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白细胞数量剧增的原因与炎症风暴

(2023-06-08 11:09:59) 下一个

白细胞数量剧增的原因与炎症风暴


1,什么是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担负许多重任,它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的作用、机体损伤的治愈能力、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

其实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使用仪器或人工方法对这五类细胞分别计数,被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五类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占0.5~0.7,淋巴细胞占0.2~0.4,单核细胞占0.03~0.08,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0.01。人体不适时,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显著变化而表现出来。

像所有血细胞一样,白细胞主要在骨髓产生。它们源自干细胞(前体细胞),随后发育成熟为五种主要类型的白细胞之一: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因此到医院看病很多情况下需要化验血常规,现在医院血常规化验多采用仪器,常有20多项指标,很多时候医生首先关注白细胞(WBC)数是否改变。白细胞是一种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细胞,因此了解它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产生大约一千亿个白细胞。单位血液容量中白细胞的数目表示为每微升血液的细胞数。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总数为 4000 至 11000 个细胞/微升(4 至 11 × 109 个细胞/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五种主要类型各自的占比以及每类细胞的总数可通过实验室检查确定。

2,白细胞数目过低或者过高都提示存在某种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低于 4000 个细胞/微升(4 × 109 个细胞/升),这通常会使患者更容易感染。

白细胞增多症是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增至 11000 个细胞/微升(11 × 109 个细胞/升)以上,常见原因是身体为帮助抵抗感染作出的正常应答或者使用了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然而,白细胞数目增加也可归因于骨髓癌症(如 白血病),这时未成熟或异常的白细胞会从骨髓释放入血。

有些白细胞疾病仅影响白细胞五种类型之一。

淋巴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症是指淋巴细胞数目异常升高
淋巴细胞减少症是指淋巴细胞数目异常降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中性粒细胞数目异常降低
中性粒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症是指中性粒细胞数目异常升高
另一些疾病累及几种或全部五种白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疾病和淋巴细胞疾病最常见。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疾病相对少见,而嗜碱性粒细胞疾病罕见。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升高,是被非常关注的问题,这种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们可以不必担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暂时性升高,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病理性增高。当然,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白细胞数量升高和减少往往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高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等。
2.病理性增高
化脓性细菌性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等。
3.减少
病毒性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和放疗后等。

正常值参考范围

1.成人
(4.0~10.0)×109/L(3500~9500/mm3)
2.儿童
(5.0~12.0)×109/L(5000~12000/mm3)
3.婴儿
(10~22.0)×109/L(10000~22000/mm3)

白细胞计数高通常表明:

抗感染白细胞的产生增加
增加白细胞生成的药物引起反应
骨髓疾病,引起白细胞异常大量生成
一种会促进白细胞产生的免疫系统疾病

白细胞总数高于10.0×10^9/L通常被认为是异常的,是需引起重视的问题,这种升高既有病理性因素造成的(比如前面所说的炎症,还有血液系统疾病、机体大失血等),许多生理性的因素也可以造成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酷热和严寒、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产后、吸烟者、情绪激动、受刺激、儿童剧烈哭闹等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的增高。

具体来看,白细胞计数高的具体原因包括:

过敏,尤其是重度过敏反应
哮喘
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
烧伤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Medicines, such as corticosteroids and epinephrine
(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肾上腺素)
花粉症 (过敏性鼻炎)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纤维化 (一种骨髓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怀孕
类风湿关节炎 (炎症性关节疾病)
结节病 (收集体内炎症细胞)
吸烟
结核病
血管炎
百日咳

3,白细胞增多与炎症细胞的关系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可以分为多种,在人体中各种免疫细胞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免疫细胞(immune cell)俗称白细胞,包括先天性淋巴细胞、各种吞噬细胞等和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

炎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在渗出液中,含有各种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嗜酸、嗜碱性、中性)和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也包含:“组织固有细胞”,例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由此可见,免疫细胞就是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但炎症细胞可能包含白细胞,但又不全面。

哪种炎症细胞在急性炎症的最初 24 小时内最为突出?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亦称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细胞或嗜中性多核球,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当您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过少时,就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尽管所有白细胞都帮助您的身体抵抗感染,但中性粒细胞对抵抗某些感染(尤其细菌引起的那些感染)至关重要。

您可能不知道自己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们常常只有在针对其他原因接受了血液检查后才察觉。

单次血液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水平低并不一定意味着您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些水平可能逐日变动,所以如果一项血液检查显示您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则需要重复该检查以确认。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使您更容易受到感染。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重度时,甚至来自口腔和消化道的正常细菌也可能导致严重疾病。

4,炎症

炎症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当组织受到外伤、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的时候,这种反应就会激发出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红肿、发热、疼痛。当然,炎症的出现一般是局部反应,当炎症再重一点的时候,就会伴有全身反应:发烧、白细胞增多等。

局部红肿的原因是局部的血流增大,液体增多,人体血液循环的加快可以带来更多的白细胞,它们从血管中进入组织杀灭病原体;同时血液循环带走更多的代谢废物,清除异物和细胞碎片。有的时候你也会感觉到发炎的地方总是烫烫的,这主要是由于对抗入侵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细胞的代谢就会增强,不断产热。

免疫系统感受到了外界的入侵时,免疫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用来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和动员免疫战斗力的蛋白质。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强弱可以可以由病毒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自身免疫力有关。

细胞因子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促炎症细胞因子,他们可以帮助激活很多种免疫细胞,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第二类是抑炎型细胞因子,顾名思义,他们能够激活某些细胞调节炎症反应综合第一类细胞因子的效应。

其实它们两个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共同维护人体稳态。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正常情况下,他们可以精确协同,当炎症开始的时候,唤醒更多正在沉默的免疫细胞,加入清除病原体的行动中来;到了炎症的后期,病原体已经清除得差不多了,于是促进了大量的免疫细胞的消失。使炎症反应可以及时地消散,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发生,损伤正常的组织细胞。

当病毒过多或者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时候,免疫因子的平衡将被打破。随着病毒的不断蔓延,最终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体细胞,而身体开始为了求生“孤注一掷”,在这最后一搏中,细胞启动了“炎症风暴”(也叫细胞因子风暴)。

炎症风暴使免疫系统“火力全开”,不惜一切代价“背水一战”,为了消灭入侵物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不断刺激更多免疫细胞,聚集到产生炎症的部位,炎症风暴会造成免疫细胞的过度损伤(自杀式攻击),同时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甚至免疫系统越健康的成年人炎症风暴对身体的伤害越大。

炎症风暴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非典、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 

5,血检中各类细胞数值与增减的医学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

■ 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 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 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 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 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可>10.0×109/L;重度感染计数可>20.0 ×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参见“白细胞增多”。

■ 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毒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
(2)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 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

■ 淋巴细胞减少
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 单核细胞增多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 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 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80-190 g/L。

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 血红蛋白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
(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 血红蛋白减少
(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参考值:(100-300)×109/L。

■ 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 血小板增多
(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简称血沉。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血沉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疗效的实用价值。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

■ 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病理性增快
(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
(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