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积贫积弱的晚清末年,财政收入却是“康乾盛世”的十倍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24-01-03 04:12: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052 bytes)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晚清时候中国由天朝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使得整个国家都是积贫积弱,乃是中国历史上最贫穷阶段。在晚清老照片里,除了慈禧太后李鸿章光绪皇帝等这些达官贵人之外,普通老百姓衣不遮体,穷得如叫花子,沿海一带的中国老百姓都下南洋或者去美国当劳工。

但是,令人奇怪是,对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晚清,兜里依然非常有钱。所以,很多人奇怪,贫弱的晚清,为什么财政收入能翻倍呢?

晚清的赔款

我们现在看看晚清不平等条件的赔款金额。晚清对外赔款条约,第一次就是鸦片战争,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但在战争中,1841年也签订《广州合约》,也赔款630万银元。

战后一年的1843年,在《南京条约续约》中,清政府再次赔款金额为670万两白银。

当时银元是西班牙银元,一块约合7钱一分白银。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一共对英国赔偿了 2544万两白银。

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尤其在1856年到1860年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在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中,清政府对英国的赔款金额为400万两白银,对法国为200万两白银。

1860年《北京条约》对英国赔偿1300万两银白,向法国赔偿800万两白银!

在此期间,沙俄乘火打劫,与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走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又怎是金钱可以衡量的!1876年和1881年清政府又在其他条约中向英国赔偿20万两白银,向沙俄赔偿900万卢布。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狮子大开口,竟然开出赔款2亿两白银的要求,清政府却是一口答应。除了两亿两白银之外,为了让日本退出辽东半岛,清政府还另外给了其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以及150万两白银“威海卫驻军费”!

甲午战争悲哀也没结束,在五年之后,191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清战败一年后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赔偿金额更是令人瞠目结舌:4.5亿两白银!

清朝的财政收入

但是,面临如此巨大金额的赔偿金额,晚清政府却是一只眼都不眨眼,说赔就赔,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有资料统计,乾隆执政时候,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一年。如果这些财政收入都用在晚清对列强赔款上,乾隆也没有钱花费在六下江南,至少也要中国人勒紧腰带30年才还清,但晚清政府却毫无犹豫去赔款,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就有一张表格说明问题:

(表一)

可以看到,清朝初年财政收入规模从顺治初期的2428万两,在雍正时候迅速增加到3,585万两,主要是这一时期实施的税制改革,那就是摊丁入亩。然后财政收入增加到乾隆中期的4858万两白银,总量增加了一倍,在乾隆末年又略有下降。

之后,1840年鸦片战争十年内,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持在三、四千万两白银左右。在咸丰、同治年间的财政收入缺乏史料具体记载,但这一段时间虽然产生厘金这样的新税目,但为了镇压当时太平天国等各地起义军,造成军费开支膨胀消耗了财政收入,因此清政府财政收入也不会增长太大。根据估计,这一段时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体应该维持在5000-6000万两白银之间。

清朝财政收入飞速增长是在光绪年间,以下表格也是光绪到宣统的财政收入统计:

(表二)

可以看到,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末年,还是一副土豪的模样。清末财政收入,从鸦片战争时候的4000万到同治年间的6000万,再到甲午战争时候的8000万,在1908年达到了二亿,在1911年清朝灭亡时候,财政收入达到了三亿。这么庞大的财政收入,几乎是清初最繁荣时候“康乾盛世”的十倍。

清初财政体系之建立

我们现在看看,大清虽然是满族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但是搞钱能力也胜过明朝。清军入主中原时候,满清贵族也知道自己打仗虽然厉害,但文化比较落后,为了统治中原地区广大的社会,必然吸收汉族统治者的治国之道。同时,前朝灭亡也使得刚入主中原的满清贵族惴惴不安,必然也要改革明朝制度。

 

所以,清朝在制度上也可以说是明朝的2.0版,也就是改进版,在财政收入继承了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另一方面也改革明朝弊端,并且实施三大财税政策,新增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丁,就是成年男子,就是新出生的男子不加赋税。摊丁入亩,就是取消明朝之前的人头税,根据土地规模多少来收赋税。这样,户籍管理也没控制这么严格,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与工商业发展,也自然增加清初的财政收入。

火耗归公也是雍正提出的,火耗就是民间上缴的碎银,熔炼成大银锭造成的损耗。在明朝时候,官员贪污腐败,命令民间多交一些碎银弥补熔炼成为大银锭的损耗,借此可以为自己聚集财富捞取好处。

但雍正时候,需要把火耗归公都公开化,由政府统一征收,然后返还到官员的俸禄,这样形成一笔养廉银,解决官员工资不够开销的问题,这也是针对明朝官员俸禄过低,造成腐败问题的修正。

同时,清朝在货币上继承了明朝后期的银本位制,不再像明朝用纸币给官员发俸禄,官员也不用担心自己工资因纸币贬值而下降。这就保证了官员的收入稳定,减少了官员对财政收入的盘剥,财政收入也变得更加稳定。

所以,清初在雍正“摊丁入亩”之后,财政收入急速增加到了三千万两白银之上。在乾隆时候,商品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也突破了四千两万白银。但由于清朝都是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发展受到抑制,对外贸易也被遏制。

 

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也停留在中世纪的农业国水平上,财政收入只能以田赋为主体,通过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改革,也讲田赋征收定额化,也就是说由于税收都是田赋,也就是土地税。但是土地规模也有限,决定了前清时期财政收入不可能有大规模发展,直到乾隆末年与嘉庆道光时候,财政收入都维持在四万两白银左右,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

现在也有一个表格,可以看到清初的财政税收,主要也是田赋

(表三)

从表格中,地丁银在财政收入占据比重为61%-88%之间,其他诸多项占据比重最多时候也不到40%在表格中地丁银,就是“摊丁入亩”后对田亩与丁役合并之后征收的货币形式收入,它是田赋的主体部分。清朝部分放松了盐业的垄断经营,允许一些私人贩盐,这也为清朝增加一些财政收入。但是,在前清时候,农业税依然是主体。

但是,大清在明朝基础上建立的2.0财政体系,在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叫贸易战争)爆发时候,显得都过时了。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大清虽然赔款了二千一百万两白银(主要以西班牙银元支付),加上自己的战争开销和局部减免,总计耗费了四千万两白银。

看起来是很庞大的数额,但对清政府也算太吃力。要知道,前清时候,乾隆镇压大小金川的战争花费了一亿两。嘉庆时候,镇压白莲教的战争花了二亿两,都远远多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因此,清朝财政都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晚清新增的税种

实际上,鸦片战争带给大清的冲击是全方位的。由于通商口岸的开辟,中国由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从一个农业国也步入了世界工业国家体系之中。由于国门打开,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速度的增加,自然也增加了多种税种,也带来了关税的增加。

现在看看清朝国门大开之后新增的税种。

海关税

第一大能增加财政收入的税种就是海关税。如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没有对外的海关,广州的那一点关税主要也是与内地关卡收入进行合并的。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通常口岸的开辟,在沿海一带都设置了海关,海关税也成为晚清财政收入的主力之一。

在咸丰末年,关税只有四百九十余万两,到了同治末年达到一千一百四十余万两,光绪末年更是达到了三千二百九十余万两,占据财政收入比重的20%-30%因此,关税收入很快就弥补了战争损失,这也是清政府面对对外战争失败,却财大气粗敢说“赔”。

需要提及是,当时清政府为了更好增加海关关税,就聘用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在赫德的管理下,海关部门成为清政府中最廉洁高效的部门,关税的财源滚滚,成为清政府十分稳定的税源,对财政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一切都交给满清贵族去管,可以到了地方官员的腰包里,效率也是低下,清政府财税收入也不会这么多……

厘金

第二大增加税种就是厘金。厘金就是清朝的商业税,太平天国时期为应付军饷的不足,向商家进行征税。在咸丰三年(1853)开始征收,就是商人从事商业活动都要征收税。

由于晚清的对外开放与通商口岸兴起,这也吸引了一些农民到城市里经营小手工业者、从事商业买卖活动,间接也刺激了商业发展。在咸丰三年(1853)开始起征,开始征收厘金,也是清朝的主要财政支柱之一。

在同治年间厘金每年就能有1360万两上下的收入,最高可达1963万两左右。如此高的财政收入,一方面可以看到清末商业的繁荣,也另一方面也看到清政府对民间商业活动的盘剥,清末,在各地设各种商业局和卡来征收厘金,几乎无处不卡,无货不税

当时商品之间的流通,也要交很重的关税,也就是厘金。起初厘金关税仅仅为1%,但是到后期不断提高,许多地方在5%-10%之间。如在同年初年,上海的油、豆饼的厘金税率比咸丰十年(1854年)增加了十余倍。厘金财政收入以极高速度发展,在晚清征收三十年后,占据财政收入总额的将近20%如此高的厘金,严重剥削了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打击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铁路

第三大增加税种就是铁路。刚开始,清朝廷认为修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但是在甲午战败之后,清朝廷才发现,在战争中由于没有铁路、援军、物资等后勤补给只能依靠马拉车推,贻误战机。

于是,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广泛修建铁路。之后,大清官员也发觉铁路能使地方财政收入急速增加,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尤其是1906年通车的卢汉铁路,去掉借款利息、成本,每年还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

于是,铁路成为清朝官员的香馍馍。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从讨厌铁路到疯狂修建铁路,并且也把一切地方路权卖给民间资本,允许私人企业修建铁路。但到后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清朝政府在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之一。

额外税种

此外,在慈禧太后执政之后,鼓励汉族官僚兴起洋务运动,在全国各地开设现代化工厂。这些工厂产生的税收,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都有很大一部分都要落入清政府的口袋里。

此外,还有着土压厘税(鸦片税)也是中国千年来财政收入过数万的税种。主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觊觎英国鸦片贸易带来的收入,也鼓励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种植鸦片,然后推广到全国,美其名曰“与洋争利”,并且为鸦片生产与鸦片贸易设置洋、土药厘税,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以下就是晚清各个财政税的税种表格

(表四)

可以看到,晚清与清初相比,田赋在财政收入占据比重也是曾现下降的趋势,但是绝对数额也是不断增加的,这说明它依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农业税比重的下降与其他各种税的出现与比重的上升,反映了伴随着清朝国门大开,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晚清进一步发展。

但是田赋税依然占据百分之三十的比重,其他收入占据比较大是厘金与关税,这也反映了晚清根本上也是一个农业国,然后商品经济也要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掠。

从表格上也可以看到,当时农民不仅要交农业税,也要承受各种间接税转嫁过来的税,以及农产品与工商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剥削。

清政府财政花销

虽然清朝财政收入突飞猛进,但都是花销巨大。如清朝兴办洋务运动需要钱,洋务派官吏兴办洋务,购买军火,借洋债等名目,把一些回扣都塞进了自己的腰包。洋务运动的造船厂等军事工业,都不以市场盈利为导向,这样军工长产品盈利归洋务官员占有,亏损国家承担,自然谈不上盈利的积累。

虽然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洋务运动也认识到无法填补军事企业造成的巨额亏损,于是就兴办矿藏开发、建筑铁路等民办、官督民办等企业。但对这些企业都是增税很多,自然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再加上与列强战争的对外赔款,使得清政府背上一屁股换不清的阎王债,为了还债,清政府把铁路运输、各种税收项目都抵押出去,使得中国朝着半殖民地社会深渊滑去、清政府为了还清债务,对国际发行国债,又被列强操控了汇率,让银价暴跌,变成被列强二次宰割这样,看似有钱的清王朝,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手里焐热一下,就要赔出去。所以,财政收入连飙升的清政府,每年每年亏空三千万两,年年入不敷出。

结语

所以,清政府高的财政收入都是靠着剥削来的,战争赔款,均摊给了国民。如对农民增加土地税,对商人增加营业税,对工人增加收入税,总之能剥削的都要剥削。

于是,1912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这是个封建王朝财政收入史无前例的数字,喜破三亿大关。

可是,就在一个多月后,1912212日,清帝下诏逊位,至此,清朝268年对中国统治由此也结束了。

虽然清朝结束了,但是中国封建性财政体系在清代已走上巅峰,为中国近代性财政体制到来做好了铺垫。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