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晚餐

来源: 2019-03-07 10:44:3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3月2日晚餐
和风芦笋,盐烤秋刀鱼,芥末秋葵伴鱿鱼,菠萝照烧炒鸡块,龙虾西芹沙拉,金枪鱼牛油果沙拉,章鱼丸子、玉子烧、海鲜煎饺 (饺子皮买现成的),味增萝卜汤,九州豚骨拉面

3月3日晚餐
味增烤三文鱼,牛肉 Fajita,扇贝蘑菇浓汤,artichoke 烤虾仁,菠菜Ravioli (Ravioli 是朋友帮我包的),草莓 steamed cheese cake

3月4日晚餐
炸大虾,香辣带鱼炖萝卜(是按照 waterfowl 的制作方法,在这里谢谢大师的帖子),左宗鸡,bibimbap 韩式拌饭,海鲜蔬菜豆腐汤

3月5日晚餐
香干马兰头,6彩鸡丁 (松仁,玉米,红、青辣椒,豌豆,西红柿),笋干冬瓜,油面筋丝瓜,上汤百叶千张包菜苗,红烧黄鱼,荠菜肉丝炒年糕,扇贝蛋羹

3月6日晚餐
炸生蚝,三彩烤扇贝(西芹,胡萝卜,蒜粒),三文鱼昆布饭团,玉子烧 sushi,北极贝sashimi,和风豆腐,芝麻菠菜,味增茄子,Soba (荞麦凉面),关东煮

我一直认为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特色的美食应该是寻常百姓食用,不能说人人会做,但起码经常能品尝。享受美食无需花费奢靡,这才是真正找到了美食的灵魂,如孟子所言: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满汉全席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物质的表现,规模宏大,礼仪隆重,用料华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空闻其名,看一眼几乎都是不可能,更不用说品尝。

中国的美食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展示的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家常小菜都有点历史和地理的背景,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和典故,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是从”吃“开始的。从小我就是个吃货,因为京城太大,美食太多。为我们家工作的阿姨烧得一手好菜,每天晚饭后我总是缠着阿姨问明天又会做什么好吃的。阿姨一边洗碗收拾,一边以典故的形式告诉我明天要做的菜,虽然我听不懂阿姨说的每个字,为了吃,我很用心的记住了每个字。那时我上的幼儿园午睡前有30分钟的讲故事,我向其他小朋友一字不漏的复述前个晚上阿姨告诉我的典故,老师惊讶得不敢相信这些出自于一个3岁小童的口中,为了鼓励其他小朋友学习,下午的点心老师会多给我2片饼干作为奖励,把我美的,晚上更来劲听阿姨讲故事,渐渐地,我喜欢上中国的文学,读着"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眼前似乎飘来一股似甜带酸西湖醋鱼的香味儿。我很幸运在成长过程中有这位阿姨相伴,婴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来认识和熟悉环境,阿姨不是教育工作者,但她知道如何对幼年时期的我进行感官教育,从直观的感觉和动作慢慢成为感官知觉,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记忆中让我胃口大开的是阿姨炖的排骨萝卜汤,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浓,香,稠。把排骨萝卜汤舀进小碗,喝了一碗又添一碗,添了一碗再舀一碗,实在是滋味鲜美,真奇怪小孩子的肚子怎么一下子大到吞山喝海起来。春秋之交时黄鱼上市的季节,90年代的北京市场上还有大黄鱼卖。那段时间家里天天是百吃不厌的黄鱼餐,雪菜黄鱼汤,黄鱼呈瓣状的肉质,爽滑多汁的口感,香韧细腻的嚼劲,和小黄鱼完全是两回事。松鼠黄鱼,颜色酱黄,光滑油亮,皮酥肉嫩,甜酸醇鲜。宋嫂黄鱼羹,红烧黄鱼,豉椒鲜蒸黄鱼 ......黄鱼的鳔晒干就是鱼肚,在温油锅里发开,在冷水里浸泡,松软如海绵状,蟹黄烧鱼肚味咸鲜香浓,质地滑嫩,10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它的美味,还馋得我流口水。

回到美国,pancake, burrito, green egg & ham 成了标准的早餐,当然也很好,心里仍怀念阿姨做的早点,每天清早起来,习惯了有馄饨,羊肉馅的包子,烧饼,油条,豆汁儿在桌上等着我。离开中国越远,越久,对熟悉的味道越怀念,半夜躲在被窝里读袁牧”随园食单“,每一页都包含了食物的本质和生活美好的方式,也算是对曾经生活过的那块土地眷恋的安慰。

每一个故事都是生活,每一段记忆都是人生,品尝过的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是我成长的过程,无论何时何地,想起念起,在我的记忆里是挥之不去,把我的一生编织起来。以心对待食物,这样的食物才会好看又好吃,和家人一起吃饭,我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情感,一种对家的依恋。作为父母,不求儿女们大富大贵,只求儿女能够幸福快乐足矣,这也是千千万万父母唯一的愿望。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富翁的天赋,但每个人都有尽自已最大努力过好每一天的能力,这也是作为儿女对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