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大象,在人类的杀戮下,从淮河流域退到了长江流域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19-10-14 20:06: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093 bytes)

 

 

中国古代,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广阔,大象的生活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上古时期的原齿象、猛犸象、古剑齿象等都已灭绝,中原大地只留下亚洲象一种。

隋唐时期,就是处在一个亚洲象活动空间从淮河流域继续南退到长江流域的过程。到了唐末,淮河流域再无亚洲象的足迹。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大象的消亡史】

夏商时期大象遍布整个中原大地,黄河流域也是其繁衍生息的场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气候转冷且人类活动增多,大象逐渐成群南退,先是离开了黄河以北地区,又继续南退离开了黄河流域。

隋唐时期气候温暖,大象广泛活动在淮河流域。初唐时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淮南道、江南道、山南道和岭南道都有野象生存、活动,尤其淮南多象(《太平广记》)。

到了中唐代宗时期,(李)希烈于唐州得象一头,以为瑞应(《旧唐书》)。唐州位于淮河以北,抓到的这头大象被当作祥瑞进献给了皇帝,说明当时淮河以北地区已经少有野象活动,甚至可能是淮河以南偶尔跑过去的一只。

在宋代,大象又南渡长江,只在长江以南活动,到了南宋更是退到了珠江流域。经过元明两代,大象活动范围继续缩小,清末又从珠江流域退到了云贵高原,现代我国境内仅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少数地区有亚洲象活动。

【没办法,对古人来说,大象太有用处了】

古代大象主要用途一是军用,二是劳作,三是观赏,四是材料。

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象耕鸟耘的说法。当时的黄河流域大象数量众多,驯服起来当作耕田的牲畜是完全具备条件。殷墟出土也证明了这点,曾发现两座象坑,一处有大象和象奴的尸体,另一处是一头幼年大象身上系着铜铃。

殷商时期,能够组成成建制的象军,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大象数量是非常多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交战也有象军参战的记录,但北方各国已经没有象军参战记录了,从此象军退出了中国北方战争军种的序列。

大象难以像猪牛一样圈养,这是大象没有成为六畜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能捕捉野生大象再进行驯服。

养驯者,可令代樵,被驯服的大象可以砍柴。在当时尚是西南蛮的云南等地,大象是一种重要的牲畜,负重致远,如中夏之畜牛马也,“象,开南、巴南多有之,或捉得,人家多养之,以代耕田也。”(《太平广记》)

隋唐时期百戏之一就是象戏,各种动物表演很受欢迎,唐中宗、玄宗时期也有象戏的记录,大象可以表演舞蹈,动头摇尾符合音乐的节拍。晚唐僖宗时期曾有中南半岛的占城国进献过三头舞象,唐僖宗这个悲剧皇帝被黄巢赶出了长安,大象自然也就养不下去了。

象牙制品是一种传统的奢侈品,象牙贸易也就成为自古以来一项沾满鲜血的肮脏贸易。

广东循州有一种野象,牙齿小但却是红色,是做大臣笏板的上好材料。唐代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用象牙做笏板,而且是政府配发。如果用象牙做筷子算是奢侈品的话,象牙笏板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政府采购物资目录当中。

使用象牙笏板,是唐朝给后世留下的最差的遗产之一。

据统计,盛唐开元年间五品以上官员数量至少为3000人,一根象牙可以制成4根笏板,这就是400头公象。整个唐王朝289年,仅为象牙笏板一物,就至少有数千头大象死于非命。

唐代岭南的地方土贡之一就是象牙,但仅此一处。也说明了唐代大象的活动区域虽然分布广泛,但主要已经集中到了岭南地区。

野象的鼻子最是美味,肥美鲜脆,是最好的烧烤食材。好吃的唐人把象肉分为十二种,估计是有些适合红烧,有些适合清炖,最鲜嫩的部位适合爆炒或者炙烤。

《太平广记》中还记载,大象的胸前小横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没。食其肉,令人体重。后者容易理解,大象肉味道应该不错,营养丰富。但前者就奇怪了,无法理解一块大象骨头烧成灰之后服下能让人具备水下呼吸能力。

比较靠谱的是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治针折入肉中方,“刮象牙为末,水和,聚着折针上即出。”这是大象身体材料作为药材最早的记录了,也就是“象药”,流传很久,而且这种治疗外伤的药物容易验证,应该是有效的。

【大象是一种智慧的动物】

大象给人类留下的印象很好,聪明、通人性、知恩图报,在宗教当中更是有神圣的意义,这种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远小于人类对大象的伤害。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猎人与野象群的故事。一个猎人经常入山打猎,忽然来了一群象把猎人围住,一头象用鼻子把猎人放到自己背上进入了深山。猎人的刀子掉到地上,大象用鼻子捡起来交还给猎人。入山五十里,一块大石头旁边都是大象的皮,上面还有血肉未尽。猎人吓坏了,以为大象要在这里吃了他。结果大象背着猎人继续前进了几十步,有一棵大松树,大象背靠松树,让猎人上树。猎人的弓掉到地上,大象又用鼻子卷起来交给猎人。猎人上树后,大象离去。

不久一头青色的野兽出现,个子很大、很凶恶,在那块大石头附近停留下来,似乎在等待什么。一段时间后,一头小象走到大石之下,野兽抓起小象准备吃掉。猎人明白了怎么一回事儿,知道是象群请他来杀死这头野兽。于是张弓射毒箭,连续两箭射死了野兽。小象跑掉,不久带了二百多头大象来拜谢猎人。大象把猎人背到一个地方,大象们用鼻子掘地,露出埋在地下的象牙。猎人拿了三百多根象牙,大象送猎人出山,象牙变卖得了数万钱。

《太平广记》中还有其他几个故事,与这个类似,故事地点分布在淮南、蜀中、洞庭湖流域、岭南、安南等地,都是大象向人类求助,并用象牙等物当作酬谢。如上元中,华容县有象,入庄家中庭卧。其足下有槎,人为出之,象乃伏。令人骑入深山,以鼻扒土,得象牙数十以报之。槎是木刺的意思。

【捕象与猎象】

其他人类和大象的交集就是人类捕猎野象了,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

先秦时期对大象的捕猎更像一次军事行动,往往出动军队对象群进行捕捉和屠杀。后来随着大象数量减少,野生大象也逐渐远离人群,捕象与猎象变成民间的行为。由于对大象习性越来越熟悉,为了降低捕猎风险,普通猎人往往采用机关陷阱结合毒药箭的方式。

唐代虽然禁止大规模捕猎野生动物,但对民间个人行为没有什么限制,大象毕竟是野生动物,经常有毁坏庄稼的记录。

唐代《酉阳杂俎》中记载,象尤恶犬声。猎者裹粮登高树,构熊巢伺之。有群象过,则为犬声。悉举鼻吼叫,循守不复去。或经五六日,困倒。则下,潜刺杀之。耳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毙。意思是说猎人假装狗叫吸引野象,等其疲劳后找其要害把大象杀死。

温顺而又全身是宝的大象就此几乎被古人灭绝,这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结果。随着人类的胜利,中原大地开发的区域面积越来越大,人口更多,大象的栖息地日益缩小,数量也就越来越少。

当然,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还需要从野生动物口中争取生存空间,甚至把野生动物当作自己的食物,这才是包括大象等野生动物数量减少最主要的原因。

人类是万灵之长,中国古代这场与野生动物的战争无所谓正义邪恶。只有到了现代,已经取得完全胜利的人类才需要保护各种野生动物,这是胜利者的骄傲和荣誉。

在现代,那句广告词是对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所有跟帖: 

远古中原有很多铲齿象,生活于沼泽。2000年在国内买了一根象牙。罪过。 -壁上观- 给 壁上观 发送悄悄话 壁上观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7/2019 postreply 21:09:20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