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四十四)

来源: 巍巍太行 2012-01-31 06:11: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20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巍巍太行 ] 在 2012-02-01 11:37:3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四十四、第四十一军军长张宣武

张宣武,原名张明霖,字崇文,生于1907年11月17日。张宣武是行伍出身,16岁就在冯玉祥的11师里当起了备补兵。由于他有文化根基,加上为人精明能干,很快就被提拔为准尉司务长,又因为冯玉祥的西北军扩编迅速,部队极需基层军官,张宣武又被越级提拔为上尉连长,且得到了上级张维玺的赏识。这张宣武在西北军里,算是坐上了直升飞机了。

中原大战的时候,张宣武已经在张维玺的部队里当到了上校团长。要说冯玉祥反蒋成功的话,那张宣武肯定在今后的事业上肯定能更上数层楼。可偏偏冯玉祥失败了,张宣武就只能跟着汉中警备司令王志远投靠了杨虎城。可杨虎城并不真想接纳这些西北军残将。杨的意思是要吞并王志远的部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于是在17路军的几次逼迫下,张宣武又跟着王志远投靠了四川军阀田颂尧。由于张宣武能带兵,且会练兵,他的团队竟然成为田颂尧部队中训练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可着实让川军旧部十分的眼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张宣武团在122师的编成内开赴山西、山东战场抗击日军。张宣武是滕县保卫战的幸存者,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张宣武指挥全团官兵拼死的抵抗了四天。在这四天里,张宣武天天登上城头督战,并亲自手举大刀投入到与日军的肉搏战中。最终张宣武是在师长王铭章阵亡,守军官兵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担负起指挥官的责任,指挥残部向北突围。此后张宣武历经了第五战区的各次会战,并积功累升至第122师少将师长。

内战时期的张宣武十分痛苦,作为杂牌军将领的他一直受到中央军的压制,他的部队在缺衣少粮的情况还必须承担与解放军的作战任务。他觉得有愧于自己的部下,于是在参加完围攻中原新四军的战斗后,就提出了辞呈。不过孙震没有批准张宣武的辞职要求,并对张讲了一些勉励和许诺的话。对于这位已经跟了九年的老上级,张宣武只得勉强答应留下来。可122师在将无效力之心,兵无效死之命的情况下,在和解放军的历此作战中总以失败告终。终于,张宣武的122师在徐蚌战场全部报销了。

张宣武经过化装突围,总算是跟着那个把孙震本钱给葬送的孙元良回到了四川。这时候他想起了当年曾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撕杀的部下,自己没能照顾好他们,反使他们在内战中成了牺牲品,实在对不起他们啊。心灰意冷的张宣武再次提出了辞呈,这一回还是孙震出面挽留了他,并说通过孙元良的关系,国防部已经答应提供美械装备来重建41军。于是在孙震这张老脸下,张宣武又留了下来,并且被任命为第41军副军长,帮助兼任军长的孙元良来整训新兵。

对于41军的老干部来说,由“半路出家”的孙元良来指挥他们本来就不服气。加上他在徐蚌战场上断送了16兵团的主力,就更让那些突围出来的老干部产生了鄙夷的心理。可碍于孙震的面子,只得勉强听之。张宣武也是在这种心理下服从孙元良,并维护孙元良在41军中的地位的。时间一转到了1949年11月,16兵团内的高级军官就部队的出路问题展开了讨论。

这个时候的16兵团上级——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和16兵团副司令官曾苏元已经在策划起义,而兵团司令官兼第41军军长的孙元良却是极力主张向西昌转移的,这就使董、苏二人开始联络41军和47军的老干部一起反孙。张宣武在得知栽培他的老长官孙震已经去了台湾的消息后,从支持孙元良逐渐转变为支持董、孙,因为他不信任孙元良能将16兵团带出困境。于是,孙元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狼狈的离开了16兵团,而41军军长的遗缺就由张宣武来接任了。

1949年12月22日,只当了五天军长的张宣武在董宋珩、曾苏元的领导下率部起义了。经过整编之后,41军并入了解放军第9兵团,张宣武本人则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55年转业后,张宣武被分配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当参事,期间还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民革主委,于1984年10月13日在山东济南病逝。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世界上最牛的房子,你敢去住吗?
  • 男人四宝(转载)
  • 何亮亮:馬英九若落選 宋楚瑜或成罪人
  • 玩物丧志 玩人丧德
  • 朝鲜日报 中国最缺思想家
  •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