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欢迎来访,敬请指点..
个人资料
正文

向汐汐—90后钢琴演奏专业博士

(2017-07-16 14:14:43) 下一个

2017-07-15 夏婳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30)

向汐汐简介:土家族, 1990年出生于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初中、高中钢琴专业毕业。大学获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奖学金录取,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士和硕士研究生钢琴演奏专业毕业。现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担任钢琴助教,攻读钢琴演奏专业博士学位。

    一半是天分,一半是勤奋,就这样在寂寞枯燥的练习中,琴声里开出花来,伴随着花开,有时父母的爱太多太广也会是束缚,也会有期待挣脱的愿望——编者语。

    张西: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

    向汐汐:我爸爸跟您也算半个同行。

    张西:写作的?

    向汐汐:他文学系出身的,现在是《中国艺术报》的编辑,原来做报纸,研究过非遗文化,也写过书,现在主要可能是评论多一些。

    张西:那妈妈呢?

    向汐汐:我妈是中国美术馆的,但她不搞艺术的,做财务工作。

    张西:所以你们家是没有音乐背景,却出来一个音乐达人。

    何汐汐:小的时候也有一些熏陶,比如说经常带我去看画展什么的。说实话,不是每幅都能看懂。有时候练完琴或者很累的时候会看一些,我们家里有很多书,因为爸爸毕竟是搞文学出身的,所以我会看很多文学的书,当然也有很多是小说。

    张西:讲讲你的成长历程吧!

向汐汐:我现在的专业是古典音乐——钢琴演奏,其实我的舅舅和姥爷,他们在中央音乐学院做钢琴调律工作,还算有这个资源和环境。父母非常喜欢音乐,家里也有钢琴,这样我就很自然四岁就开始学上这个乐器。我觉得是性格的原因,学得还比较顺利。就是说没有像别的孩子有的时候不愿意在琴上待着。练琴是很枯燥的事情,需要坐在那里然后不停地练习,不停地改正。我比较安静,只要让我有一个地方坐着,不管是看书也好,干什么也好,不要让我动太多我都接受。之前父母跟我讲过,我小时候听到有些音乐,尤其是小调一点的音乐比较容易哭,所以他们觉得我还是有这方面敏感的程度,他们就比较支持我学习。因为舅舅和姥爷认识音乐学院老师,所以学琴的过程接受了比较正规的系统训练,没有走什么弯路。

当时老师建议说,学的基础还都不错,有没有考虑搞专业这条路?家里觉得我也练这么久,没有任何抵触,还比较喜欢,所以就走了专业这条路。在我小学,当时是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最小年龄段招地是小学五年级,考学之前竞争是很激烈的,我当时也有很多压力,当然压力更多地是父母。最后顺利地考进去了。之后学习的过程,氛围主要是以音乐,专业的这种训练为主,文化课也有是辅助性的,这样一直到了高中的时候。

高中时我换了位老师,那老师原来在曼哈顿音乐学院读书,也算是我的校友,因为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他学成之后回国教书,他给了我挺多不一样的理念,我指地是专业这方面。他说:钢琴毕竟是西方音乐,需要来西方学,跟国际接轨,了解不同的,不管是专业上还是各方面,文化什么的,他觉得都应该接触更多,眼界也会更开阔一些。我跟他学了三年之后,跟父母决定,还是要出来读书。当然这也跟当时有出国的风气有关系。那时大家都觉得大学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有能力的话还是出国留学多看看,就开始准备考托福。这是我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第一次觉得这件事是我自己在做。您知道,像原来从小到大,除了练习钢琴外,家里人帮我打理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我妈妈,可能他们的理念是:你只要专心干一件事,或者干比较重要的事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生活上你不需要去考虑,我们帮你做。

    张西:几乎帮你分担了。

    向汐汐:对,有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他们全心全意地帮我分担很多他们认为不必要的事情。当我自己开始准备托福,美国学校报名其实很烦琐,非常琐碎,他们的规则、程序都已经很完善,一环扣一环,做完这个再去做下一个,但是非常麻烦。我2007年开始报名,当时条件没有现在好,很多东西还不可以网上做,还要寄过去。报名,考托福,准备自己考学面试的曲子,这些事情搁一块儿,我第一次觉得什么事情自己做还是挺累人的,最大的感受是时间上安排不好,很乱套。我练习要花很多时间,练琴,学托福,准备报名材料,怎么才能给安排好,当时其实没有太多的概念。当时确实比较辛苦一点,有想过不要坚持下去。托福也比较难考试,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托福是需要花时间,也是需要基础的。练器乐也需要花大量时间,所以在其他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托福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短期内达到他们学校要的分数线,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想从小练琴也很辛苦,也受了很多挫折。如果说练琴都挺过来,这种事情如果不坚持下去,我觉得自己也干不了什么。所以我当时想再拼一下,最后不管怎么说,连滚带爬弄下来,申请的学校都录取了,后来选择了奖学金还有老师各方面综合来讲比较理想的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我当时还挺期待的,父母对我的爱护有时候,尤其是我妈妈,可能有点多,我不知道您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就是管得有点多,他们让我觉得有无法呼吸的感觉。

    张西:爱得窒息了,想争夺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向汐汐:对,也因为毕竟是学古典音乐,我觉得应该到国外去,还有一部分的想法是,我想脱离当时那个状态,我想自己可能会自由一点。还可以向爸妈证明一下,一个人也可以很好的。当时我妈妈还跟我说:家里都舍不得。

张西:妈妈有没有说:要不然我去陪你吧?

    向汐汐:我妈当时去签过证,但被拒签了。我挺高兴,终于可以自己一个人。我跟她说没有关系,我可以弄得很好。其实她还是不相信我,她比较担心,尤其最开始。来美国之后每天我跟她沟通,给她一个信号,我其实真地还,没有任何问题,不需要担心。这也并不是我第一次出国,其实我之前这种专业有一些音乐节目活动。

    张西:能说说你弹琴的这些年怎么个苦法吗?

    向汐汐: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还好,因为是小孩子,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当长到岁时,已经有自己的意识,这个时候是打基础比较重要的时刻。练琴演奏跟体育是一样的,需要不断重复肌肉上的记忆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枯燥。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只是不停地重复,老师说需要这样练习,让肌肉强壮起来,基础要打好。我觉得很无聊,这种苦的阶段弄不好就会让兴趣丢失,好多人就坚持不下去了就是幸福感没有了。

    张西:那你觉得学钢琴这个专业中有什么是最难以克服的?

    何汐汐:孤独感,因为钢琴是独奏乐器,是需要一个人独处的。我坚持着,到后来甚至有点麻木,就是比较机械化了,但还是练习着,可能是性格问题,我不会像有些小孩子思考那么多,我当时就想先这样吧,这样就过去了。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了以后,我感觉得好了一些,虽然练习还是很辛苦,后边的苦并不只是在肌肉上,完全机械性地苦,而是脑子和心都很累。知识越来越多,会想很多,然后会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比如说要演奏一个作业,小时候只是觉得把这个曲子弹下来,就是老师让我做的,或者谱子上能看到的,做出来,不会想太多后面的东西。可现在你再去弹一个曲子,就会想得先了解它的背景,这个作曲家,包括作曲家写这个时候的想法,包括音乐理论性知识和音乐史的丰富,可能会有很多新鲜的想法出现。当然这是好事,但要花很多时间去想和安排。我觉得这个跟写作还挺像的,怎么去安排组织。

    张西:布局。

    向汐汐:对,布局,怎么去组织这个音乐,还不能够跟别人完全一样。会有自己很多的想法,这种想法能不能实现,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去练出来,去分析这个曲子,包括跟老师的讨论,老师能不能完全地接受自己所有的想法,也有可能有人会被否定,重新再改。再之后因为想得越来越多,在台上的状态也不一样。心思复杂一点,在台上就没有那么容易忘我,演奏的时候怎么控制自己的理性跟感情的平衡。我个人还是觉得比较辛苦的,可能听上去觉得挺好,但其实自己知道,很费脑子的,脑子费得多了,心就比较累。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可以遮挡起孩子头上的那片天空,其实孩子也并非想象地那么脆弱,她们自己也可以撑起那片蓝蓝的天!——编者语)

张西:刚你提到出国的机会是指哪些?

向汐汐:音乐会,音乐节,我十五岁的时候老师就已经带着我们出来了。曾经也来美国,自己一个人来面试都还好。但是我觉得在这边刚开始需要适应地是语言,就算是我在国内,托福也考过了,但语言运用起来和书面上的还是有距离的。美国人毕竟会很自然,很正常的语速讲话,但当时对于我来讲可能会有一点快,所以我会反应一下。当时是觉得有一点小小的……也不是丢人。

    张西:沮丧?

    向汐汐:就是有时候可能自尊心,感觉自己有一点笨,现在想这个也是很正常的。我觉得中国人都会有一点比较好面子,也会有一点心态上的问题,有一点不安。但后来适应了也还好,其实我是会看别人态度,如果比较好的话,我就会比较有安全感,不会想太多。当时周围的人还真地不错,所以我觉得还可以。但在学校熟悉了一下环境,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音乐这个专业,尤其是古典音乐,在美国的市场并不大,而且它的黄金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已经结束了,所以在这边留学生是很多的,就是学古典音乐,但真正美国本土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尤其是这十年来,我觉得越来越多都是国际留学生,尤其是亚洲人。现在古典音乐还是比较时兴一些,出国留学的也比较多。但我认为,没有真正接触到很核心的那种美国文化,跟我想地不是很一样,感觉环境很国际化。

    张西:你这个理解是对的。如果你去英国,德国,日本,那么可能你就能够接触到它的本地文化,但美国是200多个国家集合成的联合国,你怎么可能去找到本土文化的强大性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国家是值得来的,因为它是一个国际性特征最强的国家。

    向汐汐:给我一个大的感觉是它是多元化的。

    张西:有包容性。

    向汐汐:它的包容性我觉得是最强的。虽然没有真正在欧洲留学过,但是我去比赛,去欧洲参加一些音乐节,包括接触那边的人和老师,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美国包容性更强,它可以尊重接纳程度是比较高的,其他的国家可能文化历史更多,沉淀更多,但其实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两面性的东西越多,包容性我认为还是会差一些。因为根深蒂固的东西很多,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特别多。这种潜移默化,这种感受,文化的气息是很难改变的。说白了,我个人认为,美国本土的文化还是弱一些,气息没有那么强。留学生多的地方,又是美国东西海岸,最国际化,最多元化的地区。尤其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特别明显,白人变成了少数族群,更多地是亚洲人,当然犹太人也是有的。因为西方古典音乐美国只是一个接纳国。因为二战的原因,欧洲很牛的音乐家、艺术家都跑到美国来避难,他们留在美国教知识,讲课,收学生,把这些东西流传下来了,所以现在才导致美国整个的音乐氛围还可以,就是古典音乐氛围还是有,虽然它已经没落了。这些老师要真正往上数,不管是什么学派,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美国学派,都是欧洲的学派。

    张西:你觉得过来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多元化的文化有新的认识了?

    向汐汐:我觉得是心态上不一样,还有一个是思考,思考问题可能更加的,我不能说理性,逻辑性可能会好一点。我不知道表达的对不对,先说心态,原来您知道其实在国内,尤其是音乐学院,就是艺术院校,专业上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当时是家长跟老师的心态,说实话我现在想都不是很好。他们的心态是一种弱肉强食的这种,因为竞争的关系,比如说有一个比赛,大家都想参与,都想出好成绩,我们学生之间,有没有报名,参加什么曲子,或者专业之间的交流,这种是特别少的,甚至是有一点避讳的,包括家长也会灌输一种思想。

    张西:不要吃亏,把自己包裹的紧一点,不要让别人都弄去。

    何汐汐:对,这种信息不要随便透露。我个人现在想,大家都是弹琴,更多地是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分享这个事情在国内是很不好的一件事,至少在我们当时那个环境,他们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是有可能会被别人算计的,可能会让自己吃亏的一件事情。我现在想他们有这种概念在里面。大家感觉活得会比较累一点。其实从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些事情我觉得也挺可怕的。可能也是因为家长的原因,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比较明显。比如说哪个学生弹的好一点,他可能会更喜欢一点,他就会表现地特别明显,对于他不太喜欢的学生,也会表现的让人能觉出来。我觉得这样对小孩子的成长不是特别有利。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会好一点。出国以后因为大环境改变了,大家的心态也会……毕竟有很多国际学生,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或者韩国人。国际学生大环境改变了,潜移默化的心态更好,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来,跟别人多交流的这种东西会多很多。我的心态也有转变,会更客观看待所有的事情,让自己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不全是主观意识的那种。

    张西:我对你的感悟很有共鸣。那你理解的教育是什么,什么又是好的教育?

    向汐汐:我觉得教育更多地是正能量,要激发人的正能量,这么说可能有点大,但总体来讲是很积极正面的东西,才是一个好的教育。教育实在是太难讲了,涉及面也太广了。一个是正能量,一个是让人有一种启发性的,一种引导性的,让一个人最后变得,不能说好人,不管是从素质、心态各方面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

    张西:你有没有想过,你期望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做什么?

    向汐汐:我觉得将来肯定是要做跟古典音乐有关系的工作,因为我从小就学,而且我确实很喜欢,这个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所以我也不可能离开音乐去干别的事情。理想可能就是演奏,演奏跟教书其实也分不开,可以同时进行的。不管是演奏还是教课,以这个为生,自给自足,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我觉得就很满足了。

    向西:所以你现在的这些积累都是为了明天。

    何汐汐:对。

    张西:你参加一些什么社会活动吗?或者社团活动。

    向汐汐:社会活动也有,老师定期每年会有一些音乐聚会什么的,我都会参加,还有音乐节或演出都是跟音乐有关系的。

    张西:喜欢波士顿这个城市吗?

    汐汐:喜欢,我一直都很喜欢。

    张西:喜欢它的什么?

    向汐汐:我觉得是学术氛围,我2008年一直在波士顿,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学校里面。我最开始来这儿的时候,因为我在北京,北京是一个节奏很快,压力也比较大的地方。这儿我觉得节奏稍微慢一点,学术氛围比较浓,毕竟大学特别多,大家整个人的状态更加像是研究的学者。包括在地铁上大家都会觉得心态没有那么浮躁,大家安安静静看看书这种的会比较多一点。是一种感觉,心态上可能比较能踏踏实实做一点事情的这种感觉。

    张西:你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都在波士顿,有爱情故事吗?

    向汐汐:没有我想要的爱情故事。或者说没有我向往的那种,出现地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状态。

    张西:你想要地是什么样的?

    向汐汐:我比较注重精神上的沟通。精神上两个人沟通,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比如第一次聊天,我会有一个大概的估算,舒不舒服?沟通得顺不顺畅?我觉得这个挺重要的,两个人沟通得怎么样,然后性格,包括三观什么的,从长远来讲,这比较重要,比表面上的东西可能更重要。

    张西:你有没有想过尝试跟国际生交流?

    向汐汐:当然有交流过,文化上会有很多差异,怎么去包容和磨合。我一直认为,我这种状态跟国际生可能不特别有感觉。

    张西:就是从语言上,从文化上还是要和自己同族的人。

    向汐汐:对,我觉得思维可能跟本族的人还是容易得多。

    张西:这个方面有做努力吗?国内过来的留学生很多,尤其男孩子也不少。

    向汐汐:也有,还在看。这也是挺有意思的现象,我不知道为什么,好像他们没有办法,很多不是很愿意太主动地去沟通。至少我遇到的不是特别主动地去沟通,或者是有些沟通得没有很好。

    张西:这是不是跟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有关?都是等着别人来找自己,都是家庭的中心。

    向汐汐:可能有关系吧。我也解释不出来别的什么。之前我爸妈给我灌输的一些思想,尤其是女孩子,应该等着别人来沟通的多一点,而不是自己太主动。

    张西:这观点对你影响很大?

    向汐汐:我觉得还好,因为这个主要靠感觉,如果感觉好的话,还真无所谓,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没有谁是应该,谁是不应该的。但只有一方也不行,互相的事情,我是觉得大家好像都没有特别自然。当然跟我的社交圈太小也有关系。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大部分时间,是独自练琴。而且似乎同行之间思维模式相对固定,大家都比较像。和别的院系思维模式也都不太一样,或者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圈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思维模式。然后会造成社交圈的固定也是一个影响。

    张西:说说你获奖的经历?

向汐汐:小时候陆陆续续地得了全国各种钢琴赛的奖项,包括20002008年连续8年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初中,高中)专业优秀奖。

后来也获得一些国际上的奖项,如中法咪多钢琴比赛七级第2名,德国贝多芬音乐节钢琴比赛中国赛区专业组二等奖,美国长岛音乐节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美国American Protege国际比赛二等奖,并应邀在卡内基Will Hall音乐厅演出,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协奏曲比赛第二名等。

我也参加过一些大师班学习,有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 Robert McDonald (罗伯特,麦当劳),Julian Martin (朱利安,马丁),Jerome Lowenthal(杰罗姆,罗文塔尔),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Peter Frankl (彼得,弗兰克),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教授:Karl-Hans Kammerling (卡尔-汉斯, 卡梅林), 著名钢琴家John perry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教授: Young-Hi Moon 女士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教授: Jerome Rose (杰罗姆,罗斯)等。

我还参加过一些音乐节:菲律宾马尼拉国际音乐节,美国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国际键盘音乐节(Institute Keyboard International Festival in Mannes College of Music),美国缅因州Bowdoin国际音乐节(Bowdoin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并演奏,西班牙希洪国际钢琴音乐节(Gijon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并演奏,意大利Val Tidone国际音乐节并演奏,波多黎各国际音乐夏令营并演奏。

张西:那演出方面的呢?

   向汐汐:那蛮多的,曾为国内大型文化工程电视纪录片编配背景音乐,多次为声乐教学和器乐教学担任钢琴伴奏,也长期积极参与室内乐实践,与小提琴和大提琴合作,与小提琴和长笛合作重奏。曾参加室内乐公开演出,有舞台演奏经验。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参与演出盛原师生音乐会 – 巴赫专场 演奏巴赫作品,在北京市举办盛原教授学生钢琴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在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举办的纪念海顿和李斯特的音乐节中演奏海顿和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应邀赴维也纳,在Palais Auserperg Hall Kaisersaal Hall与维也纳国际乐团(Vienna International Orchestra)和指挥Robert Lehrbaumer合作演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举办个人毕业独奏音乐会,演奏了贝多芬(Beethoven),舒曼(Robert Schumann) 的经典曲目和美国现当代作曲家李伯曼(Lowell Liebermann)的作品,在波士顿大学音乐厅举办独奏,协奏曲及室内乐音乐会等等。

 

编者语: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向汐汐的艺术之路一路走来算是平坦也充满了挑战和波折,相信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这位年轻的钢琴博士的艺术翅膀会展得更高更广。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