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怎么就成了音乐名城了?

来源: JustWorld 2023-11-27 06:50:2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8273 bytes)

哈尔滨怎么就成了音乐名城了?

2016-06-15 由 大话哈尔滨 發表于历史

原文《 谈谈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胡雪丽,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包括学者、工商企业家、金融家、商人、艺术家、医生和工程师等一大批俄国或其他国籍的犹太人迁居哈尔滨,掀起了第二次来哈高潮,使本已成熟的哈尔滨犹太社区更为强大。到了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一度成为东亚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哈尔滨的犹太人最多达到2.5万人。他们大多为阿什肯纳齐犹太人,国籍主要有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立陶宛、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等十几个,其中俄籍犹太人占其总数的90%以上,形成了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社区。

1930至1931年,中苏边境地区和中东铁路沿线的大批犹太人逃亡避难于哈尔滨,形成了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第三次高潮。“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疯狂反犹,德奥等国的欧洲犹太难民一部分经东欧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辗转来到哈尔滨。抗战胜利后,苏军进驻哈尔滨,取缔犹太人组织,大批犹太侨民陆续去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新中国成立后,犹太社区逐步瓦解。至1963年,犹太社区在哈尔滨长达六十多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成为了犹太人在远东地区主要的聚集地。这些具有经济实力和经营才能的犹太工商业者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而犹太音乐家在音乐艺术领域也表现出一流的专业水准,他们的音乐活动丰富了哈尔滨的音乐舞台和哈尔滨人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音乐艺术、经济文化活动的传播,加快了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

犹太人的音乐殿堂

纵观哈尔滨的地方音乐文化建设,犹太人是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哈尔滨最早一批剧场、乐团、音乐学校、报刊出版物都是犹太社区的成员创办发起的。可以说,哈尔滨西洋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组乐团、办教育、建剧场、创报刊这四个方面。犹太人的审美境界和艺术修养全方位地影响着哈尔滨人的音乐活动,将异域的文化和风情融汇到哈尔滨的地方文化生活中,书写着音乐文化的历史。

20世纪曾有大批的犹太音乐家活跃在哈尔滨的音乐艺术舞台上,如小提琴家希费尔布拉特、特拉赫金伯尔格、戈尔德施京、斯特恩、海菲兹、埃尔曼等;大提琴家施贝尔曼、乌利什捷因、吉斯金特、鲍斯特列姆、斯图宾等;中提琴演奏家克尼希、B.N.普尔克拉别克;钢琴家迪龙、格尔施格琳娜、阿达·勃朗斯坦、恰普里克等;指挥家梅特勒、巴特亨等;爵士乐音乐家II.N.格依戈涅尔、隆斯特列姆;歌唱家夏里亚宾、苏石林等。他们定期举办音乐会、创办音乐学校,向哈尔滨人、中国人广泛地介绍西方音乐文化。

(一)组建乐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西洋音乐传人哈尔滨,主要是从以俄侨为主的外国侨民在此相继成立的各种西洋管弦乐团体及其音乐表演活动开始的。20世纪初期,哈尔滨就曾有过俄国外阿穆尔铁道旅团第二营交响乐队、哈尔滨铁路俱乐部交响乐队。至20、30年代音乐团体不断增多,先后建立了12个音乐团体。这些团体汇集了大批实力雄厚、驰名中外的犹太音乐家,他们成为传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的使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真正地开始了哈尔滨音乐文化的进程。

1908年4月,在哈尔滨成立的哈尔滨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是后来享誉中外的“哈响”的雏形。创建之初有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员150人之多,该团属于半专业化的演出团体,由尊杰利担任指挥。指挥家尊杰利离开哈尔滨后,交响乐团的指挥是犹太指挥家巴特亨。1912年哈尔滨东省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成立。1919年哈尔滨铁路俱乐部交响乐队成立。1929年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成立。1935年成立了哈尔滨交响乐团,归哈尔滨白俄事务局文化部管理。1936年4月26日,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下设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响喜歌剧团、哈响吹奏乐团、哈响哥萨克合唱团、巴拉莱卡合唱团、轻音乐团、哈尔滨芭蕾舞团,至1945年8月乐团自行解体。1937年隶属于北满铁路管理局的俄罗斯古老艺术研究会成立,管理着由铁路工人和职员组成的合唱团和乐队。

1918年犹太音乐家埃姆·梅特勒和B.H.格拉夫曼迁居哈尔滨,担任“哈响”乐团的领导人。埃姆·梅特勒在担任“哈响”乐团指挥的五年里,将乐团创办成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许多有才华的演奏家都汇集于此,共同奏响华彩乐章。希多罗夫的《一个小提琴手的回忆》中记载:“夏日的铁路俱乐部花园每晚都有音乐会的表演,交响乐队在埃姆·梅特勒和A.3.斯卢茨基的指挥下演奏。秋冬季则上演歌剧、轻歌剧,还有由и.A.希费尔布拉特(第一小提琴)、B.Ⅱ.特拉赫金伯尔格(第二小提琴)、约瑟夫·克尼希(中提琴)和и.乌利什捷因(大提琴)组成的四重奏。”这四位犹太音乐家都是哈尔滨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家。是该乐团的中坚力量。可以这样说,20年代初期以и.A.希费尔布拉特为代表的弦乐四重奏组的演奏代表了“哈响”乐团的整体水平。犹太音乐大师的加盟,使得“哈响”乐团与上海工部局的交响乐团南北相应,成为中国当时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

1925年,希费尔布拉特东渡日本后,该四重奏组的第一小提琴由B.II.特拉赫金伯尔格担任,第二小提琴是A.M.沙耶夫斯基,中提琴是r.M.希多罗夫,大提琴是3.M.吉斯金特。1931年《霞光报》报道了在铁路俱乐部第三届室内乐音乐会演出时II.B.阿波捷卡列娃、A.M.沙耶夫斯基、3.и.吉斯金特的精彩表演。A.M.沙耶夫斯基和3.и.吉斯金特离开哈埠后,第二小提琴就由拉缅斯基担任,大提琴由A.и.波戈金担任。四人都来自于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拉缅斯基是特拉赫金伯尔格的学生,A.и.波戈金是吉斯金特的学生。以特拉赫金伯尔格为代表的四重奏组,至1942年在哈尔滨举行了百余场音乐会。格林卡、达尔戈梅日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巴赫、舒伯特等音乐家的美妙音乐荡漾于哈尔滨的商务俱乐部、铁路俱乐部和马迭尔旅馆的白色大厅内,令人流连忘返(图见彩色插页)。1943年四重奏组再度组合,第一小提琴A.德兹加尔,第二小提琴r.и.波戈金、中提琴是r.M.希多罗夫,大提琴A.M.波戈金,其中r.и.波戈金和希多罗夫都是希费尔布拉特的得意门生。

“1943年为纪念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逝世50周年举办了哈尔滨音乐节。在哈尔滨交响乐协会的倡导下,举办了很多晚会演奏这位伟大的抒情旋律大师的交响乐和声乐作品。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柴科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是由德兹加尔、r.и.波戈金、r.M.希多罗夫和A.и.波戈金演奏的。为了圆满地完成这次非同凡响的纪念汇演,交响乐团5月10日在马迭尔演出了作为开幕式剧目的不朽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

在哈尔滨的音乐舞台上,还曾活跃着两支犹太音乐家引领的爵士乐队。一支是II.M.格依戈涅尔德的爵士乐队,1930年应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之邀灌制唱片,风靡哈埠,享誉中外。另一支爵士乐队的领导人是o.r.隆斯特列姆,他于1921年随父母来哈,先后跟随и.II.拉伊斯基、H.A.希费尔布拉特、H.3.克尼希学习小提琴。1934年组成了九人的爵士乐队,逐渐在哈埠崭露头角。1936年之后他们离开哈尔滨,成为上海公认的第一流乐队。隆斯特列姆在哈尔滨度过了15年的青少年时光,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他带领的这支闻名于世的爵士乐队是在哈尔滨创办发起的。2002年,这位86岁的老人,俄罗斯人民演员、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的博士被评为连续67年领导爵士乐队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自成立至1945年8月共举行了近200场交响音乐会,演出了300余部音乐作品。在定期举办的音乐会中,主要展演了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格林卡、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鲁宾斯坦、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德彪西、莫扎特、巴赫、舒伯特、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罗西尼、瓦格纳等音乐家的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舞剧作品,深受哈尔滨市民的喜爱。如《第六“悲怆”交响曲》、《1812年序曲》、《西班牙随想曲》、《舍赫拉查达》、《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皇帝”》、《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交响乐作品,《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伊凡·苏萨宁》、《胡桃夹子》、《天鹅湖》、《黑桃皇后》、《叶甫盖尼·奥涅金》、《霍夫曼的故事》、《阿依达》、《茶花女》、《雪姑娘》、《浮士德》、《沙皇的新娘》、《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卡门》、《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等歌剧、舞剧作品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著名的音乐评论家.II.拉林在《霞光报》上刊登了20世纪30年代春夏季交响音乐会每天展演情况的介绍和评论。

20世纪的20、30年代是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的起步及繁荣时期。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期间,曾吸引了众多闻名世界的犹太音乐家来哈献艺,其中包括小提琴演奏家B.H.格拉夫曼、雅沙·海菲兹、米沙·埃尔曼、叶甫列姆·津巴利斯特,歌唱家φ.и.夏里亚宾、维尔金斯基、苏石林等世界级音乐大师。

1918年B.H.格拉夫曼掀起了来哈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先河。20年代之后,20世纪俄罗斯学派影响最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兹、有“埃尔曼音”雅号的埃尔曼,以及津巴利斯特也纷纷来哈巡回演出,轰动远东。这三位小提琴演奏家同希费尔布拉特、特拉赫金伯尔格都与哈尔滨结下过不解之缘。

有“世界男低音歌王”之美誉的φ.и.夏里亚宾是俄罗斯声乐学派的大师,曾荣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30年《边界》周刊曾刊登了记者在巴黎对夏里亚宾的专访,以及夏里亚宾为《边界》周刊亲笔签名的照片。1936年夏里亚宾来到向往已久的东方神秘古国——中国,先后在上海、哈尔滨、天津、北京举办了演唱会。1936年3月16日、19日、20日,夏里亚宾在哈尔滨道里的美国电影院@举行了三场独唱音乐会,成为哈尔滨音乐史上的盛事(图见彩色插页)。63岁的夏里亚宾演唱了《伏尔加船夫曲》、《波斯恋歌》以及歌剧中的咏叹调,倾倒了哈尔滨的歌迷。当年,哈尔滨的商店里悬挂着他的照片,大街小巷到处都飘荡着夏里亚宾的歌声。

这些誉满全球的犹太艺术家的演出为哈尔滨音乐之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特色,为哈尔滨西洋音乐艺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哈尔滨也在这些西洋音乐艺术文化的包裹下,渐渐拥有了自己的音乐团体和艺术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起,哈尔滨人自己创办了第一个商业性音乐团体“三道街乐社”。随后,又相继成立了颂主诗歌歌唱团、伪满洲国军第四军管区军乐队、自娱雅乐社、四姊妹音乐团、哈尔滨口琴社、新满乐团、FY合唱团、兴亚女子合唱团、哈尔滨声乐团等音乐团体,培养锻炼出一大批音乐专业人才,展现了哈尔滨人的艺术特色。

综上可见,伴随着沙俄对哈尔滨的殖民统治,大批技艺精湛、资深望重的犹太音乐家汇集于此,在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充当着主要的领导角色。西洋音乐团体的建立和发展表明了音乐艺术的展示已从最初各界侨民的自娱自乐、传播俄罗斯音乐文化,转向了全面介绍以欧洲为主的西方音乐文化,使得哈尔滨的音乐文化氛围异常浓厚。犹太音乐家借助于卓越的技艺和高度艺术性的表演,使得哈尔滨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洋音乐文化的城市之一,而哈尔滨人对于西洋音乐文化的感受也从新奇到逐渐予以认同,最后走上“洋为中用”的发展之路。

(二)开办学校

犹太民族自古就重视教育和文化,在移居哈尔滨的岁月里仍然保持这一优良的传统。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先后成立了五所里程碑式的音乐教育学校。每所学校都有一批杰出的犹太音乐教育家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建设中来,成为哈尔滨早期音乐教育的先导者。

1921年5月,在南岗大直街哈尔滨商务学堂(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内成立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发起人是n.H.马申、c.M.达弗基里泽、Io.K.普洛特尼茨卡娅和E.Ⅱ.德鲁任尼斯卡娅。该校的历届艺术委员会成员中很多人是犹太音乐家。学校按照前俄国皇家音乐学会、俄国皇家音乐学院课程开课,学制六年。B.II.特拉赫金伯尔格、A.M.沙耶夫斯基、3.M.吉斯金特等犹太音乐家参与到学校日常的教学中来。1938年犹太音乐家特拉赫金伯尔格担任学校第三届艺术委员会主席,并推选天才的钢琴家B·II·格尔施戈琳娜为校长。1941年学校迁往道里大同路(现新阳路)哈尔滨交响乐团址。后又迁到商务俱乐部(现市科学宫)。该校自1921年5月至1941年的20年里共招收2000余名学生。从1921年成立至1931年间共举办了18场音乐会,主要演奏肖邦、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自1930年至1940年共举办88场学生音乐会。

著名小提琴家B.Ⅱ.特拉赫金伯尔格1922年来哈。任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小提琴教师、合奏课教师。@他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培养了众多技艺精湛的学生,犹太小提琴家阿纳托利·威德鲁尼柯夫、彼得·伯尔顿、托利亚·拉缅斯基、中.B.普尔克拉别克、赫尔穆特·斯特恩、伊娃·特贝尔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享誉乐坛。特拉赫金伯尔格还为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傅庚辰、秋里、杨牧云、胡中之、黄大东、汪云才、宋炎、胡犁平、范圣宽、黄奎弟、王治隆、靳延平、邓中西、陈巅、杨凤英、杨新亚、刘雨纷、齐万才、关振刚等一大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他们后来大都成为新中国音乐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1925年7月1日,大提琴家施贝尔曼、小提琴家戈尔德施京和钢琴家迪龙女士创建了哈尔滨市第二所正规的高等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学校位于哈尔滨市埠头区炮队街犹太建筑风格的犹太教会学校内,校长是戈尔德施京,学校行政的最高机关是校管理委员会,主席是社会活动家H.K.卡西扬诺夫。在学校里担任专业教师的犹太音乐家有小提琴教师y.M.戈尔德施京、H.A.希费尔布拉特、依佳、尤拉、希多罗夫;大提琴教师и.M.乌利什捷因、M.施贝尔曼、c.и.斯图宾;声乐教师B.r.苏石林;合唱教师и.Ⅱ.拉伊斯基;重唱、音乐理论、手风琴教师y.M.戈尔德施京。1936年学校停办,校长戈尔德施京及夫人迪龙迁往欧洲发展,从此结束了学校教学生涯。

20年代后期,在犹太巨商c.JI.斯基德尔斯基的资助下,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组织了一个弦乐四重奏,向中国人介绍俄国的室内音乐。犹太音乐家y.M.戈尔德施京教授和施贝尔曼教授参加组成了师生12人重奏班,排练柴科夫斯基、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的室内乐经典曲目,举办系列室内音乐会,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霞光报》曾登载:“1931年11月5日在铁路俱乐部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领导人音乐会。”

声乐教育家苏石林是俄罗斯优秀的男低音歌唱家,曾任彼得格勒基洛夫歌剧院的独唱演员,是夏里亚宾的艺术搭档。1924年初,列宁格勒音乐家协会组织一个音乐演出团到中国东北慰问当时属于苏联的,沙俄时代在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的工作人员。慰问结束后,苏石林留在哈尔滨,被聘为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的声乐教师。在哈期间,他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活跃于音乐舞台,参加了《卡门》、《阿依达》、《沙皇的新娘》、《萨特阔》、《浮士德》、《霍夫曼的故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歌剧的演出。1927年随哈尔滨歌剧团到爪畦、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巡回演出。81930年秋,苏石林离开哈尔滨赴上海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声乐教授。他在哈尔滨有着6年的艺术生活,在上海从事了长达26年的音乐活动,为中国声乐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黄友葵、沈湘、满福民、胡然、杜矢甲、斯义桂、曹岑、郎毓秀、唐荣枚、魏鸣泉、高芝兰、李志曙、周慕西、温可铮、张仁清、张光华、周仲南等著名的声乐家。

1927年10月27日,在俄侨A.H.安多格斯基领导的俄侨中学校舍内,成立了哈尔滨第三所正规的音乐学校——哈尔滨音乐训练班。俄侨档案中记载:学校的创办人是r.r.巴拉诺娃一波波娃和尼-沃兹涅先斯基、Ⅱ.尼古拉和叶皮斯科夫。1929年,哈尔滨第四所正规的音乐学校——哈尔滨音乐学校得以创建,校长是钢琴家柳鲍芙·鲍里索芙娜·阿波捷卡列娃。1947年3月,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与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合并组成“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成为哈尔滨组建的第五所正规的音乐学校,校长先后由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尔格、φ.E.奥克萨科夫斯基和r.M.希多罗夫担任。

这些学校中有小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伯尔格、希多罗夫、φ.E.普尔克拉别克,大提琴家H.鲍斯特列姆、3.и.吉斯金特,钢琴家.II.и.恰普里克、B.A.科特等一批犹太音乐家在学校执教,培育中国的音乐人才。如:李华国、王羊、王际华、张丕基等曾跟随希多罗夫学习小提琴,白村、谭维友都曾是小提琴家普尔克拉别克的学生,李大毅、刘珠玺、刘兴华、佟迎洲、王双印等师从于鲍斯特列姆学习大提琴。哈尔滨中央放送局合唱团创办人刘忠、口琴社的创办人袁亚成、王湘都曾就读于哈尔滨音乐训练班,王林翰、王昭麟、王玉书、张子敏等人在“哈声乐团”解体后进入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和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学习。

1898至1920年是哈尔滨西洋音乐文化教育的萌芽阶段。20世纪20、30年代是犹太侨民来哈迁居人数最多、音乐活动最为繁盛、音乐教育最为发达的时期。这些专业音乐学校也招收中国学生,大都聘请蜚声海外的犹太音乐家参与教学,教学大纲、教学理念大都照搬俄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学章程,按照前俄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课程和教材授课,拥有完整、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且十分重视艺术的实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专业课程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每年定期举行学生音乐会。同时,教师们每星期在铁路俱乐部、商务俱乐部和马迭尔剧场等地也举办定期的音乐会。

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西洋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创办五所正规专业音乐学校的同时,犹太音乐家或是兴办俄侨私立夜班音乐传习所、哈尔滨荷花艺术学校、钢琴音乐学校、声乐音乐学校等业余音乐学校,或是在家教学,直接或间接地为哈尔滨乃至中国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水准的音乐艺术人才,为哈尔滨这座荡漾着音乐之风的城市开创了音乐教育的先河。尽管音乐学校的建立之初是为了满足当时在哈侨民音乐教育的需要,但是也迎合了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哈尔滨人对待西洋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态度也从最初的“退避、远离”而逐步转向“求知、认同”的阶段。这些音乐学校成为了当时培养有音乐艺术影响的哈尔滨艺术家的苗圃,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犹太人对哈尔滨音乐教育的影响。

(三)建设剧场

犹太民族具有着非凡的商业才能和艺术文化的创造力,他们在促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在哈尔滨乃至中国传播的同时,还积极地构建展示音乐艺术文化的平台,建设了一大批建筑精美、设施一流的音乐厅、影剧院和剧场,使这座音乐之城至今还保存着鲜明的“犹太风格”的印迹。

在20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在哈尔滨相继参与建设了道里商务俱乐部、希尔科夫剧场、科勃采夫电影院、节克坦斯影院、伊留季昂电影院、敖连特、马迭尔影剧院、戈罗布斯电影院、大西洋电影院、美国电影院等十几所具有相当规模和艺术水准的演出场所。洋人、洋文化、洋建筑、洋乐装点着哈尔滨的每一个角落。

1902年12月15日,俄国商人在道里集资修建了一座商业俱乐部;后来又在道里的西商市街(即现在的上游街)创建了一所新的商务俱乐部。建房发起人总共有11人,其中犹太人占6人。俱乐部是当时哈尔滨侨商聚会重要的社交场所,虽然对哈尔滨所有的商人开放,但它的成员主要是犹太人,许多音乐会、歌剧演出、音乐学校的演奏均在此处举办。

1903年6月14日。俄国贵族阿尔诺利多夫·希尔科夫在哈尔滨道里公园(今兆麟公园)设夏日剧场,开设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座营业性的欧式剧场——希尔科夫戏厅。该剧场修建了一种非常别致新颖、形似贝壳的白色露天音乐厅,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利用声学原理建造的音乐厅,音响效果极佳。1908年哈尔滨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第一场交响音乐会就在此举行。20世纪30年代初的夏日里,这里曾演出过《伊万·苏萨宁》等多部歌剧作品。

1908年,在南岗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上,由沙俄的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和阿贝里阔夫联手建造了著名的东方影院。犹太人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属于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影院的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剧场分上下两层。1912年6月发生火灾,影院付之一炬。1913年2月2日重建开业,改称为闻名遐迩的“敖连特”并开创了组织专业乐队为无声电影伴奏的历史。1950年改名为和平电影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艺术影院,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历史最久的电影院。

1913年,俄籍犹太富商约瑟·加斯普在哈尔滨中国大街(即中央大街)113号建立马迭尔旅馆,附带一座现代剧场(即马迭尔剧院)。音乐厅设备齐全,有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厅,是当时最高级的演出场所。该剧场是哈尔滨交响乐团、歌剧团、轻歌剧团、合唱团、室内乐团经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据《黑龙江文化艺术大事纪》记载:“1924年哈尔滨歌剧团曾在此演出歌剧《茶花女》。”1936年3月,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来哈巡回演出,就曾下榻在马迭尔宾馆。1938年,德国的犹太人、小提琴演奏家赫尔穆特·斯特恩随父母流亡到哈尔滨后,还在马迭尔宾馆有过一段乐手生涯。此外,1940年3月4日,犹太人彼得·伯尔顿在马迭尔宾馆剧场举办了纪念帕格尼尼逝世百年的音乐会,演奏了帕格尼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

1926年在哈尔滨道里老沙曼街(即现在霞曼街)上,犹太建筑师参与设计建造了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特色的“大西洋电影院”。老板是范思伯,剧院可容纳两千名观众。当年哈尔滨许多轻歌剧及音乐会都在此演出。俄文版《霞光报》报道了1931年末至1932年初轻歌剧演出季在大西洋电影院演出的盛况。遗憾的是1937年发生火灾,剧场被毁。

20世纪初期在哈尔滨还相继建立了格兰德电影院、列诺麦电影院、达尼洛夫剧场、乌克兰俱乐部、吉干特电影院(即亚细亚影院)、秋林俱乐部等,也都是犹太人创办或经营的。另外,由俄侨建立的中东铁路俱乐部也曾经是当年犹太流亡艺术家表演的主要舞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哈尔滨的音乐活动大都是在商务俱乐部、中东铁路俱乐部、中央俱乐部进行;到了30年代,大都在马迭尔、大世界、亚细亚和大西洋电影院里演出;而1945至1955年问的音乐活动则集中于铁路俱乐部、商务俱乐部和秋林俱乐部。

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建立的电影院、剧场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大都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师之手。其中,电影院最大的特点是既可放映电影,又是各类音乐会的演出场所。尽管这些洋剧院现已破损或被拆除,但它们却为西洋音乐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真实地记录了哈尔滨西洋音乐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哈尔滨戏剧、艺术、音乐舞台生活的异彩纷呈。

(四)创办报刊

犹太人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绩。在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犹太人热衷于创办报刊,传播各种信息,相继创立了《犹太言论》、《哈尔滨犹太人协会理事会通报》、《犹太侨民和巴勒斯坦》、《犹太复国》、《犹太生活》、《霞光报》、《远东报》、《边界》等十余种报刊。尽管这些报刊大多是“旋出旋停”,甚至于有的创刊号就是终刊号,但是其内容却体现了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尤其是反映文化生活的报刊,不仅宣传介绍了哈尔滨犹太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印证了哈尔滨音乐文化历史的发展轨迹,还使哈尔滨的犹太人同外部世界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巩固和维护了哈尔滨犹太社区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使哈尔滨成为西方音乐文化传人中国的一个窗口。

对于哈尔滨音乐活动进行报道和评述的报刊中,论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就要数《霞光报》和《边界》了。1920年4月15日,犹太人M.c.列姆比奇同H.兀.科勃采夫和r.H希普科夫在哈尔滨市埠头区中国大街5号创办了《霞光报》(3apa)。该报是一份以普通市民为对象,内容通俗易懂,接近读者生活的白俄报纸。圆它在上海和天津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几乎垄断了中国境内俄文报刊的市场,逐渐发展成为报业中的托拉斯。成为远东俄侨最大的出版机构。1932年列姆比奇去世后,由哈尔滨著名的俄侨出版家E.c.考夫曼担任社长。有关哈尔滨20世纪20、30年代歌剧、舞剧、交响乐以及音乐学校的演出,《霞光报》几乎每天都予以报道和评论。

《边界》是一本以文学艺术为主的综合性俄文周刊。中文的注册名字是《绮陌》,创刊号出版于1926年8月22日,最早的发行人兼主编是A.c.采冈诺夫,1929年第7期开始的主编是犹太人E.c.考夫曼。自1945年8月杂志停办,共出版862期。发行遍及哈尔滨、上海、天津直至欧美等地,内容包括诗歌、小说、地方新闻、俄侨生活报道、文艺评论、欧美及哈尔滨的音乐、戏剧、舞蹈等。1926年10月,考夫曼在哈尔滨还创办儿童刊物——《燕子》,并且发行了大众性晚报《鲁波尔报》(又译《喉舌报》)。

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犹太人所创办的报刊大多为俄文刊物,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报刊到解放前就保存的已经不完整了。笔者曾对北京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和黑龙江省档案馆、哈尔滨市档案馆等进行了俄文文献及档案资料的查阅,但收藏部门为了避免资料的损坏,大部分馆藏不允许查阅。然而笔者还是了解到黑龙江省档案馆现存约有1400卷犹太人档案,这些档案记载着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历史,至今还不曾被学者打开研究过。今后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将这些年代久远的档案、报刊、著作在还没有完全破损之前,利用微缩或其他手段及时地保存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

犹太人的记忆

哈尔滨作为“音乐的王国”可谓是声名远播,在老哈尔滨人的记忆中,漫步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典雅的建筑、异国的风情、美妙的音乐装点着整个城市。

回首20世纪,从乐团的组建到音乐学校的创办,犹太人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推动着西方古典音乐在哈尔滨的燎原。而大批犹太音乐家从哈尔滨走向世界更使这座音乐之城誉满全球。日本东京新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希费尔布拉特,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施贝尔曼,德国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室内乐团创始人赫尔穆特·斯特恩,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彼得·伯尔顿,白俄罗斯功勋演员、明斯克广播电视乐团指挥E.и.拉伊斯基,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教授B.B.别洛乌索娃,沃木斯克音乐学院教授r.M.希多罗夫,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苏石林等犹太音乐家都曾活跃着于哈尔滨的艺术舞台上。

如今,数以万计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一直心系阔别已久的“故乡”,回乡寻根的心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亲历目睹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和历史变迁后,他们将怀念凝固成文字,著书立说,组织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谱写了哈尔滨20世纪音乐历史的华彩乐章。

赫尔穆特·斯特恩是第一个回到哈尔滨的犹太音乐家,曾先后两次来哈尔滨探亲演出。1979年11月,他携德国柏林爱乐乐团的两个同事——中提琴家赫尔穆特·尼克莱和大提琴家严恩·迪瑟尔豪斯特一起组成弦乐三重奏小组来哈尔滨访问演出。1980年7月又筹集了价值三万马克的乐器、乐队设备和经典音乐作品的总谱等第二次返回哈尔滨。他带着12名艺术家和柏林广播公司电视录像组随行,拍摄了这次中国旅行的专题纪录片《莫扎特在中国》。

1998年6月,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美国伯克利犹太人博物馆董事彼得·伯尔顿以旅游者的身份回到哈尔滨。这位小提琴演奏家在哈尔滨生活了13年,从他带回来的演出海报中了解到,1941年3月14日伯尔顿和第一高等音乐学校的同学德鲁热维茨卡娅在哈尔滨商务俱乐部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霞光报》对于他们的精彩演出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至今仍视哈尔滨为第二故乡.在每年的12月,都要举行一次聚会,共同追忆在中国、在哈尔滨生活的美好时光。在以色列的很多城市,在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俄罗斯的莫斯科,加拿大的温哥华等地都有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现在哈尔滨有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在美国有伯克利犹太人博物馆、纽约犹太历史博物馆、旧金山当代犹太博物馆等机构,在以色列拥有散居世界各地犹太人博物馆、以色列博物馆、艺术之家博物馆等10个国家级博物馆,成为犹太音乐文化研究的有力保障。1954年5月,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创立了《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会刊》,半个世纪以来该刊以大量的篇幅刊登了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照片,与世界各地的原居中国的犹太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各地的“哈尔滨人”共同努力,将现居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手头存有的关于哈尔滨的老照片、图片、历史资料搜集保存起来。这是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们中国的音乐学者今后应当着力深入关注的工作。

2004年8月31日至9月2日,来自以色列、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犹太研究学者和原居中国犹太人,在哈尔滨参加了由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以中友好协会和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共同主办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200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他们专程赴美国、以色列、奥地利等国拍摄“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口述资料及电影电视纪录片。2006年在哈尔滨举办了“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论坛”,6月17日在哈尔滨犹太新会堂,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以色列一中国友好协会会长考夫曼、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副州长古列维奇等人参加了“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览”揭幕仪式。2006年1月22日,在哈尔滨市诞生了中国首家音乐博物馆——黑龙江音乐博物馆。2006年3月19日,由黑龙江日报社、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黑龙江音乐博物馆、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省声乐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纪念俄罗斯伟大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来哈演出70周年纪念音乐会暨座谈会”。这些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推进了哈尔滨犹太音乐历史文化的研究。

从20世纪末开始,有关哈尔滨犹太人文化活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先后出版了r.希多罗夫《一个小提琴手的回忆》(1993)、B.B.别拉乌索娃著《我的生平和音乐》(1993)、叶莲娜·塔斯金娜著《鲜为人知的哈尔滨》(1994)、德国赫尔穆特·斯特恩的回忆录《弦裂》(2003)、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2003)、曲伟,李述笑主编《哈尔滨犹太人》(2004)、张铁江《揭开哈尔滨犹太人历史之谜——哈尔滨犹太人社区考察研究》(2005)、以色列特迪·考夫曼著《我心中的哈尔滨犹太人》(2007)、汤亚汀著《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2007)、阿成《和上帝一起流浪——犹太人哈尔滨避难记》(2008)等多部书籍。《黑龙江日报》、《新晚报》、《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也以专题的形式记述或访问了在哈生活过的老音乐家、“老哈尔滨人”,从而记录下了哈尔滨音乐历史发展的足迹。

目前,哈尔滨仍保存着一大批珍贵的犹太人建筑遗存和历史文献。2004年以来,哈尔滨市政府就先后修复了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犹太新会堂、犹太墓地等多处重要的犹太遗址遗迹,构成了哈尔滨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成为追溯历史的宝贵见证。

上述文献资料的阐述,印证了20世纪上半叶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交界线上的犹太人在哈尔滨的音乐文化活动概况,从中我们也了解到哈尔滨作为犹太人生命的驿站,成为了两万多犹太人的避风港湾。而犹太音乐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传播西洋音乐艺术文化的使者,他们很少组织自己的团体,很少有自己独立的音乐活动,基本认同其宗主国的世俗文化生活,大多依附于俄罗斯文艺团体,融合在当地俄罗斯人的音乐活动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影响着哈尔滨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轨迹,使得这座美丽的城市凝聚着厚重的音乐文化底蕴,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有跟帖: 

犹太人对中国的感情就是源于哈尔滨。犹太墓地(1903-1958)累计3173座,其中男性死者1923人,女性1250人。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7/2023 postreply 09:44:21

在以色列建国的前五年,中国有8500名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其中85%是哈尔滨犹太人。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7/2023 postreply 09:45:1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