李唐、刘松年、夏圭一起被称为南宋画院四大家。马远约卒于理宗初年。
值得指出的是,马远的一生受国事的影响很大,因为他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之一。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帝北去,于是历经九帝共167年的北宋便宣告灭亡。此时,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即帝位于河南商丘,他不但不接受李纲、宗泽的抗金意见,去收复失地,反而听取了黄潜善、汪伯彦的逃跑主张,先退至扬州,继而渡江南奔,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期间,马远的父辈,因不愿受亡国之辱,也随着赵构的南逃足迹一路颠沛流离地来到了临安安家落户。
当时的临安,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其中以官僚、富户为多),因此城市的人口和财力急剧增长,工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宫殿衙门、府第豪宅到处兴建且不计其数,另一方面,茶坊酒肆、戏院书场又遍布全市各处。大街小巷更是店铺林立,临安一时出现了少有的繁荣。田汝成在《西湖浏览志》中“南渡后,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所形容的就是当时的景象 。此时,西湖开始有“销金锅”之称。于是,甘心于偏安的南宋君臣就沉迷享受,耽乐湖山,早将抗金大业抛弃于脑后。与此相反的,倒是出生于南渡后的马远,却没有忘掉北方的祖籍老家。他看到朝庭官员不思抗金,“赏玩殆无虚日”,不禁痛心疾首。他从父辈口中得知,徽、钦二帝的被俘,使国家失去了大片土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让他痛苦不堪。作为一名画家,他面对国家的山河破碎,决心通过自己的画笔一抒心中的愤懑,并唤起民众的觉醒!
马远用绘画创作实践了自己的心愿。这从后人对他的品评中可以得到印证。那么,马远(或和其他画家一起)画的西湖十景具体是指西湖的哪些地方?现据钟毓龙的考证,以宋时之十景为据,概述如下:
柳浪闻莺 宋时自清波门至钱塘门,沿湖五里,皆植柳树,有柳洲之名。柳浪闻莺之最,在清波门外。其他有港有桥,皆以柳浪名。每当春时,柳丝随风摇曳,如翠浪翻飞,黄鸟啼鸣其间,与画舫笙歌相应答,此为春景也。宋时,地在聚景园中。宋亡,园废。
苏堤春晓 苏堤两旁,悉栽桃柳。杭人有“一枝杨柳一枝桃”之谚。每当春日,桃柳竞芳,红绿相间,远望近观,均堪娱目。而破晓之际,晨光乍启,宿雾未消,落英蘸波,锦屏垂绣,实为湖中之最胜处。此为春景,亦兼为晓景。
麯院荷风 宋时,九里松行春桥之地,有酿官酒之所。其旁湖中,悉植芰荷。每当风过,香沁心脾,故以夏为景。宋亡,院废。
平湖秋月 亦作秋水。宋代此景,本无一定之地。至清时,才以实地称之,故略。
三塔印月 湖中三塔,各高丈余,形如壶瓶,而空其中。每塔各有三孔,以通其外。秋月映之,塔下各有三影,故名。后改“三潭印月”。
断桥残雪 雪后至孤山探梅,登此桥一望,则葛岭一带,楼台高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不啻玉山上行。此为冬景。如在平时,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亦为夜景,而非真雪。
雷峰夕照 宋时,塔上重檐飞栋,窗户洞开,夕阳返照,金壁耀目。
南屏晚钟 南屏山多空穴,传声独远。故为晚景。杜诗有“山钟摇暮天”之句。
两峰插云 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独露其巅,故有此名。本为湖中遥望之景。
花港观鱼 花港之水,出花家山。南宋时,内侍卢允升筑园于此,景物奇秀。引港水建池,水冽而深,异鱼种集,士民群往游观,故有此名。宋亡,园废。
关于这十景,据史料记载,宋以后“元人仿之,遂有钱塘十景。清人又扩之为杭州十八景等”。但不管怎样仿之,怎样扩之,其景点始终逃不出宋时的范围,也始终没有西湖十景出名。但令人惋惜的是,马远的许多绘画作品由于岁月的流逝都已散佚不见。这其中也包括他创作的西湖山水画小品。要不然,我们就能一睹他当年的“斧劈”力作,看一看这些西湖山水“一角”,体会体会其中所隐含的时代警讯,那该是多大的幸事啊!
至于现在的西湖十景,是在清朝以后才大致定名的。康熙南巡到杭州时,重修十景,并一一题字,刻石建碑,并流传至今。在题字过程中,康熙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就将“麯院荷风”改为“曲院风荷”,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又将“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说:“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但人们对他的这一改名并不完全买帐,仍旧将它叫为“南屏晚钟”。他又将“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杭人也不认同,后来都仍旧叫它为“雷峰夕照”。今天的西湖十景,除雷峰塔因1924年倾圮而重建外,其他景点也都在建国后经过新建、扩建而面目一新。当然,这些已经是马远不可能知道的事了。---------- 摘自郭志平《马远与西湖十景》原载杂志《科学24小诗》2012年04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湖墅STL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谢谢雅临垂赏。。。。祝好!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欣赏了,知识性强,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