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一、江海成陆(下)

来源: 龙剑 2020-03-27 07:34:3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230 bytes)

   秦始皇到了当时被叫做浙江的钱塘江边的钱唐,看到茫茫无边的杭州湾,要寻找向南渡江的地点。于是秦始皇把座船停泊在宝石山东南侧,沿西湖西侧的一些山岭到凤凰山西面的将台山,在此登高望浙江的水势,所以宋代以前把将台山称为秦望山。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到达大越即现在的绍兴是第二年的正月甲戌,可知在钱唐停留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即当年的十二月。秦代采用颛顼历,颛顼历以亥为岁首,即冬至所在月之前的一个月,相当于现在通用的农历即夏历的十月,秦始皇到钱唐那段时间还在农历九月份的台风季节。根据秦始皇船过皋亭时正好遇到民众在祭防风氏的当地传说,那几天可能有台风激起的风暴潮,所以记下了水波恶的情景。闽越自古多台风,先民们奉防风氏为风神,祭拜他乞求台风不要危害百姓。下文将会说到,现在见到的钱江涌潮,当时未必已经发育成熟,所以《史记》所载水波恶是风暴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在将台山见到江面浪潮汹涌,无法渡过去,只好再溯江西行一百二十里到今富阳境内江面较狭处渡江经诸暨去绍兴。

    从保俶路靠近北山路的宝石山下一弄沿路上宝石山,半山腰的路南侧有一块较大的平地,那是大佛寺遗址。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吴越国王在此兴建僧院。僧院中有一块大石头,传说是一块秦始皇泊舟系缆用的,因此被叫做缆船石。笔者认为这仅是个传说,并不可信。二十年前秦山核电站选址时,为核电安全曾考察过杭州湾附近的地质历史,确信几千年里没有发生过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至今尚不能防御的自然灾害,才把核电站地址确定下来。虽然前面说过宋代已发现北山和南山的半山腰有水浸痕迹,但山体的隆起所需时间是以百万年计,秦始皇至今不过二千多年。尽管宋代曾有过一段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几百年的时间上升幅度不会超过一米,那时海平面绝不会比今天的北山路路面更高,因此,秦始皇也不可能把他的座船缆绳系到宝石山的半山腰那麽高的地方。北宋宣和六年(1124),僧人思净把这块巨石刻成弥勒佛半身像,上覆穹殿,这座僧院就命名为大石佛院,俗称大佛寺,从此缆船石又被叫做大佛头。

    秦代钱唐县衙门在什麽地方?古钱唐旧址,最早见载南朝刘宋时的钱唐县令刘道真《钱唐记》:“昔州境逼近海,县理灵隐山下,今馀址犹存。”灵隐山又在哪里呢?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 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第一百五十八引刘道真《钱唐记》说:灵隐山北有石穴,傍入,行数十步,有水广丈余。昔有人采锺乳,见龙迹,闻穴里隆隆有声便出。

   上述文字所写的石室或石穴正是现在飞来峰的玉乳洞、龙泓洞和呼猿洞。灵隐是东晋成帝时来到钱唐的印度僧人慧理命名的,距刘道真、郦道元不过一百余年,此前钱唐没有灵隐这个地名。灵隐山应该就是现在的飞来峰,其东北面的玉乳洞、龙泓洞至今还可以见到石锺乳,听到如隆隆雷声的水流声。只不过经过一千五、六百年的风化和吴越国以后开凿的石刻造像,呼猿洞附近“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的景象已经看不清楚了。山下是冷泉和金沙涧,过涧就是现在的灵隐寺。灵隐寺坐落在北高峰南麓的一片平地上,秦代钱唐县衙门应当在此。这个山间小县人烟稀少,即使县治所在地也并不热闹,所以慧理在此建寺修行。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又被称为“泉唐”。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废江都国之前,钱唐是汉初一些侯国的属地,此后仍归会稽郡管辖。汉平帝元始四年(4)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承袭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但被划归郡治在吴县(苏州)的吴郡。这时北面宝石山脚和南面万松岭下的海滩已经接近合拢,钱塘江带来上游的泥沙,在现今的杭州市区继续淤积,陆地面积逐渐扩大,上面开始有人居住,农田水利兴修也初具规模。武林水给杭城先民带来生活和生产必需的淡水,但潮水倒灌时就不能用了。

    《钱唐记》说:“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石者,与钱一千,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这段记载说华信用高价诱骗的方法建成海塘,不大可信,不过为了抵御海潮侵袭,东汉元和年间(84—87)会稽郡的郡议曹(官职名)华信确实在县东一里许修筑了杭城的第一条海塘,西湖从此与海隔断,成为内湖,也是杭城先民的唯一水源。

    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先生在1947年11月30日,应浙江省教育会等之邀在浙江民众教育馆讲演《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中说:“今杭城所在地秦汉时也许根本没有露出海面,也许虽已露出,但仍时有被巨潮淹没之可能。”依据是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的《杭州西湖成因一解》:“记载之有西湖,虽若始于汉,然其时必随潮出没,潮上而湖没,潮下而湖见,殆犹在若有若无之间。”但是谭先生的“秦汉”说法时间跨度含糊,有人就据此认为华信是秦代人,所筑海堤是在灵隐附近那一条。谭先生的话,确切一些应是“秦和西汉”。

    《钱唐记》又说:“明圣湖,县西有石姥山”。按明圣湖是南朝时期西湖的名字,石姥山即宝石山,而虎林山是宝石山的余脉。南宋《淳佑临安志》说;“虎林山,旧经云:在钱塘县旧治之北半里。”虎林山的确切位置,南宋《咸淳临安志》说:“虎林山,在太一宮,高士堂後。有小土阜,上有亭曰武林,或云一名武林山。”,更早的南宋《乾道临安志》记载了太一宫的位置:“太一宮,在新庄桥之南”。后来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说“东太乙宫(即太一宮),在新庄桥南”。南宋新庄桥就是清代西河上的教场桥,南为长寿桥(今孩儿巷口),北为狮虎桥(今狮虎桥路口),清代这一段西河正是今天的武林路,故虎林山的确切位置就在今天的凤起路与武林路交叉处。八十年代出版的杭州掌故丛书中钟毓龙所著《说杭州》一书说虎林山即祖山,在祖山寺内,民国时期高僧太虚大师曾在此讲经,现在恐怕知道祖山寺的人也不多了。   

    可见南朝刘宋时钱唐县政府已经从初设县时的北高峰东麓搬到宝石山余脉虎林山南约二百米,即今天的孩儿巷与武林路交叉处,所以说县西有石姥山。南朝刘宋时西湖比现在大,其东北角应在今天武林路的教场路口,刚好在当时县政府南面二百步(那时一里三百步约四百五十米)。县政府离华信所修建的海塘一里路,那麽海塘应该就在今天杭州延安路稍东一点,北起宝石山余脉虎林山东面,南到万松岭,大体与西湖东岸平行。

    《钱唐记》中“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的县东应该刘道真时的县治东面,而不是初设县时的县治东面。因为东汉时宝石山东和万松岭这南北两侧的沙嘴已经逐渐靠近,华信顺地势修建海塘。最近杭州地道工程在延安路东侧,邮电路和解放路之间的地下三、四米深处发现巨石,宋代钱塘门地面比现在仅低不足二米,因此巨石很可能是更深入地下,华信所筑海塘的塘基。

    三国时期,杭州属于吴国的扬州吴兴郡。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东晋初年南方没有北方那样连年战乱。钱唐县有山川湖泽之利,北人南迁有不少在此定居,人口增长很快,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此时已有印度佛教徒来东土传教,也有来到江南的。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当时有一个来到钱唐的印度僧人慧理见到和现在的灵隐寺隔涧相望的小山以后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于是就叫它“飞来峰”。晋成帝咸和元年(326)他就在飞来峰下建佛寺,因为他认为此地乃“仙灵所隐”之地,故取名为灵隐寺,从这个时候起才有灵隐的名字。灵隐寺不仅是杭州最古的佛寺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差不多同时,道教也在西湖一带留下活动踪迹,葛岭就是因为东晋著名炼丹术士、抱朴子葛洪在此炼丹而得名。     

 

所有跟帖: 

非常好的故事。请一定贴完。谢了。 -KnowAll- 给 KnowAll 发送悄悄话 KnowAll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7/2020 postreply 10:27:53

一定集结成册 -加州耍猴人- 给 加州耍猴人 发送悄悄话 加州耍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31/2020 postreply 09:57:46

秦始皇缆船石 -dehy- 给 dehy 发送悄悄话 (304 bytes) () 08/21/2020 postreply 12:58:54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